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母的買菜之路:核電陰影下的金山小鎮(06/26/2021 獨立評論@天下雜誌)
這是穿過金山市區的中山路,跟「舊街仔」(金包里街)平行,阿母都叫它「新大路」。
右邊這家「飛燕」,是阿母常去的美容院,老闆阿燕仔一直勸她不要染髮,說常染髮對身體不好,而且年紀大了,有白頭髮也是很自然、很好看的。直到兩年前,滿80歲的阿母總算聽進去了。
左邊是我的母校金山國小,創立於1898年,現在的校舍是2009年完成改建的。念小學時,中山路這側是下操場,隔著金包里街(中正路到文化一路那段)有排椰子樹,爬上中間的大階梯才進入校門。很久以前,曾經夢見椰子樹突然全部被砍光光,我很生氣,衝進校園大聲哭喊:「怎麼可以把人家的椰子樹砍掉啦!」還好,母校改建之後椰子樹都在,上操場的兩棵大榕樹也在,只是看起來變小了。
金山國小對面是農會銀行,不識字的阿母很信任裡面的行員,存提款時都是他們幫忙寫單子的。往前走幾步的十字路口有金農超市、區公所和公共大巴小巴候車處,金山對外主要交通道路──基金、陽金和淡金公路──在此會合,是小鎮的交通樞紐。
再往前走一小段,就到了傳統市場,是北海岸農特產集中地之一,阿母一輩子都在那裡買菜,很多萬里、石門的鄉親也是。年紀大了,她的步伐越來越慢,但每次上街總是能拖回一大籃生鮮食品,有時忘了把東西留在某處,攤販老友都會代為保管,等她去拿。
以市場為中心,店家和小吃攤就分布在中山路上,有屹立不搖的,也有常更換的。2019年7月,市場斜對面開了一家寵物手作鮮食店,裝潢布置看起來很療癒,店員說,金山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最常服務喵星人,生意還不錯。
這樣一條普普通通的街道,配上五花八門的招牌,就跟台灣很多鄉鎮的主要道路一樣,䆀媠仔䆀媠。家在金山,這是阿母日常的買菜之路,也是全世界我最常走、最熟悉的一條街道。
作者:江櫻梅/金山高中退休教師
不料,今年5月台灣本土疫情嚴峻,雙北進入三級警戒後,「飛燕」就開始歇業,阿母也一個多月沒出門買菜了。看不見的病毒令人恐懼,她的日常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每天都悶悶不樂。近日我出門採買或放封時,看到路上的行人、商店的員工,人人都戴上口罩,少數也加了護目鏡,連在自家院子清洗摩托車、蹲在門口和鄰居聊天的鄉親,都把口罩戴好戴滿。盛夏6月,藍天白雲,植物茂盛,蟬鳴唧唧,路上人煙稀少,學校裡沒有學生,彷彿末世感的不安,油然而生。
那天,站在「飛燕」店門口,望著熟悉的街道,好像可以稍微體會那麼一點點福島核災災民的處境,他們或者永遠無法返鄉,或者返鄉之後要與看不見的輻射共處。
這樣一個小鎮,卻活在核電的陰影下
從這條中山路看過去的山丘,地理位置不在金山,而是萬里,緊臨著大鵬國小。翻過山那邊的古地名叫八斗仔,是1867年淡北大地震引發海嘯的重災區之一;百餘年後,政府把核二廠蓋在那裡,距離穿過金山平原的山腳斷層,只約5公里。無法想像,北海岸若發生嚴重核災,我們還能在這山海之鄉安居嗎?對大台北地區的衝擊,是台灣能承受的嗎?
核二廠的兩個反應爐先後於1981、1983年開始運轉,40年的執照使用,期限是2021年12月和2023年3月。福島核災之後,我和很多鄉親一樣,才瞭解到核電的真相,認識到核電的危險,但我們也知道國家能源發展的進程,在老舊核電廠倒數計日之時,只能祈禱它們安全下莊。
然而,一想到核二廠近幾年的紀錄:一號機發生過「爐心襯板龜裂」、「錨定螺栓嚴重毀損」和「核燃料棒破損」等事故,二號機的「發電箱避雷器」爆炸過,也曾因「中子偵測系統」調校不當引發急停,就令人不安。結果,核二廠一號機要提前停止運轉了,並不是因為聽到我們的心聲,而是由於用過燃料池貯存容量不足,反應爐內核燃料無法退出更換,不得不於今年6月下旬提前停機。
這是台電長期輕忽核廢料問題的後果。但擁核人士仍跳出來為核電護航,說在這種用電吃緊的時候,怎麼可以讓核二廠一號爐提前停機,還說要讓老舊核電廠延役、要重啟核四,甚至還要蓋新的反應爐。他們說,沒有核電就會缺電;他們還說,核電廠很安全,萬一發生嚴重意外,有「斷然處置」啊!反正不管三七二十一,核電廠都是很安全的。
福島人的血淚經驗
核電廠真的很安全嗎?福島縣雙葉町的前町長井戶川克隆也曾深信不疑。東日本大地震發生那天,他剛從福島縣政府拿了申請書,想要申請再多蓋兩座反應爐,可以為家鄉爭取更多回饋金和建設。
當時,他離核電廠僅三公里,就跟金山國小、金山區公所到核二廠的距離差不多。地震引起海嘯,接著發生嚴重核災,在資訊被蒙蔽之下,他帶著町民倉皇避難,大家只帶著簡便的東西,毛小孩被留在家裡,因為以為很快就能回家。井戶川說:「後來我才知道,我們500年內都別想回到雙葉町。」
雙葉町曾是他安居樂業的所在,一定有那麼一條街道是他最常走、最熟悉的,但是,他再也無法回故鄉了。核災發生之後,他後悔自責,他心有不甘,因此,餘生想讓更多人知道核電真相。
於是,井戶川克隆接受邀請來到台北,出席「地震國告別核電日台研究會」,也曾到北海岸交流。2014年3月5日首次見面時,金山國小的郭照燕老師問他,萬一上課時發生嚴重核災,該如何進行疏散來保護小朋友?知道學校和核電廠的相對位置以及交通路線後,他搖搖頭說:「很難。預防萬一,你們現在就應該遷校。」但,學校要遷到哪裡呢?
2019年6月14日,「地震國告別核電日台研究會」舉行記者會,井戶川克隆因病無法親自來台,便透過錄影告訴大家,核電廠是個巨大的謊言結構,一方面以電力不足來恐嚇民眾,另一方面以回饋金來「餵養人類的飢餓」。他說:「福島核災絕對不是虛驚一場,我要告訴敬愛的台灣人,核災嚴重傷害了福島,核電廠破壞了整個地球。」他還說:「核災不只是破壞土地,破壞我們原本的生活方式,破壞成千上萬個家庭,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破壞我們的工作,破壞我們的故鄉,也破壞了每個日本人民。」
只是煮一壺水,居然要用到保管十萬年的技術
井戶川克隆所訴說的核電真相,您聽到了嗎?
新北市長侯友宜應該聽到了吧!2019年8月22日,趁著出席消防局的記者會時,他特別詢問:「如果發生核能事故,我們有沒有能力處理?」消防局長黃德清回答:「這真的非常困難。」接著,市長語重心長地說:「我們防災救災的能力到那裡?核廢料怎麼處理?如果這些問題都不能解決,加上燃料棒已經有一半運回去,重啟核四就是一個假議題!」在擁核勢力強力反撲之際,至少還有一個願意面對真相的新北市長!作為金山人,我感謝侯友宜市長。
2018年11月,在北海岸宣傳第16案擁核公投要投「不同意」時,接觸到一些立場不同的鄉親,其中有人擔心會缺電,有人顧慮回饋金或工作機會,有人覺得核災應該不會發生,還有人以為福島都沒事了。唉!如同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所言,不只核電廠除役是個大工程,整個社會的除役也是。
其實,10年過後,福島尚未脫離核災的威脅。一袋又一袋的輻射汙土,其中很多還「暫時」放置於居民住家附近;核電廠裡1,000多個巨大的貯存槽,累計約有125萬噸輻射汙水,還在持續增加中。今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決定兩年後(2023年)要將這些核汙水稀釋後排入海洋,不但遭到福島漁民、日本民眾強烈反彈,也引起全球高度關注。福島縣縣民所發起的國際連署,得到24個國家的311個團體共同響應,7萬多人簽了請願書,一致反對日本政府把輻射汙水排入太平洋。
一般核電廠產生的廢水,通常不會直接與燃料芯接觸,但福島核災產生的汙水,不只含氚,還有幾十種不同的放射性物質,與正常核電廠的產物不可同日而語。日本政府聲稱,那些輻射汙水會先經過「多核種處理系統」處理,不會殘留其他放射性污染物,只會將含氚的廢水排入海洋。這是實情嗎?
我不禁想起反核先輩范正堂先生的發現。1993年7月31日,范正堂在核二廠出水口附近,首次發現大量變形的花身雞魚,「背部隆起或體側彎曲,以X光檢視骨骼型態,脊椎形狀呈現波浪狀,單彎、雙彎,甚至三彎」,看起來像是早年黃俊雄布袋戲裡的駝背怪客「秘雕」,因此命名為「秘雕魚」。
這些畸形魚大都分布在核二廠出水口一帶,那裡每天都排放出約800萬噸攝氏40度的廢熱水。很明顯地,秘雕魚與環境因子有關,究竟是水溫過高、化學物質,還是人工輻射所致?台電委託專家調查,最後以「都是水溫惹的禍」結案,並加長出水口堤防來改善水溫的影響。不過,根據原能會網站的「放射性物質排放報告」,核電廠的確會排放放射性氣體、液體,據說都遠低於法規限值,安全無虞。
而最令人擔心的,是用過的高階核廢料。至今年3月底,核二廠累計有9,492束,目前都「暫時」放在圍阻體旁的水池中,每束約10x10根燃料棒,其中有幾根是水棒,用來排水降溫(福島第一核電廠的燃料池當時共有4,546根燃料棒)。高階核廢料的永久處置需要十萬、百萬年,對台灣來說,選址、興建、保存材質與方式都是問題,而且目前全球還沒有任何一座成功啟用的高核廢場址。
福島核災發生後,日本某個小孩說:「只是煮一壺水,居然要用到保管十萬年的技術,核電實在太不經濟了!」這真是直指核心的洞見。核電既麻煩又不經濟,也違反世代正義,我們怎能讓核四重啟?
核一廠已進入漫長的除役之路,目前困難重重,核二廠也將面臨同樣的挑戰。此時此刻,祈願台灣早日戰勝新冠病毒的威脅,北海岸這兩座核電廠未來也都能順利除役。
不管立場為何,親愛的台灣人,請好好看一看我們的家鄉吧!您成長、棲居的所在,也有一條最常走的上學之路、買菜之路嗎?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1056
♡
防液堤高度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Netherlands On Line10/13
* 抵御洪水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而洪水總是猝不及防。荷蘭人用驚人的創新能力,想出一個叫SCFB的防洪技術——自動閉合防洪堤。
這種自動閉合防洪堤的設計非常巧妙——正常情況下它藏在地下,你看不見,當洪水來的時候,它會自動從地下鑽浮出現擋住洪水。這是因為它與河道相通,當洪水進入流域時,由於水浮力的作用,浮牆屏障開始在流域內部漂浮起來。當浮牆到達頂部位置時,傾斜的支撐塊會將牆推到乾燥的一側,並將牆「鎖定」在適當的位置。同時,密封圈將在水盆和導軌內部實現100%連接,保證一滴水也過不去。等到洪水退去時,浮牆又會自動跟隨水位下降到原來高度,隱藏於地下。既不會破壞道路美觀,也不會影響交通,但關鍵時刻——該出手時就出手!
目前,這種獨特的防洪系統已經在荷蘭很多地方使用。它可以保護人員和財產免受暴雨、大風或快速融雪造成的內河水災,提供針對極端高水位的最佳保護。這一概念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有效的防洪保護措施。(圖片來源:noort-innovations.com)
* 殘留在水處理廠的污泥不再僅僅是廢物,還可以用來做首飾和領帶。最近,荷蘭聚特芬(Zutphen)的一家工廠開業了,這家工廠可以從污泥中提取原料,除了用作肥料,這些原料還可以用作首飾、油漆甚至領帶的表層塗料。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Mark van Loosdrecht發明瞭這項技術,讓「變廢為寶」成為可能。他發現,從污泥中提取的叫做Kaumera的物質,具有防水和不可燃的特性。這提供了許多「再利用」的可能性——從生產汽車零部件到服裝的原材料。
這項新技術還有一個優勢:將污泥化為原材料,意味著水處理廠不再需要額外處理污泥,減少了這部分的能源消耗。(圖片:pxhere)
* 歷時400年,屢次受損,世界名畫《夜巡》迎來歷史性修復——「夜巡行動」。荷蘭國立博物館全球直播高科技修復過程。
今年7月,位於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國立博物館正式啓動了名為「夜巡行動」的修復工程,對黃金時代荷蘭最重要的畫家林布蘭的名畫《夜巡》展開研究和修復。
2019年恰逢林布蘭逝世350週年,因此今年被稱為「林布蘭年」,荷蘭國立博物館在此期間推出了一系列與倫勃朗有關的藝術文化活動,繼上半年的「全景倫勃朗」展覽之後,「夜巡行動」又掀起了「林布蘭年」的第二波高潮。
「夜巡行動」並不是一次普通的文物修復計劃,這項工作除了規模大之外,最特別之處是此次修復將以全程公開的方式,向來訪的市民和遊客展示。國立博物館還在其官網上進行了全球視頻直播,讓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都能夠有機會目睹整個修復過程。《夜巡》已經在荷蘭國立博物館裡陳列展出了211年,該博物館為這項「史上最大規模的公開修復工程」投入大量心血和資源,專門在這幅3.63公尺高、4.37公尺長、170公斤重的油畫之外搭建了一個透明的玻璃房間,供參訪者在一定距離外欣賞。
《夜巡》的畫面上如今一共有31人,但最初有34人。自其誕生近400年來,經歷的移動、改變尺寸、人為破壞和修復多達25次。約在1715年,連同畫框在內重達337公斤的《夜巡》被挪動到了新的阿姆斯特丹市政廳(即如今的皇宮所在地),由於尺寸過大,人們不得不將畫布的四邊都切去一部分,尤其是左邊。
1975年9月和1990年4月,《夜巡》兩度遭到人為破壞,分別被刀割和潑灑酸性液體。此次的「夜巡行動」,雖然說是修復,但由於作品既沒有被移動位置也沒有遭到人為破壞,因此相比起前幾次的修復工程,更多地帶有了研究的意味。據項目負責人Susan Smelt女士的介紹,「這是一次難得的研究機會」,整個修復項目一共有25人參與,包括8名修復人員、10名研究人員、4名藝術史學家和3名專業攝影師。
防液堤高度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影視好過日
#追劇看政策:第三話
文/ 李雨蓁
因應花蓮地震,影視好過日其餘節目先行停播,但就算是影視也和防災有密切關係,我們就來看看日本如何透過動漫影劇來宣傳地震相關的政策。
#防災
日本全國都會受到地震威脅的列島,因此一向對於地震研究與防災宣導不遺餘力,除了從小孩到大人,從紙本到各類app的宣傳方式外,防災意識也被有意無意的置入影視節目中,
以威脅最大的「#南関東直下地震」為例,早在1992年政府就制定應變大綱,2003年更設置「#首都直下地震対策専門調査会」,檢討從基礎建設、社會福利到企業機能移轉等五花八門的可能狀況。
2009年,富士電視台的深夜動畫節目《#東京地震8.0》,就以「南関東直下地震」為設定,講述初中一年級生小野澤未來,在東京灣北部發生規模8.0地震時一家人的歷險遭遇,我們就不對感人的劇情暴雷。
但要提到的是:劇中地震後,包含建物與基礎建設倒塌毀損、土壤液化、火災、河川潰堤等二次災害,交通與通信系統損毀造成的社會混亂等場景都一一重現,可說把日本強力宣導的首都圈地震想定生動重現,極具教育意義。後來東京都也將精華版的《東京地震8.0總集篇》影片,在各地區的防災宣傳活動時放映。
除了專門以地震為設定的作品外,大家都知道的《#櫻桃小丸子》等國民動畫作品,也曾推出防震篇,描寫小丸子在小學參加地震警報演練的經過,也可見防災準備深入日本人的生活各層面。
#救災
同樣以「南関東直下地震」為設定,在阪神大地震發生十週年(2005年)時撥出的《#救命病棟24時》第三季中,就以大地震發生後的急診現場為背景,描寫一般市民受地震的威脅,以及醫療人員在現場中遭遇的各種狀況。在每集的撥出中,劇組都不忘用字幕等方式重複提醒觀眾首都圈大地震的高度威脅。除了政令宣導外,也喚起社會對災難醫療的重視。
#災後重建
東日本大震災對日本社會的衝擊極為劇烈,甚至有社會觀察家以「後311」形容日本人社會意識和人際關係等價值的改變。當然,大量的影視作品也從不同時間點切入,描寫其中的問題。
朝日電視台撥出的特別劇《#第五年的一個人》,就以日本東北大地震5年後為舞台,主角木崎秀次(渡邊謙)受到地震失去8個家人的打擊一直孤獨地生活,他是如何慢慢從陰影中走出?劇中將觸動眾多經歷災難者的心弦。
同樣在震災後5年,美濃地震發生,造成台南嚴重傷亡。當時高雄電影館就曾舉辦「走過311——從毀滅到重生」主題影展,播映眾多描寫災後人性的作品,例如地震後的第一手紀錄,森達也的《 311》(2011)、松林要樹的《#相馬看花》(2011)、藤川佳三的《#石卷小學避難所》,都可看見震災造成的巨大創傷。而《311:人生最後一堂告別課》(2012),則透過葬儀社從業者的角度,看見「完成哀悼」的撫慰力量。
而也曾在高雄電影節短片單元上映過的《舞!舞!舞!》(2015),以繁華但寂寞的大都會為背景,從出現在高樓外的幻象中,凸顯災後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適應問題。
就算是不以描寫地震為主流的商業作品,在311後也常出現地震後造成的衝擊,例如《#深夜食堂電影版》(2015)中間的一段故事,就提到不願面對事實的災民,和逃避事實的志工間的微妙互動關係,雖然照例每次都還是マスター用店面進行團體心理治療來解決問題,但也直指震災後的人際關係重建重要性。
好過日昨天提到,重建時城市建設復原容易,但社會建設復原困難。這些描寫災民際遇的影劇作品,都不斷提醒我們這個事實。也呼喚著更多資源的關懷與投注。
#高雄 #日本 #影視 #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