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寫我們家的防災背包,純粹自己記錄
防災包最好是至少每年檢查兩次,一次冬天以前,一次夏天以前
檢查時把快過期的食品吃掉,換上新的食品和水、依孩子成長換成適合的尺寸、還有依冬季夏季放入需要物品,冬天放防寒物例如暖暖包,夏天放防蚊用品等
這個防災背包是用來「萬一要到避難所去」時準備的
和平常在家儲備的防災用品不同哦
我自己分成幾種:
第一種是隨身攜帶的防災小物,例如我出門總是帶媽媽包,裡面有尿布、溼紙巾、求救用哨笛、簡易手電筒、手機充電器,指甲剪、棉花棒、OK繃、大人小孩口罩、衛生棉、緊急用防走失小卡,這是萬一人在外面遇上災害時,可以馬上用上的。看起來塞了很多,但其實完全不會重,我都是準備最輕便的,平常要什麼有什麼,我也不覺得負擔。像是聽到渡部桑說,311大地震時,一時回不了家,又沒有隨身帶行動電源的習慣,很不方便。雖然當時無法用手機打電話和上網,但有了手機,可以當收音機收聽避難情報,也可以用來當手電筒,保持電力還是很有用的。所以我本來沒有帶行動電源的習慣,聽了之後就都會隨身帶
第二種是在家避難,平常就儲備糧食,可以久放的、常溫保存的,至少準備起來,像是水、食物,如果災害時仍有水電可用,就可以煮飯泡泡麵,但其實泡麵用來做災害食物不是很適合,因為很快就過期了得一直更換,而且萬一不能燒熱開水也無法泡。還有因應停電準備手電筒等燈源。廁所衛生紙的話,政府是建議每個家庭都準備至少一個月的份量,不過再考慮到災害時萬一嚴重,家裡廁所會無法使用或不要使用比較好,那就可以用各種可攜式的急用廁所(像是有用凝固劑之類),塞車、露營也可以用,可以在家避難,只要解決上廁所和食物問題就好
第三種就是這一篇要分享的去避難所要帶的背包,通常會避難,是等到地震結束,評估家裡不安全,會有水災或倒塌的風險,就從家裡拿需要的物品前往避難所,如果先準備好,就不怕到時手忙腳亂。不過因為現在房屋大多耐震做得很好,大部份風災地震是不會輕易倒塌的,所以在家避難就足夠。如果是住在離水域近的地區、低漥地區,就更可能會用上,我是把去避難所當成最後的選項,可以的話就在家避難比較舒適
直接一一說明
1、防災背包:我們為了方便是直接買現成的,再依我們的需求添加物品,但是不一定要買,平常沒在用、想要丟的後背包就可以拿來用,記得把後背包貼上反光條,步行時更安全。而我們買的這個背包,前方有附一個求救用哨笛蠻方便
2、米(背包附的):可以直接加水就泡開來吃,不用熱水,有三種口味
3、糖果餅乾:糖果是我準備的,餅乾是背包附的
4、保存水和果菜汁(背包附的):水很重要,果菜汁是補充營養
5、緊急照明燈(背包附的):裡面也再放入電池,這個電池每次都要重新檢查,確保可使用
6、多功能收音機(背包附的):除了收音機功能,可以充手機電,不用裝電池,是手搖式的,還有照明功能可當手電筒
7、充氣墊(背包附的):在避難所有充氣墊比較好睡,白天也可當座墊、孩子們坐這個比較不會屁股痛
8、睡袋(背包附的):輕薄但保暖的鋁箔睡袋
9、大型黑色垃圾袋(我準備的):除了當垃圾袋用,雨天可當小孩雨衣,冬天也可保暖
10、工作用手套(大人的是背包附的,小孩的是我準備的)、膠帶、剪刀、小刀、黑色粗細簽字筆(都是我準備的):膠帶選擇可以直接在上面寫字的封箱膠帶,如果需要求救,可以在上面用粗筆寫訊息,還有在避難所需要抄寫資訊時,可充當筆記用紙。工作用手套是災後要回家拿東西、整理時要戴,也可當保暖用
11、擋視線用的斗篷(背包附的):像是需要上廁所、換衣服時,就套上這個全身的斗篷避免被看到
12、大人雨衣(背包附的)
13、緊急用防寒披巾(背包附的):寒冷時金色為表面、炎熱時銀色為表面,可防寒防曬,防水防風
14、急救盒(背包附的,我有再加兩捲繃帶和OK繃):裡面有指甲剪、棉花棒、OK繃、化妝棉
15、緊急用廁所(背包附的):不需凝固劑,打開就可以用
16、6L水桶(背包附的):可折疊不太佔空間,在避難所通常要排隊去取水
17、紗布巾(我準備的):洗臉擦澡擦拭物品包紥傷口甚至當抹布用
18、大人及小孩的口罩(我準備的):預防傳染病、防寒、防塵
19、衛生棉、護墊(我準備的):災害時可能連內褲都沒辦法換,除了萬一遇到生理期會用上之外,不能換洗衣物時就用衛生棉護墊比較衛生
20、擦澡巾溼紙巾(背包附一個我準備一個)
21、保溼(我準備的):充當護唇膏、凡士林,看過受災地女性的採訪,說大家怕去上廁所,減少喝水,結果身體嘴唇都很乾,如果有保溼就好了
22、附牙膏的牙刷(我準備的)
23、蓄光型口哨(背包附的)
24、可發光的亮條(我準備的):這本來是小孩的玩具,就是折一折可以發光很久,可以圈起來當手環、掛在脖子上等,但避難時可讓小孩帶著可以快速認出,也可以給孩子玩打發時間
25、免洗用具(我準備的):最實用的是免洗杯,就算沒有筷子湯匙,有杯子就可以直接吃食物。而我是平常拿到免洗筷、免洗碗時就留起來,當成災害時用。就算是在家避難,如果停水或想省水,免洗餐具很方便
26、孩子的防走失小卡(我準備的):內容上次有分享過,上面再加上哨子、手電筒,教小孩使用,避難時先讓小孩掛上
27、小孩鞋子:包覆完整的鞋子最好,娜醬平常都穿布鞋,這是已經穿不到的拖鞋,與其丟掉,不如放入防災包,萬一真的避難沒穿到鞋至少有可以用。在避難所有鞋可換也是比較方便
28、大人鞋子:一樣包覆完整的硬鞋是最好的,災害時可能到處都是碎玻璃很危險。逃難用的鞋子,最好在床底下直接放一雙,一有危險馬上穿著走,就算什麼都沒帶,至少也要保護好別受傷
而有嬰幼兒的家庭要準備的清單我沒有寫,像是尿布、奶粉等,明治有罐頭嬰兒奶粉,常溫打開就可以喝,災害用非常適合。還有揹巾在災害時很實用,就算小孩已經會走路了還是用得上
照片上沒有出現,但可以準備的,是「現金」。尤其是零錢,可以準備幾張千元、幾個五百元、一百元硬幣當成災害時使用的錢幣,災害時因為停電,商店很多只能使用現金不能刷卡或用線上支付,甚至因為收銀機打不開而無法找零,有現金在身上還是比較方便
當然,考量個人負擔,也不要在背包塞入過多過重的物品,自己可負荷為準,每半年重新調整的時候再取捨,當然是不會用上最好,有備無患
還有平常想丟東西之前,可以思考在災害時會不會用上,當成拋棄式用也好。像是想淘汰的外套,就可以當成災害時保暖衣物,而準備小孩用的衣物外套等,可以選尺寸大一點的,因為小孩長很快,半年說不定就太緊了
準備好防災包後,不要放在很難拿出來的地方,像是塞在雜物的最後面,櫃子深處等,應該要放在逃生路線上,想像最緊急時房屋快倒了,得抓著就跑,什麼位置最適合,如果還得去翻箱倒櫃找出來,就不是放防災包的好位置
以上,純粹個人記錄用
防災 易起來 災害風險評估 在 指傳媒 Fingermedi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消防隊對於古蹟火災採取一般的搶救作為 議員江肇國批市長盧秀燕上任後從沒有針對古蹟歷史建築進行實地消防演練 難怪消防局在大火來臨前難以應變】
【記者林獻元/台中報導】民進黨台中市議員江肇國4日在議會進行警消環衛業務質詢,關心市府對於古蹟跟一般火災的搶救是否有明確的做法跟相關演練?他指出,台中刑務所官舍群一棟百年建築3日發生火警,消防弟兄很辛苦的把火快速撲滅,但在救火同時,因為恐怕不知道這棟是有歷史建築的文資身分,僅採取一般的搶救作為。江肇國批評,盧秀燕上任之後卻從來沒有針對古蹟歷史建築進行實地的消防演練,難怪消防局在大火來臨前,難以應變。
對此,消防局回應表示,為維護古蹟建築,針對古蹟、歷史建築外觀的火點,市府適時採高空式水霧撒水等方式,在不破壞古蹟、歷史建築主體建物原則下,進行滅火及周界防護作業。對此,各轄區分隊皆已擬定搶救計畫,製作搶救圖,每年度實施搶救演練,其中針對古蹟部分,經統計108年度至今共舉行64次演練。
江肇國表示,根據「古蹟及歷史建築消防救災處理原則」,及相關學者表示,古蹟搶救應該將水作螺旋噴霧微粒狀均勻噴出,形成「水霧」,用以阻絕氧氣,進而達到滅火的效果,倘若火勢較大,應像澆花一樣,形成「水幕」,快速滅火。
另外,現場除了救火組外,也要設置搶救組,在安全評估可行的狀況下,要即刻進場搶救文物。去年台北跟桃園都有做這些演練,以3日的火警為例,可能接獲通報的消防隊員跟指揮官,不太清楚這棟建築具有文資身分,也不太瞭解其具有歷史價值,所以沒有辦法即時啟動更好的應變措施及救護措施。
江肇國說,這場火已經過去,消防局應該要回頭去加強與文化局的聯繫,對這些古蹟有更好的救災模式將火撲熄是最高原則,但針對古蹟必須在滅火之餘,還要能盡力保存原有的建築結構及裡面的文物。
江肇國也說,去年2019年全世界發生多起古蹟火災,包括「沖繩首里城」、「巴黎聖母院」、「山西遙古城武廟」、「白川鄉合掌村」等,台中市有這麼多文資,可惜消防局和文化局依然沒有動起來,不僅沒有依照相關規定,繪製甲、乙種搶救圖,甚至盧市長上任今,沒有進行過任何古蹟及歷史建築的實地演練。
對照林佳龍時期曾在「萬和宮」、「市長官邸」、「磺溪書院」等多次進行演習,奉勸盧市府不要用火災來換取經驗,歷史建築損壞一棟就少一棟,如果再有意外,將會影響到刑務所官舍群、刑務所官舍群擴大區,法院宿舍等三大整個園區的保存價值。
江肇國也強調,針對古蹟跟歷史建築應該是「預防」重於「搶救」,尤其這些老建物大都有「外有圍牆」、「巷弄狹窄」、「木造結構」等高風險、搶救不易的先天困難。文化局一定要加強巡查,並且落實古蹟的維護管理計劃,消防局也應該按期擬定古蹟歷史建築的防災演練,避免再次發生遺憾。
文化局回應指出,文化局針對公有文化資產,皆依規請管理單位提送管理維護計畫,內含災害評估與預防、災害因應、緊急應變計畫等。針對規劃修繕工程的文化資產,也會擬定因應計畫、辦理消防檢討等。
3日「臺中刑務所官舍群」北區Q棟傳出火警,警、消獲報到場滅火,15分鐘內撲滅,燃燒面積約100平方公尺,無財物損失,詳細起火原因有待後續調查。文資處4日上午已組成應變處理小組前往現勘,訂定應變處理原則妥善處置。
防災 易起來 災害風險評估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賴清德可以不必問上帝】
一年三個月前前瞻計畫講得火熱,台北市暴雨成災的時候,訪問研究水資源的楊志彬教授的文章。這是當時回應林全院長的,也是今天可以請賴清德院長讀讀的。
其中第二個問題,正是因為當時連台北市都出現水災所以提出來的:【這次暴雨洪災,有沒有顯示或印證水資源建設的什麼問題?】
不是下這麼大雨只有上帝能避免淹水,而是各位政府官員只知道在治水計畫上搞得抱殘守缺,所以無從改善淹水。
賴清德院長不必向上帝求解方,可以虛心地請教一下楊志彬教授。
【對林全院長的回應之四:不能只想用錢、用工程解決問題 】
四月有一天我主講了一場座談會之後,交流時間有一個人的發言讓我馬上做了筆記。
他說的話是,起碼就水資源建設這一塊來說,他看到前瞻計畫是在「為舊有的工業生產模式打開資源的大門」。
那人名叫楊志彬。當天我初識,會後另趕約會,也就沒有機會再多請教。
但是「為舊有的工業生產模式打開資源的大門」這句話一直在我心底閃動著。我覺得這句話的本身就像一扇門,如果能知道它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可以幫我解讀不只水資源建設,甚至整體前瞻計畫的一些狀態或問題。
後來證明,我的直覺是對的。
楊志彬是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以下簡稱全促會)秘書長。全促會裡有一個常設的河川智庫,而楊志彬本人也參與了這次水資源政策的討論。
在我這次訪問的許多人裡,楊志彬站在一個很特別的位置。他看來有不少和政府溝通的機會,因此看到一些其他人看不到的可能。但是也正因為如此,他所看到政府的呆滯面,也就格外真切,他分析前瞻計畫所帶來負面影響的理由,就格外務實。
我開始聯絡楊志彬那一天,他正好出國。所以一直等到他回國後才進行。那天又正好是上星期五暴雨成災,所以我當天以及之後的補充訪問,都是電話進行。
整理訪問內容的時候,因為其中一些邏輯脈絡的前後呼應,決定用問答方式來進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這次水資源建設的預算是2,000億元,僅次於軌道建設,佔前瞻計畫的百分之二十二。從水資源建設的角度,你怎麼看前瞻計畫?】
很多的爭議環繞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裡的「前瞻」兩字,如果拿掉這兩個字,可以把問題看得更清楚。
台灣有許多基礎、結構性的問題亟待解決,如果是老老實實地以「基礎建設補強計畫」的觀點來看,台灣的確到了應該全面檢視「基礎建設」的時候,但應該是真正的全面,並且應該配合半年後就要公布的國土計畫來一起檢視。不是現在這樣搶在國土計畫公布之前做這麼多大規模的建設。這樣置國土計畫於何地?
何況,就我所知道的水資源建設來說,政府對某些真正的基礎建設是逃避的。譬如,水資源建設裡,「水與發展」這個計畫,是確保供水穩定,所以有很多增加供水的項目。但是,真要達到供水穩定的目的,節水的總體效益要高於增加供水的效益。而涉及節水的主要「基礎建設」應該是:全面汰換老舊自來水管以減低滲漏。
可是自來水公司屬於事業公司,汰換老舊水管屬於「投資」業務,政府認為已經責成自來水公司改善投資,所以不列入「前瞻計畫」 。可是又因為考慮到地方政府的城市配合等等因素,基於實際施作量能有限,投資也只能做「有限投資」。這就顯示了政府無法面對問題癥結,決心有限的心態。
這次我看前瞻計畫本身,或者看林全院長接受你採訪所談的內容,都感受到太注重「財務」和「工程手段」,而太少新的治理理念,也忽視非工程手段。
前瞻計畫裡不是沒有比較進步的項目,但比例不高。缺乏其他項目配合,缺乏系統性的配合。單項單項的,發揮不了作用。就大項而言,將水與安全、水與發展、水與環境三項分列,雖然無可厚非,但也就掉入了個別處理的傳統思維。
例如都市裡的生態基盤保存,以及雨水回收再利用的概念,是跨防洪、水資源與環境面向的整合性做法,但並沒有出現在前瞻建設之列,因為這些做法的主導權在內政部而不在水利署。而水利署正在推動的政策中,不乏結合河道防災與土地使用的真正前瞻的政策,也沒有出現在前瞻建設之列。
部會之間缺乏整合,導致政府看不出對水的整體思考,缺乏全面性的政策說明,沒法做施政視野的討論。
【2. 這次暴雨洪災,有沒有顯示或印證水資源建設的什麼問題?】
這次水資源建設中的「水與安全」項目,就是治水,為了應對淹水,列了1,151億元。但這裡面的主要建設,是為了完成十年前開始的八年八百億易淹水治理時期所做的規劃。看看現在還在進行中的六年六百億流域綜合治理就知道,政府並沒有太多重新反省檢討當年規劃的機會,一直處於「完成高強度保護措施優於一切」的心態。
這些觀念和方法,都是以快速排水、高築堤坊來保護城市,防止「外水」灌入城市。但是這兩天的暴雨洪災告訴我們,「內水」排不出去的問題同樣嚴重。很多區的水排不出去,顯示新舊都市計畫整合不了。
這次暴雨洪災,正是提醒我們,在工程手段之外,要並重非工程手段。
在水資源建設上,一直存在著新舊觀念的交鋒。
舊的觀念就是就用錢用工程,淹水了,就趕快防淹;治水,就只知道用水泥工法蓋堤防。
新的觀念,要以這些非工程手段來舒解對工程的需要,要政府進行跨部門的整合,譬如都市計畫、國土計畫。
像前面所說,這次許多都市淹水,不是過去的「外水」淹進來,而是「內水」排不出去。要解決「內水」排不出去的問題,光靠水利署不行,至少要整合地方政府和營建署。
再以「水與環境」來說。前瞻計畫裡的「水與環境」,有280億元,並且是競爭型項目。過去看到的例子讓我們很擔心地方政府太過重視水岸美化,結果又造成水岸的水泥工程化。
進步的「水與環境」,則應該是重視河岸兩旁「水、土、林」的整合,把水岸在生態廊道上的作用要有一定的價值取向。這需要許多部門,譬如林務局的共同參與。
【3. 這次都市的「內水」排不出去,連台北市都淹,我聽說台北市更新後的排水管規格是可以應付每小時78 mm的降雨量,在全球都算先進。但是有清理淤塞的問題,這就要工務局的配合。這也和你說的跨部門整合相關吧?】
對。這也說明我們的都市不能只倚靠排水系統,還應該考慮很多滯洪的設計。目前水利署也在積極研擬徑流分攤的法規,可是在實際執行面將非常複雜,需要高度協調水、土、林相關事業主管機關的配合修法與執行,可是在整個前瞻計劃裡頭,並沒有很清楚地把這個政策目標標示到比較上位的指導方向。
既然提到了台北市,市府力推社子島的開發,將使得台北市面對未來的防洪風險大為提高。我們同時看到城市裡有先進的排水系統,又有和公務執行力息息相關的清淤,以及錯亂的土地開發政策,這些事務同時並存、新舊衝突,效果互相抵消,而政府在面對這些衝突時候的立場與價值是什麼?
【4. 你說的「為舊有的工程方法打開資源的大門」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次水災後,看到林院長說要重視「水與環境」,「都市計畫要動」,如果是用新觀念來檢討「水與環境」的話,那當然是好事。我們最怕的是,看到淹水,就馬上說要加碼防止淹水。
當新舊觀念和典範正在對話,正在競爭的時候,政府要加碼,政府要投8,800億進來,是支持誰?外部的顧問公司又會支持誰?
公務員最怕被追究執行率,因此所有的預算都要用滿用足,並且一定是採用最習慣也最成熟的系統和產能。
所以我說這是「為舊有的工程方法打開資源的大門」。為舊有的工程方法打開資源的大門,我們要承擔最大的風險就是:原本已經逐漸要被淘汰的觀念和方法,又得以延續生命,不但繼續形成問題,並且把新觀念和新方法都壓後二十年,不但阻礙社會的進步,還會加大世代衝突。
偏偏最習慣和最成熟產能的工作方法,不足以面對未來的氣候劇變。今天在全球氣候的詭變之下,要承認極端氣候的可能性,要積極走向「韌性城市」。否則,想治水卻光是沿續過去的理論和想像,而不停下來思考、不翻轉,近乎不可能。
台灣的雨量與災害潛勢可以說是「傲視全球」,但這並不是不轉型的藉口。美國紐奧爾良、丹麥哥本哈根、荷蘭等國家和地區同樣面臨極端氣候的挑戰,原本少雨的國家突然多雨起來,必須承受的系統衝擊絕不比台灣小。但這些地方面臨危機衝擊後為何選擇轉型,而不是強化舊有系統與做法,其間有許多值得我們參考的地方。
【5. 你們水資源建設這一塊好像和行政部門的溝通還比較多,是什麼情況?】
過去幾年,本來我們發現情況也慢慢有變化。我也看到公務員也不是沒有人願意嘗試新的觀念和方法來解決問題,只是需要比較好的執行條件和夠長的溝通討論時間來面對社會歧見。
我們的對話本來在進行,但是像前瞻計畫這樣泰山壓頂,一下子就框下這麼多預算,就產生我剛才說的問題。公務員馬上為了執行預算疲於奔命,地方政府和各方勢力都來搶食大餅,最後一切都回到使用大家最習慣和最成熟的觀念和方法。
換句話說,問題又回到原點。
過去幾個月,政府部門和我們進行了很多對話,釐清一些他們的想法,也做了些保證,不能說是完全沒有進展。但是也正因為看到這些進展都是因為不斷對話才發生的,所以我們認為對話應該再繼續進行,不要急著決定,更不要為了通過前瞻計畫就急著告一段落。
為了避免國家應有的基礎建設再被政治操作切斷、影響,因此全促會的河川智庫主張在前瞻條例中應該加入四點,成為所有計畫形成的原則:
一,資訊透明。讓所有建設項目的資訊都公開透明,方便各方檢視。現在的網路平台,很容易做到這一點。
二,公眾參與。尤其讓所有利害關係人都有充分的發言、申訴機會。
三,生態優先。所有的工程建設項目,都該接受生態檢核。
四,效益評估。新工程開始之前,首先應該回顧檢討過去十年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效。
政府也該全面檢討自己操作面上的心態。工程有爭議,就該面對,而不是逃避。有些水庫,爭議存在多年,但是在這次水資源建設裡,只是給水庫名字多加「生態」兩個字,打包放進前瞻計畫,就以為可以過關了。
【6. 我聽說雙溪水庫就是一個例子?】
對。政府要建這個水庫有好多年了,這是為了支持基隆的用水需求,在分析裡,雙溪水庫預定區是個優質的水庫場址。
但是二十幾年來,地方人士也好、生態團體也好,反對的說法以及替代性的計劃一直不斷出現。有人主張把原有的梯田復耕、基隆市的水管滲漏率降低….等等做法,水庫的需求就沒有那麼急迫。
我也看到了水利署用各種數據的計算來回應這些不同意見,但是民間的質疑還沒有完全釋疑,對於政府部門的計算需要更多的公眾與專家檢視。政府應該面對更具體的爭議,再繼續討論、溝通,而不要認為只要預算過關了,就可以加速執行的步伐。
【7. 這兩天員山子分洪到底有沒有效是個話題。你怎麼看?】
做員山子分洪,是為了不要影響汐止,趕快排洪。有沒有效果?要看下雨是否主要降在汐止河川上游的集水區範圍之內才能評估。
以前面提過的社子島爭議來說,如果降雨落在汐止河川下游的集水區,那麼員山仔分洪對於保衛社子島未來的防洪效果不大。
另外,這幾天看到林佳龍市長非常驕傲柳川的防洪效果,可是由鍾振坤博士提供我六月三號從 00:00~10:30的降雨圖來看,台中市在暴雨圈的外環,10個小時的降雨量還不到100mm,這種降雨量如果還發生水災就真的大有問題了。所以這次的豪大雨在台中市柳川的集水範圍並不明顯,不能證明柳川的防洪功能是否通過考驗。
【8. 最後給政府的建議是?】
最後,我要給政府的建議是:不要局限於只是延長既有的工業生產模式,刺激短暫的經濟繁榮。
真正的前瞻是:國家治理能否突破過去的本位主義:是否能跨部門整合中央部會,是否能整合中央和地方。
所以,儘管前瞻計畫到目前受到這麼多質疑和討論,但畢竟這些質疑和討論也都是因為有這個計畫而起,所以政府汲取教訓,今後應該做三件事情:
1. 趁國家規劃大規模建設的時候,發動大規模公共討論,吸納社會的建議。
2. 透過這些大規模的計畫,整合中央部會相關政策,並要求或誘導地方政府在跨部門工作上整合,配合中央整合。
3. 這些大計劃應該具備彈性,納入公民參與,建立回饋與修正機制,不需要把預算在期限內消化完畢。
相關閱讀
【年輕人為什麼不支持前瞻計畫】http://bit.ly/2senQyi
【對林全院長的回應之三:國土計畫不是建設計畫的下屬】
http://bit.ly/2qZPejH
【對林全院長的回應之二:比八億元蚊子館大四十倍的疑問】
http://bit.ly/2sCdgyy
【對林全院長的回應之一:八億六千多萬元蚊子城的例子】
http://bit.ly/2sBw2pJ
【在520的前夕訪問林全院長】 http://bit.ly/2rDev2T
【前瞻條例涉及的一句話】http://bit.ly/2qZM0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