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推推
「我是台北人嗎?」
週六下午請來 編笑編哭。B編和大家聊聊書,這次她選了陳又津 YuChin Chen的《準台北人》,和大家分享。
來自遙遠大陸的退伍老兵,購買單程機票的南洋女子,自詡為「混血兒」的移民小孩,陳又津《準台北人》一書寫下了她的家庭、父母,以及陪伴成長的三重埔。兩個世代,在台北寫下截然不同的生命經驗。
而來自外地但長年居住在這裡的我們,是「準台北人」嗎?
這可能也是許多大都市裡生活的住民的疑問吧?
11/14(六),來聽B編聊聊怎麼看《準台北人》吧~
【 食慾之秋來嚐書——經典導讀會】-《準台北人》
#B編來了
#之前說要看B編的朋友呢?
陳又津準台北人 在 61Chi Ar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61Chi 最新漫畫創作 ─《城市裡,有時候》
有時一起,有時自己......
有時荒謬,有時麻木……
有時掙扎,有時妥協……
「致城市,還有城市裡的我們」
__
<3 感謝各方文字、圖像作家推薦 <3
「只是尋常生活影色,持續流宕的空間場景,透過她的畫筆,如一首首動人的獨立民謠隨機播放;這些冷暖交錯的視線,單格播放的瞬間,有漫遊時戴上耳機的抽離,與意外在廣播裡聽見時,巧遇的熟悉。」
—— 任明信 (Dev Mask)(《你沒有更好的命運》詩人)
「城市裡的各種大小擦傷,在61Chi的漫畫裡,成了我們賴以存活的事物,那片刻的壞,有一天會成為好,那是她的藝術。」
—— #神小風(《百分之九十八的平庸少女》作家)
「61Chi捕捉了城市生活中,讓人惱火、喜悅或意外的魔幻時刻--那是我們確實看見、卻總是忽略的永恆場景。」
—— 陳又津《準台北人》小說家)
「推薦給都市女孩的畫集!」
—— #黃柏花(「甜蜜生活」插畫家、「愛治文具房」創辦人)
「短短幾格畫面道盡生活的百般無奈,而真實人生確實是由千萬個看似無聊又荒謬的片刻構成。與其說這本漫畫訴說城市裡的片刻,在我看來更接近人生的縮影。」
—— #鄧彧(「紙上行旅 Teng Yu」插畫家、設計師)
「61Chi總是能用獨特的筆觸,捕捉到最細膩的生活片刻。」
—— HOM(《大城小事-Big City,Little Things》系列漫畫家)
_
影片製作by陳大慶
大辣粉絲團dala pub出版
陳又津準台北人 在 陳又津 YuChin Che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因為無法早起的關係,我是電視台當天的最後一場通告,主持人謝哲青也下班了,順道載我一程。路上聊了一些,我始終沒搞清楚的事情,但透過這樣的方式有了繼續的動力。
感謝超認真的企劃德珊,還有從各地遠道而來的同學。
最遠的同學是來自屏東車城的大眼睛女同學。錄影之後沒多久,我也到了屏東,遇到史上最強低氣壓,暴雨之中,我們在高速公路能見度只有十公尺的狀況前進。這樣說來,採訪或寫作也差不多就是這樣一回事吧。
-\-\
小時候,她總是告訴別人,自己是「混血兒」,長大之後,她學會「新二代」的說法。陳又津的家族書寫,是想一探家族的移民歷史,抑或是自身的認同追求,還是有其他想完成的未盡之事?
敬請鎖定播出:
■ 大愛一臺 12/2(日) 10:30 (首播)
■ 大愛二臺 12/3(一) 12:30、12/4(二)00:00
作家:#陳又津
書名:#準台北人
出版: 印刻出版
《「我是誰」-作家陳又津追尋自我的書寫之旅》
陳又津,27歲時以小說《少女忽必烈》成為印刻文學生活誌最年輕的封面人物。在這之後她將筆鋒轉向她最熟悉的家人。
陳又津有個福建榮民爸爸,以及印尼華僑媽媽,家裡的餐桌上,偶爾會有福州菜或是印尼料理,那是她對於異國最初的印象。
小時候,她總是告訴別人,自己是「混血兒」,長大之後,她學會「新二代」的說法。陳又津的家族書寫,是想一探家族的移民歷史,抑或是自身的認同追求,還是有其他想完成的未盡之事?
敬請鎖定播出:
■ 大愛一臺 12/2(日) 10:30 (首播)
■ 大愛二臺 12/3(一) 12:30、12/4(二)00:00
作家:#陳又津
書名:#準台北人
出版: 印刻出版
陳又津準台北人 在 【青春愛讀書】20181202 - 準台北人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陳又津 有個福建榮民爸爸,以及印尼華僑媽媽,家裡的餐桌上,偶爾會有福州菜或是印尼料理,那是她對於異國最初的印象。《準臺北人》是以 陳又津 的自身 ... ... <看更多>
陳又津準台北人 在 陳又津《準台北人》預告| 《「我是誰」-作家陳又津追尋自我的 ... 的推薦與評價
陳又津 《 準台北人 》預告 · 《「我是誰」-作家 陳又津 追尋自我的書寫之旅》 陳又津 ,27歲時以小說《少女忽必烈》成為印刻文學生活誌最年輕的封面人物。在這 ... ... <看更多>
陳又津準台北人 在 [心得] 準台北人-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好讀有圖無音樂:
https://fictioncocoons.blogspot.tw/2017/06/blog-post_22.html
頭一次聽到這本書的作者,是來自FB上的粉絲頁專訪,裡面提到作者陳又津是一個外省與
印尼第二代。外省與本省的二代很常見,但外省又兼移民的二代就不多見了。大學時跟著
教授做過白先勇的的專題,算是對於大時代飄零以及移民世代內容的書籍有了初步認識。
《台北人》是白先勇著名的小說,《準台北人」這樣的書名讓人聯想到白先勇,當下燃起
了興趣就先收入了待閱清單。
台灣向來是個移民社會,外籍新娘為數不少。最早先多半是中國籍新娘,緊接著在中國經
濟崛起後,那些巷弄裡三步一小家、五步一大家的越南河粉小吃店,標示著中國籍新娘減
少後,越南新娘們逐漸在不知不覺中取而代之融入台灣的進程。
這些移民世代的作品,在這幾年來台灣意識受大眾關注以後開始較為人所知,至少,會有
讀者特意去找來閱讀。這類型的題材除了以移民世代為主軸外,內容多半還揉合了城市興
衰以及對城市物換星移後莫可奈何的失落感,可說是新一代的失根蘭花。類似的作品有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與《單車失竊記》。前陣子的還有直木賞得主─東山彰良的《
流》也是相同的概念,由這些移二代書寫著父執輩的人生、自己的童年。
攤開準台北人這本書之前,可以先看看他的封面,整本書封皮是淡淡的粉末藍,中間則是
用白色拼圖拼出一個房子的樣貌,頗具巧思。粉末藍象徵的是大海,不同的拼圖,象徵著
不同時代的移民,每塊拼圖如此的不同卻又相同(每位移民本身的特殊存在如同形狀各異
的拼圖,而相同形狀的拼圖、如同來自同樣家鄉的移入者),一個個獨自的來到台灣,在
與不同的移民組合成一個家的樣貌。最中心的是紅色的「台北」兩字,以台北為中心,每
個移民來這裡落腳,最終落葉深根成為台北這個城市最密不可分的中間分子,移二代在台
北成長,心在台北,就是台北人,但身上流的血、上一代的文化不完全,所以是「準」台
北人。人單獨獨立出來,作為一個區隔,標示著這本書講的是「台北」,不如說說講的是
從各地移居台北的那些「人」。北另外打橫移出來,告訴你這本書要講的是「台」(灣)人
,不過是居住在台灣「北部」的台灣人。不難想像為什麼是這樣的封面。
本書主要分成三個部分,博客來把它分類在「小說」裡
通常如果是看散文集,拿到時我總是會隨意的翻閱一下,不見得從第一篇開始閱讀起。翻
過以後可以大致了解這位作者的特色,以及我是否可能喜歡他。如果是讀小說就不一樣了
,我會先翻目錄,看目錄大概就可以知道一本小說的起承轉合、劇情走向
但剛開始攤開目錄時,我以為是我搞錯了,這本書只有兩章,大約300頁一本的書,只有
大約一半是正文(176頁),其他的半本卻是附錄。說實話有點傻眼。
不過翻了幾個小時,發現附錄的部分我非常喜歡,是作者對許多移二代的訪談實錄
看完覺得博客來分類錯誤,這應該放在散文集,而非小說裡。
本書正文的兩個部分,一是鹹光餅的假期,二是甜蜜蜜。
〈鹹光餅的假期〉文章較長,裡面分成16篇散文:
長假、三重埔、混血兒、撿破爛、現實是可以虛構的、鹹光餅、有錢真好、結緣書、生病
快樂、兩人的午餐、老人與狗、秋風起兮、戲、垃圾堆、重新橋下、最好的時光
前半部以父親過世為主軸作開篇,每天散文是一篇關於父親和台北的回憶,每篇結尾大致
順著父親過世、禮儀師引導出山、到火葬場撿骨......的時序走,偶爾會跳一下,回顧住
院時的回憶。
文中可以看到大量移二代和上代語言不通、導致親子互動薄弱的狀況。回憶文中對父親的
描述使用了大量的「我聽不懂、沒搞清楚、沒有印象......」多次強調父母親用奇怪腔調
講些聽不懂的話;對父親撿破爛的描寫,家裡的髒亂幼時的懵懂與排斥、自卑感混合著,
例如在〈混血兒〉中:「在新學期剛開始,拿到新課本的時刻,我會打開課本文文書頁那
種類似嘔吐物的氣味,然後慎重地寫下自己的名字,發誓一定要把這種語言學好」。
〈現實是可以虛構的〉一文中也有直接提到父親角色長期缺乏的問題,導致學校
「我的父親」這類對一般小朋友來說習以為常的作文必須用抄的。
閱讀後大致可以感受到作者在童年成長時光與父親的隔閡感,對父親的了解有限而模糊,
到父親過世開始覺察自己對父親的了解是如此的少,一點一滴地重新拾起和父親為數不多
的回憶,並對父親逃難生涯造就的囤物型人格,終於有了理解與諒解。
(其實現階段許多40~50年代的父母都還有屯物的習性在)
〈甜蜜蜜〉開頭放的是兩首歌〈甜蜜蜜〉、〈滑舢舨〉後面才是散文的部分,共有:
甜蜜蜜、滑舢舨、單程機票、回家、殺價、撿到貓、以後都是你的、魔法少女、台北人
這部分主要算是母親的簡史,大概交代了一些母親的是如何來台灣,嫁來台灣後的生活點
滴
算是以華僑的角度去談移民,最後幾篇又跳回去講自己的部分。華僑的部分由於當初都還
算有經濟能力,多半是因為戰亂、排華等逃難才來台,因此教育水平不會太差,另外海外
華僑勤勞與重視子女教育的特質在文章中嶄露無遺,即使到後面附錄裡同樣有華僑父母的
子女訪談裡都有同樣的特性。
〈以後都是你的〉談都更下小老百姓的挫折,魔法少女、〈台北人〉比較跳也比較雜,講
的是作者幾次的旅外經驗,文中大致可以看的出來,他談的其實是移二代是在「和他人交
流的過程中才突然了解,雖然父母都是移民,但成長環境(台灣、台北)已然成為自己的一
部分,進而對自己生為台灣人的身分產生認同」
最後是訪談的部分
這部分比較接近口述歷史,我滿喜歡這部分的。作者因為是華僑與老兵的二代,大致上都
還算是同一個文化體系,語言也是勉強可以相通,在文章中雖然常常可以看到在台灣時辛
苦的一面,但終究還算過得去。然而訪談中有許多家庭是非華裔的外籍媽媽(包含越南、
菲律賓、印尼.....多半是東南亞)這些文化差異極大、語言也完全不同的媽媽,和台灣原
本就屬弱勢的榮民或華僑父親所織就的家庭狀況就很差,子女因為受台灣教育長大,成長
於台灣環境,語言、文化都和父母完全不同,彼此無法理解、無法溝通,有大量和父母衝
突的問題。
附錄有一段很真實的提到「新媽媽們一時間合不來,小孩子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但不知道
親生媽媽哪來的,出去外面小朋友跟媽媽說,「你不懂啦」,「你不知道啦」,他年紀小
不懂這是文化落差,單純覺得媽媽很笨,是個外星人跟我沒有任何關係。新媽媽挨不住,
跑了,家暴的,這邊很常見。」來到台灣舉目無親,連血脈相連的小孩也不認同自己,
外籍媽媽心理上的孤單可想而知。
書中也處處展現出移二代在很小的時候,因為父母對他們成長的幫助有限,早早就會有
比較高的自我意識,靠自己去完成某些事物,比起原生台灣人會花更多時間去摸索自已的
想法(倒不見得會去尋根),對世界的想像也比一般台灣人大得多,較勇於去探索。相對而
言,因為環境的不確定性,他們書不見得念得很高,對人際相處概況敏銳較高。
另外還有提到關於不斷到來的移民,在舊移民融入台灣以後,靠著資訊的落差,反而一起
欺負起新移民的問題、以及移民圈子裡的小小社會。
讀完整本書可以強烈感受到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多元性。以及教育會形塑出文化、認
同感,影響人的程度之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7.228.20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98359651.A.45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