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抑制節節上升的醫療費用,避免濫用醫療資源,健保設計有「健保醫療費用審查制度」,如今卻成了醫界惡夢。醫界人士坦言,二十年來,這種事後審查、只看病歷決定的「節流」方式,加上三不五時的「加強稽核」,猶如醫界版「白色恐怖」。
「八仙塵爆意外」發生後,衛福部中央健保署罕見地發了一篇特別說明給各大媒體,言明意外受傷四九八人的醫療費用將由「專案辦理」,全數從寬處理、不會核刪,同時這些費用不列入健保總額額度,甚至健保不給付的民眾自費額,也將先由健保署墊付。
恐怖一:惡性循環核刪變成審查委員報復手段
「只要是醫師一定會遇到核刪,只是次數多寡、刪多刪少的問題。」林口長庚醫院外傷骨科主任葉文凌一句話道盡苦處。他直言,核刪是「荒唐事情」,等於質疑醫師專業,將醫師當作醫療資源的竊賊來控管,況且負責審查的委員也不見得是該專科醫師,醫學專科跨科如隔山,有些技術更是少數醫師才有的特別專長。
葉文凌舉例,他專長的關節鏡手術,全台懂得的醫師並不多,「就我所知,根本不是那些醫師在審。」葉文凌批評,委員名單並不對外公布,徹頭徹尾不具名審查,早已牽涉實質利益,某些審查者會為保障自己的醫療點值完整,而「替健保控制支出」。
門諾醫院壽豐分院院長賴泉源不諱言,曾有同業申報費用被刪後心中忿忿不平,特地去打聽負責審查的委員,等到三年後審查委員會重聘,輪到他擔任後,再「嚴加審查」該區健保給付申請案件。「制度立意良好,但運用上確實會出軌,被刪的醫師與醫院自然會不服氣。」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