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寫了很久的2017高雄事件回顧!不分享行嗎?
整理橫跨各個議題,並且快速了解去年高雄的大事,對缺少媒體焦點的高雄,我們期許自己能從南部觀點出發,理解發生在高雄大大小小事件,才能夠真正的讓高雄『過好日、好過日』。
#2017高雄十大關鍵回顧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議題 #不就是去年嗎 #超充實文
新的一年,高雄市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好過日要先帶大家回顧2017整年全市十大重要議題。讓我們從關鍵字開始,回到一個個關鍵時間,對照地圖上的第一現場,看看去年高雄發生了什麼事? 這些議題又會如何延續下去?
#環境
冬季空污威脅高屏,大鼻恐成環境災民
每到秋冬季節,空污一直是高屏地區最大的痛。2017年一整年,2月19日、3月11日、12月17日,各團體便發起三次反空污遊行。除了政院提出空汙對策,高雄市府也宣布從12月到今年2月,祭出大眾運輸優惠等政策強化防治。效果如何,還待追蹤。
在嚴重污染之下,高雄有一個聚落可能成了台灣第一個「環境災民」,面臨遷村挑戰。去年一開年,大鼻地區遷村的陰霾和希望就一直牽動著居民的心。過年後遷村普查啟動,3月12日舉辦首場說明會,8月公佈結果,受訪居民中,13434人贊成遷村,1654人不贊成。在行政院支持「住、商區建地一坪換一坪、蓋回原房型」遷村計畫下,遷村似乎定案。但居民疑慮仍然難解。12月9日起,有320年歷史的大林蒲鳳林宫舉行可能是最後一次在原址的「啟建五朝祈安清醮大典」,熱鬧背後,卻漂浮著家園記憶即將消逝的憂傷。
空汙治理與環境議題,在2018年可能會成為大選首要議題,應變政策也不斷推出,好過日會和市民繼續站在一起,用科學客觀角度,繼續追求我們應得的健康與公義。
#前瞻
高雄成前瞻大贏家?軌道建設正反論辯
3月23日,行政院公佈「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高雄獲黃線、路竹延伸線、體感園區、海洋科技產業園區等補助,經費估計1823億元,被稱為大贏家。但同時,前瞻計畫也面臨相當多的質疑聲浪,包含軌道投資是否過高等議題,仍爭辯不休。
有趣的是,好過日追蹤議會一整年,卻發現某政黨先是反前瞻,要求捷運改輕軌,過了三個月,卻表示輕軌影響交通,不管經費多少也要把輕軌改捷運。顯然對於大眾運輸整體計畫的公共討論,仍然常常流於政黨意氣之爭。
隨著預算通過,2018年前瞻計畫前期預算進入執行,黃線先導公車開闢以及路竹延伸線第一站RK1都將於第一季啟動。不論何種建設,在2018年,好過日都還是會本著有效投資,最大效益的原則,持續和大家一起追蹤監督。
#土徵
迫遷或公益?城市開發再起爭議
歷任40年、8任市長,十全路通往覺民路終於在7月31日打通 ,但不論是北側住戶,和南側攤商,都有人不滿意。北側牴觸戶認為1972年徵收大有瑕痴,認為迫遷。而原本果菜市場要拆除,改建觀光市場,但攤商反對,最後市府決定「就地」保留道路改彎。迫遷與政策轉彎爭議,一直持續到道路通車。類似的案件,也出現在旗山大溝頂與拉瓦克部落,城市開發、安全議題與土地正義在天秤上如何平衡?看似仍然難尋互相信任之溝通機制。
#人口
人口結構三大創傷、第二大城不保
縣市合併後,高雄人口停滯在277萬餘,近乎停滯,加上人口結構性外流。直到今年8月2日,台中市宣布人口超越高雄市,至年底差距仍持續拉大。觀察這幾年人口結構變化,25-34歲年齡層,6年來大減8萬2千餘人,60-69歲年齡人口卻大增11萬5千餘人。但同時,高雄生育率低、平均壽命卻短,近年自然增加縮減幅度,甚至大於社會增加,顯示青年外流造成的人口結構問題進一步惡化自然增長。超高齡、少子化、青年外流三位一體問題,亟需解決。
而由於高雄生育補助津貼較少,也成為政治議題,11月21日市府宣佈生育津貼調漲為第一胎1萬,第二胎2萬。為了減少年輕人壓力推出的社會住宅、公托、公幼也紛紛啟動。相關措施成效如何,好過日將會持續追蹤!
#產業
台積華邦誰來開店 產業轉型只靠大腕?
青年高薪就業機會缺乏下,「大廠投資」便成為市民和地方政府期望的救命丹。去年科技部長喊出台積電3奈米廠投資路竹後,台積來不來高雄就一直懸而未決,甚至成為政治話題。年中以後,台積南科原地擴廠的傳聞已經傳開。
9月26日,華邦電宣佈投資路竹3350億,三天後,台積正式宣佈不來高雄。土地、人才、環境...可能都是原因。這樣的結果看似不算太差,但真正產業轉型的契機,恐怕還是不在幾個大廠的投資,而在在地智慧共享建立、上下游產業鏈串連、創業生態圈的發展上。
#交通
輕軌一階全通 生態交通難行
2017年大眾運輸議題上,輕軌是聚光燈焦點,6月30日,輕軌跨越愛河橋,通到C12站,運量突破萬人。9月26日,環狀線第一階段全線通車。 幾天後,10.1-10.31哈瑪星舉行了第三屆全球生態交通盛典,透過暫時停用燃油汽機車,引進新型態載具和社區環境再造模式,創造交通新體驗。然而,不論是輕軌,或是生態交通盛典,市府在執行上「掉鍊嚴重」,例如輕軌的號誌、班距與運行效率問題,通車迄今尚未解決。而生態全球盛典在溝通不良下,居民意見頗多,導致一週內機車「重返哈瑪星」,生態交通破功的諷刺場景。
為了了解與體驗真正生態交通,好過日今年送出多名特派員遠赴德、奧、日、韓等地考察,包含第一屆生態交通盛典舉辦地水原在內。希望透過國外經驗引進、實證數據討論、搭配有效監督,期許來年市府能檢討疏失,為高雄交通的變革轉型努力!
#原民
原民博物館落腳澄湖 文化推廣尚待努力
9月21日,原住民博物館確定落腳高雄市澄清湖,預算26.8億,預定2018年啟動、2025年開館營運。消息一出,也引起新北、花蓮等落選縣市不滿。原住民委員會表示,高雄擁有廣大腹地,加上澄清湖地利之便,連結高雄市、屏東縣、台東縣、台南市等近18萬的原住民人口,為原住民族及平埔原住民族群聚最為密集區域,可強化原鄉與博物館互動與交流。
願景雖然美好,但原住民文化主體的意見參與,原鄉發展帶動,以及透過原民文化連結國際南島語系的目標,如何落實仍待觀察。
#新灣
新灣區走向國際 會展產業邁向新局
3月29日,高雄港務公司與市府合作的高雄港土開公司成立,讓過去各自為政或是不善開發的公私企業有了整合的平台。而漁人碼頭(棧2倉)也在年底成為第一個開發案,預計整修後明年以全新風貌營運。
11月13日,高雄擊敗橫濱等城市,獲2020 ICCA(國際會議協會)年會主辦權,這是高雄展覽館2014年完工後,會展產業又一突破。而高雄展覽館營運3年來,場地利用率也已經接近預設開幕6年目標。加上2018年流行音樂中心、2019年旅運中心將陸續完工。新灣區發展可望再添動能。
然而,我們也觀察到,目前新灣區民間投資額仍遠低於官方投入,關鍵產業動能不足,而土地的串連利用,交通、服務設施的建構接軌,細節仍有待加強。到底「體感園區」、「電競產業」、「音樂影視產業」等發展能否真正爆發,好過日也會一起來持續追蹤並提出實質政策建言!
#慶富
模範廠商爆世紀弊案 國艦國造如何落實?
慶富案爆發後,案情持續延燒,11月14日,海洋局長王端仁被爆喬慶富興達港土地下台。11月22日,慶富總部被查封。12月29日,高雄銀行被裁罰800萬元。除了案情真相的持續偵辦。我們也注意到,遠洋漁業萎縮下,在地中小型造船產業的發展、國艦國造下產業鏈建立與保密機制,均關乎高雄造船與國防產業的健全,需要謹慎持續推動。
#財政
23年來首度決算盈餘 2600億負債仍是重擔
高雄市舉債總額年年位居全國第一,市長更因債務問題多次和柯P隔空交火。但在歲末年終,12月24日,市府大動作招開記者會,宣佈達成23年來首次預算平衡,估計今年可以盈餘4億,債務首次降低。不過,在前瞻預算擴大投資下,來年舉債額仍可能上升。高雄市如何在控制財務穩健下持續維持一定資本門預算,促進基礎建設和產業發展? 需要全民一起來,以建設性態度緊盯!
#高雄 #好過日 #2017回顧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