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浪費危機 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
文:薯伯伯
亞馬遜的股價屢創新高,但在千禧之年曾遇危機,瀕臨破產。但正因危機,這家公司被逼轉營,並發展出現代互聯網密不可分的 AWS 生態圈。
不要浪費危機!
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
Dan Rose 曾經在亞馬遜及臉書工作 20 年,今年年初於 Twitter 簡要地提到廿年前亞馬遜浴火重生的故事,我在這裡約略翻譯,並稍作解說。
當年的太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就像 IBM 一樣如日中天,縱然服務又貴又爛,但卻是不少科技公司的後台數據中心,包括亞馬遜。千禧科網爆破,Dan Rose 在亞馬遜負責零售及 Kindle 開發,當年亞馬遜每年燒錢 10 億美金,佔開支最大比重的是維繫 Sun 伺服器。
亞馬遜的行政總裁貝索斯心知長此下去不是辦法,選擇了一個激進的解決方法,全面取代 Sun 伺服器,改用 HP/Linux 系統。Linux 的內核在 1994 年才發佈(這裡指的可能是 Linux Kernel 1.0.0),與 Amazon 同樣是新鮮事,亞馬遜把公司業務押注在 Linux 上,風險極高。
資金幾近用盡,圖以加價來緩和燒錢速度,卻又成了惡性遁環,還差幾個季度就要破產。但這是一條不歸路,過始了過渡至 Linux 就不能再回頭。
成也,開資能減八成。
敗也,公司便要倒閉。
而後續的發展,大家現在都知道了。在亞馬遜的大危機日到來之前,公司終於成功轉至 Linux 平台。一夜之間,開銷大減,還有無限擴充的可能。亞馬遜本來做零售為主,最受時節影響,一時伺服器甚忙,一時又閒置率甚高,全年最忙的時間,加起來就只有六個星期。
貝索斯就想,能否把多出的運算力,出租給其他公司?就像 1900 年,商店都要自設發電機,後來才使用公共電網。那麼在 2000 年,公司與其自設數據中心,為何不找個數據中心的服務供應商?這就成了 AWS 的基礎,亞馬遜的雲端運算平台應運而生,Amazon Web Service 簡稱 AWS,成了現代網絡密不可分的一部份。亞馬遜成了雲上的龍頭,你只要有上網,就必然有用過,諸如 Netflix、Facebook、BBC、百度、Adobe、Twitter 等,全是使用亞馬遜的雲端服務作儲存、數據庫、計算、機器學習之用。
按歷史的脈胳去看,即使沒有亞馬遜,雲端架構也是大趨勢。即使沒有特斯拉,電動車也會發展起來。但若不是亞馬遜,雲端的發展不知要延後多少年,要花費多少錢財才能達至這一地步?
正如公共電網降低了創業成本,AWS 的發展也大大減低開設初創企業的成本。AWS 不單解救了 Amazon,亦同時引爆了無限的創造空間。好像近來一度成為熱話的 MeWe,備受爭議的炒股平台 Robinhood,全部都使用 AWS 的雲端平台。
Amazon 在廿年間股價大漲 320 倍,曾經風光的龍頭 Sun Microsystems,卻在 2009 年被甲骨文收購,成為歷史的一道痕跡。如果不是千禧年的科網爆破,亞馬遜面臨資金斷絕的危機,也不會被逼走上改革的絕路。沒有這個危機,AWS 也不會誕生。沒有 AWS,其他初創企業的命運也會截然不同。
災難是機遇,即使痛苦的過程是漫長,但人要遇到難關才能迎難而上,否則只會隨波逐流。
今年是 2021 年牛年,兩年前的香港人,初一時只懂得吃喝玩樂。而在一年前,時代已然改變,香港人不再只是玩樂生物,學會關心的同路人的安危、良心經濟圈的發展、法律知識及支援、資金轉移離岸、資訊安全意識、人權民權法治之覺醒,變革之心更為熱熾。
當今香港,正是小人當道,當無恥成常態,香港面臨開埠以來最大危機,變革香港,更是刻不容緩。
不論外頭如何風高浪急,但願各位在牛年,也能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不要浪費危機!
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
謹祝牛年平安!
故事連結:https://twitter.com/DanRose999/status/1347677573900242944
圖:新年無事,見字吃草。
🚥 【 Signal 及虛擬號碼相關文章】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7057020
🔑 【資訊保安文章整理,超務實長清單】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6192115
▶️ 請訂閱 Patreon 頻道,支持不受干預的獨立創作及評論 | www.patreon.com/pazu
重生六零我的儲物空間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周報》
【2015年爆發的歐洲難民危機,遷徙規模在人類史上前所未見。當時德國總理梅克爾一方面秉持人道主義精神,一方面考慮德國老齡社會需要基層勞工,決定廣開國門接納外來難民,這個決策使許多地方政府一時帶來經濟負擔和頭痛的社會問題。當然也造成德國國內極右派仇外政治勢力迅速崛起。
位於德國北方的漢堡,為歐洲知名港都,同樣領到配額,需要收容八萬難民。但市政府並沒有把問題丟給民眾,任由各種社群媒體以誇大不實的方式蔓延憤怒、不安甚或謡言來主導難民安置計劃。漢堡市設法邀請市民主動參與難民安置計畫,結合地方意見領袖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特殊設計的草根民主參與大數據模型,妥善照顧失去國籍的流浪者,輔導他們就業,讓他們融入德國社會,並且轉化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動能和活力】
{內文}
距離北海一百公里的漢堡,是德國境內最大的天然港,貨物吞吐量名列全球第二十,也是人口僅次於柏林的第二大城。過去一百年來,這裡最為人熟悉的景象,莫過於水上川流不息的船隻、停泊碼頭的大噸位貨櫃、和櫛比鱗次的倉儲設施。然而這些屬於漢堡的標誌,隨著四年前歐洲難民危機爆發,逐漸釋出不同意涵。一場搶救難民大作戰,也讓漢堡成為實踐人道救援的典範。
(FouadHamdan/漢堡難民事務部門市民參與計畫專員)
2015年夏天,有愈來愈多難民湧入這個城市,一度達到每月一萬零四百人的巔峰,光是2015年九月,就創下單月湧入一萬零四百名難民的紀錄,讓整個城市處在極度緊繃的狀態。在這段特定期間,政府馬不停蹄地在各地興建難民營,每週單位以兩倍、三倍、四倍數字成長,只為了避免讓難民在冬季來臨時落難街頭。
Hamdan先生在漢堡城邦政府難民事務統籌部門中,負責第一線溝通和協調。根據聯合國難民署截至2017年底的統計,德國接受了一百四十多萬難民,胃納量全歐第一,遠超過法國的四十萬、義大利的三十五萬、瑞典的三十三萬。開放邊界是德國中央既定政策,但如何執行,卻得由各級政府自行消化,尤其對一個擁有五百萬人口、土地高密度使用的大都會來說更是棘手。面對又急又猛的難民潮,漢堡市政府幾乎是和時間賽跑,先在第一時間趕搭大批帳篷,然後以最大效率過濾所有可用地,佈建只需一週工期就可組裝完畢的貨櫃屋社區,並且展開逐步安頓,為漂泊的異鄉人提供一個遮風擋雨的港灣。
(阿富汗難民)
「(你來德國已經幾年了?)五年了。我從2014年就來了。」
這個難民社區的座落地Hafen City,是漢堡市近年來重點開發的新市鎮。二十二歲的阿富汗男子Said以有限的英語,解釋自己如何跟著一大群同鄉,花了一年時間,或徒步、或坐車、或搭船,輾轉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在平均容納三百人的每一個難民營裡,房屋結構一律為三層樓建築。一樓通常配給家庭,二樓以上供單身者使用,兩人一室,每層都配置獨立衛浴設備和廚房。在專業建築師看來,這種設計能讓使用者比在帳篷或大通鋪生活時享有較多隱私。同樣住在「單身宿舍」的還有伊朗籍的Hedyeh,兩年前跟著劇團出訪,卻因為莫名政治因素被迫滯留海外,最後與敘利亞女子成了患難之交,擠身在約兩坪大、功能卻一應俱全的空間中。
(JorgNoennig/漢堡數位城市科學教授)
「事實上,這些貨櫃單位屋,不論在設計和製作技術上都是相當高水準的,我自己是專業建築師,主要是設計研究室和實驗室,這是最複雜的建築結構,就我來看,這些貨櫃要容納非常複雜的實驗室,甚至都是沒有問題的,他們的結構就像太空船,具備非常好的工程條件。儘管看起來不如一般房屋美觀,但他們非常容易取得、非常容易佈署、而且相較於建造房屋,組裝貨櫃單位屋的成本很低,因此政府採納貨櫃單位屋,是很自然的政治決定,因為能夠最快滿足緊急需求。」
幾乎每個難民營都有超過二十個以上國籍人士居住,儼然民族大雜燴。事實上,德國近代史上並不乏接納移民的經驗。然而像2015年如此龐大的遷徙,卻前所未見。
(FouadHamdan/漢堡難民事務部門市民參與計畫專員)
「我們碰上的問題是,這批近一百五十萬難民的背景各異,都來自於東方,有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和敘利亞等不同國家,大部分是隻身旅行的男性,而且多半是年輕人。我們碰上的問題是,這批近一百五十萬難民的背景各異,都來自於東方,有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和敘利亞等不同國家,大部分是隻身旅行的男性,而且多半是年輕人。」
「當我們要在漢堡市內找土地搭建難民營或公共住宅時,附近鄰居就會開始恐慌,我們得和他們溝通,安撫他們,讓他們知道難民不會搗亂,不會騷擾居民,請他們放輕鬆。我們讓每個難民社區內的家庭人口佔百分之六十,單身者佔百分之四十,這種安排對單身男子形成非常正面的影響。」
Hamdan先生提到,難民營如今看來平靜無波。然而當初在推動時並不如想像中順利。隨著慕尼黑、漢堡與科隆等地陸續傳出伊斯蘭極端份子攻擊事件,打著仇外旗幟的民粹政治勢力迅速崛起,不少地方社會氛圍從歡迎轉成質疑,輿論也從大加讚揚轉趨保守。
(FouadHamdan/漢堡難民事務部門市民參與計畫專員)
我舉個例子。我們曾碰過十四個非政府組織連成一氣,發起「讓漢堡更好地整合」的運動。這名字取得很聰明吧?可是實際上,這些人彼此都是鄰居,屬於社會中高階級,而且都居住在市內高級住宅區,付得起法律訴訟費,裡面很多人甚至也是律師,這些都不打緊。當我們打算在他們的社區附近興建大型難民社區和高品質公共住宅時,我說的可不是簡陋的難民營,而是整齊的貨櫃屋,可容納五千、三千、兩千人的那種社區,他們一聽就立刻說,絕對不可以,想都別想。期間雙方持續溝通,到了最後他們說,我們其實並非反對難民,只是不想讓家附近一口氣出現五千、三千、兩千人。一個社區至多只能放三百人,而且必須平均分布在漢堡市內,這樣對社區才能更好地融合。
市政府最後不得不向強大選票壓力低頭妥協,接受小型難民營和公共住宅的建議,同時尋求與都市規劃研究機構合作,啟動「為難民找地方(Finding Places)」的市民參與計畫,最後總算圓滿了難民安置問題。來自敘利亞、四十二歲的MutazEnjila是計畫受益者之一。2015年他獨自抵達德國,被迫在難民營生活兩年,靠著濃烈的思念和微薄的津貼度日。
(MutazEnjila/敘利亞難民)
「當時每件事對我來說都很艱困。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你不知道沒有家人在身邊,日子該怎麼過。」
「德國政府一邊協助難民學習德語,一邊輔導難民找工作,這非常重要,因為找工作不容易。」
儘管Mutaz在中東地區已是資深新聞從業人員,有關單位仍鼓勵他參與為期半年專門訓練課程,協助豐富他的履歷,後來順利進入網路媒體擔任兼職記者,報導少數族群在漢堡的動態。期間他好不容易盼到一家五口團聚,一起入住漢堡市西區新落成的公共住宅。政府代為支付每月八百歐元房租,待日後謀得全職工作,或屆滿兩年居住期限才需搬離。人生際遇總是難以預料。翻開舊照片,Mutaz忍不住感慨,自己也曾是有白色洋房、兩輛房車的人生勝利組。
(MutazEnjila/敘利亞難民)
「那時候我們的生活狀況非常完美,在2010到2011年的時候。」
(SousanEnjila/敘利亞難民)
「我很想念我的家庭,我的回憶,我的大房子,一切的一切,每個地方,我在敘利亞擁有很棒的回憶,但戰爭迫使我們踏出這一步。」
Mutaz現在幾乎能夠自力更生。原本為中學英語教師的Sousan,過不久通過德語高級檢定考試後,也會開始找工作。他們現在的落腳處,是規劃為本地人和移民混居的社區,規模三百人左右。在當地人鼓勵下,一家人生活逐漸恢復安穩,忙著交朋友融入本地文化,學著以正面態度看待人生。
(SousanEnjila/敘利亞難民)
「我們同時也必須為當地人著想,因為是他們幫助我們,提供了庇護,所以我們絕對不浪費時間抱怨。」
(MutazEnjila/:敘利亞難民)
「我們的故事並不因為離鄉背井而畫下句點,故事並不因此打住,儘管過去的痛苦和悲傷仍如影隨形,但我們努力試著讓生活更好。」
協助無數新移民在異地重生,自己擁有德國和黎巴嫩雙重血統的Hamdan先生說,儘管當初將難民化整為零,分散安置的提案,確實讓市政府被迫因此多花了很多錢,但事後想來,這樣的處理確實比較細緻,讓族群之間得以更快更好地融合,降低不必要的社會衝突。猶如漢堡一直是開放的港口,市民們展現出寬闊的胸襟,展現愛與包容,最後也讓移民的多元背景,進一步妝點了市容,增添了城市動能和活力。
重生六零我的儲物空間 在 阿鴻投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文分享~很殘酷也很深刻。
--------------------------------
從1999年至2016年,美國的物價上漲了45%。
因此,對普通的工人來講,在過去17年之間,工資等於完全沒有上漲。
美國現在的人均GDP是5.6萬美元,對一個四口之家來講,如果都工作,平均每個家庭的人均GDP是22.4萬美元。
但真實的生活並不是這樣的,大多數人都只是被平均而已。在這個國家裡,極少數人賺到了讓人難以想像的財富,遠遠甩開了後面的人。
1990年,美國最富有的400人,總共擁有930億美金。
而今天,美國最富有的400人,總共擁有2.4萬億美金。
也就是說,在過去26年,美國富人的財富上漲了30倍,而普通工人的工資卻基本停滯不前。
美國尚且如此,中國的情況,其實更惡劣。
2005年,福布斯中國排行榜前10名富豪的總資產為1,100億人民幣。10年後福布斯中國排行榜前10名富豪的總資產超過9,000億人民幣。
二、對窮人來講,只有眼前的苟且,並沒有詩和遠方
最近在讀一本名字叫《我在底層的生活》的小說。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她為了體驗美國底層人民的生活,於1998年,選擇了六個地方,在不同的城市去打工。
每到一處,她都隱瞞自己身份,斷絕和過去朋友的來往,全靠1,000美元的積蓄開始,不借助外界任何的幫助,希望可以體驗從貧民區出頭的可能性。在這些地區,一個沒有學歷的普通人能找到的工作一般時薪是6~7美元(20年過去,如今美國的最低工資也僅僅只是7美金),一天八小時工作下來,也就是50美元,一個月工作25天也就是1,250美元。
但是如果想離工作地點近一點的話,往往房租就要到600美元以上,這對一個月收入1,000多美元的人負擔太重了。所以她不得不到離工作地點幾十公裡遠的地方租房,但這樣交通成本就會上升。即使吃便宜且沒有營養的快餐,一個月還得400~500美元買食物和汽油。
然後就所剩無幾了。
芭芭拉在不同的城市,換了六種工作,有服務員,有零售,有清潔,有老人服務,但是結局都一樣:
她發現自己陷入一個困局:
因為錢不夠,不得不住在偏遠的地方來節省房租。
因為住在偏遠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在路上。
因為花費很多時間在路上,她用於提升自己和發現更好的工作機會的時間,越來越少。
為了應付逐漸上漲的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說服自己承擔更多的小時工作或者兼職。
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做各種勞苦的工作,她漸漸成為一個工作機器,無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每天只是在重復的做同樣的工作。
然後換一個地方,進入下一個循環。不管芭芭拉多麼努力,也不能換來一個未來,在沃爾瑪也不行。一個可笑的事實是,她們這些在沃爾瑪做服務的人,卻買不起在沃爾瑪做促銷的商品。
這本書寫的非常深刻,很清楚明白地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
對窮人來講,請不要談詩和遠方,因為他們只有眼前的苟且。在絕大多數時候,僅僅靠自己的努力,窮人,是很難改變命運的。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聽到“努力工作”是成功之道,例如“努力工作就會出人頭地”,亦或者“我們就是努力工作才有今天”。這些說法已經聽到讓我反胃,但沒有人告訴你,就算你“努力工作,拼了命的工作”,還是有可能發現自己依然深陷在貧窮和負債中,甚至還越陷越深。
為什麼沒有人告訴你,或許“努力工作”並沒有多大的用?
因為現實太殘酷了,殘酷到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面對這些現實,從而選擇相信一個自己編造的謊言。
三、《折疊北京》裡的三層空間
在《折疊北京》裡,世界被劃分成了三個階層:資本家,中產階級,和平民。
我們生活的世界和小說裡的世界非常相似,在我們這個高度兩極分化裡的世界裡,有某種詭異的光學特性,使得經濟地位高的人幾乎看不到比自己經濟地位低的人。
富人很少看到窮人,即便他們確實在某些公共空間裡瞥到窮人,也很少明白自己看到的是什麼。而窮人卻可以輕易的看到富人,比如在電視裡,在雜志封面上,在微博上面。
與此同時,各個階層裡的人接觸到的大部分人也都是和我們自己背景相似,幸運值差不多的人。每個階層裡的人都在仰望比自己階層高的人,都看不見比自己階層低的人。
因此,真實的世界也就形成了三個固定化的階層,每個階層之間的流動性開始逐漸變差。
從這個角度來講,《折疊北京》並不是一個科技小說,而是一個社會小說。
而且,小說裡也反映出,在你本身的那個階層裡,努力從來都不是實現階級變動的必要條件之一。
四、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資本主義世界。勞動必須與資本結合才能創造價值。
當創造出來價值之後,就存在成果分配的問題,由於資本的稀缺性和低級勞動力的富裕性,使得資本獲得收益率要遠遠大於勞動所獲收益。
除此之外,勞動獲得的收益是線性增長的,而資本獲得的收益卻可以按照指數型增長。
就像《折疊北京》裡描述的一樣,真實世界裡,極少數的人掌握著大量的資本和壟斷性的生產要素,這些人是資本世界中的大貴族。他們有能力影響政治,影響選舉,影響政策。
這些大貴族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所有人加大消費力度。因為只有消費更多,他們才能賺到更多資本。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會設計信用卡,設計時尚,設計奢侈品。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你消費。
除了大貴族外,有少數的勞動者湧進了高知識密集的行業,他們勞動收入覆蓋日常開銷綽綽有余,在工作若干年後,完成原始資本積累,終於步入了中產階級。
他們之所以能獲得超過日常生活開支的資本,主要是因為他們技能和認知能力的稀缺性。
然後,這些人可以將所得資本投入股市、樓市、不動產等資產中,尋求資本收益。隨著資本回報在總收入中逐漸占據更大比例,他們將更少的時間用來勞動。這些人從此過上了“收租”的生活,成為資本世界裡的小地主。
當然這些中產階級中,也有一部分人中了“大貴族”的圈套,把滿足日常生活之外剩余的金錢全部拿去消費,而不是去用於資本積累。這樣,中產階級會發現自己的負債越來越嚴重,生活壓力越來越大。
最後,還剩下一部分勞動者,也許因為勞動附加值太低,也許因為競爭激烈而沒有議價能力。總之他們單位時間收入太低,僅足以維持日常生活,既沒有積蓄,也沒有再投資的能力。他們無論工作多久也永遠無法邁過那個門檻,他們就是資本世界裡的農奴。
和農奴一樣,因為入不敷出和知識儲備上的不足,這些人永遠以出賣勞動力為生,辛勞一生也依然處於社會的底層。
最可怕的是,由於對私有財產的保護,這種差距存在世代性。部分同齡人,他們可以繼承父母乃至祖父母一代的資本,但窮人,卻只能依靠出賣勞動力謀生活,不,是生存。
而這套制度最聰明的地方在於: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的生產力與知識掛鉤了,人類社會一直在快速發展,每個“農奴”在縱向對比自己生活的時候(拿10年前的生活質量和現在的生活質量作對比),一定會覺得自己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
五、有什麼解決方法?
如果你是一個剛畢業的普通大學生,如果你是一個普通的社會底層人士,該如何擺脫財務陷阱?
答案就是努力的獲得“資產”。
這個答案很簡單,但是確實很難做到。
因為絕大多數人缺少基本的正確的財務知識。
什麼是資產?
假設你有一套自己住的房子,這個房子是你的資產嗎?
假設你有一輛自己開的車,這個車是你的資產嗎?
實際上,自己住的房子和自己開的車,都不是資產,而是負債。正是這種不正確的財務知識讓很多人這輩子無法積累起來真正的“資產”。
那麼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負債?
資產其實就是未來能給你帶來現金流的東西。資產並不是你擁有的東西。
負債其實就是未來會導致你現金流流出的東西。負債並不是你欠別人的東西。
如果無法正確的理解資產和負債,你這輩子都會像困獸鬥一樣,困在疲憊不堪的財務壓力中。
如果你的房子是自己住的,在你賣掉這個房子之前,這個房子都是負債,因為你要裝修,要維護它。
如果你的房子是租給別人的,這是資產,因為房子能給你帶來現金收入。
如果你借錢來消費,那麼你借的錢是負債,但是如果你借的錢是用來投資,當你的投資收益大於借款利率,那麼1美元不僅永遠不會消失,卻還可以增加你的“股東權益”,你借的錢反而是你的資產了。
這就是適度負債的好處(絕不鼓勵過度負債,過高的杠杆)。
作為一個普通人,要獲得所謂的財務自由,關鍵是減少真正的負債,獲得真正的資產。
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不斷的獲取新的知識?為什麼要不斷的磨練自己的專業技能?
因為在你金融資產還不夠多的時候,你的知識(才華)就是你最大的資產。
從會計的角度來看,知識這個資產有三個好處:
1.是無形資產,沒有折舊。
2.有壟斷性競爭優勢,你積累的知識,別人復制不了,即使復制也需要大量的時間。
3.一個人可以獲得的知識理論上無限的。
當然知識也是分兩種的:1.裝樣子用的知識。2.真實有用的知識。
裝樣子用的知識,如何拿來賺錢?
你需要積累的是真實有用的知識。
如果你是個知識豐富,很有才華的人,“才華”這個資產可以為你每個月帶來現金流,這就是你的工資。
當你的工資足夠覆蓋你的開支時,你就有了所謂的盈余,也就是資本。
從你有資本的時候,你就面臨著一個問題:是消費掉這些資本,還是放到資產裡?
如果你要擺脫所謂的財務陷阱,請把這些資本放進資產裡。
當然這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因為你要區分出來哪些是值得放進去的資產,你要懂得克制,懂得節儉,要懂得適度消費。
不過你要明白的是,幸福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六、結語
這個世界從來都不公平,100年前是如此,100年之後也是如此。
與其抱怨世界的不公平,不如直接面對這個殘酷的事實,想想看有沒有解決的辦法。
有很多人抱怨說,這個世界最大的不公平是因為智商不同。
然而,這個世界並沒有被一群智力超群的天才統治著,相反那些站在金字塔頂尖的人往往智力並不突出。
這是因為,智力並不等於智慧。
你可能無法提高自己的智力,但是你可以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智慧,能看得清這個世界的人。
而如何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
我唯一能說的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人。
巨人就是前人留下來的真知灼見,而獲得前人知識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閱讀有質量的書籍。
當你擁有的真知灼見越多,你就會越了解世界的真相,就會發現世界根本就是不公平的,但是同時你也會發現你具備了與這種不公平鬥爭的能力!
而當你擁有了鬥爭的能力,不公平又算什麼?!
http://www.gelonghui.com/p/86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