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新創案子,有個很深的感覺,就是很多題目都被科技巨頭們做掉了,所以如果不投科技巨頭,不僅會錯過很多,也很容易站在被巨頭取代的一方。
現在巨頭們的產品黏著度,比起20世紀以前的權值股,例如能源、製造業、消費品…的產品黏性高多了。例如以前換電視不一定要持續用原牌子,現在要從iPhone換到Android困難得多。
同樣的未來買車,也因為開始多了附加價值高的軟體,要換牌子也將開始不容易。
不要小看這個轉換成本的威力,只要客戶持續用,就不用為了留住客戶砸廣告,而是將獲利拿來研發新的產品,打造下一個金雞母。(看看Fb和Google,不需要打廣告叫別人用,也不用像報社那樣養記者,用相對小的維護成本,賺廣告費的爽度跟在阿拉伯挖個小洞就噴石油一樣)
這些科技巨頭每年賺取龐大的現金流,接著都在自己的優勢上,繼續延伸相關的商機,例如支付、借貸、智能家居、娛樂、雲服務…不斷找尋下一個成長動能。
這幾年的報表,都還看不出巨頭們有停止成長的跡象(雖然有降速),而且這些領導者都還挺年輕的,聽他們講話感覺都還在進步打拼中,不像很多製造業大佬已在含飴弄孫。
他們也持續囊括這世界頂尖的金頭腦工程師。(除非野心很大想當大老闆,不然起薪幾百萬加上好福利,很多強者不會拒絕,我系上的強者同學幾乎都在那@@)
這些巨頭取代掉很多舊經濟,所以如果這些巨頭買太少,不僅僅是錯過他們而已,你手上的資產很可能會被他們傷害。(我在清點波克夏旗下資產時,常常有這種感覺,例如舊金融、實體零售、傳統能源)
所以怎麼辦呢?我一位職場前輩是這樣做的,以這些巨頭為資產基底,再補上一些看好的中小型成長股,這些中小型股可能是巨頭們還沒覆蓋的利基型題目,例如資安、新能源。
講這篇的主要目的,是分享給那些不想花時間的長線投資者,就是不要低估科技巨頭的成長持續力,他們利用自身優勢,不敢懈怠的持續在其他領域進攻。很多人喜歡分析他們彼此對決到的項目,看誰佔上風,但往往結果不是誰擊敗了誰,而是他們都一起變大,把該領域老舊的對手一起消滅。
他們可說是美國的護國神山,如果對他們曝險過少,自己又選股不出色,很容易就會跑輸QQQ。
(下圖過去不代表未來,他們未來不會再成長那麼快,但應該會穩定成長好一段時間,反壟斷強制拆分感覺難,就算有數字税應該也是意思意思?)
「金融曝險意思」的推薦目錄:
金融曝險意思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社會有可能低估了美中脫鉤對台灣經濟衝擊的程度。。“
美中脫鉤下的台商衝擊
美國全面和中國經貿脫鉤,已經是大概率事件,雖然中國方面有可能在壓力下最終求和,但美國方面已經過了政治臨界點,沒有放鬆的餘地了。台灣社會有可能低估了美中脫鉤對台灣經濟衝擊的程度。這道瘋狗浪,首當其衝的就是現在還沒有退出中國的台商。
任何跨國投資,都得考慮退出機制,包括市場的和法律的。然而30年前,當台灣企業和商家跨海前進中國時,政治環境還很混沌,台商的國際操作經驗也還不足,因此幾乎沒有退出機制上的設計。在中國招商方的「熱情接待、只要願意投資什麼都可以」的推動下,多數台商很快的就由「跨境投資」的角色變成了「落地生根」的角色,捲入了糾纏不清的地方政商關係中,連切割都難,更別談退出了。
猶然記得,當年每當有台商問我應該用哪種方式進入中國投資時,我的標準回答都是:你如果是去歐洲投資、去印尼投資,你會用什麼方式?
我的意思是,投資中國,不能因為所謂的「同文同種」或文化類似,或因為對方的刻意籠絡,就一頭栽下去。如果你是去歐洲或印尼,你一定是如履薄冰、步步為營,對不對?一定先想好政治風險、法律環境、退出機制,是不是?
然而多數台商,對上述態度是聽不進去的。他們看到的是一個比早年台灣冒險家樂園更歡樂的利益場,想的是台灣一貫的家族經營方式,靠的是在台灣練就的一套政商嗅覺。對方端上桌的菜,一道一道的吃下去,等意識到需要退場時,可能就已經來不及了。
在美中脫鉤的大局下,眼前的情況是,台商即使不想退出,也得退出。執意不退者,就要有心理準備與美國的貿易秩序平台脫鉤,甚至與台灣脫鉤,成為徹頭徹尾的中國企業。台商若在五年前開始佈局退出,到了今天應該可以退出資產的七八成,但若到現在才開始準備退出者,恐怕心理上得有至少資產打對折的準備。當然,單純的未上市台商好辦,股東們私下認賠就是了,但若爲上市公司,就沒那麼好處理了,價值受損是一定的,這也是台灣社會還沒有心理準備的一塊。
當然,上市企業價值受損這問題也不是台商所獨有的,美國公司雖然曝險程度比台商小,但處境類似。以蘋果公司為例,現在很難說在它的企業價值中「中國因素」佔多少?一旦美中脫鉤,蘋果公司的市場及生產供應鏈會受到多大衝擊?
台商所獨有的尷尬是,他們在中國是政治上的孤兒,即使在台灣恐怕也是半個孤兒,因此幾乎完全沒有法律和制度上的緩衝空間。這樣,台商等於處於一種等著被「三次傷害」的角色:第一重來自美國制裁中國的連帶傷害,第二重來自中國對台商退場動作的傷害,第三重則是來自台灣本土不理解台商處境的傷害。這三重傷害,到頭來都會反映在台灣的總體經濟上,因此值得台灣社會及早做出心理準備。
台灣社會談到「台商」時,腦子裡出現的多半是在中國當地有生產製造活動的行業,但事實上,許多「台商」與當地是沒有任何物理關係的,然而他們被傷害的風險一點也不小。例如,金融銀行業者,通過第三地對中國所做的間接投資,可能遠遠大於直接的投資。再如,工業設備外銷業者、電子設計業者,他們雖然沒有任何資產被綁架在中國,但是他們的市場在中國。
台灣進出口貿易與中國的相關度一直在40%以上,與這些活動有關的商界人士廣義上都可以是「台商」的一部份,因此,你週邊的「台商」數量可能要比你想像中多得多。台商其實離你很近。
美中經貿脫鉤的震波,將沿著「台商」這脈絡,不管是狹義的還是廣義的,一層一層的衝擊至你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多即將到來的意外,其實不是意外。
(本文原刊於2020-09-12 蘋果日報)
金融曝險意思 在 基金黑武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小黑被人點名了,不得已只好來回復一篇做為澄清,也算是我自己為當前的社群亂象做一個抒發吧!本篇的圖片就是被點名的美股盤後,以下文章我會分三段來解釋:
1. 對於美股盤後的閱讀角度做解釋
2. 解讀該粉專的最新文章(發於7/2下午6:15)
3. 粉專經營的一些思考
【對於美股盤後的閱讀角度解釋】
關於分析言論的部分,其實早在六月我就有專門撰寫一篇文章來講這件事了。市場上很多人的觀念只有漲跌,而沒有部位組合的觀念,很明顯這個粉專就犯了這個錯誤。簡單來說,就是思考方式僅限於單一市場,而非跨市場的組合式思考,通常學生比較容易犯這個錯誤。
以下是我在6/4分享的美股盤後解釋(https://reurl.cc/MvQYRX):
-----------------------------------------------
昨天有粉絲私訊小黑,提到這兩天的美股盤後,裡面寫說「沒有利空消息基本上就會維持上升趨勢」,那這整篇文章不是廢話嗎?
我初看之下其實有點疑惑,後來想了一下才明白這位粉絲的問題在哪裡,他的思維邏輯很簡單:「市場不是漲就是跌」,所以不用那麼多廢話,跟我說明天會漲會跌就好了。
其實小黑在美股盤後中的內容,重點是在分析市場,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要留給粉絲去想的,那就是該怎麼操作的部分。
那麼以近期的市場趨勢來看,能夠怎麼做呢?小黑可以舉幾個例子:
1.目前趨勢向上但有利空風險,而且真的有利空多半是大事件,所以可以作多個股,再作空大盤選擇權避免向下的大幅波動。
2.小黑在美股盤後已經多次提過近期的市場潛在風險了,可以針對這些風險比較不會波及到的產業,搭配當前產業的輪動趨勢去配置部位。
3.由於FB的篇幅比較不夠,小黑會把整體國際市場的詳盡分析寫在週報之中,訂閱週報可以看到更多細節,和美股之外更廣的分析。
結尾補充一下,為什麼法人機構裡面研究員跟操盤人基本上是分開的呢?就是因為交易不僅要了解當前的事件還有整體環境多空因素,在操作上如何建構部位也是一門學問。雖然市場確實不是漲就是跌,但是背後交易策略的建構,還有對於風險的曝險程度,都是投資人必須考量的重點,完全不亞於單純的分析。
-----------------------------------------------
在受到批評後,我詳細看了一下該粉專,發現應該是由學生所組成的粉專。有分享的初衷當然是很好,畢竟教學相長,有output才會有更多的收穫,然而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了更多的問題,而這是對投資社群媒體很嚴重的一個傷害。
-
-
-
【解讀該粉專的最新文章】
7/2該粉專發了一篇關於量化交易的文章,整篇落落長,我在其中挑幾個段落來回復。(計量這個詞很Low,下述以量化一詞表示)
1.「看到這裡各位可能會發現,技術分析的邏輯似乎和計量交易區別不大? 沒錯,其實計量交易可以理解為 #升級版的技術分析,或者極端版的技術分析」
小黑看法:技術分析是技術分析,量化是量化,技術分析可以被當作量化交易的一個訊號,但其實量化的深度遠不止於此,市場邏輯、資料清理、統計基礎才是量化的精隨所在,科普固然是好事,然而為了讓大家能夠輕易理解,連定義都搞錯,就很嚴重了。
2. 「說的誇張一點,#任何技術派交易員用來判斷市場的方式 (只要是客觀標準),都能將其寫成程式並且自動執行。」
小黑看法:這邊還真的太誇張了,市場之所以複雜,技術分析之所以困難,就是因為很多部分難以被量化。在不同場域、不同市場情緒、不同交易標的、不同交易制度 產生下來的技術分析圖形都非一致。
3.「相信許多研究過投資的讀者都聽過股債60/40分配的說法,但可能對這樣分配的必要性抱持一點疑惑,或者不明被為何一定視60/40分配而非70/30或50/50。#計量後測可以很好的解答這些困惑,並且可以輕易測試70/30或50/50分配是否優於60/40 (hint: 並沒有)。」
小黑看法:所以這邊要做的到底是量化交易,還是投資組合?兩者的定義其實完全不同。
其實通篇可以看到很多關於量化的概念,但很明顯作者並沒有把概念完全釐清,或者作者目前的程度可能還處於兩者的交集之間,並沒有完全了解兩者的區別。在粉專中看到作者目前只是大三學生,其實以大學生的水準來說算很認真了,以科普入門的角度來說也還不錯,然而如果今天該粉專真的要這麼硬(希望能完美預測隔日漲跌),這篇文章放在這邊會不會不太恰當?產學終究有別,從學術角度對市場提出評論,該粉專是否是在完全吸收消化內容後,才做出的評論呢?而這也引發了我第三段的評論。
-
-
-
【粉專經營的一些思考】
這段內文可能比較沉重一些,在被點名後,我大概瀏覽一下這個粉專的文章,發現其中許多內容可能是從中國來的,以下為其中一個範例,各位最近一次聽到周遭有人講出”拍腦袋”是在什麼時候,或者有沒有人知道那到底是什麼意思?這還只是近三篇文章中的兩篇…
引用該粉專6/28的文章:「估值只是在拍腦袋?
常有人說,市場大小的測算不精準,算出來的數字就是在拍腦袋,確實如此,但作為顧問業經典的面試題目,今天就舉三個例子簡單聊聊為何我覺得Market sizing還是有他的價值。」
老實說這並不是壞事,其實當前在金融投資領域,中國的資源確實比台灣要多的多,甚至工作上有時候要搜尋美國相關公司的消息,最終我還是會以中國資源為主。
然而我點出這部分的重點在於,當前中國本地流行的模式,是去尋找擁有很多資源的地方,例如知乎或是各種懶人包,然後當二房東不斷引用資源分享,最多把他換句話說,變成類似的一篇新文章。
這種懶人包在科普上確實能夠引起外行人的興趣,不過若你專精於其中某個領域,就會發現其中的內容一文不值,甚至有許多錯誤或是觀念混淆的地方。而管理者由於已經是二房東,本身未必就了解其中內容的意義,在傳遞資訊的同時,無法過濾不實訊息,這將會導致最後許多人的觀念被誤導,並且問出很詭異的問題,例如我在第一段提到私訊我的粉絲。
當然,粉絲如果在觀念上有所混淆,我認為是沒辦法的事,畢竟現在資訊爆炸,什麼樣的人都有,做為非專業從業人員,也無從判斷資訊對錯。然而,如果今天你是一個粉專經營者,甚至目標是要進到業內的人,若沒有確認文章內容的能力,那你勢必要開始思考,是否該調整粉專定位,或者做為一個資訊搬運者,你的責任是什麼?
最後,願獲利與各位同在。
金融曝險意思 在 请问'曝险' 在金融术语里是什么意思?对应的英文是position吗? 的推薦與評價
曝險 是指一般的投資都有某種程度的風險..一旦投資了,你就曝露在該風險下,稱之為曝險(risk exposure). … 例如以外幣做定 ... ... <看更多>
金融曝險意思 在 瑞士信貸爆財務危機台灣曝險逾2200億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歐美 金融 銀行連環爆,金管會公布台灣 金融 三業的總 曝險 金額約2293.27億元,相較海外整體 曝險 12兆,仍在可控範圍。就在矽谷銀行和標誌銀行接連倒閉後, ... ... <看更多>
金融曝險意思 在 Re: [心得] 長期投資0050無風險? - 看板Stoc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不是欸,認真問一下
股版是真的很多人都不做功課嗎?
還是我的認知有誤
一堆人說台積電佔比太大
原因不就是台灣市場規模就這樣
所以台灣大盤市值型ETF
台積電自然就佔比大
0050的風險是大盤的風險
不是台積電的風險吧?
我看過計算 台積電每年衰退30%
6年後完全剔除0050
還是會有其它公司遞補上
所以要說風險
應該是整個國家經濟體停滯不前吧?
(近期有個特例:日經 大噴)
為何大家都把風險放在台積佔比太重?
而且這種文章一陣子就會出現一次…
而且很多都是All In流派 ???
平均買入 配息再投入(複利)
配息不投入最終回報差異極大
設定平均年化報酬後 到達賣出
被動選股的邏輯大概就這樣吧
平均就是能贏過不少主動投資(基金)
但要跟實際在操盤猛男比
當然LP比雞腿
但是不用看盤 不用讀財報
回報比定存多 上沖下洗心態穩
看了好多身邊上上下下小散戶
最後都是套到不行
這4ㄅ4
才是0050
市值型ETFㄉ真諦
請問~~~
※ 引述《Tox (被動收入存錢筒)》之銘言:
: 0050成立日期: 2003/06/25
: 根據元大投信統計,含權息已累計逾550%報酬率,規模突破新台幣3000億元。
: 回顧一下2003年發生什麼事情,2003年3月台灣境外移入SARS;4月台北市立和平醫院爆
發
: 院內感染遭封院。因此0050的出身就是在股價還不怎麼高的時代,加上最近股市還算熱
絡
: ,含權息加起來才可達到550%報酬率。
: 在2003年世界排行前10名的公司如下:
: 排名 公司名 總部 產業
: 1 微軟 美國 軟體
: 2 奇異 美國 綜合企業
: 3 埃克森美孚 美國 石油
: 4 沃爾瑪 美國 零售
: 5 輝瑞 美國 醫療衛生
: 6 花旗 美國 銀行
: 7 嬌生 美國 醫療衛生
: 8 殼牌 荷蘭 石油
: 9 BP 英國 石油
: 10 IBM 美國 軟體,硬體
: 上面有些公司已經走下坡如GE,有些公司你也不會想投資例如:IBM
: 前10名中有三家石油公司,他們的獲利也漸漸開始變差,沒有以前威猛。
: 而輝瑞昨天盤中創一年來的低點(36.16),今年的跌幅28.03%。
: 這些公司你在2003問其他人一定覺得超猛,甚至是可能是一些商學院的case study。
: 但是世界的需求會變、公司會變,沒有什麼一定是恆常不變。
: 同理,0050現在台積電佔47.72%,不否認台積電這十幾年也超猛,自從2014年搶到Appl
e
: CPU訂單,以及這幾年先進製程甩開三星後,毛利更是嚇嚇叫。
: 但大盤ETF講究的是風險分散,講究的是長期複利,寄望在10,20年後滾出美好的果實,
: 光風險分散這一點,0050就不夠分散。
: 大跌時候買買0050,當然是可以,但是否要長期定期定額0050與其共患難,又是另一回
事
: 風險要最分散可買美股VT (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Index Fund ETF) 世界ETF
: 若偏好美股可買VOO (Vanguard 500 Index Fund ETF) 美國五百大企業ETF
: VT過去五年績效: 29.1% (不算配息)
: VOO過去五年績效: 59.5% (不算配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5.228.62.8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687862066.A.9B4.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