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筆記:有時候,採訪像一種協力說謊的過程 ]
好的寫作,雖然不一定得掏心掏肺,在態度上至少一定要誠實。但進到現實生活裡,在這個大眾對生活感到疲懶、急於張開大口承受心靈雞湯的澆灌之時,這個「誠實」,有時候卻沒有太大的容身之地。
當編輯的三年中,我有很多機會採訪到電視螢幕上的名人,當時很多親朋好友都很羨慕,覺得能這樣接近名人是種特權。但我其實是很不喜歡採訪名人的,尤其是以形象包袱維生的名人,原因是,很多的問題與答案,早就在面對面之前就已經大致擬好,真正碰面時有種走個過場的空虛感。名人不能亂說話,我理解他們的苦衷,他們有時候是一群不被允許嶄露真我的人。他們不能生性淫蕩,不能有偏激的家庭觀,也不能告訴廣大觀眾,他昨天經歷了長達六個小時的焦慮發作,早上在垃圾食物與電視殘聲中醒來,覺得窗外亮晃的陽光惡夢般殘酷。
只要說了真話,他這個產品就冒上了貶值報廢的風險,牽連身邊一大票的人。
當然,不是每個名人都是這樣,我也遇過一些直來直往、什麼都誠實以告的人,但這些人總是佔少數。
所以到了採訪現場,心裡總是覺得有點弔詭。對方滔滔談著勵志成功經,重複著罐頭般的故事經歷,輕飄飄的,聽起來好像他自己也不太相信。即便分享了一點黑暗面,也是輕描淡寫,都是些殺不死主角的情節點綴,情感上很疏離。我們努力不藏痕跡地繼續挖著、刺探著、質疑著,但「官方說法」的力量總能一秒掩蓋掉差一點就燃起的星火。
於是,剩下來的就屬於我們「花式叫春」的功力了。用編輯的文字專業,一字一句築起勵志名人的雄偉雕像,心裡知道對方創業賠了很多錢但至少有富有的丈夫擋著,筆下寫的卻是當代女性如何豪不畏懼實現自己,或是明明知道對方才華普通全靠形象行銷撐起天地,筆下卻要寫他如何鍥而不捨追求夢想成就自己。然後還要所有相貌平凡、資質平庸的云云大眾,都要以他們做為人生的榜樣。
文章或許很好看,但讀完後總覺得虛虛的。
我覺得我們可能是生活過得累了,日復一日重複著一樣的事情,灰暗不見天日,心裡熱切渴望著有人來告訴他一個更好的答案,一個總有一天鍥而不捨後會觸及的希望。這或許是為什麼很多人聽到宋慧喬與宋仲基離婚時會那麼義憤填膺,這是一種對商品的形象幻滅。這些採訪經驗,某方面來看實在有點像 Happy Ending 式的電影。
前幾天,看到林書豪在一個分享會上分享自己如何失敗的影片。七八年前,他掀起「林來瘋」的熱潮,卻在精華時光受了傷、後來被交易到他稱為「東區最糟糕的球隊」,現在進入自由球員市場,新合約還沒有著落,前途茫茫。他卸下官腔膚淺,不談光鮮亮麗,不講千篇一律的成功勵志經,而是談成功表象背後那種種的艱難、困頓和自我懷疑,講到激動處不禁落淚。看完後深刻體悟,這才是「真實」的人生啊!
沒有人能免於困境與自我懷疑的,無論在他人眼中看起來多麼成功都一樣。曾聽過一句有名的話,大概是說「要哭,寧願在高級飯店裡哭,不是在冷氣壞掉的爛車上哭。」初次聽贊同笑了,仔細想才覺得不對,因為悲傷無法這樣量化比較,很多人就是在高級飯店裡自殺的。我想越來越多名人也經歷了這樣的覺醒,有的人面對大眾時變得更誠實了,有的卻只是把「負能量」翻轉成另一個膚淺商品來賣。
媒體、名人與商家協力製造的「正能量文化」,半真實半虛假,有商業價值,就會一直存在,我不覺得這是誰的過錯。但我總覺得不能忘了,沒有人真的能完美無缺的,也沒有人日子永遠那麼順遂。一個光鮮亮麗的童話故事,用正確的態度去看,能讓人受到啟發,若用歪斜的角度去看,只會不斷覺得自己不如人。
所以,這一切最終還是回歸自我之上,是否快樂,最重要是有沒有活出自己真正認同的樣子。外界再多的掌聲、再大的鎂光燈、再熱切的擁戴,都不及自己對自己感到實實在在的驕傲。不為他人期待過活,也不為了得到外界的認同而踏上永無止盡的迷途,而是認真思考自己究竟想成為怎樣的人,然後從那裡,用每一天去努力實現心中最好的樣子,才不會活得那麼心虛。
[ 編輯筆記文系列 ]
我是個要菜不菜的編輯,不敢說職場上的個人觀察一定正確不偏頗,但希望今後能開始和大家分享一下工作上遇到的各種趣事和感想,也歡迎大家一起聊聊工作上遇到的事情。
#鏡周刊壹週刊那種另當別論
#結果我這篇也是走HappyEnding雞湯路線哈哈哈哈
#主節奏太灰暗最後一點正能量調節一下
鏡周刊壹週刊那種另當別論 在 少女 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編輯筆記:有時候,採訪像一種協力說謊的過程 ]
好的寫作,雖然不一定得掏心掏肺,在態度上至少一定要誠實。但進到現實生活裡,在這個大眾對生活感到疲懶、急於張開大口承受心靈雞湯的澆灌之時,這個「誠實」,有時候卻沒有太大的容身之地。
當編輯的三年中,我有很多機會採訪到電視螢幕上的名人,當時很多親朋好友都很羨慕,覺得能這樣接近名人是種特權。但我其實是很不喜歡採訪名人的,尤其是以形象包袱維生的名人,原因是,很多的問題與答案,早就在面對面之前就已經大致擬好,真正碰面時有種走個過場的空虛感。名人不能亂說話,我理解他們的苦衷,他們有時候是一群不被允許嶄露真我的人。他們不能生性淫蕩,不能有偏激的家庭觀,也不能告訴廣大觀眾,他昨天經歷了長達六個小時的焦慮發作,早上在垃圾食物與電視殘聲中醒來,覺得窗外亮晃的陽光惡夢般殘酷。
只要說了真話,他這個產品就冒上了貶值報廢的風險,牽連身邊一大票的人。
當然,不是每個名人都是這樣,我也遇過一些直來直往、什麼都誠實以告的人,但這些人總是佔少數。
所以到了採訪現場,心裡總是覺得有點弔詭。對方滔滔談著勵志成功經,重複著罐頭般的故事經歷,輕飄飄的,聽起來好像他自己也不太相信。即便分享了一點黑暗面,也是輕描淡寫,都是些殺不死主角的情節點綴,情感上很疏離。我們努力不藏痕跡地繼續挖著、刺探著、質疑著,但「官方說法」的力量總能一秒掩蓋掉差一點就燃起的星火。
於是,剩下來的就屬於我們「花式叫春」的功力了。用編輯的文字專業,一字一句築起勵志名人的雄偉雕像,心裡知道對方創業賠了很多錢但至少有富有的丈夫擋著,筆下寫的卻是當代女性如何豪不畏懼實現自己,或是明明知道對方才華普通全靠形象行銷撐起天地,筆下卻要寫他如何鍥而不捨追求夢想成就自己。然後還要所有相貌平凡、資質平庸的云云大眾,都要以他們做為人生的榜樣。
文章或許很好看,但讀完後總覺得虛虛的。
我覺得我們可能是生活過得累了,日復一日重複著一樣的事情,灰暗不見天日,心裡熱切渴望著有人來告訴他一個更好的答案,一個總有一天鍥而不捨後會觸及的希望。這或許是為什麼很多人聽到宋慧喬與宋仲基離婚時會那麼義憤填膺,這是一種對商品的形象幻滅。這些採訪經驗,某方面來看實在有點像 Happy Ending 式的電影。
前幾天,看到林書豪在一個分享會上分享自己如何失敗的影片。七八年前,他掀起「林來瘋」的熱潮,卻在精華時光受了傷、後來被交易到他稱為「東區最糟糕的球隊」,現在進入自由球員市場,新合約還沒有著落,前途茫茫。他卸下官腔膚淺,不談光鮮亮麗,不講千篇一律的成功勵志經,而是談成功表象背後那種種的艱難、困頓和自我懷疑,講到激動處不禁落淚。看完後深刻體悟,這才是「真實」的人生啊!
沒有人能免於困境與自我懷疑的,無論在他人眼中看起來多麼成功都一樣。曾聽過一句有名的話,大概是說「要哭,寧願在高級飯店裡哭,不是在冷氣壞掉的爛車上哭。」初次聽贊同笑了,仔細想才覺得不對,因為悲傷無法這樣量化比較,很多人就是在高級飯店裡自殺的。我想越來越多名人也經歷了這樣的覺醒,有的人面對大眾時變得更誠實了,有的卻只是把「負能量」翻轉成另一個膚淺商品來賣。
媒體、名人與商家協力製造的「正能量文化」,半真實半虛假,有商業價值,就會一直存在,我不覺得這是誰的過錯。但我總覺得不能忘了,沒有人真的能完美無缺的,也沒有人日子永遠那麼順遂。一個光鮮亮麗的童話故事,用正確的態度去看,能讓人受到啟發,若用歪斜的角度去看,只會不斷覺得自己不如人。
所以,這一切最終還是回歸自我之上,是否快樂,最重要是有沒有活出自己真正認同的樣子。外界再多的掌聲、再大的鎂光燈、再熱切的擁戴,都不及自己對自己感到實實在在的驕傲。不為他人期待過活,也不為了得到外界的認同而踏上永無止盡的迷途,而是認真思考自己究竟想成為怎樣的人,然後從那裡,用每一天去努力實現心中最好的樣子,才不會活得那麼心虛。
[ 編輯筆記文系列 ]
我是個要菜不菜的編輯,不敢說職場上的個人觀察一定正確不偏頗,但希望今後能開始和大家分享一下工作上遇到的各種趣事和感想,也歡迎大家一起聊聊工作上遇到的事情。
#鏡周刊壹週刊那種另當別論
#結果我這篇也是走HappyEnding雞湯路線哈哈哈哈
#主節奏太灰暗最後一點正能量調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