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策會討論促進產業環境?市府的青年發展政策在哪裡?】
本次基隆市議會的第一案報告事項為國民黨團所提「工策會近年來成效如何?請市府提出恢復後具體績效報告。」工商業投資策進會主任委員是市長林右昌,總幹事在今年7月前是前國大代表張金華擔任,目前則為前議員洪森永出任。設置工策會的緣由是「居於政府與廠商之間,以『服務、溝通』發揮橋樑功能 。主要工作為積極推動改善境內投資環境,宣導政府財經政策,策進投資意願,會同有關單位規劃工業區之編定,促銷工業區土地,協助興辦工業人取得土地,申辦有關登記手續,乃至於提供市場資訊。並經常訪問廠諮詢意見及調解疑難,係地方之『投資服務中心』。」
產發處在會中針對近年工策會的執行成效也就如同工策會網站上所寫的,「改善投資環境、增加廠商投資意願」,其中很多是「提供投資訊息」、協助法規、稅務優惠、行政工作與「土地取得」,即時提供政府優惠資訊、辦理產業交流演講等。
就這一份市府局處難得有六頁A4的報告事項中,除了協助兩位青年創業者找尋適合店面外,我看不到更多青年創業更多法規、資訊、優惠遑論空間支援(青年創業者要的不是土地,而是能發揮創意的空間)。我們把青年創業者看作是新設立的小公司或小廠商,當然也需要政府在法規、資訊、空間上的協助,然而,在這份報告事項的說明中,我看到的是工策會仍以「發展成熟」的中小企業、廠商為主要對象,青年創立的小型工作室、小型公司步履維艱,卻不是他們輔導的範圍。
於是我發言詢問:「我所看到的工策會進行的投資資訊、優惠提供、法規協助與土地取得,似乎都只針對成熟的中小企業或廠商,我想知道針對青年創業、青創的小型企業這部分,工策會是否有相關的作為?」我得到的回覆是產發處長說目前工策會含總幹事僅有5個工作人員,很難再囊括青創業務,未來產發處會有青年相關事務的負責科室。另外,處長也說青年創業很容易失敗,成功率大概只有10%,所以很難有長期的政策協助。
基本上,這次工策會報告事項的討論中,基隆市議會的兩個黨團個別針對前後總幹事張金華、洪森永進行「能力」與「政商關係」的攻訐,而曾經提過「青年創業政見」的議員在這次討論中對「青創」隻詞未提,只是不斷詢問「北台科技園區」的進度(麥金路3巷未開發之土地,部分為保護區),偶有資深議員批評「近年基隆青年相關活動沒有效益,無法帶來產值,政府憑什麼協助他們」等。這場關於工策會的報告事項中,青創議題難以取得主要討論的位置,就在各種莫以名狀的針鋒相對中結束了。
---
近年來有許多基隆青年回流,有以挖掘基隆獨特的城市文化作為觀光資源以發展小旅、將設計與鞋業結合的設計工作室、有藝術文化工作者、有金工創作者、花藝創作者、有發現基隆港口底蘊想留在基隆發展劇場的青年劇團、也有空間專業、藝術策展的青年希望和社區一起投入地方創生,更有想透過發展基隆特有的遊戲或公民行動的青年,以及透過社區書店帶入社區共老與長照議題的青年團體。
也因此,我對於這次議會中工策會討論青年事務的無法推進,深感遺憾。目前,市府針對上述這些回鄉青年、青年創業者給的協助,多數集中在資金貸款(例如地方型SBIR),以及少部分都發處規劃空間活化的協助,其餘就是釋出政府計劃給予青年承接。會中,產發處長也提到未來產發處會有青年發展相關的科室,我也特別提醒,青年創業除了資金支持外,最需要的是商業模式與企劃規劃的協助,以及容許實驗的空間支持。
以我自己曾經在新創公司工作的經驗,以及我和青年創業朋友針對青創議題發生過許多討論,青年創業當然難以立竿見影地創造「產值」,但青創能帶著青年獨特的創意、新世代的技術與對社會問題的觀察,企圖找出社會議題或目前缺乏的商業模式,開拓一條新路。
基隆這座城市對於青年創業的支援在哪裡呢?除了資金,是否有更多商業模式、創意挹注或是實驗空間的提供?除了對現行的政策提出疑問,下一篇,我們會分享今年四月時跟著Ours都市改革組織參訪首爾所看到的青年創業政策,很值得我們參考:首爾市協助青年創業團隊能嘗試不同的商業模式,指出市政沒有辦法涵蓋的社會問題、並提出解方,進而以創新,找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新經濟模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金工創作展 廖偉淇專訪 實習主持人: 吳政頡 (世新大學-公共關系暨廣告學系) 拙納自在,心空無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金工創作過程中,鍛敲工藝技法的運用,常會使用到許多專業的工具及設備,當中還需對於材料科學、物理及化學,彼此間產生的原理變化有相當的理解,這...
金工創作者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工策會討論促進產業環境?市府的青年發展政策在哪裡?】
本次基隆市議會的第一案報告事項為國民黨團所提「工策會近年來成效如何?請市府提出恢復後具體績效報告。」工商業投資策進會主任委員是市長林右昌,總幹事在今年7月前是前國大代表張金華擔任,目前則為前議員洪森永出任。設置工策會的緣由是「居於政府與廠商之間,以『服務、溝通』發揮橋樑功能 。主要工作為積極推動改善境內投資環境,宣導政府財經政策,策進投資意願,會同有關單位規劃工業區之編定,促銷工業區土地,協助興辦工業人取得土地,申辦有關登記手續,乃至於提供市場資訊。並經常訪問廠諮詢意見及調解疑難,係地方之『投資服務中心』。」
產發處在會中針對近年工策會的執行成效也就如同工策會網站上所寫的,「改善投資環境、增加廠商投資意願」,其中很多是「提供投資訊息」、協助法規、稅務優惠、行政工作與「土地取得」,即時提供政府優惠資訊、辦理產業交流演講等。
就這一份市府局處難得有六頁A4的報告事項中,除了協助兩位青年創業者找尋適合店面外,我看不到更多青年創業更多法規、資訊、優惠遑論空間支援(青年創業者要的不是土地,而是能發揮創意的空間)。我們把青年創業者看作是新設立的小公司或小廠商,當然也需要政府在法規、資訊、空間上的協助,然而,在這份報告事項的說明中,我看到的是工策會仍以「發展成熟」的中小企業、廠商為主要對象,青年創立的小型工作室、小型公司步履維艱,卻不是他們輔導的範圍。
於是我發言詢問:「我所看到的工策會進行的投資資訊、優惠提供、法規協助與土地取得,似乎都只針對成熟的中小企業或廠商,我想知道針對青年創業、青創的小型企業這部分,工策會是否有相關的作為?」我得到的回覆是產發處長說目前工策會含總幹事僅有5個工作人員,很難再囊括青創業務,未來產發處會有青年相關事務的負責科室。另外,處長也說青年創業很容易失敗,成功率大概只有10%,所以很難有長期的政策協助。
基本上,這次工策會報告事項的討論中,基隆市議會的兩個黨團個別針對前後總幹事張金華、洪森永進行「能力」與「政商關係」的攻訐,而曾經提過「青年創業政見」的議員在這次討論中對「青創」隻詞未提,只是不斷詢問「北台科技園區」的進度(麥金路3巷未開發之土地,部分為保護區),偶有資深議員批評「近年基隆青年相關活動沒有效益,無法帶來產值,政府憑什麼協助他們」等。這場關於工策會的報告事項中,青創議題難以取得主要討論的位置,就在各種莫以名狀的針鋒相對中結束了。
-\-\-
近年來有許多基隆青年回流,有以挖掘基隆獨特的城市文化作為觀光資源以發展小旅、將設計與鞋業結合的設計工作室、有藝術文化工作者、有金工創作者、花藝創作者、有發現基隆港口底蘊想留在基隆發展劇場的青年劇團、也有空間專業、藝術策展的青年希望和社區一起投入地方創生,更有想透過發展基隆特有的遊戲或公民行動的青年,以及透過社區書店帶入社區共老與長照議題的青年團體。
也因此,我對於這次議會中工策會討論青年事務的無法推進,深感遺憾。目前,市府針對上述這些回鄉青年、青年創業者給的協助,多數集中在資金貸款(例如地方型SBIR),以及少部分都發處規劃空間活化的協助,其餘就是釋出政府計劃給予青年承接。會中,產發處長也提到未來產發處會有青年發展相關的科室,我也特別提醒,青年創業除了資金支持外,最需要的是商業模式與企劃規劃的協助,以及容許實驗的空間支持。
以我自己曾經在新創公司工作的經驗,以及我和青年創業朋友針對青創議題發生過許多討論,青年創業當然難以立竿見影地創造「產值」,但青創能帶著青年獨特的創意、新世代的技術與對社會問題的觀察,企圖找出社會議題或目前缺乏的商業模式,開拓一條新路。
基隆這座城市對於青年創業的支援在哪裡呢?除了資金,是否有更多商業模式、創意挹注或是實驗空間的提供?除了對現行的政策提出疑問,下一篇,我們會分享今年四月時跟著Ours都市改革組織參訪首爾所看到的青年創業政策,很值得我們參考:首爾市協助青年創業團隊能嘗試不同的商業模式,指出市政沒有辦法涵蓋的社會問題、並提出解方,進而以創新,找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新經濟模式。
金工創作者 在 michu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報名持續中!6/18快到咧!!!
快來
金工創作者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金工創作展 廖偉淇專訪
實習主持人: 吳政頡
(世新大學-公共關系暨廣告學系)
拙納自在,心空無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金工創作過程中,鍛敲工藝技法的運用,常會使用到許多專業的工具及設備,當中還需對於材料科學、物理及化學,彼此間產生的原理變化有相當的理解,這也包涵在創作時,對金屬材料造形構成的重要因素。
金工創作者—廖偉淇把鍛敲當作修鍊手與心的工具,金屬從全平面到立體蜿蜒,他將創作時律動的肢體與心意合而為一,透過形而下—身體勞動的創作過程完成作品,再經由作品的呈現,傳達出形而上精神層次的心靈感受,達成身心合一的融合境界,也提升工藝創作的精神層次。總是全心地投入創作,廖偉淇在謙虛中學習並體驗,就像是一位虔心修習的僧侶,在藝術的世界之中修練,探究真善美的境界。
浸心在萬物與自然之間
週末的休閒時光,廖偉淇經常與家人出遊,往返臺北文山區附近的山林中,他特別喜愛在散步時,享受在大自然中放鬆的愉快感受,他試著去感受那空氣裡,因各種花草植物、土壤、山石,伴隨著風所帶來的豐富生機。每當靜心在自然之中,由山林間所帶來的各種感官經驗,不僅使廖偉淇的心境產生變化,對於萬物的空間讓他更覺親近,不禁忘卻時間的步伐。如此的存在感受,就像專注投入創作時的心境,專注體察週遭環境帶來的感官體驗,成為廖偉淇閱讀大自然詩歌的線索,閱讀這些詩歌的感動,也體現於他的想像力當中,成為日後作品造形的基礎。
這些藉由大自然空間誕生的感官詩歌,將廖偉淇的想像加以轉化,再運用鍛敲工藝來敲塑作品,在千錘百鍊的金屬鍛造工法裡,虔心來表達他得之於大自然的感受。經過金工敲塑創作的完成及自述,廖偉淇也希望從作品的造形來映照觀者,去反映人們內在的美感精神。
萬物之於廖偉淇—是生命共同體,對一草、一花、一木及一切的眾生,都生起同理心,需以真心對待,對於萬物都能夠感同身受的話,內在的慈悲之門就悄悄的開啟了。我們也從此可見,他以「感恩惜福」的生命哲學,來領受空間中更親近萬物的存在。
談到創作中使用的鍛敲造形技法,廖偉淇必需不斷反覆將金屬材料運用高溫來退火,使得材料具有良好的延展特性,接著再操作許多的鎚塑工具,反覆敲鎚材料來塑形,使敲鎚受力之處延展,變長變薄或收縮變厚緊密,其中反覆的鍛造工藝過程,考驗著創作者對於技術原理的科學理解,以及協調肌肉的肢體運動經驗。
從原生藝術到禪藝美學
法國藝術家尚•杜布菲(Jean Philippe Arthur Dubuffet)拋開了傳統的美學標準,他認為繪畫、雕塑及工藝等創作,皆來自創作者對於事物的強烈感受,過程完全始於創作者自己內在的動力,盡可能地不模仿,依賴古典、傳統藝術,及減少受流行與文化的訓練與薰陶。多顯現自我的心靈的創作特徵與自發性、神秘性及非商業性,形式上並非於描寫外在世界的敘述性,而多是著重於創作者的內心一面。因此尚•杜布菲提倡出著名的藝術運動Art Brut「原生藝術」。
日本學者鈴木大拙提出「禪」是一種神秘主義,認為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超越者,宇宙中存在著一種具有超越性的普遍理性。無論藝術家作品所選擇媒材、形式與表現,這都是創作者一種觀念的延伸,脫離神秘主義的曖昧差異之後,東西方文化對於禪的藝術詮釋,仍是一種思維,也是一種創作的精神關照。
當下即是的禪藝
的內心態度決定其對應之關係,常受到爭議的是禪思維過於抽象,如同以「空」來解釋虛實之間的對應關係,無法以科學的依據衡量而辯證定論。
「即使一切皆空,但也不等於虛無。」廖偉淇表示:這是其所形成的觀念真實存於人們腦海之中,創作者藉由生活行動、創作過程、作品的產出呈現等等.....任何形式所呈現的都是禪思語彙所傳達「當下即是」的美學精神與體驗。對於他來說,這種「空」本身並非是一種什麼都沒有的情況,而是代表另一種精神層次的參悟本質。
廖偉淇簡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班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藝術學士畢
個展紀錄:
2016 「拙納自在」廖偉淇工藝創作個展,新北市板橋,致理科技大學藝文中心
2015 「恩喆洁金工木印」廖偉淇金工個展,臺北市,亞典藝術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