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讀書,讀近期大熱新作《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作者洪愛珠筆好情真,寫吃食、寫廚事、寫家人,觀點光亮,心意棉厚,文字的韻律鼓動出滿滿感染力,不經意間,已跟隨她的腳步,來到蘆洲吃切仔麵。
書中提到的切仔麵店有好幾間,我們的首選,自然是作者的首選,她全家大小開車陪外公去吃的「大廟口切仔麵」。原本擔心外地人會受怠慢,實是杞人憂天,招呼的大姐十分親切,聽聲點單,二碗湯麵,以及豬心、豬肺、肝連、生腸、三層肉,青菜隨招隨有,卻漏了豬肺與三層肉,多了嘴邊肉,沒關係啦。麵來,先喝湯,無鹽卻潤香,奶白似霧,那是從透早浸煮豬各部位累積而來的滋味。黑白切都清淨樸美,唯獨欠點鮮甜,是我愚見,生腸則最出色,無腥無臭,滑脆爽彈;先嚐原味,僅醬油膏與薑絲,再從一旁陶甕中舀出豆醬,據洪愛珠所述,是以粗味噌、豆瓣、辣椒製成,每樣肉或內臟拿來蘸一蘸,鮮鹹甘美,再配淡雅的麵吃,恰好。
—
此書的感染力,除了促人覓食,促人購物(真想去大稻埕好好採買),還促人思考自己與家庭的關係。如果家庭的養成形塑一個人飲食的品味與審美,我的家庭之於我,意義是什麼?賦予我一切的父親,對於我的飲食教養是什麼?
不是下廚,我欠缺手作的天份與學習的動力;不是祖傳數代的家族傳統,高家祖厝在南京,歷經二戰動盪,流轉於重慶、台北、香港,父親在香港成長,去美國、法國求學,來台灣做生意,才定居下來。我的真實身份,是移民二代。原本無根,根是我這世才在台灣紮下的,我最近才意識到這件事情。
那麼,父親影響了我什麼?
我想,或許是踏查餐廳吧。回顧自己一直以來的書寫,沒有錯,主角從來都是餐廳,以及與餐廳相關的人士。我熱愛餐廳,熱愛餐廳施予的款待,以及所有身處其中度過的時光。在foodie一詞尚未出現的許久以前,父親就愛上館子,海內海外,攜家帶眷,菜該做成麽樣子,和主廚該怎麼交誼,他針砭指點,親身示範。當用餐還不要求劇場效果時,出去吃飯老早就是我家的娛樂活動。
—
原以為寫餐廳理所當然,這一思量後,卻又讓我想起先前讀書的另一次震動。
陳玉箴老師的大作《台灣菜的文化史》中,第一章末尾提到學者威爾克(Richard Wilk)指出,「在食物研究裡經常有公共展演(public performance)與生活實踐(lived practice)兩個面向」,後附一表,詳列公共展演與生活實踐的各項內容。我一看莞爾。
公共展演,涉及:佳餚(cuisine)、公眾宴席(public banquet)、現代創作(modern artifice)、菁英階級(elite class)、國家的(national)、大都會的(cosmopolitan)。
生活實踐,涉及:烹飪(cooking)、家中餐食(meals at home)、古老傳統(ancient tradition)、勞工階級(working class)、地區的(regional)、地方的(local)。
我寫餐廳、訪談主廚、論餐飲評鑑,百分百屬於公共展演;生活實踐,我幾乎沒有。
該怎麼把生活實踐這一塊補起來?
只希望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蕭秀琴 內容簡介: 臺菜文化脈絡大解析! 香氣翻騰的臺灣文化事典,烹調島國的情感記憶與政經版圖輪替, 融合食材的撞擊和對話,蒸潤出獨樹一格的「臺灣味」。 空間交織美食,臺菜館的空...
陳玉箴飲食文化 在 Taster 美食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Podcast / #美食關鍵詞 /
大家覺得台灣菜是什麼?如果你要向外國朋友介紹台灣菜,你會怎麼說?是不是覺得,好像有點一言難盡?
不像壽司之於日本、泡菜之於韓國、披薩之於義大利,提到台灣的食物,好像可以拉拉雜雜講一大串,從珍珠奶茶、鳳梨酥講到小籠包、牛肉麵,都還沒辦法決定一個形象鮮明的代表。這集我們就要來聊聊「台灣菜是什麼」這個大哉問。
Liz 請到一位非常適合聊這個題目的陳玉箴老師,她做台灣菜的研究做了很多年,最近將過去的研究論文出版成一本書《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馬上成為飲食圈的必讀書籍。陳玉箴老師目前任教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台灣菜的文化史》其實是從玉箴老師在荷蘭萊頓大學的畢業論文改寫而成的,是學術研究,文字很嚴謹,脈絡清楚、論述完整。依照時間順序,從日治時期、二次大戰後一直講到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後,每個時期台灣菜各有什麼不同面貌。
如果喜歡我們美食關鍵詞,歡迎訂閱、追蹤並分享給親朋好友,也歡迎按讚並留言給我們喔!
歡迎收聽完整版
Apple Podcast收聽連結 👉https://0rz.tw/jLmG4
Google Podcast收聽連結 👉https://0rz.tw/IGCEV
Spotify 收聽連結 👉https://0rz.tw/KiFWQ
特別感謝剪接師:黃品維
陳玉箴飲食文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閱讀隨記】《台灣菜的文化史》 • 陳玉箴 • 聯經
可能是至今所讀有關台灣菜之身世源流梳理最詳盡的著作。作者綜合多年來於此領域的學術研究,不僅將歷來史料、著書、訪談盤整融會得森羅嚴謹、體系脈絡分明,並嘗試透過各種角度與面向,鉅細靡遺呈現數百年來的重重多元混融軌跡,促使你我進一步思索、勾勒正逐漸蔚成顯學的「台灣菜」、「台灣味」的輪廓與面貌。
是完整理解、窺看台灣飲食過去現在的重要依據,別具意義。
※ 更多閱讀筆記 https://goo.gl/B2htR4
陳玉箴飲食文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蕭秀琴
內容簡介:
臺菜文化脈絡大解析!
香氣翻騰的臺灣文化事典,烹調島國的情感記憶與政經版圖輪替, 融合食材的撞擊和對話,蒸潤出獨樹一格的「臺灣味」。
空間交織美食,臺菜館的空氣裡除了飄散著氣味,也營造出了特殊的飲食氛圍。飲食在臺灣可以大致分出客家菜、閩南菜或其他各種移民的菜餚,尤其在匯集了從各地方移入居民的都會地區,地方菜餐館更是體現不同種族細微差異的地方。我們開始思考什麼是「臺灣料理」?當中藏著什麼故事?
飲食文化與風土歷史息息相關,也能看出臺灣的寬廣與包容性。隨著時代的演進,臺灣菜融合了閩粵料理、北京菜、江浙菜、上海菜、臺灣眷村獨特的小吃等;但又因本島的風俗習慣、氣候與材料的影響下,最後發展出獨樹一格的特色料理。
◆臺菜文化脈絡大解析!
飲食最能透露出一地的風土人情、文化樣貌,是人類社群文明的指標。
本書兼以資料爬梳、論述、田野來描摹臺灣料理,定義臺灣料理。書中談及的「臺灣料理」以國宴的脈絡來架構,從日本時代大稻埕四大酒樓的宴席菜出發,除了看見飲食文化的豐富性,也是窺看地域歷史轉變的重要窗口……
◆畫說臺菜 澎湃百年!
本書除取材日治時期的《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料理之琹》、以及中研院「臺灣日記知識庫」裡林獻堂、吳新榮、黃旺成等文化人的日記和出版品;參考學者曾品滄、陳玉箴的學術研究;也親自近身採訪餐廳主廚、經營者;綜覽網路食記、食譜、當代出版品的飲宴記述……更輔以原創插畫,呈現澎湃鮮活的臺菜文化。
◆正港臺灣人吃些什麼?在哪裡吃?
龍蝦盤、日式汽鍋、八寶鴨、五柳居、水晶鴿蛋、金錢火雞、八寶飯、蔥蒜蒸龍蝦、鯧魚米粉、荷葉粥、紅燒牛肉麵、小籠包、獅子頭、翅參鮑肚、魷魚螺肉蒜鍋……江山樓、東薈芳、春風得意樓、蓬萊閣、山水亭、鐵道飯店、黑美人大酒家、慈聖宮廟口、鳳梨大樓……
從日治時期至近年總統國宴,從庶民日常的臺灣味到高級食材的臺灣料理。那些挑動你味蕾的菜色,都隱含著與各個時代的深刻連結。
◆日本裕仁皇太子也曾到臺灣,
品嚐了一場華麗的盛宴。
一九二三年,日本裕仁皇太子行啟臺灣,總督府官邸設宴,宴席由東薈芳及江山樓合辦。當時《臺灣日日新報》以〈御宴與臺灣料理江山樓之光榮〉大幅報導,並把當日菜單十三道料理刊載報上。其中皇太子殿下每道菜皆有食用,特別喜歡八寶飯,宴後皇太子傳旨褒嘉。此後日本皇室來臺,所有的臺灣料理會席都由江山樓包辦。
一九二五年江山樓再度承辦秩父宮雍仁親王來臺料理,以及,一九二六年北白川宮能久妃富子、一九二七年朝香宮鳩彥王、一九二八年久彌宮朝融王都由江山樓外燴臺灣料理,此時皇太子已成了昭和天皇(一九二六年)幾乎每年都承辦日本皇室成員來臺的宴席,臺灣料理的地位也由此確定。
作者簡介:蕭秀琴
目前住在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從事文字工作。
希望以每年一部作品的速度,完成小說、報導,劇本,翻譯作品。
已出版作品
著作
1)《精油全書》,商周出版,2003
2)《2005年占星年曆》,商周出版,2005
3)《芳香療法》,麥田出版,2006
4)《精油與星座》,商周出版,2007
5)《輕芳療,愛情的靈藥:30篇戀愛小說與60種情緒療癒配方》,自由之丘,2013
6)《植有武威山茶的小屋》,蔚藍文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