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長投稿
《疫情之後的貨機人生》 by 物流老司機
[零:前言]
近一年來,受到疫情的影響,航空客運幾近停擺。人流嘎然停止,四肢癱瘓,物流卻像顆不放棄的心臟,持續跳動朝四面八方輸液,替全世界的經濟保住一線生機。在油價走跌的加持之下,各家航空公司的貨運業務逆勢竄起,成為營收與獲利的重要支柱。全球30大航空公司裡,僅有四家業者有獲利,台灣的華航和長榮就佔了榜單上的兩個名額 ,貨運部門從深夜墊檔節目躍身成熱門八點檔,組員的生活也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敝公司擁有18架747貨機,數量居全球之冠。這架經典的空中皇后,機艙胃納量大,也因為貨運的榮景,迎來遲暮之年的第二春。以下所提的貨機組員,皆是以747機隊飛行員為例。
貨機大部分是往美國飛的越洋長程航班,就算是偶爾穿插的區域短班,出發時間也多在半夜。組員晝伏夜出,活動範圍離不開貨機坪,也甚少進入旅客的視線。身處同一間公司,掛著同一個職稱,穿著同一件制服,客機組員也不見得了解貨機機隊的生態。
若要剖析貨機組員的生活,不外乎從這幾個關鍵字下手:[班表]、[外站]、[安克拉治],還有無可避免的[隔離]。組員背景天南地北,男女老少或有差異,但八九不離十,生活和話題都脫不了這幾個重心打轉。
[一:班表]
無論客貨機,無論長短程,每個月的一張班表,主宰了組員30天內的生活。生活兩個字筆畫不多,但鉅細靡遺,包山包海,充滿各種變數。
如果班表是一道料理,那麼熬夜和時差,就是長程機隊飛行員的主菜,無從替換,也往往是雙品招待。
同是吞著熬夜配時差,但客機和貨機組員吃的菜色不同,滋味更是南轅北轍。長程客機的派遣,多是單點來回,例如直飛紐約、法蘭克福、雪梨,在當地休息一到三天不等,然後飛回台北。貨機的派遣模式較為複雜,飛往美國內陸的停靠航點較多,天數也拉得較長。舉例來說,貨機組員出門派遣一趟的班表常常是這樣:從台北飛大阪,落地中停2小時,繼續從大阪飛安克拉治,在安克拉治休息40小時,飛去芝加哥中停2小時接著飛西雅圖,在西雅圖休息18小時,然後飛回台北。
離家飛個長班,以下例子是客貨機的差異,一目瞭然:
客機:台北-紐約-台北
貨機:台北-大阪-安克拉治-芝加哥-西雅圖-台北
疲勞很難量化,不同機隊之間的作息也無從比較,但貨機組員的班表較為複雜,航點也較多,起降比較頻繁,隨之而來的風險也較高。另外,貨機組員要面對的另一個挑戰,是在美國內陸各航點間的時差。以安克拉治為基準,西雅圖快了1小時,芝加哥快了3小時,紐約快了4小時。組員在多航段執勤後,在不同外站休息後,必然會面臨跨時區的副作用,就是日照時間與生理時鐘的紊亂。
[二:外站]
如何在外站調整作息,也算是組員工作的一部分。無論身處東西半球,在外站下班之後,得在或長或短的休息時間內,想方設法讓錯亂的生理時鐘重開機。如何實作,人人自有心得,各憑本事。文的武的方法不拘,只要在下一次上座時,在握住操縱桿之前,能夠撐起眼皮敲醒腦袋進入飛航模式,那就是好方法。
客機會停靠的外站,無非是觀光勝地,或是人聲鼎沸的都會區。疫情之前,組員在外站能抽空遊歷知名景點,跋山涉水尋幽訪勝,品嚐四方美食,體驗異地風情,這是辛勤工作之餘的福利,一點小小的犒賞。就算只是暫時離開旅館,在市區搭車或鄉間散步,讓風景流轉,也是種調劑與沈澱,好轉換心境迎接下一趟任務。
對貨機組員來說,常會頻繁飛往美國內陸各大貨運站。最具代表性的外站,就是安克拉治。無論搭配的是紐約、亞特蘭大、芝加哥或邁阿密,安克拉治都是必經的門戶。ANC三個字未曾缺席,按月換個日期烙印在班表上,有時候一個月還得造訪兩次三次。貨機組員的第二個家,就是安克拉治。
[三:安克拉治]
飛機航程越遠重量越大,飛行時耗油就越多。以747貨機為例,受限於最大起飛重,在油箱加滿的情況,可以飛到13小時左右,但只能裝進約七成滿的酬載(Payload,賺錢的貨物重量)。若要增加酬載,勢必要減少飛時,不能飛得太遠。簡言之,載得重就飛不遠,要飛遠就得減重。
因此位在阿拉斯加,離台灣約8個半小時的安克拉治,就是一個很好的中停點。安克拉治人口數和新店差不多,機場貨運量卻是全球排名第五大。Fedex和UPS是主場,華航、長榮、大韓、國泰都是常客,AN-124偶爾出沒,運氣好一點還能遇到全球最大運輸機AN-225。飛機從台北出發時可以裝滿酬載,在安克拉治落地補足油料後,接著往美國其他航點移動,例如6個小時外的紐約,7個小時外的邁阿密。除了位在美西的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要飛往內陸或東岸的航點,飛機大多以安克拉治當作進出的中停點。
機坪內偶爾會出現三架自家貨機比鄰的景象,例如左邊的從大阪飛來要再戰芝加哥,中間的要先飛邁阿密再折返跑去西雅圖,右邊的打了一趟紐約來回終於要踏上歸途朝台北前進。此起彼落,你來我走,輪番上陣排隊卸甲,燒肝打拼都是為了把滿機腹的酬載平安送到目的地。
飛機地停加油,只消數十分鐘後即可再度升空,不曾聽過機器有過半句怨言,但人總得闔著眼伸直腿睡覺。飛機齊聚一堂有多熱鬧,就有為數不少的組員得在此落腳歇息,進出安克拉治皆然。至於能在旅館裡待多久,端看手機螢幕裡那一個小方塊,班表APP來決定。有時是三人派遣的底線,18個鐘的休時。有時則在房內欣賞了兩次晨曦晚霞,待了近48小時才往下一站前進。
人是動物,籠子關久了難免想伸展筋骨透透氣。由於造訪頻率高,留宿時間比其他外站來得長,若在安克拉治沒有些嗜好,時光肯定特別難消磨。除了日常的上街採買覓食,這裡地廣人稀,往深郊野外跑是再合理不過的。偶遇前輩分享安克拉治的外站生活,說道在這塊景緻優美的自然勝地,登山健行,騎馬滑雪,坐船看冰河,野溪釣鮭魚,戶外活動包羅萬象,聽者常心生嚮往。
但疫情爆發,世道丕變,一個四季都還沒輪完,這些軼聞趣事突然變得遙不可及,像是曾祖母的兒時照片一樣斑駁難辨。無論哪個外站,所有未曾探訪之勝地,未及體驗之樂趣,未能品嚐之珍饈,一夕之間都封印成旅遊書上的一行行墨漬和一幀幀相片插圖,只剩銅版紙的氣味飄著活著。
[四:隔離]
病毒橫空出世,是前所未見的兇猛對手。疫情初始,各國政府只能在節節敗退之際,盡快釐清病毒的底細。有的採取群體免疫想和病毒自然共存,有的端出各項封城管制的措施,期盼在經濟窒息之前能先把病毒悶死。效果不一,但大多數國家的醫療資源和經濟活動都受到病毒重擊。台灣在初期反應迅速,守下第一波攻勢,決戰邊境,把損害控制到最低程度。但若是每個執勤返台的飛行組員,入境後都要隔離14天,航空公司很快地就會面臨無人可調派的窘境。
幾經波折與轉彎之後,疾管署和航空業者協調出一套模式,在防疫和營運間取得平衡。
組員從公司勤務報到開始,全程配戴口罩,視客貨機需求著配護目鏡或隔離衣,抵達外站後專車接送,入住旅館期間不得外出,不與當地民眾接觸,僅透過外送或客房服務方式用餐,返台後自行駕車、專車接送返家,或是入住防疫旅館,不得搭乘大眾運輸。貨機組員三天內/客機組員五天內居家檢疫,不可外出或派飛。14天內自主健康管理,不出入人潮眾多景點或參加大型集會。
概念是這樣的,對疫情互信的國家之間有旅遊泡泡。組員在本站和外站之間,就是個執勤泡泡。若能落實各項防護措施,與疫區的生活圈隔絕,讓染疫的風險能被降到最低,那麼在三天/五天居家檢疫期間渡過之後,組員就能夠離開家門或檢疫旅館,回歸社區生活。
組員返台後手機沒有被追蹤定位,在外站時也沒有早晚點名確認是否擅自外出。這套模式從春季運行至今,除了公司各單位的後勤支援,仰仗的是客貨機無數班值勤組員的自律,以及對自身工作的責任感。大家有共同的目標,離開國門時保護自己,回到台灣保護我們的家。
海外各國動輒停班停課,關餐廳封城,確診數不斷攀升第二波第三波。 2020年的台灣,宛若世外桃源,馬照跑舞照跳,除了無法出國旅遊,沒什麼特別。為了保護家園不受侵擾,疾管署、各家業者、頻繁進出疫區的第一線組員,大家都在不同戰線和病毒長期對抗。與此相比,泰山與鴻毛之輕重,被關在外站旅館隔離,失去移動的自由,其實也不足掛齒。
[五:疫情之後的外站]
自此開始,組員的外站生活不再立體鮮明,只剩二維空間的兩點一線。機場一點、旅館一點,還有往返接駁的車程拉成一線。對貨機組員來講,就是從安克拉治繼續往外延伸的更多點和線
疫情嚴重的城市,例如紐約,也取消外站駐防,就改成從安克拉治派遣飛來回,但所需飛時較長,落地之後的休息時間也必須拉長。另外為了減少返台次數,貨機組員也會以安克拉治為出發點,派遣兩次內陸航班後再返台。
在旅館大廳偶遇時,問候語不外乎是:
「你是飛來還是回台北?」
「我接下來飛亞特蘭大,你從芝加哥回來嗎?」
「你還要在這裡待幾天?」
一個疫情後的班型如下:
台北-安克拉治(住)-芝加哥(住)-安克拉治(住)-紐約(中停)-安克拉治(住)-大阪(中停)-台北。
從台北派遣一趟,出門八天打了七腿,安克拉治住了三次。飛行里程足以繞地球一圈,但除了機場和旅館,哪裡也沒去,哪裡也去不了,哪裡也不該去。
疫情之後的外站,除了熬夜和時差,還多了COVID-19這個隱形魔王,得矇著眼和他打擂台。從外站落地開始,接過的每一份文件、摸的每一扇門把、送到房間的每一份餐點、頭靠的每一顆枕頭,不用酒精噴霧伺候都覺得心虛,深怕一次疏漏就讓健康和職業生涯同時劃上句點。若聽到遠方傳來隱約的咳嗽聲,隔著口罩都想收著鼻翼抿著嘴。
自此,所有的外站糊成一個大麵團,形狀全都是一個模子印的,味道全都是一只雜燴鍋煮的。外站就是一個七坪大的房間,一張得噴酒精消毒的床,一扇晨昏顛倒的窗,一具上班前會鈴鈴作響催命符的電話。組員們自力更生,自樂自得,每個人斜槓再斜槓,文組追劇閱讀,武組瑜伽健身,學習與自己相處,學習面對被迫離群索居的孤獨。
計時結束,服刑期滿,走出這扇門遲早得回頭。往下一站或下兩站移監的車程,反倒是令人期待的旅途,一趟小確幸。
腳下踩的是安克拉治夾著樹葉的積雪,不是帶著污漬的陳年地毯。屁股坐的是芝加哥霓虹燈光加長禮車,不是硬邦邦的旋轉辦公椅。眼睛看的是高速公路旁的西雅圖楓紅,不是了無生趣的旅館停車場。耳朵聽的是機坪上貨盤車嘎拉作響,不是一片漆黑裡嗚噎整夜的旅館空調。
進到駕駛艙後就是小小的烏托邦,以金屬蒙皮築牆的理想國。艙門關上,油門一推,飛機離地後跟著把所有的顧忌和擔憂拋在腦後。腳下是病毒統治的塵世,三萬英呎的雲隙還是天空,曬得皮膚發痛的還是陽光,讓人昏昏欲睡的還是黑夜。和過往的2019、2018沒有兩樣,還是起降巡航,還是一桿兩舵,除了臉上多了張口罩,疫情沒有在這裡改變什麼。
直到,落地開了艙門,COVID-19說,歡迎回家。
向櫃檯領了鑰匙,房門哐啷一聲關上,換個外站,計時重新開始。熟練地將房間內消毒一遍,確認每個開關按鈕把手都鍍上了酒精,才能寬心摘下口罩呼吸,躺在陌生的又熟悉的床上休息。隔離週而復始,直到班表大人批准返台。如果運氣稍差,班表稍微凶險一點,可能會在返台三天檢疫期滿後,隔沒一天又被派遣安克拉治,然後繼續飛美國內陸班。那麼將會是有整整兩個禮拜,除了勤務派遣時間以外,組員都得在家裡或旅館內隔離。
一如傳世名言:「我不是在隔離,就是在往隔離的路上。」
離台灣七千公里外的安克拉治,冬天日照只有六小時,零下十度是家常便飯。旅館內隨時都有三四組貨機飛行員駐防,在客房內或睡或醒或彌留,靠著Ubereat和Line便當群組外送供應三餐。入住時來自四面八方,離去時目的地不一,退房兩天內又拖著行李箱掛著黑眼圈,鬼打牆一樣現身在旅館大廳迎接另一段隔離。
這就是疫情之後的貨機人生。
[六:寫在案例765之後]
和歐美國家不同,17年前的我們經歷過SARS,對於病毒和口罩有著熟悉的共同記憶。戒慎恐懼,是全民防疫成功的關鍵。但蛋殼再密也有縫,身為全台灣唯一頻繁進出疫區的族群,機組員成為防疫的破口,彷彿是種宿命,早破晚破的問題而已。本土0確診的天數拉得越長,破蛋之後,輿論的後座力就越猛烈。
曾經被譽為天空國家隊,客貨機組員不分彼此,都持續肩負著運送防疫物資的重任。而在嚴峻的疫情之下,貨運同仁依然全年無休,倉庫24小時燈火不滅。機坪上永遠都鋪滿貨櫃,等著一趟趟貨機往返消化。這個海島國家能夠物暢其流,進出口轉運順暢,組員多少也透過操縱桿出了一份力量。
然而,在案例765-紐籍機師事件發生後,全台灣的機組員,猶如身處中世紀的歐洲,被視為滿街散疫的過街老鼠,避之唯恐不及。如果可以舉辦公投,組員返台後隔離14天的方案,應該會是毫無懸念地高票通過。
在被輿論的口水戰淹沒之前,必須先理解一個事實。在這253天內,無論是當天來回或是過夜班,無論是載客或送貨,敝公司就有一萬五千個航班飛回台北,全台灣加起來有超過兩萬個架次的組員,在這段期間接觸旅客,進入疫區過夜再返台。
這麼龐大的航班數量,這麼多的人員反覆進出疫區,返台後並沒有隔離14天,為什麼在過去的253天內,可以維持本土的0確診?
如果現階段的執勤泡泡,各項防護措施效果不佳,讓組員在執勤時避不了染疫,那麼在這兩萬多個航班內,應該會有一定比例的機組人員中鏢。不會人人都是無症狀感染者,也不會每個人居家檢疫期內就保證痊癒。經過九個多月後,疾管署應該會收到一堆居家檢疫通報有症狀,篩出一堆確診的組員。或是組員染疫而不自覺,經過三天/五天後無論是外出或執勤,再度傳染給其他人。台灣不會保持這麼久的本土0確診紀錄。
如果在案765之前,台灣的社區是乾淨的0,那麼也是間接證明,過去九個多月以來,這樣的執勤泡泡模式是有足夠的防護力。台灣並沒有來源不明的社區感染,也沒有一堆機組員在居家檢疫時發病確診。組員最有可能染疫的源頭就在國外,與當地生活圈隔絕是最直接的方式。源頭不防堵,就算延長回台後的隔離天數,再補上執勤前的篩檢,也是治標不治本。
重點是組員執勤時,有沒有確實配戴口罩,落實自我健康管理,以及在外站時各項防護措施是否嚴格執行。
眾家媒體披露,該位紐籍機師執勤時不願意配戴口罩,也不配合疫調,甚至不是第一次在外站擅自離開旅館,同事通報公司也沒得到積極處理,那為什麼要為了個案改變通則,連坐處罰過去253天戰戰兢兢執勤的無數組員?若是又有組員7天檢疫後確診,是否要上調到14天?若是有旅客檢疫14天後才發病確診,疾管署需不需把旅客入境隔離上調到20天呢?
現在應該關注的是事件的調查結果,若是紐籍機師在外站沒有離開旅館,執勤時一切合規,結果還是不幸染疫,那麼現行的執勤泡泡得通盤檢討,確認在外站的哪個環節是防護的弱點,接車司機生病、旅館消毒不周、外送餐食人員疏失、病毒變種後傳染力變強,都是可能的原因。找出造成感染的根本原因,才能據此改進。若沒有從源頭防堵漏洞,過一段時間後累積足夠的航班量後,還是有可能再次出現類似的組員染疫案例。
輿論看到的是253天的0,我們看到的是兩萬多個航班的0。
沒有人希望看到0變成1,因為我們很清楚,若是疏於防備,幾週之內,1就能變成難以置信的數字。這麼多架次之後維持的0,隱藏的是無數客貨機組員的心理壓力。進入疫區小心翼翼,返台後就算檢疫期滿仍不得鬆懈,時刻注意自己是否有流鼻水、腹瀉、肌肉痠痛等症狀。鎮日精神緊繃,深怕自己已成病毒溫床,不慎將病毒帶進社區造成大規模傳染。居家檢疫期對家庭生活造成的不便,以及反覆陷於隔離的處境,對組員的身心狀況,難免都會有負面且長期的影響。
熬夜、時差、隔離,就是這一年來組員生活的三元素,在全球航空業如此困難的時刻,能夠換上制服領著班表出勤,已是萬幸。
檢疫規定也隨著國際國內疫情調整,昔寬鬆今嚴峻。待疾管署一聲令下,公司頒佈細則,組員只有逐條遵循,以免自己成為防疫破口,賠上健康也壞了名聲。但案765的事件,帶來了排山倒海的輿論壓力,風行草偃,組員動彈不得,無力辯駁。明明執勤時很謹慎,返台後都很自律,在規定的檢疫期滿才離開家門用餐採買,卻還是有種莫名的罪惡感,覺得自己是個通緝犯,只是還不曉得犯了什麼罪。一旦確診染疫,馬上回溯14天丟石判刑。
天下大亂的2020年還沒過完,在英國發現的變種病毒已在2021年埋伏,超前部署蓄勢待發。這是一場寒夜裡的越野馬拉松,疫苗的成功研發,還沒完全帶來曙光,在病毒追擊前,我們得摸黑找到終點存活下來。共體時艱,這四個字只差沒刺在背上,提醒自己沒有退路。在世界恢復平靜之前,能再走多久的0就交給老天爺了。
「阿拉斯加之死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心得 在 航空迷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心得 在 第四維度 Photograph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心得 在 旅行沙舟 張J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心得 在 [好雷]阿拉斯加之死-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心得 在 《Into the Wild 阿拉斯加之死》在Netflix上架了!...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心得 在 阿拉斯加之死經典台詞-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 ... 的評價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心得 在 阿拉斯加之死經典台詞-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 ... 的評價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心得 在 阿拉斯加之死經典台詞-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 ... 的評價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心得 在 [專欄] 阿拉斯加之死的意義《Into the Wild》 -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心得 在 [好雷]阿拉斯加之死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心得 在 [討論] 阿拉斯加之死為什麼會紅? - book - PTT學習區 的評價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心得 在 [討論] 阿拉斯加之死是真蠢還是真啟發? PTT推薦- movie 的評價
- 關於阿拉斯加之死心得 在 [影評]into the wild(阿拉斯加之死) - PTT 娛樂區 的評價
阿拉斯加之死心得 在 第四維度 Photograph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VStrom1050XT短暫試乘心得與車友提問回應:
跨上這台車騎進碎石路面,即使使用的是原廠配胎依然像切奶油一樣滑順,在這台車上奔馳時我心中不時會燃起三年前在阿拉斯加直衝北極圈的那個衝動。當然最後樂極生悲跑到沙地去的時候真的推到我要死不活才把車拉出來....
今天來簡單寫一下這台車我短短騎乘一個下午的感受:
☑️外型:老實說第一眼看會覺得很詭異,但是看久真的很有特色很耐看
☑️前座:
如影片所呈現,168公分雙腳墊腳可以控制,單腳下的話大概還有半個腳掌,有經驗的騎士控制起來不是問題,前座座墊坐起來非常舒適,可以讓你連續60天天天騎超過300公里
☑️後座:
比起上一代略小一點點,尤其是前後深度的部分有點明顯縮水,但是整體乘坐感還是非常好
☑️燈泡更換跟燈光調整機制:
跟上一代一樣麻煩,換大燈要拆車頭,要用螺絲起子才能調整大燈超不方便
☑️引擎熱度:
VStrom車系的引擎一向以不燙聞名,很少會轉風扇,可以放心服用
☑️電控:
電控升級非常有感,繼承了彎道ABS,還加入了上坡輔助系統,定速也終於導入
☑️定速的部分:
雖然定速導入讓你可以在快速道路爽爽巡航,但是操作介面上卻還有加強的空間,因為定速的加減速控制跟儀表模式控制是同一套按鍵,等於開啟定速後你也不能去改變儀表板的資訊(例如臨時想看即時油耗之類的)
☑️鋼絲框:
雖然大家都喜歡這玩意,認為在林道或是土路上有更好的吸震效果,但是說實在以低強度的非鋪裝路面來說我沒有太大的感受,但是洗車的時候那個幹意有感.....
油耗表現我沒有時間測試就是了很抱歉啊各位
🌞總結跟上一代比起來進化的部分:
1.定速無敵,這台車總分直接從90分起算XD
2.電控超屌,上坡輔助系統可以自動幫你做動後煞車,下坡時也可以控制前後煞車分配避免蓋棉被
3.前方車充直接給USB,但是後座下方還多了一組標準12V車充,非常實用
4.車頭原廠直接搞了個橫桿支架,非常好用,外面買可要三千跑不掉
☔️缺點的部分:
1.風鏡因為加入了車頭橫桿的設計,導致調整機制變成得下車走到車頭才能調整,這是我認為這台車最大的退步,上一代的Vstrom可以用推的就能快速調整的風鏡是我用過最好用的可調風鏡機制(扣除電動的話)
2.我還是再次強調我討厭LED大燈.....
3.雖然座高美其名可調整,但是那個機制非常複雜.....
💰那關於售價:
說實在話對於這台車漲8萬來到62.8萬很多人可能覺得漲幅過大,但是上一代的售價是建立在一般版本之上,引擎保桿、中柱、護弓(上一代好像要加購?)加加起來也不少錢,鋼絲框更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全改下去就6萬了),而且這次直接引入高規版本讓電控不打折扣,這些項目算起來其實價差八萬說真的差異不大,況且像是定速、上坡輔助這些東西就算你花錢也是改不了,而且現在如果是現金購車的話還有送有SW-Motech的原廠三箱,光這三箱就價值5-6萬了吧!
回歸到市場面來看,這台VStrom 1050XT雖然漲破60萬,但是以配備來說依然是市面上最超值、CP值最高的多功能車!
Suzuki Motorcycle TW
#最後把車拉出沙灘真的讓我折壽10年
#我都真槍實彈的搏命演出拜託點個讚分享一下
阿拉斯加之死心得 在 旅行沙舟 張J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是一篇很有水準的讀書心得,作者飽讀旅行文學。他詳閱了我的書,甚至來過我的演講。他交互援引多部作品的精神反思,並融入自身生命體悟,彷彿穿梭在不同時空的旅人間,用自己的文字交織成一幅豐盛的詩篇。
看到一個人如此用心品讀自己作品;看見自己的文字如此躍然激盪在不同人的心靈。內心的悸動,不下於旅途上看到的風景。
這篇好文裡頭提及的作品都是經典,推薦給大家。
_
高雄文化局 好書心得徵選 第三名
作者:高志揚
我喜歡旅行文學,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報導文學作家澤木耕太郎的《午夜快車》(又名《深夜特急》),如同環遊世界八十天的劇情,拋下工作,與朋友打賭,不使用飛機等快速跨洲交通工具,只使用陸運的方式從香港到歐洲,如同絲路之旅;也曾經看過小說《阿拉斯加之死》的主角艾米爾荷許厭惡紙醉金迷的人生,並在冰原中的廢棄公車內喪生。
旅行沙舟張J先生,初拜讀你的作品,知道你與澤木耕太郎先生一樣,都是在二十六歲時踏上旅行的世界,但不同的是,沒有艾米爾般的憤怒厭世,逃避塵世,追求自由呼吸的角度,而是一種逐步踏實的追夢旅程。雖然是工程背景,但你卻有一顆溫和敏感的心及細膩的文筆,一邊仔細收藏生活的吉光片羽,也把握時間活在當下,運用出差及看望家人之際,規劃行程往返地極或小島,在紐約你感受的不是熱鬧的都市廣場,而是喧囂下的地下鐵;在冰島的寂寞小鎮,你感受到的是來自靈魂深處的吶喊。
《湖濱散記》的梭羅先生在每日的漫步,在湖畔的林間小路上,小草的露珠都可以帶給他無限的想像;在英國的利物浦,你接收了嬉皮與夜店留下的暗夜街頭,陌生又暗潮洶湧,脫離旅行團的制式才能一窺城市的輪廓;在白雪覆蓋的美國康乃狄克州,你的初次滑雪帶進了年少時的忐忑不安與面對挫折的勇氣,如同你在演講的過程中所述,對自己而言,每一場旅途都是不可複製的。
在赫拉巴爾的知名小說《過於喧囂的孤獨》,在廢紙回收站的老人回顧了他的一生,啃噬了許多他回收過的書句,成了他的養分。你的故事很平凡,也很精采,當初因為看了單車環島練習曲這部電影,我也把握當下,看看台灣,我在危險的蘇花公路遇到了宜蘭的獨臂騎士,了解到偏鄉人的艱苦生活,你也在泰國認識了變性人艾蜜莉,了解到她成為女人的心路歷程,也學習包容接納與自己不同的人,高棉偏鄉導覽大叔口中的豁達,在一場大雨間綻放微笑。
我羨慕你的工作可以雲遊四海,但更佩服你勇於接受各種機會,發掘生命中的美好事物,就在不經意的人生一瞬,在康乃迪克與工程師餐敘小酌間發掘了中年大叔的年少搖滾夢,在廣大的美國中央公園車站廣場悵然自失,卻又反思人生的方向與旅途沒有標準答案,你給了我在繁忙的工作中,依然可以撿拾自己的夢想,並慢慢拼湊,撒下一粒粒種子,就是愛與希望的種子,與世界真實的連結,在世上不再孤獨。而在書的結尾你又回到了最初的原點,如同你的名字,我們不過是一葉沙舟,在世上盲目飄流,但希望在旅途中帶有包容,因遇見的人事物而完整。
文章出處:https://reurl.cc/r8dDKr
阿拉斯加之死心得 在 《Into the Wild 阿拉斯加之死》在Netflix上架了!...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Into the Wild 阿拉斯加之死》在Netflix上架了! 分享片頭一段主角的獨白: 「不可否認,漫無目標總能振奮我們,它在我們心中代表著逃逸,逃離歷史、壓迫、法律和 ... ... <看更多>
阿拉斯加之死心得 在 阿拉斯加之死經典台詞-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 ... 的推薦與評價
2022阿拉斯加之死經典台詞討論資訊,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資訊整理 ... 阿拉斯加之死經典台詞 #阿拉斯加之死評價 #阿拉斯加之死心得 #阿拉斯加之死結局. ... <看更多>
阿拉斯加之死心得 在 [好雷]阿拉斯加之死-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電影名稱:阿拉斯加之死,又名荒野生存
一部改編真人真事上映於2007年的一部老電影
此片顧名思義,標題一以貫之
片長約2.5小時,文藝片,頗具意義
劇情節奏偏慢,並非每個人都能奈的性子看完
讀文前試問自己,
每天醒來活的快樂嗎?
什麼是真的活著?
如果這兩個問題,都猶豫了
或許可以花時間看看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主角克里斯是一位高材生
在童年發現了家人的謊言
也在求學時期發現了社會的偽善
在大學畢業的那年
放棄了大家會走的常規路
把身上僅有的現金捐給慈善機構
悄然的,離開了家,開始放逐自己
當家人和社會發現克里斯消失時
費盡千辛萬苦僅找回他的駕車
劇中用了四段過場,分別敘述了主角的心路
從一無所知到慢慢發覺原來自己想要去哪
劇情進展和時間軸以順序法推進
因此偏沉悶的劇情,對觀眾而言還是容易看的
劇情中間只有部分透過分鏡
以克里斯妹妹的心境角度,描素家人和對哥哥的思念
克里斯的冒險路上,充滿很多浪漫,
遇上很多熱心幫助他的人們和故事的產生
最後主角終於來到心目中的勝地-阿拉斯加的荒郊野外
並遇到一台神奇公車並居住了下來
克里斯透過自己的認知,在荒野求生一些時日
但最終誤食有毒植物,在自己生命臨終垂危之時
拍了一張自拍照
照片中的主角,看起來很虛弱,但臉上的笑容卻是真實的
因為他正快樂的玩一個比大小遊戲,
遊戲籌碼是 生存/死亡
但不幸的是,這一把克里斯輸了,在生命終點來臨
主角臨終前寫用了超級流浪者的筆名寫下兩句
"只有分享才能帶來幸福"
>>諷刺了現在的資本社會唯利是圖
"我度過了幸福的一生,感謝主"
>>追尋自己所尋,末庸庸碌碌過日子
---------------------------------------------------
看完一定有人說,主角傻的可以
好好的路不走,跑去流浪尋死
但其實
主角的心境很好理解,他對這個社會失望了
人活著只有一次,要好好為了自己而活著
不要去在乎世俗的眼光
到死的那天,不要帶有後悔的死去
珍惜醒著的每一天
套句老梗
我們討厭的今天,是多少昨天的逝者,期望的明天
語畢
如果看到這邊,請好好的愛著活著的自己
找到自己的價值
祝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9.71.8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51417165.A.EC8.html
※ 編輯: to35181 (223.139.71.83 臺灣), 05/01/2022 23:00:5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