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讀:【特朗普 ‧ 憤怒 ‧ Bob Woodward】
剛讀完資深華盛頓郵報記者Bob Woodward活華特的新書《Rage》,這是他在兩年內所寫關於Donald Trump特朗普的第二本著作。如果大家一直留意白宮新聞,這書並不難讀,甚至可說是沒有太多你未聽過的事情,所以我很快可以兩天讀完。不過,以活華特過去五十年報導九位美國總統的經驗(包括引爆水門事件),他總能有他的內幕線人和消息,可為讀者帶來獨特的見解,而我覺得活華特此作的目的,可能是嘗試理解,特朗普其實是個怎樣的人?
書名《Rage》,來自活華特引述他訪問特朗普講過的的一句話:「我在人身上帶出憤怒,帶出憤怒,一向都是這樣。我不知道這是正面還是負面,不過無論這是什麼,我就是這樣。」某程度上,此話也就是特朗普。『他就是這樣』,他自己也不知道是好是壞,但他就是會這樣做下去。說他自信?固執?或是他根本不懂任何別的東西,別的方法。
就像上星期他與民主黨拜登的總統選舉辯論,即使他今天已經是貴為在任總統,仍然沿用當年挑戰者的「狂人」風格,插話不斷。即使六成受訪者認為拜登勝出辯論,他自己肯定感覺良好,甚至覺得已經贏了。這也難怪,四年前他豈非也是同樣地爆冷地後來居上,即使所有民調不看好,總選票數目不及希拉莉,卻仍以最關鍵的選舉人票勝出。
自信?衝動?聰明?
兩年前活華特的《Fear》,描述特朗普白宮頭兩年的亂局,特朗普當然不滿,覺得報導十分不公平。他向活華特說,上次作者要求訪問,只是他的下屬「沒有告訴他」。今次為了活華特的新書,特朗普給予活華特十七次訪問的機會,當中十六次作者都在總統准許下錄音紀錄,另一次就筆錄內容。特朗普多番向活華特抱怨上一本書對他不公道,今次他希望能把他的一面表達。雖然他說仍然相信活華特不會寫他的好,只會批評他,但不能不說特朗普充滿自信。或者他很清楚,他的支持者不會看、不會相信這樣「自由派人士」寫的書,只要能令不支持他的人看到,都已經達到目的,「除笨有精」。
本書的上部描述幾位2016年加入白宮的主要官員,包括國防部長James Mattis、國家情報總監Dan Coats和國務卿Rex Tillerson等人。作者表達的是,這些人都頗具資歷和能力,不過,他們也各有原則,不同情程度上,他們的接受委任的目標,都是為國家「頂住呢個總統」,不過不消多久全都「被辭職」。雖然特朗普過去在電視節目常常霸氣地當著人家面對面說:「You're fired!」,在白宮的他,卻比較喜歡用Twitter發帖炒人。
從這些事上,除了可以看到特朗普請到好人也留不到好人,無論在請人或炒人的過程,能夠看到他衝動、浮躁的一面。但相反地看,他是可以和願意聘用一些與他不一樣的人。但要在特朗普治下「活得長久」,也許要像蓬佩奧這樣的人。由中情局局長至國務卿,除了能貼近特朗普政治立場,也要懂得如何迎合老細,保持老細對他的信任。
特朗普自信和衝動,代表他蠢嗎?也不一定。在本書形容的特朗普白宮運作和作者與他的互動,撇開他的不少壞習慣,包括亂發推特帖文(tweet)等,在私人討論中也不時聽取不同意見而調整立場。他似是聽得明白,甚至時有掙扎,不過,當他走到台前,怎樣也會擺出他那霸氣、強人的姿態。這是他了解必須跟隨他的「成功方程式」,還是始終不能戰勝自己的心魔?
崇拜強人
始終,特朗普的本質,作為一個華盛頓圈外人,缺乏政圈人脈關係,一方面慣性依賴家人支援,無視利益衝突。另一方面即使在共和黨內也朋友不多,支持他的都是為了政治利益。當他一天倒下來時,不再受粉絲歡迎,反咬他一口絕不為奇,這他自己必定清楚。
加上特朗普崇拜權力,早已向世人宣示,他的偶像都是強權獨裁者之流(例如普京)。即使俄羅斯2016年真有協助特朗普當選,兩人實際個人關係其實不熟,但特朗普就是崇拜普京,對俄事事留有一手。同樣地特朗普對金正恩和習近平,都抱相同的情意結,標榜他們的友好關係,讚賞對方聰明、偉大。相反歐洲盟友領導人,卻鮮有同等對待,反而針對說盟友拿自己著數。這種把敵當友、化友為敵的「生意策略」,是來自真正自信,還是「無朋友」的長期不安感?
畢竟,特朗普的單一統治目的,不是「令美國再次偉大」,而是與獨裁者一致的「永遠統治下去」。「特帝制」不惜把國家體制和憲法安全置於險境,「出口術」影響選舉運作,甚至暗示輸也不輕易下台。但有趣的是,他的成功上位,卻全靠美國民主但不完美的制度,和人民的「足夠程度但從不過半的支持」,結論只能是他即使崇拜獨裁強人,卻實在未及他的偶像們「實力」。
任內最大危機
也許因為本書原本少為人知的「爆料」不多,唯一傳媒在本書初出版時報導的,就是「特朗普早已知道武漢肺炎疫情可以很嚴重」。本書一開始就形容了一個今年一月二十日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每天機密情報匯報,當時國家安全顧問Robert O'Brien和副國安顧問Matt Pottinger,已經向特朗普指出,冠狀病毒引發疫情將可以成為他總統任內最大危機,而中國亦有在隱瞞疫情。當時得到這個情報,和不久後首宗輸出個案在泰國發現,白宮情報都跟得頗貼,一月三十日特朗普亦初次實施對中國旅客入境限制,但公開訊息仍是疫情受到控制,民眾不用恐慌,「年年流感都死幾萬人,這不過是另一個流感,好快無事。」
結果美國疫情失控,這是否特朗普的責任?活華特的分析,是不能完全說特朗普沒有回應,美國原來對中國和歐洲的封關雖然遲了,但配合原本的各州停市措施,也算有所行動。不過,訊息混亂,各州急於重啟經濟,白宮危機感不足,對科學家和醫學專家不重視甚至不斷發出相反言論。結果,政治化地把自己的失誤歸咎於「中國流感」。不是說中國沒有責任,甚至肯定有隱瞞,但事到如今美國是否自己訂立策略處理,比鬧人轉移視線更重要?另一角度,特朗普兩次與習近平通電話,討論疫情問題不得要領,自己為保那經常掛在口邊,非常重視的兩千億中美貿易協議,進退維谷。雖然批評中國,但實際無助自己處理疫情,只為在民意和選情上繼續轉移視線。
轉移視線
像剛過去的辯論一樣,即使面對辯才不佳的拜登,特朗普都只能用他慣用招數「打爛仔交」。就如活華特書中形容他們的對話,特朗普善於答非所問,不想答就轉移視線,或者依賴準備好的答案,重複十次、百次也不怕,例如一被問到黑人種族歧視問題,他的「標準答案」就是自己為黑人做的比任何一位過往的總統除了林肯都要更多,不用解釋;略懂歷史的人不用fact check會都知道他是亂講,但他卻不斷的講下去,自己信以為真,也相信別人也會一樣。
有趣的是,本書看到後段,活華特詳細形容他們訪問的對話,顯然年屆77歲、比特朗普年長三年的活華特,看來已經有點按捺不住,不只是在「問」特朗普,而是不停向特朗普提供指導訓練(coaching):你會不會這樣那樣,甚至你應該這樣那樣。特朗普在私下討論似乎沒有太大能力或意願反駁,不在鏡頭前的他也沒有「發爛渣」或擺款,只是有時有點語塞地盲目堅持自己是對的,說活華特明年會找他寫第三本關於他的書,在他當選連任之後,就知道他才是對的。
但活華特沒有被說服。他書中最後一句結語:「綜觀他當總統的表現,我只能達到一個結論:特朗普是錯誤的總統人選。」
後記:消息傳來,特朗普都確診武肺了。坦白說,這完全不令人意外,即時感覺是,一個強國如果連保護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能力都沒有,一個領導人連保護自己的能力都沒有,怎樣保護人民?不過,特朗普接受「保護」嗎?始終,與其說疫情是特朗普任內最大的危機,事實可能是,特朗普才是他自己最大的敵人。還是這是「陳水扁中槍」的自製高招?不至孤注一擲的境況,也不用出此下策。
#光讀書 #書評 #讀書
長期個案委任書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來自美麗島的民主鬥士-陳菊(花媽)
文/好過日協會理事 楊佩樺
陳菊,兩個字不僅僅代表陳菊個人,更是能代表台灣民主運動起源的里程碑。在1979年台灣還處於蔣家獨裁政權時,當時美麗島雜誌社以評論當時一黨專制及自由民主思想之期刊,陳菊當年即加入美麗島雜誌社擔任編輯委員,名符其實成為黨外人士致力於相關黨外運動,也埋下與高雄的淵源。在一次人權紀念日的紀念活動衍生了『美麗島事件』,陳菊以叛亂罪被起訴列為政治犯,我想這是我們這一代無法體會的,也因為有了這些民主先鋒,讓我們不用經歷這般違反人權的過程,而讓我最為之動容的是當年未滿30歲的陳菊,得知被以唯一死刑的叛亂罪審判後,留下的遺書中其中一段話:『願所有受苦、被受縛、被壓迫的人早日得到解放,願我深愛的故鄉──台灣的人民早日享有真正的公平、平等、自由、民主的生活。』就因如此堅毅的精神才一步步帶領台灣走向民主。
走入政壇的陳菊不僅在北市、高市都擔任過社會局局長,也從地方走入中央,擔任行政院勞委會主委,在勞委會主委任內,推動許多勞工相關政策,其中包括 #強化勞工職業災害保護、#縮減外勞來台就業人數、#縮短法定工時、#提升原住民就業機會。但不到半年就因爆發高雄捷運外勞案,雖與陳菊無直接關係,但仍選擇下台負責。
幾年後陳菊因豐富的政治及行政經驗,代表民進黨出征高雄市地方首長選舉並順利勝選,不僅再次與高雄市結了更深的情感,更延續謝長廷市政規劃、開拓城市轉型起源,雖然中央長期重北輕南導致高雄市的重大建設一再延宕,但經過努力仍完成許多城市形象提升、綠化城市等的重要政績,連任後除了成功爭取世界運動會舉辦權,成為台灣第一個主辦世運的城市,更與中央合作完成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成為亞洲最大規模的國際級演出場域,顛覆長期重北輕南導致的文化沙漠之稱,#讓高雄人以身為高雄人為驕傲。
陳菊民主運動出身,擅長接地氣、傾聽地方基層,造就了在南台灣的高人氣,也因如此,在蔡政府最需要與民意接軌時,陳菊北上擔任總統府秘書長協助府中事務。經歷選舉中的辱罵、抹黑,都堅定持續為台灣政治繼續奉獻,最重要的時刻,她都挺身而出,這是『陳菊』。
監察院的存在必要與否正被輿論時,人事命令像是在投下一顆震撼彈,蔡英文總統正式提名陳菊為監察院長,並成立第一屆國家人權委員會。國家人權委員將監督相關人權侵害政策、法令、個案的調查,而監察院為監督國家執法及運作,並有彈劾糾舉等權力的獨立單位,陳菊曾不惜犧牲只為台灣爭取人權,更因此歷經人權迫害,而台灣在轉型正義這一哩路,正需要陳菊繼續奉獻。
#為表示公正立場陳菊已退出民主進步黨並不參與任何黨務
長期個案委任書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下午我們邀請了民間各界代表以及相關部門,召開了「有溫度的連結:犯罪被害人權利及服務法制化」公聽會。
整場公聽會從下午2點開始,一路至6點才結束討論。會議中,被害人代表叡叡媽媽、 中華民國 兒童權益促進協會理事長 王薇君 - 保護兒童我願意,皆舉出許多目前在接觸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時、或是面對司法相關事務時,所面臨到的種種問題。
臺北律師公會犯罪被害人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也是我自己本身案件的委任律師之一 陳孟秀 律師也提到,前天燈泡案三審定讞,至今連律師、受害者家屬本人,都還沒收到任何通知及判決書,一切皆是透過媒體得知,「我們的司法,真的有尊重被害者家屬嗎?」
在這邊我要非常感謝今天出席的所有代表,長達四個多小時的公聽會非常精實。《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從 1998 年完成立法至今已經過了22 年,然而現行法令與落實情形對被害人權利保障仍然不夠完善、提供的服務難以貼近被害人需求、提供服務的第一線人員也同樣面臨許多困境。
對此,今天公聽會我們針對相關部門提出幾個改革方向。
首先,疑似犯罪被害事件發生時,相關單位應有法定通報義務並建立標準化的機制。
內政部警政署、法務部相關人員在執行職務時,如果有疑似犯罪被害事件,應該通報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基於被害人權益及服務的目的,內政部警政署、法務部與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應該共同研商案件通報標準、通報資料的銜接、系統電子化的可能,以及個人資料調查之範圍、期間、程序、方法、審議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以建立標準化之通報機制。
第二,法務部與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應該釐清法定服務的範圍與定位。
法務部與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應依據服務對象的需求差異,例如:事件類型、年齡、性別、身心障礙、家庭資源等,規劃相應的服務方案。包含服務時間、服務強度、重點個案、訴訟服務與陪同出席等。同時,也應建立最低服務標準,定期檢視各分會落實情形。
第三,鑒於重傷案件被害人長期照顧的需求,在身心障礙鑑定期間難以獲得支持。
對此,法務部與衛福部應該共同協調因應措施,減輕重傷案件被害人因為服務銜接空窗所產生的經濟重擔。此外,法務部應該重新考量重傷補償金的設計,並且研擬增列生活照顧費用的補償項目,以周全重傷案件被害人的經濟安全。
第四,司法院應盡速強化刑事被害人的司法保護及法律扶助機制。
依據2017年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一分組「對於經濟弱勢等之犯罪被害人,申請法律扶助,法律扶助基金會應指派熟悉被害人保護法令之扶助律師,協助被害人落實刑事程序的支援機制」的決議,司法院應盡速核定法律扶助基金會董事會修正之《法律扶助施行範圍辦法》草案。同時,也應該強化法律扶助基金會與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的合作聯繫及轉介機制,設立各分會的單一窗口。
第五,法務部應進行犯保協會的組織改造,讓決策與服務貼近被害人。
為使服務貼近被害人需求,法務部應該依照《犯罪被害人保護服務白皮書》的政策建議,進行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之組織改造以提升專業自主性。包含總會引進專業專任之正、副執行長,以及董事會民間化與決策民主化,其官方董事比例不得超過三分之一,並納入犯罪被害人保障名額。
第六,犯罪被害人權益與服務有賴跨部會合作,應修法明訂各部會之權責。
鑒於被害人權益的各項業務涉及諸多領域行政資源的協調與整合,應於《犯罪被害人保護法》明定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職掌,強化犯罪被害人權益與服務的橫向連結。並於地方政府層級規劃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各分會與警政、司法、社政、衛政、勞政、教育等單位之橫向聯繫,達到相互協力目的。
第七,國家負有推展犯罪被害人權益及服務事務並提供必要資金的責任。
行政院、司法院、法務部及衛福部,應該積極協助犯罪被害人權益及服務事務的落實。行政院及法務部應依《犯罪被害人保護服務白皮書》中的政策建議,規劃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短、中、長期人力充實計畫,配置合理資源與專業服務人力。
最後再次感謝今天所有與會的來賓,未來的任期內,我會持續推動犯罪被害人權益的相關修法,讓有溫度的連結,真正落實到我們的體制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