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來時,沒有悲觀的權利,同時也沒有胡扯的自由一今晩自己來作紙上名嘴
聽了一些結構土木建築等名嘴一晚,批評花蓮倒塌房子,都是不規則結構丶局部挑空丶L型丶H型丶冖字型房子,這都是地震必死。如果屬實,我想建議境管局,應該明令隈研吾丶伊東豐雄丶安藤忠雄不准入台,直接列黑名單。Richard Rogers的桃機三航站干脆停掉不准蓋丶酷哈斯的士林台北藝術中心,也趁勢拆掉。
營建署也直接在建築技術規則喝令,從今以後,若不是田字型丶一顆印的房子,根本不准蓋算了。
也許我是狗嘴,講不出什麼象牙來,但借一下這段話「⋯911等事件,我認識到建築是變得如此脆弱,脆弱並非指建築的無力屬性,而是從建築建造者,擁有者和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指其私有屬性決定了它的脆弱。
脆弱:原本建築應該是堅固的代名詞,可是現在的現代主義和現代的政策,導致諸多中產階級將全部身家寄託在房子上面,當遇到不可測的危機時,反而會是成為負擔。」這是隈研吾《負建築》序文所説的,聽在花蓮地震塌樓之際,是不是格外諷刺。
人家跑遍天涯了,他定義的脆弱,可不是從造型講起。強調建築物的不堪一擊,並非專指建築本身的物理、材料或結構屬性,但我們的名嘴就愛簡化及聳動。
然而從921後,其實從法規到建築從業人員,早已把斷層丶液態土壤丶建築物理、材料或結構屬性,全都檢討了不知幾番,那為何之後還是有台南及花蓮大樓倒塌事件?
包括蓋房在斷層帶丶偷工減料丶變更原結構丶使用不當等等,都是原因,或者年代久逺,法規規定的柱樑強度不足。但怎會扯到挑空丶平面不規則,都是地震倒塌的主因。
我在採訪歷程,從建築師雜誌製作及去探訪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中時記者時代採訪九二一大震,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看過美國九一一恐攻重建及三一一東日本海嘯重建專題,一路到兩年前故郷不遠處的台南地震,到現在看著花蓮大震;其實最是同意這句話:建築是所有藝術中,最政治的一種(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席巴拉塔)。
不論天災人禍,當房子不再保護你,反過來摧毀你,建築是不是真的很「政治」。
因此來回憶一下,從2000年起跑去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看到日本館數度的地震重建展,以及同處太平洋火環帶的建築師,講了什麼。
先介紹以紙管建築,成為聯合國難民公署顧問,並熱衷於將建築技術運用於人道主義事業的日本建築師阪茂。他的理念是「房子就是房子,再新的設計也不能改變它的基本功能。」所以在他獲普立茲克建築奬時,評委以「藉由傑出設計,來應對高難度挑戰,坂茂擴展了建築師這個職業;他使建築師能夠參與到政府、公共機構、慈善家及受災群體間的對話。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用高質量設計滿足社會需求的積極行動,以及他應對人道主義挑戰的獨有方式,使得普利茲克獎得主成為一名模範建築師。」
意思是,地震樓塌決非單純的造型丶結構設計等低階課題,否則坂茂幹嘛投入震災建築的人道作為,他直接呼籲,不要蓋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築即可。
深一層借用曾策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英國建築師大衛·奇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對當代建築的看法,其實多少可解釋台灣地震現象。
他把當代明星建築師和機埸免稅商店裡的香水品牌做類比,稱他們是被「單一而孤立地擺在貨架上」丶「建築師這個身份,讓我們自己及普羅大眾之間,沒有共同的基礎。」此現象,也是台灣名嘴推波助瀾的主因之一。
廣受台灣民眾熟知的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在數年前也策展過東北311重建,以「眾人之宅」(Home-for-all)為主題,展示系列出自年輕建築師,包括乾久美子、藤本壯介、平田晃久以及攝影家畠山直哉的作品。
他以震後臨時建築提出災房重建,並在2012威尼斯日本館展出,並認為,一切毀於自然而又重生於自然。
伊東豊雄認為,建築發展至今,很多人已經忘了「為何要蓋房子?為誰蓋房子?」在災難,失去全部城鎮之際,反而為我們提供一個機會,從頭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建築,並重新評估美學和形式。
這是成熟建築師的深沈體悟,絕不會脫口說挑高不能蓋,H型房子危險。
這表示建築不只是個軀殼,也是生活的展現,談建築不能只談外觀丶造型,更需關注內涵,這也是另一年美國館,展出九一一競圖作品策展人佛斯特,提出今天建築「蛻變」現象時,指陳的另一個面向。
其次,救援之後,過不久又要用一種實際卻又充滿想像力的方法針對被重大災難摧毀的地方謀劃重建。
那年的美國館,一截從紐約九一一恐怖攻擊後世貿大樓廢墟所拾取的扭曲鋼骨,怵目驚心地擺在威尼斯前廣場。展館內,六十餘件重建案的構思, 卻都不如那段扭曲建築鋼材的控訴來得有力。
最後,我再借一個人。
晚近十年除了總策展之外,連五屆都到威尼斯展出的日本建築師妺島和世,有回談到311海嘯後重建時說:「我漸漸有個想法:或許不止發生在日本,全世界各地都是。每個地區都有它自己的問題,雖然科技發達,我們接收訊息非常便利,但可能是太便利了,反而忽略『親密地溝通』這件事情;因為以前的建築跟權力有強烈的關係,有錢、有權的人,透過建築表達權力,包括對美的理解。但未來,因為信息越來越透明,大家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裝腔作勢的建築會越來越少。」
世界已經很透明了,希望近日上媒體的專業人,不要把自己當「廟公」。
圖1:挑空+不規則配置,在某些台灣土木丶結構技師眼裏地震必倒。但世上這種建築多有所在,你騙我嘸知。
圖2:隈研吾發展出來,據說是複合材的抗震外附裙。我沒親眼見,只見過文獻。
圖3:我是想倡議,如工業國G20丶東協10+8這種組織,台灣應發起太平洋火㺽18+18這種國際超級大聯盟。
因為2016年12月科學家發現太平洋「火環帶」位於印尼東部地下7公里處驚現面積達6萬平方公里的斷裂層,據悉為當時地球最大的暴露斷層面,當時科學家就擔憂這會造成危害性更大的地震和海嘯。結果兩年後的今日果然發生一系列災害事件。
阪神間現代主義 在 萬芳 One-F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些天,花一點時間來認識流浪之歌音樂節
這是來自郭力昕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吟遊現實,聆聽亞洲
――吟遊人的「流浪之歌」
郭力昕
邁入第十一屆的「流浪之歌音樂節」,以世界各地的說唱傳統歌謠,和現代民歌裡的唱作人(singer-songwriter)類型,策劃了今年的「吟遊人」音樂節主題。以傳統樂器說唱傳統故事這個面向,有來自希臘克里特島的希臘魯特琴與布祖基琴樂人尤葛斯(Giorgos Manolakis),芬蘭新民謠運動的代表團體之一「馬尾樂隊」(Jouhiorkesteri),西非喀麥隆的傑出女性歌手卡瑞絲(Kareyce Fotso),和台東卑南族多才多藝的部落青年歌手桑布伊(Sangpuy Katatepan)。當然,這些樂人不僅吟唱傳統,他們也描述當下。
「吟遊人」的另一個主要面向,聚焦於東亞(包括東北亞與東南亞)的幾組唱作人。從日本的「魂花」、韓國的文鎮五、中國西北銀川的蘇陽和東南海豐的「五條人」,到泰國的蘇拉猜,拿著傳統樂器或吉他的當代吟遊人,訴說生活、親近土地、諷刺現實、批判政治。他們和底層人民、學運青年、勞動階級站在一起,對抗缺乏公義的統治階級與國家機器,以歌謠傳遞著理想情操和左翼價值。
凸顯音樂的政治性內涵、連結土地與人、訴說流離與認同,一直是「大大樹」主辦的「流浪之歌音樂節」最核心、且旗幟愈加鮮明的音樂圖像。回首「流浪之歌」前十屆的音樂節主題,可以看到它一開始就不想在民族/民謠音樂裡複製傳統,而是在老的器樂或歌唱傳統裡,尋找新的音樂生命,和表達音樂的各種自由形式。「流浪之歌」很快的越過了僅僅在音樂形式上的探索,而逐漸聚焦於議題的策劃與編選。從跨越音樂與文化藩籬的「無國界」(2006),反省當代消費主義的「土地之歌」(2007),歐亞不同城市音樂人相互對話的「城市邊界」(2008),來自台灣南部與國際南方位置之音樂家的「南」(2009),以及流散漂泊、相關何處的「家/離家」(2011),「流浪之歌」持續關心和介紹的,是台灣與世界的音樂人,如何通過動人心弦的音樂,傳遞因為政治壓迫、社會變遷、經濟剝消、全球化下的文化/商業霸權,而讓人民流離、生計困難、族群衝突、家園崩解、文化瀕危。
今年的「吟遊人」主題,不但更清楚的凸顯吟唱歌謠中的政治抗議與社會批判精神,且受邀的吟遊樂人,多數座落在東亞的時代脈絡中。從日本、韓國、中國、泰國到台灣,吟遊人的「亞洲連帶」清晰的呈現在他們的歌曲內容裡。日本「魂花樂隊」在阪神大地震後,轉型為援助災區民眾、並於福島核災後積極反核的音樂團體,這和為了美濃反水庫運動而出現的「交工樂隊」、以及林生祥/鍾永豐持續關切台灣農業與社會議題的經歷,有諸多可呼應之處。泰國的蘇拉猜與韓國的文鎮五,先後為政治動盪的泰、韓政治運動與學運年代,寫歌譜曲、批判獨裁、揭發黑暗,這與「黑手那卡西」樂團無役不與於台灣各種社運與工運場合,也若合符節。東亞國家的政治社會發展,有許多類似的冷戰、殖民、獨裁歷史經驗,它們更需要通過吟遊者的詞曲敘事,提醒、互換彼此的亞洲經驗與亞洲認同。
台灣人民多年來哈日、哈韓,也流行到泰國旅遊;現在我們又瘋「中國好聲音」。除了流行文化、偶像團體、商品音樂之外,我們還有怎樣的亞洲想像?能否從異國情調式的消費亞洲,轉而聽見亞洲更為真實的聲音?台灣關切現實與政治的吟遊人,能否受到社會更多的注目、並生產質量更好的音樂?「流浪之歌音樂節」裡東北亞與東南亞的重量級吟遊人,提供了這個聆聽真實亞洲的難得機會。我藉著韓國的文鎮五在〈沒有愛國者的世界〉一曲裡的訊息,做為期待今年「吟遊人」的心聲:
若這世上所有的國家
都沒有愛國者的話
世界將會一片和平
又溫暖
年輕人們不需要為了國家
為了同族
提槍赴戰
不需要製造砲彈 坦克車 核武
年輕人們
會喜歡花朵
會珍惜感情
會熱愛自然
會喜愛彩虹
世上所有的年輕人
都不成為愛國者的話
會珍惜並熱愛更多事物地活著
這個世界將會變得美麗
又溫暖
阪神間現代主義 在 平实的文字同样可以动人 - MooninskY 的推薦與評價
... 没有什么后现代主义语境、没有什么爵士乐、全共斗——而是扣住了“阪神间”这个 ... 摩登主义'的氛围,是造就村上那种特有'疏离感'(文字风格,作品思想…) ... <看更多>
阪神間現代主義 在 【ARTION REPORT】漫談香港現代主義建築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漫談香港 現代主義 建築今年是包浩斯學院建校一百周年,我們與Charles Lai 黎雋維一起在本港尋找與之相關的建築。香港的建築風貌遠比想像中豐富。 ... <看更多>
阪神間現代主義 在 #阪神間現代主義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神戶」這部分的講題,告一段落,當然神戶有更多可看有趣,甚至是神戶是日本迎接西方世界,開啟近代文明最重要的地方。至於蘆屋市更是阪神間現代主義的搖籃,歡迎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