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 蔣公逝世46周年紀念 #福編
今天是清明節,也是 蔣公逝世46周年。在今天的台灣, 蔣公被抹黑成殺人魔、拖累者、恐怖統治者,抹除一切功績,並將台灣現在所有正面成就簡單一句說成美國扶持。
如果真的只是美國因素,那本來 #和美國更親的菲律賓 與 #美國後花園的古巴,為什麼會在兩蔣統治期間與台灣落差如此之大呢?
如果能在毛澤東時期擋住共產黨只是靠海峽,那美國又是如何保不住與共產政權還隔著大洋的古巴,如何保不住剛果共和國、衣索比亞、安哥拉、索馬利亞、貝南、莫三比克那麼多的非洲國家呢?
站著說話不腰疼,綠學者與覺青在 蔣公創造的安全環境中成長,再來批評抹煞 蔣公的作為,實暴露台灣未來之黯淡。
蔣公並非完人,但以中國千年與亞洲近代領導者間觀之,仍為偉人無誤,茲奉上綠營與覺青最愛的日本乾爹對蔣公的12項評論:
===================
1. 日本副首相福田赳夫(福田 赳夫 ,1905.1.14-1995.7.5)
1975年4月6日,福田談話稱:「蔣總統是世界的一大偉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四巨頭中享有高壽的一位。」
2.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井出一太郎(1912.1.4-1996.6.2)
1975年4月6日,井出代表日本政府發表一個「非官方」談話:「……蔣總統在本世紀初曾留學日本,並有很多日本友人,為深受日本國民欽佩、敬愛之人物。渠(他)一生與現代中國歷史息息相關,亦為一部中國現代史,深信其豐功偉績將永遠留存人類之記憶中。……」
3. 日本前首相岸信介(岸 信介,1896.11.13-1987.8.7)
1975年4月6日,岸信介表示:「我們失去了一位偉人……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我們所受到的待遇,我們不可能忘記蔣先生為日本所出的力。雖然日本軍方在中國造成了一場風暴,但是他把日本人遣送回國,不把任何人當作戰犯。他反對蘇俄分裂日本,並運用他的力量,保存了我們的天皇制度。他協助日本戰後的混亂,並協助日本奠下復興的基礎。」
4. 日本自民黨副總裁椎名悅三郎(しいな えつさぶろう,1898.1.16-1979.9.30)
1975年4月6日,椎名悅三郎談話稱:「我想大多數日本人都在悲悼亞洲的偉大指導者。尤其蔣總統與日本之關係很深,哀悼之念格外深切。中日間實務關係,因蔣院長早已掌握中華民國之實權,料將不會有影響。惟蔣總統係亞洲偉大的領導人,他的逝世難免對世界有所影響。」
5. 日本前首相佐藤榮作(佐藤 栄作,1901.3.27-1975.6.3)
佐藤榮作於1975年4月6日談話稱:「日本將永遠難忘蔣總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給予日本的大恩大德。最令日本人難忘的一件事就是,蔣總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日本以德報怨的恩惠。」
1975年5月27日佐藤榮作出版之日本《產經週刊》緊急增刊〈悼念總統蔣公〉稱:「……蔣公是一位學識非常豐富的長者。……蔣總統還是使好多日本人免於餓死的救命恩人。大約是昭和二十四、五年間,日本遭遇到空前的饑餓,數月之內竟餓死了近百萬人。農林省希望通過麥克阿瑟的盟軍總部,向緬甸、泰國買米進口,作為緊急措置,但是沒有行得通。在一籌莫展之時,蔣總統從當時的臺灣省糧食局長李連春聽到那情形,即刻批准進出口十萬噸白米,緊急運到日本濟急。當時日本在占領之下,所有進口的糧食全以盟軍總部發出的形式發表,不註明來源,所以當時日本官廳的記錄中亦沒有明記為臺灣進口的緊急濟米,但是這是我從李連春(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本人那兒直接聽到的秘話之一。……」
6. 日本報社《朝日新聞》
1975年4月7日《朝日新聞》社論〈蔣總統逝世〉稱:「……蔣總統的卓越功勳,由於其領導八年抗戰勝利而達到頂點。中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由被列強蠶食之『半殖民地』狀態一躍而成為與美、英、法、蘇並列的世界五大強國之一。……」
7. 日本報社《每日新聞》
1975年4月7日,《每日新聞》社論〈以德報怨的人〉稱:「……蔣先生反對討論廢止日本天皇制,戰後並反對盟軍分區占領日本,這些恩德,對於多數的日本國民而言,實在難以忘懷。……,蔣經國上台以後將可能是一種「現實、合理路線性濃厚的融和政策」。
8. 日本報社《產經新聞》
1975年4月7日,《產經新聞》社論〈悼念蔣總統〉稱:「……蔣總統為辛亥革命後六十年來……日本投降時,毅然宣告『以德報怨』,使日本軍民安然返國。……」
9. 日本報社《讀賣新聞》
1975年4月7日,《讀賣新聞》社論〈蔣總統逝世之後〉稱:「……蔣先生的國民政府時期,由於日本多年的侵略,使中國生靈塗炭,然而蔣先生卻不念舊惡,於日本戰敗之時,採取以德報怨的寬大措施,使吾人深為銘感。蔣先生為一民族主義者,亦為愛國者。蔣先生主張『一個中國』,並堅決拒絕『兩個中國』或『一個中國、一個臺灣。』……」
10. 高田第13師團師團長長岡外史
蔣介石在日本振武學校就讀三年,1910年第十一期畢業。畢業後,蔣在野炮兵第19聯隊入伍,據長岡外史在回憶錄中稱,留學時期之蔣君,才能膽略,內蘊不露,說不出有什麼出人頭地之表現。要讓蔣與普通士兵一樣去掃馬房時,蔣之面上即顯出悲憤之色,那種氣慨,幾乎無人敢當。當然,令師團長吃驚是,蔣在1927年11月,首次下野到日本時,特意走訪他,這使長岡對此頗感意外,而蔣臨走時,特別寫下「不負師教」四字。長岡驟然感慨,蔣能有今天,大概是因為有這類美德之緣故。
11. 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準教授松田康博
松田康博認為,蔣在中國大陸時,曾經因為國民革命軍北伐以及中國抗日戰爭勝利,而獲得相當高威望。但是因為國共內戰失利以及在台灣實施威權統治,導致他在領導台灣時被恐懼和討厭。正因為蔣在政治經歷有大起伏,對他評價毀譽參半。蔣為維持軍民士氣及內部向心力,故意模糊戰略意圖。蔣認為整個中國國民黨統治體制受到衝擊。蔣已經做最壞打算,下決心撤往台灣。蔣早就了解到中國大陸很難保住,遂一邊大喊死守中國大陸,一邊按部就班準備撤往台灣。
蔣利用撤往台灣時機,排除地方派系,進行國軍中央化。蔣為鞏固權力及計畫反攻,整編軍隊,實現肅清地方派系目標。蔣下野其實是戰略性行動。蔣有意透過引退,使李宗仁等和平派人士徹底失敗,俟令他們擔負起失敗責任後,再行復出。國軍藉由撤退行動,透過陳誠與孫立人進行,將地方派系部隊解除武裝、整編、裁減人事,進而完全將其解體。而蔣長久以來想達成國軍中央化之目標,透過國共內戰敗北,以及其勢力獨佔海上運輸而達成。蔣早已料到中國大陸失陷,遂有將在中國大陸各地方派系肅清,好在台灣重新出發之考量。
蔣用下野之方式,讓人們陷於困境,以強化政府內部對自己之向心力。蔣讓行政院長閻錫山與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撤退到台灣。蔣以撤退到台灣為契機,達成他政治戰略基本目標。蔣目標是透過行使中國國民黨總裁職權,將資源集中於作為撤退目標之台灣,退到台灣後復行視事,重新建立黨政軍體制,再藉由美援恢復確保台灣安全,然後完全維持法統,待機反攻大陸。特別是在人事戰略上,蔣發揮絕妙手腕。而蔣之政治戰略,與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撤退到重慶作法相同。就是遇到危機時,先確保撤退據點,把資源集中後再重整,好面對下一次作戰。這種戰略,可以看出他身為一個軍事領導人之特質。蔣利用撤退到台灣之時機,強化自己權力基礎與正當,可以看出他善於在逆境求生之領導特質。
===============
蔣公千古,中華民國萬歲
陳欽明大洋 在 郭稟翰 Kuo Lin-Ha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推一個
我的情人節「書」桌
今天是台北國際書展第三天,也是西洋情人節,我趁今天中午時間再次來到書展,買了幾本書與大家分享,讓好書跟大家一起「談情說愛」。距離書展閉幕只剩四天,本週五、六書展都會加開到晚上十點,各位愛書人別錯過囉!謹以今日書單,祝福各位朋友情人節快樂!
§ 情人節「談情說愛」書單
01《小手拉小手》(Aida,時報,2018)
02《普通的戀愛》(謝凱特,時報,2018)
03《當我成為我們:愛與關係的三十六種可能》(陳雪,印刻,2018)
04《親愛的外婆》(鄭如晴,薛慧瑩繪,小兵,2019)
05《484沒戀愛過》(憑虛,細雨中繪,城邦原創,2018)
06《愛:即使世界不斷讓你失望,也要繼續相信愛》(Peter Su,三采,2015)
07《愛妻》(董啟章,聯經,2018)
08《戀愛課:戀人的五十道習題》(陳雪,印刻,2014)
09《為什麼愛讓人受傷?》(Eva Illouz,黃宛瑜譯,聯經,2019)
10《愛與寂寥都曾經發生》(李長青,斑馬線文庫,2019)
11《愛書人的神奇旅行》(Oliver Tearle,崔宏立譯,聯經,2018)
12《超展開數學約會:談個戀愛,關數學什麼事!?》(賴以威,NIN繪,臉譜,2017)
13《幽黯國度:障礙者的愛與性》(陳昭如,衛城,2018)
14《情非得體: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羅浥薇薇,逗點文創,2018)
15《愛這個世界:漢娜鄂蘭傳》(Young-Bruehl,江先聲譯,商周,2018)
§ 漫畫圖文系列
16《魔幻大戲院》(黃郁欽,玉山社,2019)
17《聽Fofo講故事:臺灣原住民族ê文學風景(臺文繪本)》(連翊翔,王薈雯、吳嫣珉、許慧如譯,吳雅怡繪,玉山社,2018)
18《熱帶季風Vol.2:東南亞映像》(慢工文化,2018)
19《現地熱炒》(柯景瀚編,大洋製作,2019)
20《Zinema 電影自學誌:月球奇遇記》(Forrest Lau,2018)
21《看見龍山寺》(許育榮,聯經,2018)
22《吳布雷茲‧双甡》(Blaze Wu,蓋亞,2019)
23《百花百色》(D.S,蓋亞,2019)
24《乩身:鬼見愁》(星子,程威誌繪,蓋亞,2019)
25《酸菜的滋味》(木笛,徐木笛文創社,2018)
26《大箱子》(Toni Morrison & Slade Morrison,Giselle Potter繪,青林,2018)
27《弟之夫》(田龜源五郎,黃廷玉譯,臉譜,2018)
28《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Alison Bechdel,葉佳怡、劉文譯,臉譜,2018)
29《許石的臺灣歌》(林哲璋,蔡達源繪,青林,2018)
30《哇!公園有鷹》(何華仁,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2018)
31《虎爺起駕:紅衣小女孩前傳》(柚子、楊宛儒,原動力文化,2018)
32《CCC創作集11號:擬人勢力來襲》(蓋亞,2019)
33《好吃!好吃!》(陶樂蒂,玉山社,2019)
34《說好不要哭》(吳易蓁,謝璧卉繪,玉山社,2018)
35《島國的孩子》(Junot Díaz,Leo Espinosa繪,時報,2019)
§ 人文藝術系列
36《我的愛戀 我的憂傷》(吳晟,洪範,2019)
37《故事柑仔店》(語屋文創工作室,黃家儀繪,松鼠文化,2019)
38《比霧更深的地方》(張惠菁,木馬文化,2019)
39《苦雨之地》(吳明益,吳亞庭繪,新經典,2019)
40《失物風景》(陳夏民,凱特文化,2018)
41《違憲紀念日》(唐墨,奇異果文創,2019)
42《Indie Reader 獨書人:十方之愛》(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2019)
43《閱讀的島:在書店裡,閱讀動物》(臺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2019)
44《小小閱讀通信專刊:痛之書》(小寫創意,2018)
45《運字的人:創作者的鑿光伏案史》(小寫創意,2018)
46《什麼都有書店》(吉竹伸介,王蘊潔譯,三采,2018)
47《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散文卷》(王建國編,蔚藍文化,2018)
48《臺灣妖怪學就醬》(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奇異果,2019)
49《濁之蓮》(張紹中,註異文庫,2019)
50《文。張照堂》(張照堂,影言社,2018)
51《雌袋鼠》(飛鵬子,松鼠文化,2019)
52《圈外編輯》(都築響一,黃鴻硯譯,臉譜,2018)
53《想像力的革命:1960年代的烏托邦追尋》(張鐵志,印刻,2019)
54《我在法國做圖畫書》(葉俊良,玉山社,2017)
55《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謝子凡,九歌,2019)
56《國光的品牌學:一個傳統京劇團打造臺灣劇藝新美學之路》(張育華、陳淑英,時報,2019)
57《十八羅漢圖:劇本及創作全紀錄》(王安祈、劉建幗,時報,2019)
58《自己的房間》(Virginia Woolf,張秀亞譯,天培,2018)
59《我們種字,你收書:《文訊》編輯檯的故事2》(封德屏,爾雅,2019)
60《想把餘生的溫柔都給你》(不朽,悅知文化,2018)
61《如果我十五歲:成長是組合的遊戲》(郝明義,網路與書,2018)
62《眾神水族箱:禁錮之龍》(馬立、bloodjake、大獵蜥、TB Liu、旋翼鳥,海穹文化,2018)
63《夜行性動物》(徐珮芬,啟明,2019)
64《等路》(洪明道,九歌,2018)
§ 生活社會系列
65《留聲年代:電影、文學、老唱片》(李志銘,南方家園,2018)
66《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蔡蕙頻,玉山社,2019)
67《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王御風、黃于津,玉山社,2019)
68《蔬食常備菜:168 道安之茹素的一日三餐提案》(黎慧珠,悅知文化,2019)
69《日日三餐,早‧午‧晚:葉怡蘭的20年廚事手記》(葉怡蘭,寫樂文化,2018)
70《懶得教,這麼辦:培養獨立自主的全自動孩子,百善惜為先的教育筆記》(盧駿逸,遠流,2018)
71《偽公務員的菜鳥日記》(屋裡寶寶,聯經出版公司,2018)
72《冷戰光影:地緣政治下的香港電影審查史》(李淑敏,鄺健銘譯,季風帶,2019)
73《變天之後:馬來西亞民主進程的懸念》(鄺健銘編,季風帶,2019)
74《跳舞的熊》(Witold Szabłowski,林蔚昀譯,衛城,2018)
75《民主國家如何死亡:歷史所揭示的我們的未來》(Steven Levitsky & Daniel Ziblatt,李建興譯,時報,2019)
陳欽明大洋 在 Aida&綺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手拉小手》出現在文化部長書單惹!好開心!❤️
各大實體書局熱售中,懶得出門也有網路書店可以入手唷!
博客來:https://bit.ly/2JWTtmn
誠品:https://bit.ly/2OD7lD9
金石堂:https://bit.ly/2PkG51j
讀冊:https://bit.ly/2qHoBxf
時報:https://bit.ly/2JWIaKS
我的情人節「書」桌
今天是台北國際書展第三天,也是西洋情人節,我趁今天中午時間再次來到書展,買了幾本書與大家分享,讓好書跟大家一起「談情說愛」。距離書展閉幕只剩四天,本週五、六書展都會加開到晚上十點,各位愛書人別錯過囉!謹以今日書單,祝福各位朋友情人節快樂!
§ 情人節「談情說愛」書單
01《小手拉小手》(Aida,時報,2018)
02《普通的戀愛》(謝凱特,時報,2018)
03《當我成為我們:愛與關係的三十六種可能》(陳雪,印刻,2018)
04《親愛的外婆》(鄭如晴,薛慧瑩繪,小兵,2019)
05《484沒戀愛過》(憑虛,細雨中繪,城邦原創,2018)
06《愛:即使世界不斷讓你失望,也要繼續相信愛》(Peter Su,三采,2015)
07《愛妻》(董啟章,聯經,2018)
08《戀愛課:戀人的五十道習題》(陳雪,印刻,2014)
09《為什麼愛讓人受傷?》(Eva Illouz,黃宛瑜譯,聯經,2019)
10《愛與寂寥都曾經發生》(李長青,斑馬線文庫,2019)
11《愛書人的神奇旅行》(Oliver Tearle,崔宏立譯,聯經,2018)
12《超展開數學約會:談個戀愛,關數學什麼事!?》(賴以威,NIN繪,臉譜,2017)
13《幽黯國度:障礙者的愛與性》(陳昭如,衛城,2018)
14《情非得體: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羅浥薇薇,逗點文創,2018)
15《愛這個世界:漢娜鄂蘭傳》(Young-Bruehl,江先聲譯,商周,2018)
§ 漫畫圖文系列
16《魔幻大戲院》(黃郁欽,玉山社,2019)
17《聽Fofo講故事:臺灣原住民族ê文學風景(臺文繪本)》(連翊翔,王薈雯、吳嫣珉、許慧如譯,吳雅怡繪,玉山社,2018)
18《熱帶季風Vol.2:東南亞映像》(慢工文化,2018)
19《現地熱炒》(柯景瀚編,大洋製作,2019)
20《Zinema 電影自學誌:月球奇遇記》(Forrest Lau,2018)
21《看見龍山寺》(許育榮,聯經,2018)
22《吳布雷茲‧双甡》(Blaze Wu,蓋亞,2019)
23《百花百色》(D.S,蓋亞,2019)
24《乩身:鬼見愁》(星子,程威誌繪,蓋亞,2019)
25《酸菜的滋味》(木笛,徐木笛文創社,2018)
26《大箱子》(Toni Morrison & Slade Morrison,Giselle Potter繪,青林,2018)
27《弟之夫》(田龜源五郎,黃廷玉譯,臉譜,2018)
28《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Alison Bechdel,葉佳怡、劉文譯,臉譜,2018)
29《許石的臺灣歌》(林哲璋,蔡達源繪,青林,2018)
30《哇!公園有鷹》(何華仁,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2018)
31《虎爺起駕:紅衣小女孩前傳》(柚子、楊宛儒,原動力文化,2018)
32《CCC創作集11號:擬人勢力來襲》(蓋亞,2019)
33《好吃!好吃!》(陶樂蒂,玉山社,2019)
34《說好不要哭》(吳易蓁,謝璧卉繪,玉山社,2018)
35《島國的孩子》(Junot Díaz,Leo Espinosa繪,時報,2019)
§ 人文藝術系列
36《我的愛戀 我的憂傷》(吳晟,洪範,2019)
37《故事柑仔店》(語屋文創工作室,黃家儀繪,松鼠文化,2019)
38《比霧更深的地方》(張惠菁,木馬文化,2019)
39《苦雨之地》(吳明益,吳亞庭繪,新經典,2019)
40《失物風景》(陳夏民,凱特文化,2018)
41《違憲紀念日》(唐墨,奇異果文創,2019)
42《Indie Reader 獨書人:十方之愛》(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2019)
43《閱讀的島:在書店裡,閱讀動物》(臺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2019)
44《小小閱讀通信專刊:痛之書》(小寫創意,2018)
45《運字的人:創作者的鑿光伏案史》(小寫創意,2018)
46《什麼都有書店》(吉竹伸介,王蘊潔譯,三采,2018)
47《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散文卷》(王建國編,蔚藍文化,2018)
48《臺灣妖怪學就醬》(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奇異果,2019)
49《濁之蓮》(張紹中,註異文庫,2019)
50《文。張照堂》(張照堂,影言社,2018)
51《雌袋鼠》(飛鵬子,松鼠文化,2019)
52《圈外編輯》(都築響一,黃鴻硯譯,臉譜,2018)
53《想像力的革命:1960年代的烏托邦追尋》(張鐵志,印刻,2019)
54《我在法國做圖畫書》(葉俊良,玉山社,2017)
55《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謝子凡,九歌,2019)
56《國光的品牌學:一個傳統京劇團打造臺灣劇藝新美學之路》(張育華、陳淑英,時報,2019)
57《十八羅漢圖:劇本及創作全紀錄》(王安祈、劉建幗,時報,2019)
58《自己的房間》(Virginia Woolf,張秀亞譯,天培,2018)
59《我們種字,你收書:《文訊》編輯檯的故事2》(封德屏,爾雅,2019)
60《想把餘生的溫柔都給你》(不朽,悅知文化,2018)
61《如果我十五歲:成長是組合的遊戲》(郝明義,網路與書,2018)
62《眾神水族箱:禁錮之龍》(馬立、bloodjake、大獵蜥、TB Liu、旋翼鳥,海穹文化,2018)
63《夜行性動物》(徐珮芬,啟明,2019)
64《等路》(洪明道,九歌,2018)
§ 生活社會系列
65《留聲年代:電影、文學、老唱片》(李志銘,南方家園,2018)
66《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蔡蕙頻,玉山社,2019)
67《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王御風、黃于津,玉山社,2019)
68《蔬食常備菜:168 道安之茹素的一日三餐提案》(黎慧珠,悅知文化,2019)
69《日日三餐,早‧午‧晚:葉怡蘭的20年廚事手記》(葉怡蘭,寫樂文化,2018)
70《懶得教,這麼辦:培養獨立自主的全自動孩子,百善惜為先的教育筆記》(盧駿逸,遠流,2018)
71《偽公務員的菜鳥日記》(屋裡寶寶,聯經出版公司,2018)
72《冷戰光影:地緣政治下的香港電影審查史》(李淑敏,鄺健銘譯,季風帶,2019)
73《變天之後:馬來西亞民主進程的懸念》(鄺健銘編,季風帶,2019)
74《跳舞的熊》(Witold Szabłowski,林蔚昀譯,衛城,2018)
75《民主國家如何死亡:歷史所揭示的我們的未來》(Steven Levitsky & Daniel Ziblatt,李建興譯,時報,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