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讀者反映說很想讀《我為什麼寫飲食》這一篇文章,特別在這裡原文刊登。
《蘋果日報》專欄
「我為什麼寫飲食」
上週在台灣《經濟日報》發表了一篇全版的專題文章,寫的是2019年高端餐飲心得。當中提及我因為出版了《消失中的味道》,聯乘澳門永利皇宮以及法國麗固旗下的如意系列中式fine dining瓷器辦了一個三天的pop-up,透過永利宮譚國鋒師傅的高超廚藝,將消失中的老舊粵菜拆解原理後重新,以新姿態延續老菜的生命,並以如意瓷器呈現,大器登場。辦這項活動收到許多傳媒朋友私底下的查詢,在確定性質以後都義無反顧地抽空出席——為何要確定性質呢?原來大家對於時興的四手、pop-up餐宴感到太疲倦了,覺得很多都是為做而做,意義不大,缺乏報導的角度,搞不懂為何好些公關、大廚為何還在樂此不疲,缺乏前瞻思維。於此深深有感,有素養的媒體人,都不會想要淪為為了吃而吃、報告活動的寫手。那就好像只懂得出席活動來博取曝光的紙上藝人,一點價值都沒有,道理放諸餐飲界也一樣。
這個反思讓我回到內心,問問自己:還記得妳為什麼要寫飲食嗎?
從小到大的寫作能量都很澎湃,只要一開始寫就停不下來,從來沒有碰過靈感便秘的問題。一直被命運的大手推著走,上了大學順理成章選修大眾傳媒,後來進入傳媒工作,都是因為喜歡寫作。然而,從來沒有想過專業寫飲食,直到9年前的某一天:
我去到中環四季酒店的Caprice作採訪。當時Caprice是米芝蓮三星新貴,聲勢如日方中。時任主廚叫Thierry Vincent,他很有耐心地向我講解許多菜式的步驟和做法,然而,那些廚房專業名詞,於我而言就像是外星文,一個也聽不懂——因為我真的連broth、stock、bouillon、consomme全都搞不清楚!儘管我讓大廚在筆記本寫下這些名詞,我回去照著打字就可以了——不過我頓時感到羞愧難當,想著眼前的廚師,是經過多少磨練取得今天的成就,我的無知彷彿在侮辱他。回家以後,我把每個他寫給我的「生字」鍵入谷歌搜查資料,如此這般只是做功課做了不知多少個小時!寫完該篇文章以後,我下定決心,我要當一個專業的飲食作者,不能再重蹈覆轍!
下了這個決心以後,更令我體會到:喜歡飲食跟懂得寫飲食,根本是兩回事。如果對於寫飲食這回事有要求,那是一項涉及知識、見地、視野、分析、感悟的寫作範疇,而不是純粹結合資料與不著邊際形容詞的分享——如果對於專業有一定要求,自9年前開始我就以這個標準不斷地自我鞭策。自我充實的最方便法門就是看書自學吧!幸好我天生嗜書如命,從此料理相關的書都大量入手,有些是只要有空就翻一翻,有些則是一讀再讀,漸漸許多詞彙、知識也就入了腦,跟廚師做訪問的時候,能夠溝通的東西隨之增加。這時候我慢慢發現,當我一無所知的時候,這些廚師並不介意分享,可是,當他們發現你懂得他所說的,他們會樂意甚至迫切分享更多,甚至因為這種互動,就把你當成了朋友,而不是純粹的工作往來。與之互為因果的是,跟大廚們當了朋友,交流多了,心得隨之而來,內涵在不知不覺中提升。有一天,當自己執筆寫一個對以前來說是戰戰兢兢的題目,可以行雲流水地表達,就曉得:進步了。有一天你得到世界最頂尖大廚的讚賞,就明白:努力沒有白費。
儘管如此,能夠把飲食寫成專業,味覺天份、味蕾觸覺也很重要,這部分應該要感謝父母的遺傳和幼庭承訓的巨大影響吧!爸爸從事布匹貿易,家境小康,但可以為了吃一擲千金而面不改容,我媽有一句名言:我們家已吃了半片江山,那就是說,如果我們把花在吃的錢存下來,大概可以多買幾層樓吧,哈哈哈。父母對於吃的追求不止是花錢,還有花時間和功夫,我舉一例,是所有自認從愛吃家庭長大的朋友聽了都要投降的:每逢中秋,我們家是自己做月餅的,而且是從零開始那種!記憶中無數個日子,人家是電視汁撈飯,我和哥哥是電視汁撈剝蓮子!堅持不用已經處理乾淨的蓮子,因為香氣不足,我們家的湘蓮幾斤幾斤地入貨,然後浸鹼水,接著就由我和哥哥擔任童工,一邊看電視一邊為蓮子剝衣剔芯…..接著就是交給媽媽去將這些蓮子㷛熟、搓爛,然後炒蓮蓉!我們家連糖漿也是自己煮的,真是人都癲。做菜方面,秉持傳統粵菜精神,上湯是我們家的調味神髓,爸媽總是定期做好上湯,放涼後分成一盒盒雪藏,要用的時候再拿出來解凍…… 還有嗎?還有的!爸媽也會買回大地魚乾,用烤沙爹的炭爐慢慢烘香,再用攪拌機磨成粉……. 現在回頭一看,來自這樣的家庭,也是讓我飲食寫作底氣十足的成因之一吧!
一如所有行業,要在當中建立自己總有挑戰和辛酸,體會過人情冷暖,甚至人心黑暗。多年前試過有大酒店公關邀請了你去聖誕派對又在前一天發來電郵說人數超額,這次無法招待你…….讓我坐在電腦前委屈得哭成淚人,覺得:即便我什麼都不是,妳也不用這樣對我吧?到你漸漸做出一點成績,又有人忙不迭地打擊你,給你冷言冷語..... 還有更離譜的是有人竟然可以寫電郵給品牌總監說她才是寫得最好的,以後的活動只可以請她不可以請我,呵呵,真開了人性的眼界。風風雨雨中堅持著血淚的努力和單純的初心,每一次交出去的都是希望對得起自己、讀者的作品,寫作的熱情一如既往轟轟烈烈燃燒透頂,無窮無盡地自我燃燒中也燃燒著生命,同時懷抱著使命感前進。新年伊始,摸摸自己的初心和真心,還在。莫失莫忘,莫忘莫失!
圖解:
1. 寫出《消失中的味道》這樣的一本書,是想要對飲食文化的根有所貢獻,卻有許多意外收穫:一哥賜我墨寶,由大師姐見證,被德高望重的前輩認可,是我飲食寫作上備感光榮的時刻。
2. 黎堅惠是我的偶像,她的經典著作《時裝時刻》是我仍在不時重溫的一本書,也以她為目標:寫時裝寫出精神層面的美好啟發,希望我寫飲食也做得到。
3. 我老家廚房收藏的部分月餅模具,有很多用了十年以上,佈滿歲月痕跡。
鋒味星廚月餅系列 在 Agnes Chee謝嫣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一些讀者反映說很想讀《我為什麼寫飲食》這一篇文章,特別在這裡原文刊登。
《蘋果日報》專欄
「我為什麼寫飲食」
上週在台灣《經濟日報》發表了一篇全版的專題文章,寫的是2019年高端餐飲心得。當中提及我因為出版了《消失中的味道》,聯乘澳門永利皇宮以及法國麗固旗下的如意系列中式fine dining瓷器辦了一個三天的pop-up,透過永利宮譚國鋒師傅的高超廚藝,將消失中的老舊粵菜拆解原理後重新,以新姿態延續老菜的生命,並以如意瓷器呈現,大器登場。辦這項活動收到許多傳媒朋友私底下的查詢,在確定性質以後都義無反顧地抽空出席——為何要確定性質呢?原來大家對於時興的四手、pop-up餐宴感到太疲倦了,覺得很多都是為做而做,意義不大,缺乏報導的角度,搞不懂為何好些公關、大廚為何還在樂此不疲,缺乏前瞻思維。於此深深有感,有素養的媒體人,都不會想要淪為為了吃而吃、報告活動的寫手。那就好像只懂得出席活動來博取曝光的紙上藝人,一點價值都沒有,道理放諸餐飲界也一樣。
這個反思讓我回到內心,問問自己:還記得妳為什麼要寫飲食嗎?
從小到大的寫作能量都很澎湃,只要一開始寫就停不下來,從來沒有碰過靈感便秘的問題。一直被命運的大手推著走,上了大學順理成章選修大眾傳媒,後來進入傳媒工作,都是因為喜歡寫作。然而,從來沒有想過專業寫飲食,直到9年前的某一天:
我去到中環四季酒店的Caprice作採訪。當時Caprice是米芝蓮三星新貴,聲勢如日方中。時任主廚叫Thierry Vincent,他很有耐心地向我講解許多菜式的步驟和做法,然而,那些廚房專業名詞,於我而言就像是外星文,一個也聽不懂——因為我真的連broth、stock、bouillon、consomme全都搞不清楚!儘管我讓大廚在筆記本寫下這些名詞,我回去照著打字就可以了——不過我頓時感到羞愧難當,想著眼前的廚師,是經過多少磨練取得今天的成就,我的無知彷彿在侮辱他。回家以後,我把每個他寫給我的「生字」鍵入谷歌搜查資料,如此這般只是做功課做了不知多少個小時!寫完該篇文章以後,我下定決心,我要當一個專業的飲食作者,不能再重蹈覆轍!
下了這個決心以後,更令我體會到:喜歡飲食跟懂得寫飲食,根本是兩回事。如果對於寫飲食這回事有要求,那是一項涉及知識、見地、視野、分析、感悟的寫作範疇,而不是純粹結合資料與不著邊際形容詞的分享——如果對於專業有一定要求,自9年前開始我就以這個標準不斷地自我鞭策。自我充實的最方便法門就是看書自學吧!幸好我天生嗜書如命,從此料理相關的書都大量入手,有些是只要有空就翻一翻,有些則是一讀再讀,漸漸許多詞彙、知識也就入了腦,跟廚師做訪問的時候,能夠溝通的東西隨之增加。這時候我慢慢發現,當我一無所知的時候,這些廚師並不介意分享,可是,當他們發現你懂得他所說的,他們會樂意甚至迫切分享更多,甚至因為這種互動,就把你當成了朋友,而不是純粹的工作往來。與之互為因果的是,跟大廚們當了朋友,交流多了,心得隨之而來,內涵在不知不覺中提升。有一天,當自己執筆寫一個對以前來說是戰戰兢兢的題目,可以行雲流水地表達,就曉得:進步了。有一天你得到世界最頂尖大廚的讚賞,就明白:努力沒有白費。
儘管如此,能夠把飲食寫成專業,味覺天份、味蕾觸覺也很重要,這部分應該要感謝父母的遺傳和幼庭承訓的巨大影響吧!爸爸從事布匹貿易,家境小康,但可以為了吃一擲千金而面不改容,我媽有一句名言:我們家已吃了半片江山,那就是說,如果我們把花在吃的錢存下來,大概可以多買幾層樓吧,哈哈哈。父母對於吃的追求不止是花錢,還有花時間和功夫,我舉一例,是所有自認從愛吃家庭長大的朋友聽了都要投降的:每逢中秋,我們家是自己做月餅的,而且是從零開始那種!記憶中無數個日子,人家是電視汁撈飯,我和哥哥是電視汁撈剝蓮子!堅持不用已經處理乾淨的蓮子,因為香氣不足,我們家的湘蓮幾斤幾斤地入貨,然後浸鹼水,接著就由我和哥哥擔任童工,一邊看電視一邊為蓮子剝衣剔芯…..接著就是交給媽媽去將這些蓮子㷛熟、搓爛,然後炒蓮蓉!我們家連糖漿也是自己煮的,真是人都癲。做菜方面,秉持傳統粵菜精神,上湯是我們家的調味神髓,爸媽總是定期做好上湯,放涼後分成一盒盒雪藏,要用的時候再拿出來解凍…… 還有嗎?還有的!爸媽也會買回大地魚乾,用烤沙爹的炭爐慢慢烘香,再用攪拌機磨成粉……. 現在回頭一看,來自這樣的家庭,也是讓我飲食寫作底氣十足的成因之一吧!
一如所有行業,要在當中建立自己總有挑戰和辛酸,體會過人情冷暖,甚至人心黑暗。多年前試過有大酒店公關邀請了你去聖誕派對又在前一天發來電郵說人數超額,這次無法招待你…….讓我坐在電腦前委屈得哭成淚人,覺得:即便我什麼都不是,妳也不用這樣對我吧?到你漸漸做出一點成績,又有人忙不迭地打擊你,給你冷言冷語..... 還有更離譜的是有人竟然可以寫電郵給品牌總監說她才是寫得最好的,以後的活動只可以請她不可以請我,呵呵,真開了人性的眼界。風風雨雨中堅持著血淚的努力和單純的初心,每一次交出去的都是希望對得起自己、讀者的作品,寫作的熱情一如既往轟轟烈烈燃燒透頂,無窮無盡地自我燃燒中也燃燒著生命,同時懷抱著使命感前進。新年伊始,摸摸自己的初心和真心,還在。莫失莫忘,莫忘莫失!
圖解:
1. 寫出《消失中的味道》這樣的一本書,是想要對飲食文化的根有所貢獻,卻有許多意外收穫:一哥賜我墨寶,由大師姐見證,被德高望重的前輩認可,是我飲食寫作上備感光榮的時刻。
2. 黎堅惠是我的偶像,她的經典著作《時裝時刻》是我仍在不時重溫的一本書,也以她為目標:寫時裝寫出精神層面的美好啟發,希望我寫飲食也做得到。
3. 我老家廚房收藏的部分月餅模具,有很多用了十年以上,佈滿歲月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