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西域三十六古國 在現今的哪些地方?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西域是個很籠統的名稱,就跟我們現在說「西方」有點相似,那就是漢代華夏人民心目中的西方世界。起,可以從大漢國境線開始; 止,卻沒有一個硬性的標準。
在古代,交通不發達,「國際」交往受到局限,大漢跟北方游牧民族距離近,難免鍋蓋碰鍋勺,不定時打打架,但是跟西方的游牧民族部落、國家,在前期可以說是很少往來,相距遙遠,中間往往隔著匈奴,互相夠不著,兩者之間缺少大規模衝突的可能性。
直到漢武帝時期,為了邊境和平,皇帝親征匈奴,經過近半個世紀,五次大戰,才徹底消除了北部邊疆的安全隱患,具備了打通西域的條件基礎。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張騫出使西域,對西域各國進行摸底調查,才揭開了西域的神秘面紗。
東漢的史學家班固根據張騫的數據,在自己編撰的《漢書》中,對西域各國的情況進行了簡要介紹,把當時西域現存的政權概括為三十六國。
其實歷史在發展,局勢在變化,所謂的三十六國只能說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狀況。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一直持續不斷,國家的數量和版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而且所謂的國家,有大有小,大的相當於一個市,小的只有一個鄉鎮,甚至一個村落,把他們說成是國家,有點誇大其詞,倒不如說是部落更恰當一些。為了便於大家理解,還是把他們叫做國家合適。
在史書中記載的三十六國,分別是:
一、車師國,也有人叫它姑師國,它的具體位置在今天的吐魯番盆地,該國是抗衡漢朝的急先鋒,立場最頑固,態度最堅決。
因此槍打出頭鳥,漢武帝的矛頭首先指向該國。對他們採取了瓦解分化的政策,扶植起一個又一個鴿派政權,該國鷹派人物從此失勢,再也沒有能力對大漢發動侵略戰爭。
車師國分裂成為四個國家:一、車師前王國、二、車師後國、三、車師都尉國。四、車師後城長國。
五、蒲犁國,今天的蒲犁縣,後來改為塔什庫爾干自治縣,人口只有一千八百人,面積不到一百平方公里。
六、蒲類國,活躍於新疆巴里坤湖水域的民族,是個勇敢頑強的民族,人口有三千人左右,唐朝曾經設蒲類縣,就是今天的新疆哈密市巴里坤縣。
七、烏孫國,是西域大國,位置在今新疆伊犁、察布查爾錫伯縣附近幾縣及現哈薩克斯坦部分。
八、婼羌國,是個荒涼的地方,不是荒漠就是山嶺,幾乎沒有可耕種的地方,人民以游牧為生。婼羌國原址位若羌縣,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歸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管轄。
九、鄯善國,在古絲綢之路上,水豐草足、牛羊成群,首都在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東邊和敦煌、接壤,西鄰且末,位於今天的羅布泊西部。
十、且末國,兩千人的小國,名稱從古到今沒有變化,即新疆且末縣。
十一、小宛國,是個名副其實的小國,人口不到千人,還沒有內地的一個自然村大,位於新疆且末縣以南。
十二、精絕國,人口三千,沒錯,就是盜墓小說裡的那個小國家。
十三、戎盧國,挨著小宛國,也是個比肩而立的小國,位於新疆民豐縣境內。
十四、于闐王國,這是個很有名氣的國家,歷史悠久,存在了1000多年,是個西域國家裡的巨無霸。此國國祚比較悠久,位置是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區。
十五、渠勒國,也是個袖珍小國,在今天新疆策勒縣和於田縣一帶。
十六、渠梨國,今天的新疆庫爾勒市境內,也是一個標準的小國,人口兩千人。
十七、尉頭國,它的位置在今天的新疆阿合奇縣境內。
十八、皮山國,生產羊毛,駱駝也非常多,人民富足,後來被滅國,它的位置在今天的新疆皮山縣。
十九、西夜子合國,本叫西夜國,國王稱子合王,所以統稱為西夜子合國,在今天新疆葉城縣境內。
二十、莎車國,也是一個地道的小國,地名至今沿用,也就是今日的新疆境內莎車縣。
二十一、無雷國,他們的地盤在新疆塔什庫爾幹縣西南部的帕米爾高原一帶。
二十二、依耐國,人口兩千多,居無定所,喜歡到處漂泊,活躍於蒲犁境內,也就是今天的塔什庫爾幹縣一帶。
二十三、桃槐國,沒有桃花,沒有槐花,但是有大片的草原,成群結隊的牛羊。人口三千多,武裝部隊就有600人。
二十四、捐毒國,有波斯人基因,他們的活動區域在新疆喀什地區以西。
二十五、休循國,的位置在今天新疆阿克陶西部。
二十六、烏秅國,一個世外桃源,一個與世無爭的國家,因為它是崑崙山里的小國,位於今天的新疆葉城縣以南喀喇崑崙山脈一帶。
二十七、烏壘國,傳說漢朝大將霍去病征服了利輪台國,然後在這裡扶植了一個政權,這就是烏壘國的由來,它位於今天的新疆巴音郭楞州輪台縣。
二十八、山國,山國的地盤在今新疆吐魯番縣西南。國都在墨山城。只有450戶人家,人口大約為5000人。軍隊有千人之眾。該國的人不會搞建築,沒有開發商,所以只能在山洞裡棲息,因此得名山國。
二十九、焉耆國,位於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焉耆回族自治縣,也叫烏夷、阿尼。
三十、危須國,發祥地在新疆巴音郭楞州和碩縣。
三十一、龜茲國,西域的數一數二的大國,人口達10萬之眾,土地肥沃,雨水充沛,人丁興旺,馬歡羊叫;在今天新疆庫車縣。後來唐代設置的安西大都護府就在此,這個地方的音樂也很出名。
三十二、姑墨國,該國是個袖珍國家,人口千人左右,在今天的烏什縣、溫宿縣一帶。
三十三、溫宿國,即今天的溫宿縣,屬於新疆阿克蘇地區。
三十四、尉犁國,它的位置在新疆巴音郭楞州尉犁縣一代。
三十五、疏勒國,它的活動中心在新疆疏勒縣。
三十六、難兜國,它的發源地在且末縣的正南。是一塊富饒的土地,據使者記載,這裡的人均壽命超過50歲,是名副其實的長壽之鄉。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的西域三十六國祇是個相對狹義的概念,從它們再往西越過蔥嶺的安息等漢代統治勢力所不能及的伊朗、阿拉伯、歐洲地區,仍然也是廣義上的西域地區。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錫口地名由來」的推薦目錄:
- 關於錫口地名由來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錫口地名由來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錫口地名由來 在 [遊記] 基隆河濱簡易行饒河夜市認真吃- 看板Hiki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錫口地名由來 在 張哲生- 松山地名的由來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錫口地名由來 在 錫口松山 :: 台灣觀光指南 的評價
- 關於錫口地名由來 在 松山地名的由來 :: 加油地圖 的評價
- 關於錫口地名由來 在 松山錫口碼頭的價格和推薦,PTT、YOUTUBE和顧問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錫口地名由來 在 松山錫口碼頭的價格和推薦,PTT、YOUTUBE和顧問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錫口地名由來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86年7月15日,臺北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竣工啟用的臺鐵第三代松山車站。(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松山車站的歷史》
1891年10月20日,設立錫口火車碼頭。
1895年,日治初期改稱為錫口停車場。
1920年,因地名改為「松山」而改稱松山驛。
1940年,改建為木造站房,為第二代車站。
1945年,戰後,更名為松山車站。
1955年1月1日,松山車站升為二等甲車站。
1985年8月15日,停辦臺泥以外的貨運業務。
1986年7月15日,為配合臺北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而自1984年開始建造的第三代跨站式站房正式啟用。
1987年7月1日,松山車站升格為一等站,取代臺北車站成為縱貫線大部分下行旅客列車的始發站。
1991年9月20日,臺泥側線為配合鐵路地下化,改於南港車站作業。
2003年7月28日,松山車站與南港車站間之鐵路地下化工程專案動工,臨時站房啟用。隨後拆除僅使用17年的第三代跨站式站房。
2008年9月21日,完全地下化的第四代松山車站正式啟用,列車改行駛地下隧道並停靠地下月台。
2009年12月29日,隨著新站售票處完工,臨時南北站停止服務。
2013年10月13日,與日本愛媛縣松山市(JR四國鐵道株式會社營運)的松山車站締結為姊妹站,成為臺灣第一座與外國車站締結姊妹車站的鐵路車站,並於當日販售2,500份紀念套票。(註:2015年2月12日,臺灣與日本兩座逾百年歷史的火車站;1913年完工的新竹車站,與1914年完工的東京車站,亦締結為姊妹車站。)
《松山地名的由來》
日本四國愛媛縣的松山市是四國島最大的城市,台北與愛媛都有名為「松山」的地區,這是巧合嗎?當然不是。
台北松山一帶昔日為平埔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居住的「Malysyakkaw」社,平埔族語「Malysyakkaw」意指河流彎曲處,而這條河流指的就是現今的基隆河。
乾隆10年(1745年),泉州人沈用帶領族人到此地定居開墾、建立庄落,並借「Malysyakkaw」之發音將此地命名為「貓里錫口庄」,該庄居於基隆河畔,有船利。
嘉慶20年(1815年),地方鄉紳覺得地名含有動物名稱乃不雅,於是刪去貓里,改以「錫口」為庄名。
雍正末年(1735年),閩南泉州籍僧人衡真(俗名林守義),由福建湄洲天后宮奉天上聖母(媽祖)神像,渡海於滬尾(淡水)登陸,沿途化緣,乾隆年間行抵錫口,因當地士紳多祖籍泉州,對海神媽祖信仰真摯,乃倡議留下金身供奉,在乾隆18年(1753年)覓地建廟,乾隆22年(1757年)竣工,名為「慈祐宮」。
與一般媽祖廟不同的是,慈祐宮並不面向水域,反倒是背水朝山,在風水學上,錫口地形狀似鯉魚,北濱基隆河,南對大尖山,是風水絕佳之「鯉魚穴」。
後來,在慈祐宮附近(今饒河街一帶)形成「錫口街」,慈祐宮前的廣場成了臨時的攤販集中地,直到1909年,當地才有市場的設立。
1920年,日本政府推行地方改制,全台地名重整,由平埔語轉音而來的「錫口」因被日人認為發音不雅(音似マンコ),並不宜當作地名,加上當時主事者認為錫口之景色與日本四國的松山(Matsuyama)相似,便決定將錫口更名為松山,設松山庄,隸屬台北州七星郡。
1938年,松山庄被併入台北市。
1945年10月25日,台灣歸屬中華民國,松山庄改為松山區,成為台北市行政區之一。
1990年3月23日,台北市行政區重劃,松山區的南半部(市民大道以南)被劃為信義區。
錫口地名由來 在 張哲生- 松山地名的由來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乾隆10年(1745年),泉州人沈用帶領族人到此地定居開墾、建立庄落,並借「Malysyakkaw」之發音將此地命名為「貓里錫口庄」,該庄居於基隆河畔,有船利。 ... <看更多>
錫口地名由來 在 錫口松山 :: 台灣觀光指南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觀光指南,錫口文化節,錫口碼頭,錫口日文,松山地名由來,錫口小蘇州,錫口廊道,松山舊地名,松山區. ... <看更多>
錫口地名由來 在 [遊記] 基隆河濱簡易行饒河夜市認真吃- 看板Hiki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基隆河濱簡易行 饒河夜市認真吃
PCLin 0324
今天下午隨著「中央社週四下午美珠友愛登山美食隊」作基隆河河濱步道健行。我們下午
2:30在捷運松山站5號出口集合,隨即由饒河街225巷底饒河疏散門走下基隆河河濱步道
,以往大多沿著基隆河河濱西行,今天東行走9形路回饒河夜市大快朵頤-慈祐宮前的陳董
藥燉排骨及胡椒餅。
松山名稱由來
台北松山一帶昔日為平埔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居住的「Malysyakkaw」社,平埔族語「
Malysyakkaw」意指河流彎曲處,而這條河流指的就是現今的基隆河。清乾隆10年(1745
年),泉州人沈用帶領族人到此地定居開墾、建立庄落,並借「Malysyakkaw」之發音將
此地命名為「貓里錫口庄」,該庄居於基隆河畔,有船利。清嘉慶20年(西元1815年),
地方鄉紳覺得地名含有動物名稱不雅,於是刪去貓里,改以「錫口」為庄名。
清朝的「錫口」為基隆河河運樞紐,不分晝夜,熱鬧非凡,白天商販叫賣聲震耳欲聾,夜
晚則是燈火通明,鶯聲燕語撓心,被暱稱為「小蘇州」。有一句古諺形容得特別貼切:「
去基隆擔塗炭,轉來錫口當被單」,講的就是工人把到基隆辛苦挑煤炭賺來的錢,都花在
錫口的風花雪月上。
雍正末年,閩南泉州籍僧人衡真(俗名林守義),由福建湄洲天后宮奉天上聖母(媽祖)
神像,渡海於滬尾(淡水)登陸,沿途化緣,乾隆年間行抵錫口,因當地士紳多祖籍泉州
,對海神媽祖信仰真摯,乃倡議留下金身供奉,在乾隆18年(1753年)覓地建廟,乾隆22
年(1757年)竣工,名為「慈祐宮」。
1920年,日本政府推行地方改制,全台地名重整,由平埔語轉音而來的「錫口」因被日人
認為發音不雅(音似マンコ貓),並不宜當作地名,加上當時主事者認為錫口之景色與日
本四國的松山(Matsuyama)相似,便決定將錫口更名為松山。
地圖、影片、及照片請參閱:(照片均有解說,有靈感時或有詩詞)詳見:
https://lindavidtw.blogspot.tw/2016/03/blog-post_24.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5.22.15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king/M.1458832719.A.59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