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步道上的安全設施:淺談建置、管理、維護和責任》
筆者在台灣爬山也有數年的時間了,雖說經驗不算豐富,但足跡也算是遍及各種型態的路,例如探勘為主的荒廢古道、濕滑多變的中級山健行步道,以及高山百岳的長程縱走路線。
在地形相對安全的路線上,較無建立安全設施的必要,但若是斷崖、峭壁或地質不穩的區域,我們往往就能觀察到扁帶、拉繩、鋼釘、木梯等人造物的存在。
而我對這個議題的好奇心,追本溯源,其實是來自於一位前輩嚮導的提醒:「千萬不要把體重都交到繩子上面,有些人繩子亂綁,有些繩子年代老舊,寧願相信自己也不要相信繩子!」
當時身為菜鳥的我心裡頓時產生了許多疑問。那麼這些繩子是誰裝的?是誰來維護的?如果說繩結有瑕疵、固定點不牢靠,或是繩子本身太過老舊,會有人來檢查、更換嗎?假如有人因此發生意外,會有人負責嗎?
隨著山齡漸長,我漸漸地有了自己的答案,但衍生出來的議題卻變得更加複雜。
-----
簡單來說,最常見的拉繩都屬於「非永久性」安全設施,主要由民間所建立;而大台北地區有名的皇帝殿、筆架山、五寮尖等等這種滿布鋼釘、繩環,甚至連自然岩稜都被鑿出階梯的路線,因為需要耗費可觀的人力、物力,幾乎都是由公家單位發包執行,為「永久性」的安全措施。其中,由於官方清楚長時間維護會變成經常門支出,多會傾向使用耐久性高的金屬材質。
以石碇皇帝殿為例,2005年台北縣政府首度發包闢出一條人工步道時,即遭到投訴是破壞自然景觀。聽我家裡的長輩說,以前的年輕男性會邀請女伴一同攀上曝露感極大的岩稜,然後在女方驚慌失措時伸出援手,培養彼此之間的感情,如今往日情懷已不復得見。
岳界對於這種永久性安全措施向來頗有微詞,但在這類大眾化步道上,反對聲浪始終不敵國人實際需要──或是說,參與人數最眾的「休閒登山」。看看上面這三個地方,或是延伸到南港山、鳶嘴山、加里山、火炎山這種周末人潮絡繹不絕的輕攀爬路線,就知道有些挑戰才會更吸引人造訪;私以為,這點在社群網路時代更是如此,因為在這類所在拍照上傳更能彰顯個人的勇氣和自信,符合人性的需求。
民間組織之所以會架設安全措施,可能是出於保護隊員的考量,也可能單純是無私的善舉。部分登山團體會在行程開始前派員探路,先行掌握路線的情況並判斷是否需要架設輔助繩索,不然就是預先準備好物料,遇上危險地形時再加固或替換前人所遺之設施。舉例來說,品田斷崖、素密達斷崖、光頭山崩壁等地的多繩「大手一把抓」,還有遍及各地、族繁不及備載的各種拉繩系統,料想皆是經年累月的成果。
如上所述,「非永久性」就意味著它們易於損壞。最謹慎的嚮導還是會選擇自備繩索和安全器材,而不去依賴這些可慮的措施,但不諱言,這不會是大部分人的選擇。
.
.
.
然而,我們會不會覺得,假如步道是由國家公園或林務局負責維護,登山者其實值得更完善、更耐用、管理更周到的永久性安全措施呢?或者換個角度想,困難的路線就留給有能力自保的人,政府其實不必出手干預才是?
有人認為步道的安全措施若做的太完善,除了破壞自然景觀之外,更會吸引更多能力不足、素質低落的觀光客來訪,從而造成更多山難與污染;也有人認為既然是公家單位轄下,為登山者建立安全的登山環境是他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
.
從中華民國的實務角度來看,一切都要看人次。
舉例來說,在玉山國家公園定義中屬於「高級登山步道」的馬博拉斯橫斷線,其中有個惡名昭彰的烏拉孟斷崖,過客皆為有經驗的山友,總量有限,故用公帑設永久性安全措施是不符大眾利益的事情;反觀玉山主峰線風口附近的崩塌區域,因為屬可及性較佳的「中級登山步道」,登山遊客數量可觀,才有鐵籠和扶手等安全建設,而同樣的情況也可見於南湖大山路線上的五岩峰。
在現行步道經營的策略方面,玉管處認為高級登山步道「應以維持自然風貌兼具挑戰性的遊憩體驗為主。步道規模、承載量、遊憩設施建設應儘量減少,僅提供必要之安全救難設施及維護」,但針對困難地形的安全措施就顯得含糊以對,並未指出是否有管理責任。
至於民間是否有能力建立永久性的安全措施,我認為的確可能,但就像拉繩一樣,其安全性能否經得起檢驗則是未知數。
.
.
.
然而,如果是來自國外的朋友有幸體驗台灣的登山步道,卻在危險地形目睹由民間架設的扁帶、拉繩系統,可能會大皺眉頭,因為很顯然地,這些固定點、繩結,甚至繩索本身,都未能達到攀岩所需的安全標準,而一般的本土登山嚮導也只會指示隊員跟著走就好。
很難想像在步道有主管機關(例如國家公園)維護的情況下,也會發生這種事情。話說回來,假如脫離了林務局和國家公園的範圍,危險地形上的步道安全又是誰來負責呢?台北市還有個大地工程處,其他地方呢?
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有種熱門度與日俱增的步道型態稱為「攀岩徑道(via ferrata )」,被國際山岳聯盟(UIAA)形容是「健行和攀岩的連接點」,尤廣受年輕人的喜愛。
這種起源自阿爾卑斯山區的步道型態,透過安裝金屬桿、鐵環、鋼索、鐵梯、鐵鍊、鐵橋等方式,不只大幅降低技術、裝備上的要求,也控制了攀登或橫渡危險地形的風險。以義大利著名的多洛米蒂山脈(Dolomiti)為例,由該國「義大利高山俱樂部」負責維護的攀岩徑道就多達130個以上,其長度、難度、曝露感各自不同之外,還有可供遊客參考的難度分級系統。
義大利之外,華山長空棧道、馬來西亞的神山索道和美國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半穹頂(Half Dome)的攀登步道,都是名聞遐邇的範例。
當然,在如今先進國家保持自然景觀的共識下,各國大致上都已經停止興建新的徑道,改以維護為主了。但出於振興觀光的考量,或是有私有地地主願意投資,世界上還是逐年出現不少新路線供遊客選擇。
打個比方,假如說我們縱走路線中有個危險的峭壁地形,但都設好了永久性的安全確保措施,我們也可以說這段路是個攀岩徑道。
所以當有人批評北大武山或畢祿山的鐵梯,我雖然認同不該破壞自然地景,但也覺得一條步道的熱門程度,是該和它的安全措施完善程度成正比。隨著商業登山的發展,這類短天數行程的參與人數可能會只增不減,而岳界所在意的「遊客」,依然會不斷跟著商業團進入山林之中。
.
.
如果觀光局要大力推行「2020年脊梁山脈旅遊年」 ,甚至吸引來自國外的遊客,那麼就需要通盤檢視我們山岳的基礎軟硬體建設,包括步道系統、山屋系統、生態乘載量、雙語建置、登山教育、商業團管理等等,其中與人身安全直接相關的保護措施,更是不能忽視的一環。
誠然,國際上的攀岩徑道不少處於大眾運輸便利之處,方能吸引大量遊客,台灣高山岩質不少破碎易崩,使得架設永久性設施相當不易,但我想強調的還是當局對於「安全」的態度。
安全是要自己負責,沒錯,但如果政府要打出「觀光」這張牌,那麼維護安全就是當政者的責任。未來若有外國「遊客」前來登山,卻因為政府未列管危險地形的安全措施而出山難,我倒要看公家單位會怎麼互踢這顆責任的皮球。
還有一個可能是,我們都誤解了觀光局的宏圖。所謂的「脊梁山脈旅遊年」,到頭來會不會只是以原住民文化為主軸的生態旅遊,而「冒險旅遊」一直都不是主要目標。
登山的人們,還是躲在觀光的大旗下吶喊,藉機改善自己的登山環境吧──最終,外國人仍然不會來,因為政府真正的盤算,或許只是擴大台灣登山市場的內需力而已?
長空棧道意外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步道上的安全設施:淺談建置、管理、維護和責任》
筆者在台灣爬山也有數年的時間了,雖說經驗不算豐富,但足跡也算是遍及各種型態的路,例如探勘為主的荒廢古道、濕滑多變的中級山健行步道,以及高山百岳的長程縱走路線。
在地形相對安全的路線上,較無建立安全設施的必要,但若是斷崖、峭壁或地質不穩的區域,我們往往就能觀察到扁帶、拉繩、鋼釘、木梯等人造物的存在。
而我對這個議題的好奇心,追本溯源,其實是來自於一位前輩嚮導的提醒:「千萬不要把體重都交到繩子上面,有些人繩子亂綁,有些繩子年代老舊,寧願相信自己也不要相信繩子!」
當時身為菜鳥的我心裡頓時產生了許多疑問。那麼這些繩子是誰裝的?是誰來維護的?如果說繩結有瑕疵、固定點不牢靠,或是繩子本身太過老舊,會有人來檢查、更換嗎?假如有人因此發生意外,會有人負責嗎?
隨著山齡漸長,我漸漸地有了自己的答案,但衍生出來的議題卻變得更加複雜。
-\-\-\-\-
簡單來說,最常見的拉繩都屬於「非永久性」安全設施,主要由民間所建立;而大台北地區有名的皇帝殿、筆架山、五寮尖等等這種滿布鋼釘、繩環,甚至連自然岩稜都被鑿出階梯的路線,因為需要耗費可觀的人力、物力,幾乎都是由公家單位發包執行,為「永久性」的安全措施。其中,由於官方清楚長時間維護會變成經常門支出,多會傾向使用耐久性高的金屬材質。
以石碇皇帝殿為例,2005年台北縣政府首度發包闢出一條人工步道時,即遭到投訴是破壞自然景觀。聽我家裡的長輩說,以前的年輕男性會邀請女伴一同攀上曝露感極大的岩稜,然後在女方驚慌失措時伸出援手,培養彼此之間的感情,如今往日情懷已不復得見。
岳界對於這種永久性安全措施向來頗有微詞,但在這類大眾化步道上,反對聲浪始終不敵國人實際需要──或是說,參與人數最眾的「休閒登山」。看看上面這三個地方,或是延伸到南港山、鳶嘴山、加里山、火炎山這種周末人潮絡繹不絕的輕攀爬路線,就知道有些挑戰才會更吸引人造訪;私以為,這點在社群網路時代更是如此,因為在這類所在拍照上傳更能彰顯個人的勇氣和自信,符合人性的需求。
民間組織之所以會架設安全措施,可能是出於保護隊員的考量,也可能單純是無私的善舉。部分登山團體會在行程開始前派員探路,先行掌握路線的情況並判斷是否需要架設輔助繩索,不然就是預先準備好物料,遇上危險地形時再加固或替換前人所遺之設施。舉例來說,品田斷崖、素密達斷崖、光頭山崩壁等地的多繩「大手一把抓」,還有遍及各地、族繁不及備載的各種拉繩系統,料想皆是經年累月的成果。
如上所述,「非永久性」就意味著它們易於損壞。最謹慎的嚮導還是會選擇自備繩索和安全器材,而不去依賴這些可慮的措施,但不諱言,這不會是大部分人的選擇。
.
.
.
然而,我們會不會覺得,假如步道是由國家公園或林務局負責維護,登山者其實值得更完善、更耐用、管理更周到的永久性安全措施呢?或者換個角度想,困難的路線就留給有能力自保的人,政府其實不必出手干預才是?
有人認為步道的安全措施若做的太完善,除了破壞自然景觀之外,更會吸引更多能力不足、素質低落的觀光客來訪,從而造成更多山難與污染;也有人認為既然是公家單位轄下,為登山者建立安全的登山環境是他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
.
從中華民國的實務角度來看,一切都要看人次。
舉例來說,在玉山國家公園定義中屬於「高級登山步道」的馬博拉斯橫斷線,其中有個惡名昭彰的烏拉孟斷崖,過客皆為有經驗的山友,總量有限,故用公帑設永久性安全措施是不符大眾利益的事情;反觀玉山主峰線風口附近的崩塌區域,因為屬可及性較佳的「中級登山步道」,登山遊客數量可觀,才有鐵籠和扶手等安全建設,而同樣的情況也可見於南湖大山路線上的五岩峰。
在現行步道經營的策略方面,玉管處認為高級登山步道「應以維持自然風貌兼具挑戰性的遊憩體驗為主。步道規模、承載量、遊憩設施建設應儘量減少,僅提供必要之安全救難設施及維護」,但針對困難地形的安全措施就顯得含糊以對,並未指出是否有管理責任。
至於民間是否有能力建立永久性的安全措施,我認為的確可能,但就像拉繩一樣,其安全性能否經得起檢驗則是未知數。
.
.
.
然而,如果是來自國外的朋友有幸體驗台灣的登山步道,卻在危險地形目睹由民間架設的扁帶、拉繩系統,可能會大皺眉頭,因為很顯然地,這些固定點、繩結,甚至繩索本身,都未能達到攀岩所需的安全標準,而一般的本土登山嚮導也只會指示隊員跟著走就好。
很難想像在步道有主管機關(例如國家公園)維護的情況下,也會發生這種事情。話說回來,假如脫離了林務局和國家公園的範圍,危險地形上的步道安全又是誰來負責呢?台北市還有個大地工程處,其他地方呢?
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有種熱門度與日俱增的步道型態稱為「攀岩徑道(via ferrata )」,被國際山岳聯盟(UIAA)形容是「健行和攀岩的連接點」,尤廣受年輕人的喜愛。
這種起源自阿爾卑斯山區的步道型態,透過安裝金屬桿、鐵環、鋼索、鐵梯、鐵鍊、鐵橋等方式,不只大幅降低技術、裝備上的要求,也控制了攀登或橫渡危險地形的風險。以義大利著名的多洛米蒂山脈(Dolomiti)為例,由該國「義大利高山俱樂部」負責維護的攀岩徑道就多達130個以上,其長度、難度、曝露感各自不同之外,還有可供遊客參考的難度分級系統。
義大利之外,華山長空棧道、馬來西亞的神山索道和美國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半穹頂(Half Dome)的攀登步道,都是名聞遐邇的範例。
當然,在如今先進國家保持自然景觀的共識下,各國大致上都已經停止興建新的徑道,改以維護為主了。但出於振興觀光的考量,或是有私有地地主願意投資,世界上還是逐年出現不少新路線供遊客選擇。
打個比方,假如說我們縱走路線中有個危險的峭壁地形,但都設好了永久性的安全確保措施,我們也可以說這段路是個攀岩徑道。
所以當有人批評北大武山或畢祿山的鐵梯,我雖然認同不該破壞自然地景,但也覺得一條步道的熱門程度,是該和它的安全措施完善程度成正比。隨著商業登山的發展,這類短天數行程的參與人數可能會只增不減,而岳界所在意的「遊客」,依然會不斷跟著商業團進入山林之中。
.
.
如果觀光局要大力推行「2020年脊梁山脈旅遊年」 ,甚至吸引來自國外的遊客,那麼就需要通盤檢視我們山岳的基礎軟硬體建設,包括步道系統、山屋系統、生態乘載量、雙語建置、登山教育、商業團管理等等,其中與人身安全直接相關的保護措施,更是不能忽視的一環。
誠然,國際上的攀岩徑道不少處於大眾運輸便利之處,方能吸引大量遊客,台灣高山岩質不少破碎易崩,使得架設永久性設施相當不易,但我想強調的還是當局對於「安全」的態度。
安全是要自己負責,沒錯,但如果政府要打出「觀光」這張牌,那麼維護安全就是當政者的責任。未來若有外國「遊客」前來登山,卻因為政府未列管危險地形的安全措施而出山難,我倒要看公家單位會怎麼互踢這顆責任的皮球。
還有一個可能是,我們都誤解了觀光局的宏圖。所謂的「脊梁山脈旅遊年」,到頭來會不會只是以原住民文化為主軸的生態旅遊,而「冒險旅遊」一直都不是主要目標。
登山的人們,還是躲在觀光的大旗下吶喊,藉機改善自己的登山環境吧──最終,外國人仍然不會來,因為政府真正的盤算,或許只是擴大台灣登山市場的內需力而已?
長空棧道意外 在 阿翔 Linus Che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挑戰華山死亡棧道】Day 51 華山
總騎行距離 2043.31公里
//在網上搜尋「長空棧道」的話,會自動出現「死亡」、「意外」等字眼,而這是絕對可能的。
「長空棧道」是在南峰附近的一面峭壁上,依山壁而建的木棧道,有700多年歷史(應該覺得放心還是害怕?),是元代時華山派宗師賀志真於山上修行時修建,當然後來經多次加固才開放讓遊人體驗。
雖是平日,但已有不少人在排隊挑戰膽量,亦有不少人排隊時已面對不了眼前的恐怖選擇退出。
終於到我了,這個體驗是要另收費的(30RMB),是租借安全帶的費用。
第一段已是垂直90度向下的階梯,要扶著旁邊的鐵鏈一步一步下去,望向腳下的萬丈深淵不禁腿軟...//
全文連結:
https://shotravel.com/2016/07/02/huasan/
Like/Share已經是對窮苦旅行Blogger最大的支持!謝謝!
******************************************
想追看阿翔的旅程,記得設定本Facebook專頁為「搶先看」(See first)或開啟通知(Notification On)啦~!
關於我的長途旅行:<為夢想不顧一切的一次>
https://www.facebook.com/shotravel/videos/1076956092350067/
Facebook: 阿翔
Blog:www.shotravel.com
Instagram:linuscheng1124
歡迎邀稿及其他合作提案:info@shotra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