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夥伴 #豆豆老師 好評不斷的 #正向教養工作坊 又開新的一堂課啦~
絕對不是因為我和豆豆老師也是私下的好朋友 才會這麼推薦這堂課的~ 真的是因為 #正向教養 真的是讓我們在養育孩子的路上 用這些招式化解了不少育兒日常的崩潰時刻😅 更何況長遠來看 有很多研究確實顯示 這套教養方式 可以讓孩子感覺到 #歸屬感 和 #價值感 🥰
而豆豆老師的課程 已累積不少家長學員的好評 有興趣的爸爸媽媽看下面👇~
偷偷說~這次課程 竟然有得學又有得拿XD 有限量小禮物!🎁
有興趣的爸爸媽媽們~快手刀報名起來!🏃♂️🏃♀️
---------------------------------------------------------------------------
以下內容轉自:#小島休日
🎉 9月熱評再加開!
【阿德勒心理學|豆豆老師的正向教養工作坊】
🎁限額專屬好禮!回饋小島之友
前四名報名即贈多功能切菜神器
💁♀️ 豆豆老師工作坊,可以學到什麼?
#學員好評回饋
👉「發現大人常常只是發洩自己的情緒,卻忽略了孩子犯錯時正是給予正向教養的好時機。」── 學員 孫O洲
👉「非常多示範,可以學習到孩子行為冰山下的感受,讓孩子感覺被愛、被關心、被理解、被接納。」── 學員 林O宗
👉「學習到如何讀出孩子的內在情緒,並陪伴他(她)安全的經歷各種情緒,產生未來與人建立連結的養分。」── 學員 林O玲
💁♀️關於正向教養工作坊
#情境體驗 #角色扮演 #造句練習
一般教養法強調如何修正孩子行為
正向教養法源自阿德勒心理學
著重理解與引導
探討孩子失控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
協助父母與孩子有效溝通,處理衝突
學會彼此尊重
建立孩子的歸屬感與自我價值感
報名連結放在下面留言裡喔👇
阿 德 勒 歸屬感 價值感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三歲孩子情緒問題!大崩潰哭鬧+打人打自己怎麼辦?】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小到大透過大人的引導,慢慢學習如何尊重環境、尊重別人、與尊重自己,並學習控制自己的衝動,以相互尊重的方式來表達自己。這確實是一條漫長的路,對父母與孩子來講,都是不容易的。
正向教養之所以寶貴,是因為這套方式能在教導孩子同時,培養孩子正向人格。雖然乍看之下比傳統教育打罵的效果來得慢,但它卻比較沒有副作用、比較「環保」,能保有孩子內心歸屬感與價值感,讓孩子內心的真、善、美,更有機會顯露出來,照耀我們的世界。
這位來信給我的媽媽有一位三歲小孩,信裡面的內容我感到欣喜的是,她一直很努力地落實正向教養的方式,而且不斷省思、學習,修正自己的方式。
但當然再努力的學生,也會遇到問題;再用心的父母,遇到問題時也會有困惑與懷疑的時候。這位媽媽在使用所學會的方法後,孩子有時候還是會哭鬧崩潰,甚至打人打自己。到底要怎麼幫助這位孩子與家長呢?我們一起看下去。
………..
羅老師您好~我是追蹤您許久的粉絲!我有幾個問題想請教您,我家女兒現在3y1m,因為疫情緣故加上近期會搬家因素,目前還沒上幼稚園。
家中現階段只有她一個小孩,我全職照顧她。先生教養理念滿一致的
都是採取正向教養,所以我們幾乎沒有責罵過小孩,而女兒大部分也都很好溝通,不過最近遇到瓶頸...
有時候她會沒來由的說她想丟東西,如果我制止她,她就會開始故意做一些我們平常告訴她不對的事,例如:打人、打自己、踢人、踩書,因為我跟先生的底線就是再怎麼生氣都不能傷害自己或是別人,所以這時候我們就會介入,無論使用同理(說出她的情緒,她可能會更生氣)或給她布偶告知可以發洩情緒在上面(她都會說她就是要打人踢人,不要布偶),抑或是我們會把打人的那隻手和踢人的腳先暫時握住,不讓其可以再繼續動作,以上方法其實都不甚有用。
每次生氣後,我們溝通,她也知道生氣的時候可以怎麼做,但是當情緒風暴來臨時,她還是會失控,請問老師,我們應該再如何幫助她,讓她可以慢慢學習控制生氣情緒當下想動手動腳的行為呢?
還有,我看過您的書、阿德勒正向教養學、一些蒙特梭利的書還有跟情緒做朋友這類的書籍,一直有個疑問:當女兒正在經歷情緒風暴的時候(可能引起這情形發生的原因不外乎是我可能不想妥協某件事,或是我制止她做危險/不對的事),大崩潰哭鬧的行為出現,目前我的做法是請她去積極暫停區消化情緒,不過有時候會成功(她會自己說要躲起來,然後就跑去積極暫停區,不過通常這時候都不是情緒風暴的高點,也就是不是很崩潰的時候)有時候就失敗(開始打人踢人哭鬧,請她去積極暫停區,她會更生氣,有時候會說哭著要抱抱)
遇到失敗的狀況,偶爾我自己也會感受到自己怒氣值上升中,沒辦法處理她的情況,我自己也想去我的積極暫停區,如果我離開現場的話,這時候她就會更崩潰(會尖叫哭,大部分要抱抱),我也知道這時候她什麼話都聽不進去,請問我該給她抱抱(可是當下如果我的情緒不允許呢?)或是在視線範圍內讓她先哭鬧等風暴過後,我也冷靜了,再抱抱她呢?(不過我很常都會被她撲過來而抱抱成功⋯)
老師,真的很不好意思,本來想長話短說,沒想到林林總總也是寫了這麼多~謝謝老師願意花時間看我的問題!謝謝您~
………..
你好我是羅老師。
謝謝你願意秉持正向教養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我想跟你分享的如下:
1 這確實是一條比較難走的教養路,因為要跳脫以往的傳統教養方式,需要許多的摸索與學習,而且成果也會比直接打罵來得慢,辛苦你了。
你敘述對孩子情緒的處理方式,我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而且很正確!但你當下跟孩子應對時的內在與姿態是如何,我並不在場,所以無從得知。但我感到你真的、真的已經很努力了,為你鼓掌。
2 有一點希望你了解:就算我們做到100%,也不代表有情緒的孩子會馬上OK的。因為孩子要懂得消化情緒、控制自己的身體與行為,需要大腦成熟度足夠才可以,更需要有足夠的意志力。
你的孩子現在才三歲左右,對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確實還無法做得很好,所以你說「每次生氣後,我們溝通,她也知道生氣的時候可以怎麼做,但是當情緒風暴來臨時,她還是會失控」,這是很正常的喔。你說你讓他去積極暫停區消化情緒「有時候會成功」,已經很了不起了!
孩子到了四歲半五歲,就開始比較能控制自己;到了六歲左右,相信你會更看到成果的。
3 我知道你現在可能會對正向教養的方式與效果有懷疑,但只要記得在對待孩子的「尊重與和善」中,維持著「規範與原則」,並且不要縱容孩子肆意做出不尊重你的事情(例如經常罵你、打你;若他如此,當下可以表達你的感受與想法,並暫時離開現場)。
保持著大方向前進,從中修正與微調細節,效果是指日可待的。
4 另外你問到:「我也知道這時候她什麼話都聽不進去,請問我該給她抱抱(可是當下如果我的情緒不允許呢?)或是在視線範圍內讓她先哭鬧等風暴過後,我也冷靜了,再抱抱她呢?
要抱抱他與否,最重要的是要看當下「時機」是否適合,這也是李儀婷老師在「薩提爾的親子對話」裡,談到適合與孩子做溝通的「破口」。
透過你冷靜地觀察累積經驗,你會慢慢瞭解當他有情緒時,什麼時間是他不願意給你抱抱、什麼時候你抱會起安撫作用的。
所以,關鍵在於透過觀察與經驗累積,了解孩子是否ready給你抱、什麼時候適合抱,而不在主觀地判斷「你應不應該抱他」。這樣講你明白嗎?
5 當然,如果這時機到了,但你當下很不OK,會覺得「為什麼我這麼不OK還要讓你OK??」,你也是可以先選擇照顧自己。這本身真的沒有對錯,因為,你已經很努力了,你也該給自己一些喘息的時間。等到心情平復後,再與孩子連結感情、處理事件,還是很OK的。
孩子沒有我們想像中這麼脆弱、一不陪他就會受傷;正向教養也沒有我們想像中這麼苛刻沒人性,連半點負面情緒都不能讓父母有。
有問題的,或許是我們有時候太過聚焦在孩子與方法上,忘記看見自己的需求了。
放輕鬆點,事情就會更好處理。
最後,再次謝謝妳從三年前有了孩子到現在,都一直都這麼地努力學習。
這,不是很值得為自己拍拍手嗎?
祝福。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繪本
阿 德 勒 歸屬感 價值感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厚度的關係
「要不要試著剪剪看瀏海?」
「好啊! 我相信你!」
因著設計師的一句話
我將瀏海給剪了(上次剪大概是15年前吧🤣)
當下其實還是需要一些勇氣
畢竟已經過了這麼久額頭空空的生活
但也還是有些期待,並預期自己會滿意
結果跟預期的一樣,非常的喜歡呀❤
(雖然第一時間看到鏡子的想法是: 你哪位?🤣)
面對未知的模樣,讓我鼓起勇氣的
就是對熟識設計師的信任 (認識也10多年了)
因為他從沒讓我失望過
#所以我都叫他神奇魔力手
對於美感上的敏銳度,完全能滿足有美感潔癖的我
我也坦白地跟他說
今天如果是其他的設計師問我同樣的問題
我應該無法如此爽快的答應
因為關係上的厚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相處與應對模式
#累積周遭關係與人脈的厚度
阿德勒說過:「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我們都在群體間尋求歸屬感與價值感
希望自己能被記得、被看重、有連結
我想到學生時期曾在便利商店打工
那時有許多阿伯時常不發一語的走到櫃檯
我一開始還想說他們要幹嘛?
原來是要買菸
因為每次都買同個牌子、同樣濃度的菸
所以自然覺得你應該要記得他們抽哪一支
印象中那時大概記了10幾個人抽哪個牌子的菸
覺得這些人真是奇怪 (因為你忘了他們還會生氣)
現在才明白,他們要的是買賣關係上的厚度
有厚度的關係會有一種默契
同時帶著理解、安心與信任
有厚度的關係是磨合出來的
時間的磨合、個性的磨合
觀點的磨合、行為的磨合
我喜歡累積有厚度的關係
在各方面培養有默契以及有共識的人
因為有厚度的關係能減少猜疑與煩惱
也能更專注於自身的成長與所要完成的事情
✏️本日金句:
「關係需要磨合,才會加厚」
磨合的過程不會這麼順利,也會感覺痛苦
但如果自己能先成為那個有意願的人
願意先踏出第一步,付出並給予接納和信任
在關係上就有突破的可能
#累積與他人關係的厚度同時
#也要累積與自身關係的厚度
#貢獻法則 #共同體感覺
/
兩姊妹時常在那邊喊著「我們是姊.妹!」
然後黏來黏去不給我加入
這次剪完瀏海喬伊看著我說:「你跟我們一樣有瀏海耶!」
想說逮到機會,立馬問她:
「對呀! 所以我可以跟你們一起當姊妹嗎?(興奮)」
「不行啦! 你太老了」
#媽媽玻璃心 #對我就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