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聊天,討論到生活中的「改變」帶來的焦慮。
以前在中南美洲自己一個人背著大背包旅行,也不是那麼在意旅途的舒適度,可以搭十幾個小時的夜巴,可以住在一房十幾個人混宿的青年旅館,可以到了當地以後再找住宿、不管是睡沙發還是睡地板都不影響旅遊的興致,可以搭便車,可以臨時改變行程⋯⋯就算事情出差錯、不照計劃走,也沒關係。
最近發現自己這幾年來越來越在意生活的舒適度,連搭個飛機、搬個家都會讓我緊張到不行,一再確認Check List上的待辦事項、深怕自己忘記帶什麼東西或是有任何突發狀況。像我現在就因為要回智利,而開始擔心很多事:72小時內的核酸檢測結果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算(在智利很多事情不是白紙黑字寫的算,而是要看你運氣和碰到的承辦人員心情如何)、防疫專車的司機會不會找不到旅館(在網路上看到很多人說司機根本不知道路,從機場到旅館原本三十分鐘的車程開了三個小時)、連防疫旅館的枕頭舒不舒服都可以讓我坐立難安,我甚至想在行李箱裡帶自己的床單跟毯子過去(當然是裝不下)。
以前的我其實不會太在意這些事情,因為根據我非常豐富的被雷的經驗,我知道碰到事情就要想辦法解決,過了就好。
那麼為什麼現在連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都會讓我神經兮兮呢?跟朋友討論後發現,是因為除了生活以外,還要確保自己能保持同樣的工作效率和效能。即使天崩地裂、地震又海嘯、哥吉拉把你家隔壁那棟建築物踩扁,還是要確保自己的工作品質一如往常。
或許是忙碌和高壓的生活方式,或許是責任感,讓人變得沒有時間生病、沒有空間可以產生情緒和感受,失眠或拉肚子是不被允許的,也因此我們不希望有任何的插曲,打亂了原本的計畫;也因此,生活中的各種「改變」變得不受歡迎,我們希望停留在舒適的地方,把大部分的精力用來兌現我們對於生產力的承諾。
慢慢地我們想盡辦法把生活中可能的壓力來源排除,習慣了凡事有所保留的態度,「明天還要早起開會,還是不要出去好了」、「要是感冒了,接著幾天會沒精神,影響到工作,還是不要去好了」⋯⋯慢慢地我們變得更聰明,也把生活越活越小。
當我們不只是對自己負責,還要對好多人負責時,「不能讓人失望」的想法在心裡油然而生,這樣的使命感看似積極、卻讓生活中其他層面漸漸消極。
#今日有感 #我們家幾辣好可愛
---
時事|生活|文化|語言
都在智利人類觀察計畫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chilehighigh/
BLOG >> https://chilehighigh.com/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