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懷緬不曾經歷的舊?- Brian Liu
面對崩壞的社會政治現實,愈來愈多人懷緬黃金時代的舊香港,當中更不乏年輕世代。未曾經歷那個時代的他們,究竟何以懷舊?美國神經科學學者 Felipe De Brigard 文章分析,類似的不解背後,往往牽涉對懷舊心理的錯誤認知。其實懷舊不必靠個人真實經歷,也未必令人意志消沉,甚至可轉化為龐大政治能量,足以改寫現實。
在美國杜克大學兼任哲學系、心理與神經科學系副教授的 Brigard 分享,他最近突然回憶起中學時的點滴,感到一陣哀愁和渴望,希望回到從前,回到當時的班房、健身房及走廊。懷緬過去,相信是很多人有過的經驗,但矛盾的是,他明明很討厭中學讀書時期,畢業前還為此發過惡夢,生怕自己要重讀中學,那麼為何又會渴望回到過去?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重新反省對「懷舊」的傳統認識。
懷舊的英文 Nostalgia,由瑞士醫生 Johannes Hofer 於 1688 年提出,以古希臘文的「回家」(nóstos)與「痛苦」(álgos)合併而成,形容人無法回家或返鄉的痛苦之情,被指可引發抑鬱、失眠、焦慮、食慾不振等徵狀。20 世紀初,懷舊成為精神科課題,被視作憂鬱症的變體;至今學術界的共識相信,懷舊有 3 個面向:認知上牽涉個人回憶,情感上使人消極軟弱,同時有使人回家的渴望。但 Brigard 反對上述觀點。
他指證,懷舊不必與任何實際地方有關。美國已經有數個研究發現,當事人想念的「家鄉」,可能是指抽象的童年經驗、失落的友誼,或者某種食物和服飾等等。這現象不限於美國,而是跨文化的共同經驗。2014 年,英國心理學家 Erica Hepper 與國際團隊調查 1,704 名來自 18 個國家的學生,發現他們的懷舊對象,通常都是一段關係、一件信物、一段童年,多於發生過的實際事件和地方。
更有趣的是,人往往會懷緬自己不曾經歷的時空,情況更相當普遍。現代英語甚至發明了 Anemoia 一字,描述對不曾經歷的過去所衍生的懷舊。2011 年活地亞倫(Woody Allen)導演作品「情迷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中,作為現代人的男主角 Gil 便沉溺於自己不曾生活過的 1920 年代巴黎。
電影「情迷午夜巴黎」中,男主角 Gil 搭上午夜列車,時空穿梭至自己極為嚮往的 1920 年代;圖為劇照。
要理解這些過去備受忽略的懷舊心理特徵,Brigard 認為可參考認知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證明懷舊對象之所以如此多樣,全因為懷舊的認知內容,並非基於個人回憶,反而是基於心理模擬(Mental Simulation)機制。
從想像的過去開拓未來
雖然時下觀念認為,回憶與想像是兩碼子的事,但過去 30 年的研究足以推翻這種成見。1985 年,多倫多心理學家 Endel Tulving 觀察發現,其失憶症病人在難以回憶的同時,亦難以想像未來,因此推斷回憶和對未來的想像,可能是基於相同心理機制的一體兩面。
2000 年代初的數個研究進一步證實,回憶與想像未來,牽涉大腦中的「預設網絡」(Default Network),而「預設網絡」又會支援其他心理模擬能力,譬如幻想過去的不同可能、空間導航、代入他人角度思考等等。Brigard 以此推斷,正是「預設網絡」多樣的心理模擬能力,使人在懷舊狀態下,不僅會憶起個人經歷,還可以想像不曾經歷的過去,或者利用片段的資料,拼湊出一個理想化的過去。
沉醉昔日美好時光,通常都被批評為脫離現實而不夠積極,精神分析亦沿用早期對思鄉病的報告,傾向認為懷舊使人悲傷、憂鬱和嗜睡。但 Brigard 相信,懷舊使人消極的成見,其實是倒果為因,實際上是負面情緒較容易促使人懷緬過去,但懷舊本身不必然就是消極。當代有愈來愈多情緒研究發現,懷舊反而是苦樂參半。
日常生活有很多例子,有助我們理解這種矛盾。譬如在不能旅行的情況下,你很可能會埋怨:「如果沒有武漢肺炎,我就可以去旅行啦!」想像中的圓滿結局,可帶給人安慰,但當與殘酷現實比較,反而會觸發人的遺憾。也就是說,心理模擬的行為與內容本身,可以帶來相反的情緒,懷舊也有類似的心理歷程,叫人悲中帶喜。美國心理學家 Keith Markman 和 Matthew McMullen 在 2003 年的研究證明,假如當事人能夠把注意力,從心理模擬過程的遺憾,轉移到圓滿結局的內容之上,充實感覺確實可以抵銷遺憾。
面對想像中完美過去與現實的落差,如果當事人執意要回到過去,終究會因為徒勞無功而陷入不能自拔的哀愁,除非人類能夠展開逆向時間旅行;但如果當事人把注意力放回現實,並決意在當下恢復腦海中的舊貌,那麼這種懷舊的追求,便有機會轉化為行動力,使人積極介入現實,甚至激發創意。
事實上,懷舊經常擔當重要的政治引擎,主宰著政治走向,無論過去和現在,政治領袖都曾經承諾要重建失落的美好家園。2016 年,波蘭社會心理學家 Monika Prusik 和 Maria Lewicka 進行大規模研究,並訪問了大量波蘭人對 25 年前共產時代的印象。可想而知,共產波蘭的既得利益者,或者不滿現狀的長者,大部分都有懷舊傾向,但出人意表的是,有更多年輕一代懷緬他們未曾經歷的共產時代。
如果基於傳統的懷舊認知,我們很難理解這些年輕人,甚至會嗤之以鼻,但只要明白懷舊必然牽涉的想像,可憑藉過去的片段資料,心理模擬出未曾經歷的過去,便知道這種事絕不稀奇。對美好過去的想像,往往反襯出令人失望的現實,在政治宣傳和絕望情緒推波助瀾下,很容易便轉化為政治能量,在重建昔日黃金時代的號召下開拓未來。
原文: CUP
#歷史 #人生 #文化
長者突然失憶 在 谷Liv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谷guide] 《失魂記—世上最遙遠的距離》
約半年前有一套改編自日本青春校園漫畫的電影《一週的朋友。》上映,內容大概講述女主角遇上車禍後患上記憶障礙,對周遭朋友的記憶「只能維持一週」,男主角得知後決定與她交換日記,並且每星期都「重新」與女主角交朋友。老掉牙的故事配上你和我都會找到共鳴的青春情節,以及永遠玩不膩的記憶主題,譜出有關遺忘的戀曲。
健忘大概會傳染,李克勤的《失魂記》剛好也在同一時期派台,只是講述的是另一種更令人心碎的遺忘—腦退化。歌曲收錄在新專輯《30克》中,30克既代表「成立」了三十年的李克勤,也代表歌手希望在這張專輯中以輕鬆態度處理生死、失憶等沉重議題。家中長者總說自己「失魂」,忘東忘西的,但當患上腦退化症,就不只是記性不好了,而是真的像失了魂魄一樣,逐漸把珍愛的人和事自記憶抹去,不留半點痕跡。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並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無法記起我是誰。即使將生活習慣一一寫下,把回憶片段逐寸拍下,第二天還是可能被全盤否定。感情隨著記憶被封印在腦海深處,也許會突然浮現,也許從此消失,彼此就像從未認識過一樣。中段歌手激昂地唱著「追憶 追憶 追憶」時似是一下又一下重擊,是無力的呼喊,也是心碎的聲音,因為旁人永遠無法真正明白那種被心愛的人當成陌路人的心痛與無能為力。然而就算你一再「記錯如何叫我」,甚至「下半生記不起我」,我始終希望「下半生也一起過,別介意辛苦我」。作為家人,我仍願意默默付出與包容,即使要每天重新讓你認識我,至少我們還在彼此身旁。
作曲 : 馮翰銘
作詞 : 林若寧
編曲 : 馮翰銘
監製 : 馮翰銘
https://youtu.be/qHQ5QcqhsnQ
影片來源:松竹チャンネル/SHOCHIKUch
#失魂記 #李克勤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 #一週的朋友 #香港音樂 #廣東歌 #廣東音樂 #香港製造 #MadeInHongKong #香港人撐香港音樂 #谷guide #谷迷票選樂壇霸主 #一人一票 #谷迷金曲50強 #自己金曲自己撐 #立日生
李克勤 Hacken Lee
長者突然失憶 在 老人家突然失憶、片段失憶、短暫性失憶在PTT/mobile01評價 ... 的推薦與評價
那么老人突然失忆是怎么回事?可能是这五个原因造成的,赶紧去医院. 1.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也叫阿尔茨海默病这个疾病是因为 ... ... <看更多>
長者突然失憶 在 老人家突然失憶、片段失憶、短暫性失憶在PTT/mobile01評價 ... 的推薦與評價
那么老人突然失忆是怎么回事?可能是这五个原因造成的,赶紧去医院. 1.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也叫阿尔茨海默病这个疾病是因为 ... ... <看更多>
長者突然失憶 在 秒懂家醫科- 【老人醫學】老人暫時失憶,是中風還是失智 ... 的推薦與評價
暫時性全面失憶症是可逆性的失憶好發於中老年人,約50~80歲之間發生率在每10萬 ... 在1~10小時內,平均是6小時在24個小時內都會恢復正常雖然突然失憶是相當嚇人的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