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45】20:《人生有限,你要玩出無限》 (暘斌)
這本書光書名就很吸睛,如果把它改成「在有限的時間裡活出無限的價值」,那就很老哏,應該沒什麼人想看吧😂透過書名,我們可以知道這本書的關鍵字就是「玩」!
從原本庸碌忙亂的生活中超脫出來,重新檢視自己的處境與不足,再設法增加技能。其實人生就像玩手遊一般,持續破關升級、拓展視野。玩好這場「人生遊戲」除了要有策略外,更重要的是投入並享受於其中。
成為「一級玩家」的秘密和方法,書裡有解答。
✨三大亮點
1️⃣為什麼本書作者歐陽立中可以同時高效完成許多事?
一般人對於他同時身兼數個角色,都會發出驚嘆:「你一天是有48小時嗎?」不過就算給我一天72小時,我也達不到學長的產能!
因為我的效率像「加法」,一天多一點,進步速度平緩;學長的效率是「乘法」,實現了指數型的成長。因此,每過一天,我們的差距就拉開更多。
舉例而言,同樣是把一本書讀三遍,我的處理方式應該是:記下佳句、醞釀想法、寫一篇心得。
學長則是:第一遍寫成五千字的錄音檔稿,方便錄製有聲書;第二遍做成簡報,讀書會時可以和聽眾分享;第三遍是把書的架構拆掉,變成碎片化的知識,知識加上自己的觀點,就變成網路上的新文章。
更厲害的是,網路文章累積多了,整理一下又是一本新書準備出版!(四年能出五本書是有道理的。)可見重點不在瞎忙和做很多事,而是不斷「省時間」和「效益化」,一魚多吃,才是高手的心法。
2️⃣「歲月靜好」不行嗎,為什麼我要成為「一級玩家」?
享受小日子、擁抱小確幸,當然很好,不過,成為人生玩家,日子會很不一樣。尤其如果你家裡有小孩,我會強烈建議你成為人生遊戲的高手。未必要和人爭高下(人生還有左右😉),不過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哲學和品味。
根據我在教學現場的觀察,綜合表現傑出的孩子,往往擁有極佳的親子關係。
他們和家長的關係像好朋友般緊密、和諧,在關鍵時刻大多會願意參考父母的意見,也很有信心父母會支持自己的決定。這和時下大多數「孩子講不聽就收手機,功課不好就送去補習」那種劍拔弩張式的親子關係,真的差很多。
在我看來,這兩者最大的差別就在:孩子有沒有欣賞自己的父母。當別人父母的我們,若有自己的生活哲學和品味,孩子自然會欣賞和效法。反之,怎麼碎碎念也沒有用,孩子一句:「你自己還不是⋯⋯」大人就語塞了。
對我而言,努力成為優秀的玩家不只是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能以身作則,來實現更棒的教養模式與家庭生活。
3️⃣這本書和作者臉書上的文章有差嗎?
身為歐陽學長的忠實讀者,這本書的文章我幾乎都在網路上看過了,其實相去不遠。
不過,我必須要說,讀紙本書才最有FU啊!可以盡情畫重點、寫眉批、折書角、貼標籤、找錯字(職業病發作🤣),把所有互動的歷程都留下來,期待下一次的重逢,很有意思也有意義。
網路上的文章,一篇篇獨立,較難掌握完整脈絡。本書將能幫助讀者「個體崛起」的方式,有系統的整理了出來:以每日任務培養專長、點滿技能樹(人際溝通、專業累績、情緒掌控、尋覓良師),再到如何為自己爭取回饋和獎勵,如何找到自己的偉大航道。
不用到處走冤枉路,力氣放在對的地方,這本書有系統、有案例、有方法。想要個人品牌「一軍」突起,「一本」就行。
📝四大金句
1️⃣別等貴人,去做貴人的貴人。
2️⃣命是弱者的藉口,運是強者的謙辭。
3️⃣一個人過得不如意,並不是過得如意的人害的。
4️⃣若你想要倍受尊重,就要訓練別人對待你的方式。
👨🏫我的看法
剛看到這個書名時,我立刻想到之前有在「樊登讀書」聽過他講詹姆斯.卡斯的《有限與無限的遊戲》。
樊登說有限遊戲在意的是輸贏,勝負一分,遊戲就結束了;無限遊戲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甚至沒有贏家。無限遊戲以「延續」遊戲為目的,希望讓更多人參與進來。我們所熟知的文人、科學家、藝術家,他們都是無限遊戲的大玩家。
歐陽立中學長在作者的序中也提到這本書,不過他提出一個新觀點:並非「有限遊戲」百害無益,「無限遊戲」可圈可點,因為很多人嚮往「無限遊戲」的自由,卻只是行動上的侏儒,因此他的第三選擇是「有限競技,無限成長!」
「有限競技,無限成長!」這個觀念真的太棒了。
這本書我早就搶先預購,剛放寒假時讀得差不多了,其實有點後悔拖到現在才寫。因為學長廣結善緣,超多神人都寫過這本書的書評和推薦,我的見識和文筆跟大神們天差地遠,還是回家洗洗睡吧,何必獻醜呢😅?
不過換個角度想,我可是個無限遊戲的新玩家,寫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和高手競技,而是追求自我的成長啊!
有寫就會進步,那就寫吧!
#恭喜學長新書大賣
#我會努力玩出無限
開始期待好日子佳句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之所以會受苦,
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抗拒事實
「人之所以會受苦,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抗拒事實。」
這段話我常說,但其實《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就有。事實上,等一下我所引的佳句良言,都出自《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各位會發現,類似概念在版面上重複多次了。
之前我們有說到「把人當成現實一樣接受」這個概念,有人能因此受益,有人依然難以接受。難以接受事實,常常把自己卡住了,苦痛便隨身帶著走。
不能接受就算了,不能接受也接受,日子也就繼續過了。
「這個痛苦之身在我們的身體裡,是自成一格的一個能量場,有自己的生命力。它以痛苦為食,如果不餵養它想要的食物,它就會製造一些事端來產生所需要的情緒,好讓自己生存下去。」
然而,是有人要故意讓自己受苦的,我們之前講的「搶著當受害者」是其中一個例子,儘管意識層次可能否認。或者說,大腦的設計,就是常讓人進入焦慮恐懼,因此維持生存—關於這一點,接納就好!
真的有哪一天突然沒有痛苦,說不定有人還不習慣咧!
讓我多一種方式說,如果有人在我們小時候,宣稱打罵我們便是一種愛我們的表現,而且這個人又可能是同時可以提供我們居所與溫飽的人,我們會怎麼想?那個時候我們年紀小,我們又有能力怎麼想呢?
也許不一定嚴重到打罵的程度,也可能是剝奪我們的自主意志,常要以他們的意志為意志,然後說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打罵是一種愛,否定也是一種愛,我們所承受的種種痛苦都被許諾,將來能交換更好的生活。
如果我們就是這樣長大,我們能安心在喜悅中自在過生活嗎?
「有些父母的確可以表現出真愛的特質,但很多父母卻是以愛為名,將孩子視為自己的財產,讓小孩為他們而活,而不是尊重孩子自己的生命歷程。」
可是,這樣不斷「為了我們好」的人,自己真的過上了他想要的生活了嗎?
還是,他們心裡想,把我們訓練成他們期待中的人,將來能服侍他們終老,這才完成了他們想要的生活?也就是,那些「為了我們好」所施加的種種痛苦,最後其實是為了他們好?然後再把這些都用「愛」來美化?
「我看見我在尋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接納這種感受,並放下對它的需要。」
可是,有人在不知不覺中把這一套被對待的方式,帶到了親密關係。有著熟悉的痛苦,有著習慣的合理化話術,卻不知道為什麼,我們期待因此交換來的美好一直沒出現,或者過於短暫到幾乎不存在?
別說在家庭、關係裡,整體文化也有這樣的暗示。像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可是大多數的人,就是一直吃苦,或者吃苦再吃苦,一輩子吃苦,怎麼看自己都不像成了「人上人」?!
為什麼不明明白白說,大多數人就算再怎麼吃苦,低薪、加班、熬夜、背一輩子房貸……,其實只有少數的人能成為人上人?
「如果你的人際關係中一再出現相同的模式,比方說你的同事或老闆和你相處的模式,不管你走到哪裡都碰到同樣的人、同樣的事、同樣的互動方式,這時你就知道是潛意識裡的某個模式在主宰你的命運和行為了!」
是時候該去檢視我們長期被灌輸的價值觀了,那些在家庭、關係、傳統文化中,不斷教育或制約我們的那些說法,如何影響我們的生命?我們真的活出我們原本期待的樣子了嗎?
那些曾經主宰我們的過去,那些我們視而不見的現在,那些我們不想面對的痛苦,我們都來看個明白。那未知的自己,也只有我們自己能遇得見、能瞧仔細。
今天晚上我想直播我手上幾本德芬老師的書,整理出一些理路,跟大家討論。長期在版面上互動的各位大概能發現,這些從書中摘出的文字,在概念上其實相當熟悉,我也算是幫大家做個複習,又或者算是提醒。
「無論你允許不允許,它都存在了,可是當你回答『我可以允許它存在』的時候,你的內在會升起一股力量,你就不會那麼害怕、排斥讓你痛苦的情緒了。」
一般來說,「接受」與「接納」兩個詞,我有時會混用。但如果要說得精準些,相對於「接受」,我更常談「接納」,因為接納是一個主動的過程,需要持續自我對話。
「可以……」是一種我常用的詞彙,在《遇見未知的自己》裡面也看到了類似的用法。可以害怕、可以生氣、可以控制不住生氣、可以跟孩子的關係不好、可以無法離開受虐的關係……,這些「可以」,讓我們不再跟自己較勁,穩穩踏在現實這個基礎上,讓卡住的,開始流動……
「既然快樂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會隨之消失。但喜悅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喜悅,外界是奪不走的。」
於是,我們看著情緒來又去,都可以,喜怒哀樂都是戲,於是我們內在有了靜定。我們甚至欣賞這些情緒消亡如花開花落的週期,我們便產生了喜悅。
喜悅本身不是目的,如果這個狀態是目的,那我們便可能不接納不喜悅,那麼喜悅便遠離。我們只是看著、覺察著,如來、如實、自在……
.
以上引用佳句取自
遇見未知的自己【恩佐全彩插圖典藏版】:張德芬經典代表作「身心靈三部曲」喚醒篇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6893
誠品|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16992816367
張德芬老師新作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恩佐全彩插圖典藏版】:張德芬經典代表作「身心靈三部曲」創造篇》
博客來|https://bit.ly/3ejXXBU
誠 品|https://bit.ly/3fC8RTC
金石堂|https://bit.ly/3dj0D1k
讀 冊|https://bit.ly/2NdrQYP
三 民|https://bit.ly/2YfWRl6
「身心靈三部曲」張德芬老師的介紹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635176936521661/videos/710037319848978
皇冠文化集團
https://www.facebook.com/crownbook/
.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開始期待好日子佳句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分享抽贈書活動】【成為這樣的我「引導式筆記書」】
✍️你試過用「寫」的方式「讀」一本書嗎?這本就是了!
📚這本書的前身是《成為這樣的我》,是前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暢銷全球的回憶錄,也是我去年讀過印象極為深刻的一本好書。這本筆記書邀請你用文字,帶自己走上一段探索內心聲音的旅程。
🔗圖文開箱:https://readingoutpost.com/becoming-journal/
【這是本怎樣的書?】
《成為這樣的我「引導式筆記書」》的作者是前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這本書名的前身是《成為這樣的我》,是她在2018年出版的暢銷全球的回憶錄,也是我去年讀過印象極為深刻的一本好書。
這本筆記書的主要目的是引導讀者主動進行書寫,透過文字探索自己內心的聲音,發現最脆弱、最堅強、最失落、最燦爛的自己。每隔幾頁就會引述回憶錄中的經典名言佳句,起到提醒、激勵、引導的效果。
這種編排方式,對於已經讀過回憶錄的我來說,更是倍感親切,處處充滿當初閱讀回憶錄的深刻記憶。在分享開箱與使用心得之前,先簡單介紹回憶錄的內容給還沒讀過的讀者,讓你心底大概有個譜,這本筆記書蘊含著什麼樣的能量。
成為這樣的我
若要詳細瞭解這本「引導式筆記書」背後的故事,回憶錄《成為這樣的我》可說是必讀之選。在前一本回憶錄中,蜜雪兒講述自己從貧窮黑人社區出身,攻讀普林斯頓與哈佛,擠身菁英律師,與歐巴馬結為連理,入主白宮第一家庭的人生故事。
從她真誠坦率的故事裡,你會發現到,縱使她的人生充滿各種價值觀衝突與困難抉擇,她仍保持堅毅的心智去克服、深思人生的各種課題。在回憶錄中,她依序用三個章節:「成為自己」、「成為我們」、「成為無限可能的自己」,探討她在人生中碰到關於種族、婚姻、政治議題的親身經歷。
在這本「引導式筆記書」中,也依循類似的順序,帶你從自己的故事開始,談到家人、朋友、社群,再拓展到對世界的所有感受和想法。若你對這本回憶錄有興趣,也可以進一步參考我寫過的完整閱讀筆記〈《成為這樣的我》蜜雪兒.歐巴馬的6個溫暖啟發〉。
【開箱介紹】
這本筆記書的架構,由許多回憶錄的經典佳句、以及引導問句構成,幫助讀者動手寫下自己的反思與個人故事。引導問句要你寫下的包含:家族歷史、出生環境、目標與挑戰、夢想與感動,蜜雪兒在引言中說道:「我希望你利用這本筆記書寫下你的經歷、想法與感受,不文過飾非,也不做任何評判。」
【經典佳句】
這些句子都是從原本的回憶錄摘錄出來,每句話都令人勾起一段回憶錄的故事記憶,這些佳句正是蜜雪兒對於人生的深刻體悟。例如在她擔任第一夫人的期間飽受反對黨的媒體批評,起初令人難受,但內心的聲音持續幫她保持前進的軌跡與方向。
她對於這些批評,在回憶錄寫道:「在我認識的人當中,最成功的幾位都學會了如何跟批評的聲音共存、如何倚靠衷心相信他們的支持者,以及如何讓支持者鞭策他們達成目標。」最後她學會了與媒體共處,也成功經營了自己獨有的衣著哲學和儀表風範。
【引導問句】
每頁都會提出一個簡短的引導問題,去幫助你開啟回憶與思考模式,捕捉自己腦中的想法與思緒。這些問句內容都有一定的範圍,讓你可以在看似有限的問題框架下,盡情地探索自己的回憶與思緒,再把它們一字一句地寫到紙上。
書中有輕鬆的問題「小時候放暑假,你都在做什麼?」;也有對過去的想念「如果能跟已逝的親人說話,你會問他什麼?」;還有許多與自己的對話「寫信給將來的你,簡單說說你對未來幾年的期望。」
如果真要說我這輩子學到的真理,那就是善用自己的聲音,便能帶來無窮的力量。
【使用心得】
入手這本書之後,我開始每天抽出10~20分鐘進行書寫,慢條斯理地回答書中的提問。底下的圖片摘錄一些我回答過的問題,就像剝洋蔥似地一層層把自己的故事與想法剝開,寫下許多以前沒有仔細想過的事情。從這些日子的書寫經驗回想起來,我有這三個收穫:
1. 文字書寫的力量
選擇用手寫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想法和思緒是一件具有魔力的事情。我從去年開始使用子彈筆記手寫紀錄與規畫生活,發現把想法寫在紙上與在腦袋中空想的最大差別,在於當你把思緒寫下來的時候,能夠正面去面對自己的感受,檢視與回顧自己經歷的事情,對自己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一開始在回答這本書的問句時,我覺得好像整個人赤裸裸地,甚至有點害羞,想起那些過往的回憶,有些令人莞爾、有些令人失落。蜜雪兒說得更精確:「寫日記可以是一件有點嚇人的事,夾雜層層的言外之意,彷彿一旦成了白紙黑字,你的念頭就有了額外的分量和意義。」
2. 講述故事的力量
對於故事這件事,我其實不那麼在行。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理工腦的特性,似乎過於理性,喜歡簡單的道理和邏輯,不喜歡長篇大論。雖然,閱讀到別人的故事、看到精彩的電影時候,總會令我沉浸其中、細細品嘗,但當自己要真的要想出一個故事的時候,卻又感到綁手綁腳、施展不出任何東西。
但是透過這本書的練習,倒是我第一次把那些幾乎快遺忘的記憶,伸手捕捉然後寫到紙上。每個引導問句,當引導我針對特定範圍的事情,去做回想和思考,讓我不至於發散到收不回來,也不會腦袋空空不知道接下來該寫什麼。寫著寫著才發現,原來每個人都能說故事。
3. 忠於自我的力量
透過寫作回答關於自己的故事與回憶,雖然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但好處是你可以不必遮遮掩掩,可以靜靜地、忠實地紀錄最真實的自己。這本筆記是關於自己的故事,是能夠忠於自我表達的地方,無論是尷尬、難堪、歡樂、溫短的回憶,只管忠實地寫下。
書寫的過程中,回頭看自己前幾天寫過的事情,有時還會覺得不太好意思。但是,另一層的感受是自己竟然有這種勇氣,敢把那些漂泊在腦海中的回憶寫下來。透過自己平凡的故事,讓我重新感恩、諒解、接納過去的那些人事物。
我們許多人活了一輩子,自己的故事都隱藏起來,自慚形穢,生怕自己真實的一面不符合既定理想……當有人敢開口訴說不一樣的故事,就會出現轉變的契機。
後記:讀自己的故事
隨著書寫的篇幅不斷增加,湧出的回憶越發新鮮,就像在腦海中重新活過了一遍自己的人生。我很期待的是,當最後完成這本書的時候,再用第三人稱的角度,回來讀這本自己寫的書,會是怎樣的感受?寫這樣一本屬於自己的故事,究竟是人在讀書,還是書在讀人?
我偶爾也不按照順序,用「自由書寫」的方式挑選自己喜歡的問題來回答,如果不為誰而寫,就為自己而寫。書寫就是一種自我療程。最後,對於擔心自己記憶力不夠好的讀者,倒也不用太擔心,蜜雪兒的說法很撫慰人心:「我們不必記得每一件事,但我們記得的每一件事都有價值。」
成為自己,不在於抵達某個終點或成就某項目標,而是不斷前進、逐漸蛻變,持續實踐更好的自己。
【抽獎辦法】感謝 #商業周刊
1、抽出「3本」《成為這樣的我「引導式筆記書」》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對手寫日記的看法,例如:「對於回顧生活重心很有幫助!」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2/9(日)晚上十二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三名,兩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2/11(二)晚上十二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成為這樣的我 #引導式筆記書 商周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