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英國脫歐激情過後挑戰才開始 英國對歐盟出口依賴佔GDP12%但歐盟對英國只有3% 歐盟不可能給予梅伊可望的條件 若英國退而求其次提供低廉稅率.放鬆監管挽留企業 但可能面對避稅天堂愛爾蘭更低稅率競爭 而脫歐一切起點都是政客自私利益算計】
陰謀,暗算和利益交換,英國脫歐公投,是英國政治史上前所未見的大事件,事隔多時,所有人仍在問,事前預測怎麼會錯的這麼離譜。
「我們正面臨著,也許是我們國家,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最重大的抉擇,是要留在改革的歐盟之中,或是脫離歐盟,」時任英國首相卡麥隆。
回到最初原點,卡麥隆真的有必要發起脫歐公投嗎?
「我想這可能是一個首相,所能犯下最慘烈的自作孽下場吧,這可能是英國政治史上首見,其實這根本是不必要的,卡麥隆放出了一股巨大的力量,超出他所能控制,造成了今天的結果,」Business for New Europe主席 Roland Rudd(留歐派)說。
「我認為卡麥隆錯估事實,以為這個公投結果已是他囊中之物,因而沒有在事前與其他歐盟領袖商討,是否還有脫歐公投以外的其他選項,」英國保守黨Daniel Hannan(脫歐派)說。
「卡麥隆說他會贏得公投,(他很有信心),是,非常有信心,」法國駐英國大使Sylvie Bermann說。
「有外交官員告訴我們,在2014年布里斯本G20大會時,卡麥隆說他會贏得脫歐公投,而且是以70%比30%的支持率大勝,是這樣的自信心,拖累了對歐盟談判應有的立場嗎,卡麥隆可不可能拿到更好的協議呢,」英國金融時報記者George Parker說。
「所有英國人能夠接受的條件,能夠說服別人的條件,都不為歐盟所接受,這是關鍵,所以那些主張 "留歐能得到更多","留歐能夠得所謂緊急剎車權","留歐能暫緩難民進入"等等,我認為這些說法都不切實際,」BlackRock首席宏觀策略師Rupert Harrison(留歐派)說。
「我心裡堅決認為脫歐會勝出,是在卡麥隆從歐盟回來,卻連一個新條約都沒有帶回來,我們(脫歐派)認為明顯代表著,如果在公投前的條約是如此,要是我們再投留歐,條約怎可能會變,」英國保守黨Daniel Hannan(脫歐派)說。
2016年2月,英國就歐盟成員國資格重新談判,歐盟同意英國保留其在集團內的「特殊地位」。
「卡麥隆向歐盟要的太少了,因此到最後,只仰賴梅克爾,超出她所能給的條件,梅克爾不可能為了救你卡麥隆,脫離國內政治惡鬥,而放棄歐洲一體化,」英國工黨Peter Mandelson(留歐派)說。
這是卡麥隆的第一個失算,沒有為留歐陣營取得更有利的籌碼,第二個失算,是低估了Boris Johnson的殺傷力。
「其中一個最大的未知變數,就是倫敦市長強森,因為司法大臣戈夫沒那麼關鍵,戈夫的立場也沒那麼難預測,但是強森的立場卻是如此未知,」BlackRock首席宏觀策略師Rupert Harrison(留歐派)說。
卡麥隆失去了強森,但卡麥隆仍舊以為,他能夠以一連串,"脫歐將對經濟帶來災難"的說辭,打擊脫歐派。
在絕望中,英國首相卡麥隆和財政大臣奧斯本,不停的警告著脫歐的災難,最著名的詞彙,就是「懲罰預算」,「我從來沒想過使用這樣的戰略,就是這樣只重覆說著同樣的話,而且一直一直說著同一句話,尤其是說的這些話,根本就沒用啊,」英國工黨Peter Mandelson(留歐派)說。
轉眼到了5月27日,英國脫歐公投必須遵守「簾幕規則」(Purdah),也就是公投前28天,中央和地方政府不得印製文宣,避免影響民意。脫歐派此時放出了最有力的武器,「難民」議題。
「我們脫歐派主張的優點是,拿回主導權,就能在難民問題上設限,」前倫敦市長強森說。
然後卡麥隆又做出了另一項指示,不要對強森進行個人攻擊,對某些人而言,這是卡麥隆在脫歐一役上最大的失策。
「讓我們一起,使6月24日,成為英國獨立日,謝謝各位,」前倫敦市長強森說。
「我很驚訝,為何留歐派,沒有對司法大臣戈夫和強森痛下殺手,」Vote Leave執行長Matthew Elliott(脫歐派)說。
「我們沒有對強森進行攻擊有兩個原因,其中較小部分是期待在公投結束後,黨內能夠回歸團結,但真正最主要的原因,卡麥隆認為若加大攻擊力度,會引來飢渴的媒體大作文章,無止盡的報導"卡麥隆要對付誰","誰會成為下一個保守黨黨魁","誰會成為下一個首相",這樣會模糊焦點,把話題導離你真正想訴求的重點,」卡麥隆公關主任Craig Oliver(留歐派)說。
事實證明,卡麥隆的決策,全都錯了。脫歐公投後,卡麥隆下台了,英國迎來新首相,國家卻依然分裂。
「我為了這件事奮鬥了26年,脫歐成功是我此生最快樂的事,我從未如同此刻這麼樂觀了,平心而言,我必須承諾英國人是受到了一點驚嚇,但是這個驚訝呢,是突然驚覺自己又重新拿回控制權了,」英國保守黨Daniel Hannan(脫歐派)說。
英國未來會如何仍有待觀察,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個2016年的大事件,永久的改變了英國歷史。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