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為什麼40來年不敢挖?
歷史春秋網
作者:銳峰作品團隊
中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唐塞民眾……按理說,幾千年前的墓葬處理技術在現今如此發達的科技面前應該只是小兒科,難道是有人在發掘過程中發現了有關秦始皇的驚天內幕?或者上面有人在刻意隱藏我們不為人知的真相?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於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
結構復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謎團一: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
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
盡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
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
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數據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二:地宮設有幾道門?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似乎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
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
這裡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
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謎團五: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於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都有種有料有趣文章加微信 AMAMCHENG1976
《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 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
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
謎團六:秦陵地宮有無飛雁之謎
據《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有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有一位三國太守張善還見到了這只金雁。
瀏覽史書,我們發現司馬遷和班固都留下「黃金為鳧雁」之說。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能飛到天空,一直飛到宋國城牆上。
不過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要像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都成問題。
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如果這個奇聞不是傳說,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
謎團七: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
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裡「漆涂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
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謎團八: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
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
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瞭如指掌。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聖上匯報的,應該說不會有摻假嫌疑。
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宮。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
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謎團九: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保存下來呢?
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
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熏人的腥味,經過50餘天的長途顛簸,屍骨才運回咸陽發喪。
根據當代遺體保護經驗,一般遺體保護須在死者死後即刻著手處理。如若稍有延誤,屍體本身已開始變化,恐怕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秦始皇遺體途中就開始腐敗,屍體運回咸陽等不到處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據此推測秦始皇遺體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謎團十:自動發射器?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置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又能殺一儆百,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而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
《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指的是這裡安裝著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如果記載屬實的話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
秦代曾生產過連發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宮的暗弩當是一套自動發射的弓弩。
當外界物體碰到弓便會自動發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產如此高超的自動發射器也是一大謎。
謎團十一:兵馬俑伉被焚之謎
考古人員在清理兵馬俑坑時發現,一、二號坑中有很多火燒的痕跡,陵區有大面積的火燒土分佈,同樣考古人員在對秦陵陪葬坑的挖掘中也發現了大量火燒土和殘余焦木,坑中的棚木基本上都被化為灰燼。究竟是誰對兵馬俑坑進行了如此巨大的破壞?
從文獻資料推測,破壞兵馬俑的人應當是項羽。由於項羽的祖父項燕在秦滅楚時被秦將王翦所殺,叔父項梁亦死於秦將手下,因此與秦始皇結下深仇大恨。
但如果是項羽火燒了秦陵,陪葬坑裡完好保存著精美的銅鶴、銅鵝、銅鴨子等珍寶一件都沒有被運走卻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謎團十二:兵馬俑詛咒之謎
在秦末亂世,秦始皇兵馬俑軍團原型的秦京師軍下落不明,至今無從解答。
另據野史記載,曾經擊垮了秦帝國的楚霸王項羽,最後卻死於「兵馬俑」之手。最後在烏江邊斬殺項羽的5位騎兵將士,都是關中地區出身的秦人,也都是舊秦軍將士,都是秦兵馬俑的原型。
垓下之戰,漢軍60萬,楊喜、楊武、呂勝、王翳、呂馬童這5名騎士能夠留下名字,已經是奇跡了。在十二萬分之一的幾率中脫穎而出的5人,卻是百分之百的舊秦軍的將士,而且官職都合於秦京師軍,更是決非偶然了。
所謂史事鎖鏈一環緊扣一環,最後竟然在項羽之死和兵馬俑之間找到歷史鏈接點,引出「兵馬俑」殺死了項羽一事來,使人感到了歷史的深沉和神奇。
謎團十三:秦陵暗藏「九層妖塔」?
坐在飛機俯視秦陵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一個正方形錐體,所以美國人叫它「黃土金字塔」。
其實美國人錯了,秦始皇陵不是三層台階式「覆斗形封土」,而是建造在九層夯土之上的中華土木大金字塔,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
還不僅如此,秦陵地宮也是一個同等規模的「倒金字塔」。更讓人難解的是,封土台九層夯土似乎暗合了「九層妖塔」之說,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九層妖塔」 雖是小說之言,但是空穴來風。《老子》講哲學以建築作比喻,有「九層之台,始於壘土」之說,可見在春秋就有「九層之台」建築了,可惜還沒有發現東周「九層之台」遺跡。
秦始皇是個怪人,他在地宮修建30米高樓,僅僅是供靈魂出遊地宮的,至於地表造「九層妖塔」之謎,看來要求救考古發現了。
謎團十四:秦陵封土取自何處?
眾所周知,皇陵的封土,是用方夯白灰、砂土、黃土摻合成的三合土,又用糯米湯澆固,加了鐵釘。不怕風吹雨打,十分的堅固。當時盜墓,一鑿子下去就一白點,用炸藥都炸不開。
體積龐大的秦始皇陵封土堆堪稱國內之最,封土堆呈覆斗形,高76米,長和寬各約350米,如此大規模的封土堆在國內堪稱之最。但它的土究竟是取自秦始皇墓中,還是挖自魚池一帶?
《史記·秦始皇本紀》:「復土驪山」。《正義》曰:「謂出土為陵,即成,還復其土,故言復土。」意思是說把原來從墓穴中挖出來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
而在臨潼地區長期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封土堆的土是從咸陽運來的,因經過燒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現在在秦始皇陵也看到,封土堆上石榴樹密佈,灌木叢生。
秦始皇陵封土堆的土究竟來自何方?這個謎團還有待考古學家們進一步查證。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秦始皇 #秦始皇墓 #謎題 #歷史謎題
門弓器含安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古來征戰幾人還 | 知史百家
曹若梅
戰爭是殘酷的,犧牲是必然,而武器則是必要。自從1974年秦始皇的兵馬俑出土以來,坑內毫無生鏽跡象的青銅劍令人震驚,不僅鋒利如昔,經過實驗檢測,秦劍是由銅、鉛、錫三種金屬鑄成,劍身表面還有一層含鉻化合物的氧化層,而這種電子鍍鉻防鏽技術,德國人在20世紀初期才研發完成。
所以,四百多年以後的三國時期,冷兵器的製作更為先進,已經從青銅器時代發展到更精緻的鐵器冶煉,例如用麻繩或皮繩將數千片鐵甲編織的魚鱗鎧甲,可以防護戰士的全身,適合重裝步兵或騎兵採取軍團作戰。
此外,刀和戟也取代了劍。特別是戟,它是三國時期不可或缺的長型兵器,呂布的「轅門射戟」英姿煥發,而曹操則是藉由獻上「七星寶刀」謀刺董卓,足見寶刀出鞘的魅力。(小编按:曹操謀刺殺董卓,為《三國演義》橋段,真實歷史中,曹操曾嘗試刺殺張讓。)
刀和戟適用於近身肉搏戰,遠距離作戰必須使用弓箭,但是效果不盡理想,因為拉弓射箭只能對付人馬,無法破壞敵人的防禦設施,畢竟將士的臂力有限。於是,安裝機關的弩便派上用場。弩與弓的基本結構相同,弩則是利用機械的力道來瞄準射箭,使得命中率提高,殺傷力更強。
據說諸葛亮發明了十字連弩,可以連射數箭,但是因為製作過程繁複,真正奏效的機會不多。倒是曹操在對抗袁紹時,使用一種威力強大的遠程武器:發石車,投擲石塊衝擊袁紹的碉堡高樓,因而在官渡之戰取勝,這種發石車又有「霹靂車」之稱,是把戰國時期的投石車改良而成,上古時期中亞的波斯人也有類似的發明。
不過,由於中國的幅員廣闊,北人騎馬,南人乘舟,要想一統天下,除了步兵騎兵,強勁的水師也是取勝關鍵。曹操在南征之前,早已開始在鄴城玄武湖操練水兵,因為他的對手是東吳,一支擅長水戰的虎狼之師,擁有無與倫比的造船技藝,經驗豐富的指揮官、水手、水兵,更不會像曹營的軍旅在江波蕩漾下頭暈目眩。
赤壁之戰堪稱是冷兵器時期最驚心動魄的水上大戰。漢代最大的戰船是樓船,高達十餘丈,甲板上可以奔車馳馬,頗有航空母艦的雄姿;而東吳的樓船有五層樓高,可容納3000名士兵,儼然是漂浮水面的移動城堡。另一主力戰艦叫做「艨艟」,以速度奇快著稱。赤壁大戰中,用來突襲曹軍船隊的縱火船,便是這種形體狹長、速度奇快的小型戰船,最後讓曹軍「檣櫓灰飛煙滅」。
話說強軍勁旅也得酒足飯飽方能征戰沙場,所以糧食的充沛與否也和勝負息息相關,中國傳統的灌溉機械,是東漢出現的「翻車」或「龍骨車」,也就是最早的水車,三國時期的馬鈞加以改良,但後人多習以歸功於諸葛亮,因為他是眾所公認的天下奇才啊。
(本文由小熊出版和作者授權刊登,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1962年生於台北,祖籍北京。曾任五常國中、福安國中歷史教師,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國立編譯館國中歷史教科書編輯委員、國語日報之歷史故事專欄執筆。著有《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中國歷史人物》、《中小學生必讀中國歷史轉捩點》等書。
門弓器含安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萬「箭」齊發|箭無不勝|10 >
青草反射了晨光,晨光也漸漸驅除原野的寒氣。
腦海及眼睛仍在糊塗的狀態,只感到一個巨大的身影坐在身旁的大石上。
大漢一早起來幹什麼呢?
他身旁一堆堆不同形狀的箭頭,看似十分堅硬鋒利。
原來他在打磨著這些破甲神器,全神貫注。
---------------------------------------------------------------
論及弓弩就不能不提箭,弓弩是力量的來源,箭則是力量的載體,載體的性能對力量的發揮有相當影響。設計成熟的箭,通常分為箭頭、箭桿和箭羽三部分,箭頭是戰鬥部,箭桿是平衡部,箭羽則是調節部。我們先來說箭鏃,最初的箭鏃是由獸骨、石頭或蚌殼等製成(以骨製為主),殷商時期出現了銅鏃,但由於成本較高,石鏃和骨鏃仍在使用。直至春秋戰國時期,仍有部分骨鏃用於習射,但已經不再出現在戰場上了!
箭鏃的種類要遠多於弓弩的種類,《周禮》中就記載了多種箭鏃。商代的銅箭鏃的設計已頗為陰毒,帶有凸脊、三角形扁翼,當箭頭刺入身體後,兩翼的倒刺會牢牢鉤住合攏的傷口難以拔出,血槽會將敵人的血液不停放出,使殺傷力大大增強。秦代 箭頭則提高了致人中毒的鉛含量,可稱毒箭!同時與某些秦劍一樣,飛越時代的表面氧化鉻技術也使某些箭頭曆久常鋒。但銅材較難得,秦代已經嘗試用鐵製作箭頭鋌部,而隨著西漢煉鋼業的發達,全鐵製的箭頭也問世了。早期鐵箭頭採用鑄造,顯然是捨不得銅箭頭樣式的陰毒,不過隨即就發覺其鋒利尚不及後者,於是只得改用鍛制。鍛制的缺點是澆鑄而成的複雜造型必須捨棄,改為如鐵劍的四棱劍身那般易於打造,但優點更為顯著,鍛制將使其比前輩堅韌得多。銅箭鏃退出舞臺,其開始與結束都在東漢。
關於箭鏃的種類,《唐六典*武庫令》中記載了利於射穿皮甲的透甲錐箭,宜於射馬的狼舌箭,人馬兼射的柳葉箭,攜帶引火物的火箭等等。為了提高箭的殺傷力,古人還採取將箭鏃煨以砒霜、塗以毒汁的辦法。我們都很熟悉的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就是毒箭應用的一個實證。有些箭具有特殊用途,如鏃細如絲專射網子甲的穿耳箭,專射敵船篷索的月牙箭, 鏃後有發聲哨用於指示方向的鳴鏑(即響箭),尾部有繩,射出後可以拉回的曳射等。
另外提一句,古人為避免水戰時所射火箭穿透力過強,射穿帆蓬無法引火,專門在引火藥後綁上個小木頭十字,這樣火箭就可以釘在風帆上燃燒了,我們先輩的聰明才智可見一斑!
由於鍛制鐵箭鏃樹立了宋代以前鐵箭鏃的基本特徵—扁平四棱形,這是利於鍛制的樣式。
從魏晉到隋唐,鐵箭的分類就很簡單,發展路線也就是使箭頭更硬更長,足以穿透日益精良的鐵甲,撕裂敵人的肌肉和骨骼。到南宋時的《翠微北爭錄》中,所規定的箭鏃種類只有5種了,有利於大規模的標準生產。
至於箭桿和箭羽的製造古代時期的變化不大。輕而韌的竹、木始終是箭桿的首選材料。而使飛行和下落遵循正確角度,從而飛得更遠,攻擊更加有效的箭羽,則以雕、雉、鷳翎為上品,雁鵝翎為差,在東周時期就能根據箭桿的浮水狀態,決定其安裝長度了。上面提到的《翠微北爭錄》中,已經分別詳細規定了弓和弩的箭鏃,箭翎,箭桿的形制、粘翎的材料工藝、箭鏃與箭桿的重量比例,品質檢驗方法,工匠的追查制度等等,使箭的生產製造完全規範化了。
至此,弓箭就已經成為了非常完善的戰爭利器!
---------------------------------------------------------------
#歷史 #文化 #故事 #弓箭 #箭
~專題推介,盡在知史~
《豫遊中原》
http://www.mychistory.com/?uid=0.4.18.0
門弓器含安裝 在 自動閉門器選購開箱安裝diy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式自動關門器保証使用20萬次半自動關門器氣壓式 門弓器 閉門器 門弓器 紗門專用影片章節內容簡介:00:00 購買原由00:17 開箱00:31 開始 安裝 02:20 調... ... <看更多>
門弓器含安裝 在 [請益] 門弓器可於何處購買,安裝?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請益] 門弓器可於何處購買,安裝? - 偏遠鄉鎮地區,無大型連鎖店這種門弓器五金行買的到嗎? 可找誰安裝?請師父安裝的話,費用大概多少?(居家房事消費經驗分享第1頁)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