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世代,如果不自我提升,很快就要被時代淘汰。
現在關於住院醫師值班的規定越來越多,每週工時限制、值班範圍限制、每月班數限制、防疫期間分艙分流區域限制、還要兼顧公平性、配合每個人的私人行事曆預約不值班、假日班平均分配、有人請特休、有人放婚假、有人懷孕.....
以前我當總醫師的時候,排班大概需要花一星期的時間,偶有一個小調動牽一髮動全身,可能整張又得重排;現在規矩多更多,聽總醫師說幾乎月初就要開始排下個月的班表,然後會被退件N次才符合規定,符合規定也未必每個人都滿意...
於是前幾天科部開了個會,討論排班的相關事宜。
「之前確實存在這些問題,不過這幾個月應該改善不少。我寫了一個軟體,把規則全部輸入,電腦就能自動排出來~」某位總醫師說明他的解決之道,一派輕鬆的語氣。
「『寫』了一個軟體!?」我和旁邊一位長官面面相覷,好像聽到另一個世界的語言。
這個世代的年輕人,真的不一樣。
先前投稿一篇論文,期刊有些意見建議修改,大部份都回答得出來,唯讀審稿人對文章中某個統計方式有意見,建議改成一種我沒聽過的方式。查了一下網路,不是那麼容易,至少我的統計軟體弄不出來。
那天上班時,和一位年輕醫師聊到這件事。
「我來試試看。」年輕醫師聽完我的問題,似乎知道怎麼弄。下班後幾個小時,他就把算出來的數據與表格傳給我,解決了困擾我好幾週的問題~
很多的能力培養,現在都越來越往下紮根,十幾二十年前我當住院醫師哪會什麼寫論文做研究?都是當了主治醫師才慢慢摸出心得,從亂寫一通到熟能生巧:現在幾乎每個住院醫師,都具備了基本的統計、研究設計與論文撰寫能力,當中出類拔萃者所產出的質與量,不會輸給我們這些老師輩。(甚至比很多資深主治醫師還厲害~)
許多「和工作相關的斜槓」,也在很多年輕人身上看到。當年我們頂多發展興趣,例如攝影、登山、音樂...雖然多才多藝者有之,但多與醫療專業無關,也無法替自己的醫療專業加分;現在許多年輕醫師,可以把醫學資訊、電腦工程、人工智慧等等,都放進自己的醫療工作裡。
坦白講,我看得望塵莫及。
和年輕人相處越多,其實有些不安全感。如果不自我提升的話,不是被淘汰,就是成為倚老賣老,人家不好意思嗆你但是心裡瞧不起你~我可不想成為這種人。
除了老(以及因為老,而帶來的年資紅利與資源分配),我還贏他們什麼?
自我提升真的時時刻都很需要。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貓頭鷹診所:心靈夜歸人的深夜食堂」介紹 訪問編輯:何喬 內容簡介: 內心千瘡百孔,習慣「強顏歡笑」的你,可以這樣做: ○對於無法控制的事,再怎麼煩惱也沒用。 ○偶爾自我感覺良好,有助於提升自信心、重視自我。 ○你給自己打幾分?接受不完美,別要求自...
醫師值班 在 Tong 女漢子愛漂亮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9 #37w5d
終於見到你本人,我們的小寶寶♥️
-
真的找不到任何言語來形容此刻的感覺
喔當然也無法形容這過程有多痛,為了把你平安生下來,小小窄窄的媽媽真的很努力很努力啊🥺
weight/ 3169g
length/ 50cm
有張澎澎的小臉臉,搭配左邊一個小酒窩
不想一直誇獎自己的寶寶
但是幹勒!怎麼會這麼可愛啦!!!
媽媽真的暈倒🤤🤤🤤
-
然後這位小寶寶還很貼心(結果這位媽媽又在自誇),知道媽媽想給烏烏醫師接生才有安心感,特地挑了烏烏醫師值班的時候來到這個世界,你時間管理大師?
-
小影片在IG喔🥰
https://www.instagram.com/tong19871213/
醫師值班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的生產初體驗🤰
2個月不見,我去生了個孩子👶🏻
懷孕最後一個月,肚子真的重到走幾步路就好累又好緊,也完全沒辦法長時間坐在桌子前使用電腦,所以我大部份都整天窩在床上,吃飯時再切換到沙發,偶爾會逼自己下樓去公園走幾圈動一下,再後來進入三級警戒就是真的足不出戶了
懷孕後我一直都打算要剖腹產,一方面是我身邊的高齡產婦幾乎都是剖腹,一方面是時間和產程都比較長的自然產讓我感到很害怕。不過當媽媽以後的心,不知怎麼就變得又柔軟又勇敢,自從聽到胎位一直都是正的、寶寶已經就生產姿勢準備好,我突然開始覺得,為了自己害怕而選擇剖腹,是不是沒有考慮到寶寶的意願?於是在最後幾次的產檢,醫生的鼓勵下,我決定選擇自然產
37週足月時寶寶的體重已經達到3315g,我問醫生這樣需不需要催生,他建議我還是等到39週再催生,我們就選了產檢醫師值班的那天(39+3)早上生產,在此之前我一直和豬寶說,39週以後你想出來就隨時都可以出來囉,爸爸媽媽都已經做好準備迎接你了
有時候就是這麼奇妙,也許寶寶真的聽得到我們的話,在催生前一天晚上產兆就來了,其實感覺到的時候我很欣慰。因為催生多少也是我幫他作了決定,但產兆起動讓我知道他自己也選擇了這個時間,媽媽心裡真的很開心
半夜十點收拾一下東西,我和小先就一起前往禾馨,當時也不確定會直接入院還是被退貨,結果護理師檢查已經開一指,回家不久後應該也會開始陣痛,就建議我可以直接辦入住手續囉☺️
醫師值班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貓頭鷹診所:心靈夜歸人的深夜食堂」介紹
訪問編輯:何喬
內容簡介:
內心千瘡百孔,習慣「強顏歡笑」的你,可以這樣做:
○對於無法控制的事,再怎麼煩惱也沒用。
○偶爾自我感覺良好,有助於提升自信心、重視自我。
○你給自己打幾分?接受不完美,別要求自己100分。
○把自己當成水蚤,覺得自己渺小,也沒什麼不好。
○在意別人的眼光沒有錯,但過於在意,就會把自己逼入絕境。
○逃避不可恥,當情況危急,先行撤退,再重新整裝出發。
心靈感冒了,來找只在夜晚看診的「貓頭鷹診所」吧!
「不想讓周遭的人知道自己來看精神科……」
「正因為要去看精神科,所以才不能不去工作……」
「如果去看精神科的事情曝光,自己可能會被開除……」
你和絕大多數的人一樣,就算內心再怎麼痛苦,只能選擇忍耐嗎?
有情緒困擾、內心糾結的一般人,想要走進精神科,門檻是很高的。傷風感冒頭痛肚子痛都可以光明正大請假去看醫生,唯獨心理問題不敢求助精神科。最主要原因是害怕他人眼光,唯恐走進精神科會被貼標籤。
現代生活型態造就了越來越多心理疾病,但是東方文化缺乏求助精神科與心理諮商的習慣,那些感到「活著很痛苦」、「世界之大卻無自己容身之處」、「無人可以傾訴煩惱」的人,只能暗自痛苦,甚至自殘自傷。
本書作者徹也醫師認為,白天有工作的人無法接受診治,通常都是不想讓旁人知道自己在看精神科。因此,若能選在下班後再過來,並且是在不太容易注意到,像是隱密場所般的地方的話,肯定會有許多人因此獲救。為了降低普羅大眾進入精神科的門檻,他創立了:貓頭鷹診所。
「貓頭鷹診所」佇立在越夜越美麗的大阪熱鬧繁華街上業,目的是想為了這些無人照顧的患者,營造一方精神上的綠洲;選在夜晚開業,是因為這樣不影響病人白天的學業或工作,不必專程為了看精神科請假,也就沒人知道自己正在精神科就診。
有別於看診沒幾分鐘就結束,只開開藥的醫院,「貓頭鷹診所」看診時間是初診1小時,複診30分鐘,徹也醫師會引導患者找出自己關注的生活重心,與患者建立朋友一般的熟悉與信賴感,把精神科諮商當做日常的談心,傾訴心中煩惱。
從晚上7點到深夜11點,宛如深夜食堂版的精神科診所
「貓頭鷹診所」的看診時間為晚上的7點到11點.白天有工作的人可以不用特別請假,只要下班後再過來即可。和一般小診所只有一名醫生駐診也很不同,「貓頭鷹診所」一週看診4個晚上,夜夜由不同醫師值班,共有8位醫師、心理諮商師輪值,大家白天都有各自的專任工作。雖然只是一家小診所,卻已經協助過4,000位病患。
作者簡介:片上徹也
.1984年生
.精神科醫師
.奈良縣立醫科大學醫學部畢業,曾服務於多家醫院
.曾任職於多間醫院,2014年時,在大阪˙美國村開了夜間診所「貓頭鷹診所」,
.並擔任院長一職。距今為止,看診超過4000名白天因故無法就醫的患者。白天在兵庫縣內首屈一指的精神科專門醫院東加古川醫院擔任主治醫師。
.曾被NHK「關西熱視線」、朝日電視台「電視紀錄片」以及朝日新聞等多家媒體報導。
.著有《超級便利貼法,一週只花100日圓就能變成天才》(澪標)一書。
出版社粉絲頁: 新自然主義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醫師值班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梅山峽谷抓交替
http://yt1.piee.pw/KE4MR
農曆七月別亂玩水
http://yt1.piee.pw/JW2Q2
貴人折壽救三命
http://yt1.piee.pw/GADS4
流汗失智徵兆!
http://yt1.piee.pw/J9TVP
偷情私密照曝光
http://yt1.piee.pw/KPZFK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00:30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新聞挖挖哇#鄭弘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