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 醫療廣角鏡】原住民的基因是全球頂級商品
鄭春鴻於8/21日投書民報,跟我們分享了近年來基因庫商機崛起後,原住民族基因炙手可熱的各種前因,並且精準的將矛頭指向眾多財團與政府大型計劃裡,缺少包容性與公平性的利益共享模型。
到底原住民的基因主權該如何爭取?是被當成動物、還是能夠與全球科學研究一起共享研究成果與獲利?我們來看看以下的文章怎麼說。
----------
當今醫學治療大多是針對「標準化病人」設計,同一個病,用同一個治療準則,甚至同一藥物。這種「標準治療策略」雖然在許多病人身上曾經很成功,但對某些病人卻無法奏效,因為這樣的「概全性治療」忽視了病人的個體差異和疾病的異質性。而「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就是在針對病人體質差異和疾病的異質性的特殊考量下,所訂定出來的疾病預防和治療策略。舉例來說,罹患同一種癌症,即使又是同一期別的病人,但不一定吃同一種標靶藥;而必須進行基因檢測,分辨其基因表現的異質性,再來進行不同的治療。
人類基因數據,已成為全球「頂級商品」
很早就有人喊出「二十一世紀是精準醫學的世紀」。而這些精準醫學科技發展必須仰賴於:(1)大規模生物數據資料庫(例如 human genome sequence, TCGA database);(2)可以獲得生物資料的科技 (例如: 基因微陣列、大規模平行DNA定序、蛋白質體學、甚至行動醫療裝置科技等等 );以及(3)可以分析大量數據的電腦工具,目前台灣的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就有這個能力。
近年來,原始數據,包括從人類基因組獲得的序列數據,已成為全球「頂級商品」。這種轉變是如此新奇,以至於專家們仍在評估這種數據在全球市場上的價值。2018年,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就以3億美元的價格將其包含約500萬人的數位序列數據資料庫的查找權出售給了全球三大藥廠之一的葛蘭素史克藥廠(GlaxoSmithKline)。今年稍早,23andMe又與西班牙製藥公司Almirall合作,Almirall正在利用這些數據開發用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抗炎藥,這是23andMe首次簽署用於開發藥物的一項許可協議。
原住民的血液和基因數據可以換鑽石
我們一家都是「人」,但是每個人都是上帝獨一無二的作品。人與人之間,族裔與族裔之間,都存在其獨特性、異質性。
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人類學系,全球衛生計劃和原住民實驗室的凱魯·福克斯 (Keolu Fox) 博士,7月30日在新英格蘭學期刊(NEJM)最新發表的〈包容的錯覺—「我們所有人」研究計劃與原住民的DNA〉(The Illusion of Inclusion — The「All of Us」Research Program and Indigenous Peoples’ DNA) 指出,在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博茨瓦納(Republic of Botswana)經營的盧卡拉鑽石公司(Lucara Diamond Corporation)最近開始將所有零售額的5%分配給基於社群的利益者共享。結果,博茨瓦納政府開始使用鑽石特許權使用費來做為基礎設施、醫療保健和教育計劃提供資金。可見原住民的血液和基因數據,理當可以成為「利益共享者」來「兌換鑽石」,在藥品開發的商業機制裡,這絕對是公平的。事實上,製藥行業諸如Variant Bio之類的初創公司正在探索長期利益的共享模型,在這種模型下,將使用集體利益模型,來共享使用特定於社群的基因數據開發的藥物,並給予特許權及使用費。
凱魯·福克斯博士研究指出,涉及人類遺傳變異的大規模研究中,諸如Geisinger Health System,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AncestryDNA和23andMe之類的公司已經成為最強的基因數據庫。為了推動該領域的發展,涉及從血樣、問卷、認知調查和其它對參與者進行的測試中,收集精確的測量值。但是這些方法對於參與者來說是「昂貴的」,並且在生理和精神上都是沉重的負擔。但顯然地,科學家可以從這些數據發現全球罕見但本地常見的特定人群的生理變異。
原住民基因組成是未經探索的「變異寶庫」
世界許多原住民人口在地理上已經隔離了幾萬年。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種群已經適應了他們的環境,從而在其基因組中留下了特定的「變異特徵」。因此,原住民民族的基因組成為了未經探索的「變異寶庫」。這些變異會被諸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All of Us」研究計劃識別出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領導人雖然已承諾,該計劃的參與者中至少50%應該是代表性不足的少數族裔的成員,包括美國原住民社群(美國原住民,阿拉斯加原住民和夏威夷原住民),明確地將多樣性與該計劃的目標聯繫在一起,以促進平等享受精確醫學的未來利益。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承諾可能是一種幻想,開空頭支票而已。
原住民DNA數據早就被商品化
凱魯·福克斯博士說,先前的政府曾資助的大規模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例如人類基因組多樣性項目、「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簡稱HapMap計劃),都提供了修改開放源數據的方法的範例。HapMap項目和1000基因組項目描述人類遺傳變異的常見模式,用於查找影響健康、疾病的遺傳變體和反應藥物和環境因素的影響。 該計劃產生的數據對於研究是「免費提供」的,可以不受限制地、開放地查找有關特定人群的生物標誌數據,最終卻使製藥和血統檢測公司產生了價值近10億美元的利潤,但完全沒有分給受測者一分錢。如果「All of Us」計劃使用相同地採不受限制的數據偵測和共享協議,那麼將沒有內置機制可以防止原住民DNA被商品化。
製藥公司的科學家們發現B4GALT1基因突變與居住在美國加拿大的原住民艾美許人(Amish)族裔的膽固醇水平較低和纖維蛋白原水平較低相關,這一發現可能會產生新型的膽固醇藥物。
非洲血統中鑑定出的基因確可開發新藥物療法
作為藥物開發工作的一部分,許多族裔參加了有關人類遺傳變異的大規模研究。例如,Vertex Pharmaceuticals的下一代囊性纖維化雞尾酒Trikafta(elexacaftor / tezacaftor / ivacaftor和ivacaftor)是利用囊性纖維化患者的數字序列數據和囊狀纖維化症基金會(Cystic Fibrosis Foundation)的資金開發的。在非洲血統中鑑定出的基因座導致了PCSK9抑製劑的開發。最近,美國製藥公司Regeneron(生元製藥,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的科學家們發現B4GALT1基因突變與居住在美國加拿大的原住民艾美許人(Amish)族裔的膽固醇水平較低和纖維蛋白原水平較低相關,這一發現可能會產生新型的膽固醇藥物。艾美許人是很獨特的族裔,它們是基督新教重洗派門諾會中的一個信徒分支,以拒絕汽車及電力等現代設施,過著簡樸的生活而聞名。
儘管這些研究的參與者可能會從新療法的開發中受益,但尚不清楚是否使用從這些人群的研究中獲得的數據開發的任何藥物給予它們甚麼補貼、特許權使用費或知識產權。而且,這類新藥物的價格常常使被研究人群中的大多數病人難以承受的。例如,Vertex的囊性纖維化藥物每年定價超過30萬美元。科學倫理上規定,在進行人類受試者研究的通用規則明確指出:「不應對無法從結果中受益的人群進行研究」,上述結果,新療法使受測者無法負擔藥價,這當然違反了該項原則。
藥廠科學家吃香喝辣,原住民分不到一杯羹
原住民理所當然地會擔心從他們基因組研究獲得的藥物被商品化的趨勢,因此,他們有時不願參加基因組研究。所有的科研調查人員都有興趣從本地人群中招募參與者,但鑑於涉及原住民民族的遺傳研究歷史悠久,包括印第安人保護區是美國印地安原住民Havasupai人起訴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案例,在該案例中,部落成功起訴大學以不當方式使用其成員的血液樣本。也因此印第安人保護區會繼續對參加NIH的最新研究保持警惕,也是理所當然的。總不能藥廠科學家拿了印第安人的基因發明藥物賺了大錢吃香喝辣,原住民或少數民族被當成「動物」研究,卻分不到一杯羹。
數據和政策的商品化允許不受限制地使用數據,從而擴展了族群被邊緣化的歷史,並剝奪了原住民就如何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使用自己的生理數據做出決策的權利。如果「All of Us」的調查人員都想招募原住民社群成員,就應該將原住民納入有關數據進行測試、數據使用和知識產權的政策制定中。提倡「原住民基因數據主權」這一新概念的倡導者,呼籲原住民更多地參與數據和生物樣品的管理,並呼籲使用定義樣品使用權的數位工具,以提高使用過程中的透明度和完整性,也就是隨時可查考誰用了這些數據。
將平台的收益分配給共享其DNA進行研究的人們
促進向「公平利益共享」標準化邁進的一種方法是,確保原住民擁有來自原住民的數據的控制權,現已經使用了兩種方法來實現此控制:個人利益模型(也稱為股東模型,涉及股票的部分所有權)和集體利益模型(涉及社群信任)。LunaDNA是社群所有權的生物醫學研究平台,也是部分所有權模型的一個範例。這家公益公司將平台的收益分配給共享其DNA進行研究的人們。可以與NIH和製藥公司合作建立社群信託,不僅可以提供對藥品的補貼,而且可以對參與基因組研究的社群進行再投資。事實上,在多個行業中,存在基於社群合作夥伴的利益共享的先例。2019年11月,南非政府宣布根據《名古屋議定書》,南部非洲的科伊桑人(Khoi-San)將分享豐厚的利潤。
預防醫學的未來必須兼具公平和包容性
當我們繪製預測和預防醫學的未來的地圖時,公平和包容性應引導著美國的創新軌跡。正如礦採業一樣,當我們想要在某地挖取石油,總會先探勘什麼環境可持續性取得利益一樣:同樣地,當數據是有爭議的可商品化資源時,我們也要提出問題:什麼是社會和文化可持續性?誰可以取得基因數位序列數據?依賴共享寶貴數據集的伙伴關係會是怎樣?應如何分享利益?以及我們如何以尊重各族裔的貢獻並鼓勵對被邊緣化群體的投資和能力,用來建設開發藥品,同時仍然為藥品開發和商業研究與發展提供激勵?
「All of Us計劃」的成功將取決於回答這些問題。隨著新技術在人類驅動療法領域的融合,利用人類遺傳變異研究數據開發貴重藥物的機會將成倍增加。在這一領域將需要進行公平的創新,以確保真正實現「All of Us」的利益。
文章連結:
https://reurl.cc/0ODqaA
#原住民基因成為頂級商品
#預防醫學應兼顧公平和包容性
Icon DNA by Justicon
from the Noun Project
--------------------
厭倦都市雜音,來聽月亮說話:
喜歡就按下追蹤吧!
別忘記分享到限時動態喔!
#Buan #Buanistalking
#月亮說話 #月亮曆
#來追月亮囉
#語錄 #藝術 #文字
#文化 #文學 #原住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6萬的網紅有仇必記- 何志光頻道 Ho C K Jonath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本土力量 Hong Kong Localism Power Facebook : http://www.facebook.com/HongKongLocalismPower...
重洗派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終於寫到年初回台灣之旅的最後一篇了。原本只是在蘇黎世轉個機、覺得機場太無聊所以進去市區晃個兩小時,結果這麼一晃也晃出一大篇文章來了,寫文章花的時間比逛的時間還多好幾倍,哈哈!
本篇主要內容:
* 利用轉機的幾個小時玩蘇黎世——遊記與一些實用資訊分享
* 從蘇黎世市區所見來了解宗教改革者慈運理——包括他和馬丁路德以及重洗派的恩怨情仇,以及在大齋期間破戒吃香腸的故事
http://blog.jeromeyang.com/2019/03/blog-post.html
#回家旅行
#lifetimesojourner
重洗派 在 神學是粉紅色的秋 theologia autumnitas rosea est - 陳韋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可自義〉
作者:陳韋安
宗教改革者要謹記:不可自義。
正如前文提及,宗教改革是改革者對抗教會長期視為「真理」的謬誤。因此,宗教改革者註定是孤獨的,因他要推翻大多數人以為是真理的「真理」。宗教改革者必需懷着勇氣堅持到底。不過,這亦容易造成改革者自以為義的態度。
五百年前的宗教改革正出現同樣情況。想當年,馬丁路德力挽狂瀾地對抗羅馬教廷,他那擇善固執的性格是改革的必備條件。沒有路德剛強火烈的性格,恐怕宗教改革難以完成。不過,這剛烈的性格亦造成不少悲劇。當日,許多反對嬰孩洗禮的重洗派信徒被判為異端被燒死。正如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所言,今日我們要為當日的重洗派平反。因為從神學角度來看,昔日被視為異端的重洗派信仰,正是今日福音派的前身。
因此,宗教改革最終於1648年隨着「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的無疾而終而宣告終結。三十年戰爭正是一場無情的宗教戰爭。數以萬計的生命因着信仰的「對錯」而被殺害。在1517-1648年間,為宗教而死的人成千上萬——無論是天主教徒、更正教徒,抑或重洗派信徒。
因此,我要說,五百年後的今日,宗教改革者切忌自義。
或許,我們都記得路德的名言:「這是我的立場!」(Hier stehe ich!)它是路德於1521年沃木斯議會(Diet of Worms)面對皇帝宣告的話。不過,別誤會,「這是我的立場!」絕非路德毫不猶豫、自信、霸氣的宣言。若讀者有機會欣賞著名1953年版本的路德電影《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飾演路德的演員正淋漓盡致地演活路德當時迫於無奈、無助卻堅定的禱告。
沒錯,「這是我的立場」是一句禱告。整句說話的上文下理是這樣的:「我不能也不願意收回任何東西,因為違背一個人的良心辦事,既不安全也不正直。這是我的立場!我別無選擇!求主幫助我!阿們!」(Daher kann und will ich nichts widerrufen, weil wider das Gewissen etwas zu tun weder sicher noch heilsam ist. Hier stehe ich und kann nicht anders! Gott helfe mir, Amen!)
一方面,路德清楚看見教會的謬誤。因此,他不能收回自己的立場。不過,面對羅馬教廷這龐大的「真理集團」,面對「真理」vs「真理」的窘局,路德再沒有任何更有說服力的憑據。因此,路德只好以禱告,憑着自己的良心(Gewissen)行事,並且再次以禱告尋求上帝的出路:這是我的立場!
因此,讓我們回歸路德「同時是義人與罪人」(simul iustus et peccator)的道理。宗教改革者要謹記,他不是從上帝而來的神聖審判,他只是、仍然、從來都是遠離真理的罪人,他卻以禱告憑着良心指出教會的問題。宗教改革不是以「正義」推翻「不義」。宗教改革者不是真理本身。宗教改革只是教會在「主復活」與「主再來」之間作為教會本體的微小更新過程。正如巴特在《羅馬書釋義》說:「教會歷史是全然軟弱的。」
宗教改革也不例外。宗教改革仍然只是教會歷史的一部分。因此,宗教改革是一場不停止的禱告。
【宗教改革與香港教會系列(06)】
宗教改革與香港教會系列(01)〈宗教改革是甚麼、宗教改革不是甚麼〉
https://www.facebook.com/…/a.1952471940180…/592733617602742/
宗教改革與香港教會系列(02)〈教會永遠是最後一個醒覺自己犯錯的人〉
https://www.facebook.com/…/a.195247194018…/596401327235971/…
宗教改革與香港教會系列(03)〈宗教改革留下甚麼信仰遺產給今日教會呢?〉
https://www.facebook.com/…/a.195247194018…/598306177045486/…
宗教改革與香港教會系列(04)〈宗教改革:屬靈事業的資本化〉
https://www.facebook.com/…/a.195247194018…/601510350058402/…
宗教改革與香港教會系列(05)〈香港教會屬靈事業的資本化〉
https://www.facebook.com/…/a.195247194018…/604037096472394/…
重洗派 在 有仇必記- 何志光頻道 Ho C K Jonath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本土力量 Hong Kong Localism Power
Facebook : http://www.facebook.com/HongKongLocalismPower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o7aCDYKp3Y/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CYKa53pqN_lM11_RCmt-MLOfVvWw)
重洗派 在 《華燈2》 線索重洗牌!網評「5大兇手熱門人選」竟有她?超 ... 的推薦與評價
PTT網友在《華燈初上》第二季播畢後熱門討論兇手!全新8集已上映,收視率衝上Netflix節目排行榜冠軍,不少人一夜追完8集更期待第三季來臨。 ... <看更多>
重洗派 在 門諾會和平神學系列(三):重洗派政教關係郭鴻標牧師I. 引言 的推薦與評價
為甚麼重洗派要再次洗禮呢?因為嬰孩是由父母決定他們接受洗禮,當事人並非有意識的決定。當成年人明白聖經的教訓,願意決志成為基督徒,他們希望自主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