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評論】《後來的我們》Us And Them
『與遺憾好好和解,再溫柔告別』
《後來的我們》為劉若英首次執導的作品,改編自她過去撰寫的短篇故事《過年,回家》,故事原著為兩位從美濃至台北打拼的情侶間相識、相知、相戀、分手的過程,這次電影將場景設定移至中國,將對「北漂青年」的社會觀察融入故事,片中運用黑白、彩色兩條敘事線交錯呈現,並以春節返鄉作為分界點,特意將時間跨度拉長至十年,紀錄著兩人之間與城市共同的成長變化。
小曉和見清同樣都抱著「北京夢」,但見清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功成名就;小曉則是希望可以嫁個有錢有房的稱頭對象。兩人的未來目標雖不一致,但對未來的迷惘以及不安,彷彿磁鐵般緩緩將兩人距離拉近,一個人的奮鬥努力,最終成了兩個人的共同打拼。兩人生活在連塞進沙發都需要再三考慮的擁擠房間,吃著一碗便宜泡麵,卻因為有著彼此而甘之如飴。小曉捨不得花錢打車回家,想換份工作支持見清的夢想;見清心疼小曉沒辦法擁有好生活,更急於想證明自己的能力。電影裡兩人互相扶持的日子,反而更能體現愛情中那種互相珍惜的難能可貴。劉若英用畫面回答著片頭小曉問著見清:「你覺得北京有家的感覺嗎?」有房不一定有家,有愛才是家,而愛的象徵就是兩人房間裡充滿回憶的沙發。
當見清體認到自己無法給予愛人好的生活,對自我的放棄以及墮落,反倒成為相愛兩人分開的主因。生活在奔波的大城市,讓兩人的價值觀逐漸出現差異,小曉不在乎生活好壞,只希望兩人能「活在當下」,見清不肯對現實低頭,迫切地想要「追尋未來」,對未來共識的不同步,讓愛情也逐漸消耗。諷刺的是,感情的逝去卻也成為見清激勵向上的原因。電玩裡伊恩與凱莉之間帶著遺憾的愛情,串連起所有玩家對感情的共鳴,男女主角之間的「不幸故事」,卻帶來兩人一直朝思慕想的成功。當遊戲大賣後,兩人又再次因為返鄉而見面,當初說的「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淪落為見清單方面的「為你著想」,硬要小曉無條件接收的好意,也讓這段感情正式劃下句點。
雖然整部電影以愛情為主軸,但親情部分卻有著畫龍點睛的效果。從每次春節返鄉時,田壯壯那在廚房忙碌的身影,就可以感受到身為父親對子女那不言而喻的關心以及包容。田壯壯內斂的表演極具魅力,真實呈現出老一輩最璞真的生活面貌。當見清希望父親上來北京與其同住時的那場戲,田壯壯的強硬拒絕,呈現出父子兩代價值觀的差異,以及空巢老人對於土地的濃厚情感。最後田壯壯獻給小曉的那封信,將整個故事母題互相扣連,以「北漂」為故事主軸,卻同時談論著愛情、親情、夢想等不同人生面向,田壯壯以旁觀者角度,對觀眾緩慢述說著對生命的體悟。
《後來的我們》非常的「劉若英」,如同她過往的作品也不斷討論著關於愛情的選擇以及遺憾,這次依然以溫柔的口吻及態度,向觀眾毫無保留地說出自身的想法,電影裡將對愛情的遺憾重重舉起,卻輕輕放下的輕述口吻,讓人更易投入自身經驗產生共鳴。而她背後的金牌團隊,如監製張一白、攝影李屏賓、聲音杜篤之、造型吳麗璐、剪輯廖慶松等人,也都成為超強助力,穿梭跳躍卻緊扣情節的剪輯以及李屏賓細膩出色的構圖,尤其在大銀幕上看讓黑白光影的變化更為細膩,且情緒的感受更為濃厚,讓電影更顯層次。
但本部片缺點卻也顯而易見,像是過於使用配樂,使得電影帶有太重的MV感,以及某些橋段台詞略顯做作,尤其車裡黑白戲的台詞過於不真實到讓人出戲;同樣的電影內的黑白、彩色雙線敘事,也可以不用透過台詞講明,當影像已經足以帶給觀眾體悟,電影所碰撞的情緒可交由觀眾自行解讀,總覺得奶茶導演可以再給觀眾多點空間。
綜觀全片,《後來的我們》有著新導演急欲說理,躁進的缺點,流於文藝的對白在寫實的作品中也略顯突兀,但以處女作而言,不可否認的是劉若英仍然具備流暢說好一個完整故事的能力,且懂得用畫面說故事,能感受出是有想法的構圖與場面調度(縱使有些場面稍嫌刻意),且在愛情戲中還是表現出自身對大時代變化的敏銳度,以及社會變遷的生活狀態和兩代價值觀的差異,整體來說雖然稱不上令人驚艷,但這樣的作品已經及格。
附上之前寫在『CATCHPLAY ON DEMAND』,關於《後來的我們》在中國的票房分析:https://bit.ly/2KXOZij
#周冬雨真的很適合這種戲路
#腦裡一直浮現奶茶唱的後來
#台北電影節能引進看大銀幕真的比小螢幕好多了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