下半年最引起熱議的影集應該非「后翼棄兵」莫屬,連極少極沒耐心追劇的我都一口氣看完,久久沈溺於劇情中,滿滿的心得,真是不吐不快。
寫在雷前,這部劇探討內容豐富,涉及性別、種族、階級、成癮等看似沈重的議題,但因為只有短短七集,都僅能點到為止,留給觀眾極大的解讀空間。這也難怪網路上的討論大家立場分歧,每個人畫的重點不盡相同。
(以下有雷)
**性是男歡女愛 不是男賺女賠
我非常認同影集裡女主角對性的態度,性本來就是生理需求,男歡女愛本來就是平等互惠,男人不該是獵人,女人也絕非獵物。女主角的每次性行為動機都是來自於「她想要」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的接受或用「性」換取任何東西。
是基於好奇、生理需求、受酒精催化、被共同的興趣或外表所吸引,
有別以往的刻板劇情,發生關係後,女生不斷問自己「對方愛我嗎?我們現在什麼關係?」男生急著迴避,曖昧。劇中最令人莞爾的就是女主角和哈利(肯達基冠軍)性行為結束後在床上的場景。女生一邊翻閱著西洋棋的書, 一邊抽著「事後菸」,男生問他「我該留下來?還是繼續待著。」我真的超想幫男生問一句,「我們現在算正式交往了嗎?」
某種程度這也顛覆了傳統社會上對「性」事的性別差異,比如認定女生的初夜很珍貴,千萬不要讓男生以為「妳也很想要」,甚至還有人會暗示女生該把「性」保留成最後的底牌、愛情的保障,女人大膽享受性愛就是淫蕩,男人把性掛在嘴邊就是好棒好厲害。
我認為這種根深蒂固「性愛是男賺女賠」的想法,會直接降低女性受到性侵害、性騷擾時的通報率。這會造成女生受害後反而感到羞愧、認定自己「不再清白」、「沒行情」即使錯不在自己也怕被指責而不敢說,甚至轉而逼迫自己愛上加害者,產生所謂斯德哥爾蒙症候群,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房思琪」。
我在診間遇過更極端的案例,太太因過度懼怕「性」而無法和先生同房,甚至需要藉由麻醉後的人工生殖 才能受孕,也因為無法內診而拒絕子宮頸抹片,選擇剖腹產。我不禁想問
到底這個懼怕有多少比例來自於生理的「痛」,又有多少比例來自於社會文化對於女性享受性愛的污名?
不過我也要再次提醒安全性行為的重要,多重性伴侶請套了再上,千萬不要心存僥倖,認為不會懷孕,因為無奈生理上的不同,有子宮會意外懷孕的是女人,雖然「快樂」可以公平享有,但當意外發生時,身體的痛卻是女生單獨承受。
而當女主角和養母說,放心我不會懷孕時,我真的苦笑出來,和養母的反應一模一樣。心裡默念一句「少來,這句話我聽太多了」
**要就要,不要就是不要。「性」要積極同意
另外,影集的性行為皆是在關係對等,雙方「積極同意」的狀況下發生。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女主角摸班尼(全美共同冠軍)的頭髮說「你的頭髮好漂亮」班尼直白地回答,可以和我一起回紐約,但是不能有性行為。直到相處切磋棋藝後,班尼反過來詢問過女主角意願後,這才發生性行為。
看到這邊我不禁聯想到,每次有約會強暴發生時,總有人會檢討受害者的說「你自己要和他單獨相處啊!」「都答應跟他回家了,不就表示默許上床」。我想說的是,關係的建立和進展並不是骨牌效應,推倒了第一張後面就不能挽回,而是應該像過關一樣,每敲開一次門,就該再次徵求對方的同意。然後,要就是要,不要就是不要。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要看哪部電影,都要雙方同意溝通後,但要不要上床,為何都不用問清楚,自欺欺人認定對方只是嘴巴上說不要,來蒙混過關呢?
更何況,約會強暴有時根本不是建立在對等的關係上,不分性別,當雙方存在著上對下的權力關係時,迫於情勢,根本從第一步時就無法「積極」拒絕了!
還有一個小片段,讓我特別有感,就是女主角初經來時,朋友給了他一盒衛生棉條而非衛生棉(此時女主角還沒有性經驗),她不會用只好先用衛生紙替代。
我好奇一查,這才發現衛生棉條原來早在1929年就發明,至今都快一百年。
而比起衛生棉完全貼在肌膚上,悶熱潮濕,衛生棉條較不會引起接觸性皮膚炎、陰道黴菌感染,而且運動時不容易產生側漏,讓女性生理期能安心游泳、運動因此在歐美普及率極高。
可惜的是,每次在門診我建議頻繁感染的病患使用棉條時,總會有約一半的人表示,不會用、不知道陰道口在哪,或不敢用,甚至誤以為棉條會破壞處女膜,僅適用於有性經驗的女性,也有人說棉條會讓毒素積在你體內、經血排不乾淨、傷子宮。
我也要藉此澄清,棉條不會傷及處女膜,有沒有性經驗皆可使用。經血不是毒,也不會受棉條影響而無法排出,只要按時取出棉條並不會有衛生和安全上的顧慮。
另外,我也很感嘆,我們的健康教育實在不夠確實。連「陰道」這兩個字都不敢直說,常用「下面」、「尿尿的地方」來含糊帶過,甚至有人會告誡小女生不要亂碰亂摸「下面」,導致很多女生即使長大,仍覺得碰觸會陰部、放置物品進入陰道是很羞愧且不妥的事情,甚至陰道、尿道開口在哪都分不清楚。
當然用不用棉條取決於個人習慣,並沒有那麼嚴重。但如果是陰道感染需要塞劑治療、要聰明球輔助凱格爾運動時,仍因為懼怕羞愧而拒絕,真的就是得不償失。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若是你覺得這部劇情實在太荒謬,女主角只是運氣好,又有很多貴人相助,其實可以試著將女主角的性別換一換。也許你會發現,啊!好像不那麼奇怪、沒那麼難接受了!
我想,這就是這個影集迷人之處吧!
有人說女主角根本是女版張無忌!大家覺得呢?
酒精成癮門診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但我就是忍不住 #認識生活中常見的行為成癮
#想要 (want) 不等於 #喜歡 (liking)
#一直讓你想要的並不見得會帶來真正的快樂
😥 規劃好的休假,怎麼又在滑FB跟IG中結束了!
😓 原本只是要吃一點解饞的,最後卻總是見底。
🍺 睡前不喝一杯難以入睡、想小酌卻乾掉整瓶!
🎲 下一次、下一次幸運之神一定就會眷顧我了!
🏬 已經不知道警告自己多少次──再買就剁手!
🎮 遊戲至上!就算爆肝也要刷積分、打排位、解任務!
這些現象,你熟悉嗎?
上面描述,分別可能對應的是手機成癮、食物成癮、酒精成癮、賭博成癮、購物與遊戲成癮。當然,每個人的成癮程度,有沒有符合臨床診斷上的嚴重度,需要個別地討論。
但醫學研究已證實,嚴重地成癮,其實是一種與大腦有關的疾病。當事人被困在「無法自我控制」的狀態裡。而這背後,可能與大腦裡頭的「奬勵系統迴路」異常有關,造成患者只能想著眼前自己期待、想要的事(如遊戲、酒精等),而無法考量到未來其他重要的事(好比濫用酒精造成的身體傷害)。
過去提到成癮時,醫學通常專注於物質,好比菸、酒、藥物、與毒品等。但另一類型的「行為成癮」(如最上面舉的幾種例子),其實也困擾著不少人。研究顯示,行為成癮者的大腦,其實與酒癮、濫用藥物的患者擁有相同程度的損傷。
本書文案寫得很好:
「會使自己成癮的契機有百百種,但能夠擺脫成癮的關鍵是同一種,就是──『自我察覺』。一旦發現自己有類似的成癮傾向,影響自己的生活,甚至他人,就要及早採取應對措施。透過本書了解其他成癮者的戒除歷程,下定決心,一起奪回自己人生的主控權!」
--
《但我就是忍不住》(漫畫圖文書)
💠 https://tinyurl.com/y59pzky2
💠 本作品繁中版由 尖端動漫戰隊 出版
〖作者〗
🟧汐街可奈,插畫家/漫畫家。本身具有輕度成癮症多年。過去曾出版一版漫畫,整理自己在當「設計師」時,差點過勞自殺的經驗——《雖然痛苦到想死,卻無法辭職的理由》( https://tinyurl.com/yxuk6eph )。
🟧大石雅之,精神科醫師/成癮症專科醫院院長。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畢業。透過門診治療酒精中毒的「成癮專科治療」。如今的治療範圍不僅限於酒癮或藥物濫用,還包括網路、賭癮、購物、性強迫症、竊盜癖(Kleptomania)、跟蹤狂、家暴等種種成癮症困擾。
酒精成癮門診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轉貼「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的圖。
#國際癌症研究署已認定酒精跟其代謝物乙醛為一級致癌因子。
#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大腸癌與乳癌都可由酒精引發。
#台灣有近一半的人乙醛去氫酶功能不足致癌率是其他人的20倍
#酒精也會誘發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
酒精導致腸癌的原因,跟 #腸道菌相的改變有關,酒精將腸道菌屏障削弱後,腸內毒素以及有害菌就會直接侵蝕腸胃黏膜,進而引發各種胃腸疾病。
如果一個人長期大量飲酒,其腸道菌群和胃腸粘膜就會始終保持在酒精與有害菌雙重破壞下,日聚月累腸癌爆發。
2019年11月的《自然》(Nature)期刊有一篇研究論文,介紹如何使用噬菌體(英文bacteriophage,即一種殺滅細菌的病毒)來根除小鼠的酒精性肝病。
這個研究發現酒精性肝炎病人帶有「糞腸球菌」的比例特別高,是未飲酒者的2700倍,糞腸球菌會分泌一種稱為溶胞素(Cytolysin)的毒素,9成帶有溶胞素毒素的急性酒精性肝炎患者在入院後180天內死亡。
#那試圖改善腸道菌相能夠降低傷害嗎?
先來說說,酒精會造成哪些變化,除了糞腸球菌增加, 某些抗發炎的好菌例如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還有一些乳酸菌會減少,致病菌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的細菌增加,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不管是 #腸肝軸 或是 #腸腦軸,改善腸道菌相的紊亂,可以對遠端組織都有益處,有些研究發現使用特定 #益生元、 #益生菌補充、 #殺壞菌的抗生素可以透過調節腸道菌群的組成改善酗酒者的腸道屏障完整性和肝臟損傷。
雖然需要更多人類的研究證實,不過我始終相信針對腸道菌群的治療方案,可能改善酒精造成的不良預後,甚至是酒精成癮的問題也有望解決。
所以對於那些標榜「喝酒也能瘦」、「怎麼喝酒不會胖」的標語,或是「減醣也可以喝酒喔」的書籍,我非常不能苟同,都說酒精是一級致癌物了,胖瘦根本不重要,現在是要瘦不要命嗎?酒精可怕的地方根本不是胖的問題,而是對生命安全的直接危害。
不過我在門診也遇到很多,因為工作的需求,不得不喝酒應酬,不然會被老闆fire掉的個案。對於這些為了養家活口,為了生計不得不酒肉穿腸的人,我由衷憐憫跟不捨。
所以對於這些個案,我會想盡各種方式,建議提升好菌的飲食方針、益生菌的介入或是一些幫助酒精代謝的微量巨量元素,幫助他們平衡每天都會遭到破壞的腸道生態系。
我的感嘆是,如果你不用喝酒也衣食無憂,不用喝酒也能養活小孩,你還有選擇不用喝酒的權利,那你是幸運的,這社會存在很多辛苦人,是明知酒傷身,還是不得不吞下的。而我能做的,也只有繼續為這些身不由己的人,找尋一些可以修補傷害的線索。
願大家都能愛惜自己的身體,活著不苦,在病痛的折磨下活著,才是真的苦海無涯。
#壓力也是致癌因子
#因為壓力是飲食之後破壞腸道菌的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