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帽壺
僧帽壺:中國元代創制的瓷器造型的壺式之一。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為口沿上翹,前低後高,鴨嘴形流,壺蓋臥於口沿內,束頸、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元器形體敦實、壺頸較粗、壺流略短,明器壺流略長,清器頸略高,腹部略瘦。最早為元景德鎮青白瓷器。明清兩代繼續燒造。有青花、紅釉、白釉器等。
「僧帽」,出家僧人頭上帶的帽子。《佛教大詞典》「帽子」條目記載如下:頭巾、禪巾、菩薩巾,冬季僧侶頭上所戴布制之物。《釋氏要覽》卷下送終篇頭巾條載帽的形制「全長五尺三寸,前面長二尺八寸,背後長二尺五寸。」然而,除南傳佛教僧眾因為天氣的原因基本上未見著帽外,佛教各宗派的帽子又有著不同的形制。如在大乘佛教裡面有天台、真言、淨土和禪宗的區別,有漢傳佛教和密宗的區別,以國籍論又有中國佛教與日本佛教帽子的區別。早期佛教對帶帽的要求比較規範,《四分律》記載,佛言:「比丘不得裹頭,是白衣法,若裹頭如法治,時諸比丘頭冷痛白佛。佛言:聽以毳若劫貝作帽裹頭。」這段文字記敘的是早期有家僧人不許帶帽子的規定,但是後來因比丘無頭髮,天氣寒冷所以佛祖慈悲允許用毳或劫貝作帽裹頭。即便如此,《大比丘三千威儀經》還規定了「著帽之時,不得對佛作禮。」
佛教典籍中,佛祖雖然規定了是否可以佩帶帽子,但是卻沒有為它規定具體形制。因而流傳到後世佛教中帽子的形狀不單有宗派之分還有國籍之別。中國僧帽壺根據傳器型制主要分三種,其一為明代李茂林款式,其二為時大彬款式,其三為最早出現在紫砂器中的僧帽壺——「高」僧帽壺。經比較以上三款都叫僧帽壺,同一名稱的器形差別卻很大。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從上古陶器、青銅器的使用,漢之後由漆器到瓷器,至紫砂的興起和進步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這種影響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變的更加複雜。從作品的角度來說每個朝代都會根據當時的社會文化氛圍,工藝製作水平和審美風格而有著自己的特點和變化,比較同一時期的器物是無法找出它們的傳承點和變化原因的時候,轉移到歷史文化的角度上來,而不能僅僅從工藝設計這一點來看問題
壺制特點
李茂林款僧帽壺
嘴短直,嵌蓋,壺肩上平面有篆文一圈,可回旋倒讀均成文。壺底刻「萬曆丁醜子京先生索,文嘉銘」。(萬曆丁醜為公元1577年)壺身上貼的蓮瓣花紋裝飾應該是根據佛教習慣而來。此壺在僧帽壺中的地位是比較獨特的,因為如將嘴、把不做考慮的話,壺身與當今和尚們冬天所帶之明宣德青花瓷僧帽壺
帽子最為相象。因此可以說在遍查佛教典籍後,沒有發現有關對僧帽的具體形制記載的情況下,此壺和僧帽這個名字的原始意義(上文《四分律》中載僧人因天氣寒冷而佛祖准許帶帽之語),並和現實情況下(淨土、禪宗等中原佛教僧侶所帶之帽子)最相符。
時大彬款僧帽壺
特點頗為明顯,壺身六瓣,鴨嘴流,蓮瓣裝飾上升到壺冠,耳型把上有一小扳手(似飛把)。壺底刻「萬曆丁酉年時大彬制」(公元1597年)楷書。
顯示這兩把壺製作時間相差不過二十年,但是形制卻差距如此之大。一般情況下同名器形見應存在的一定的相同點或前後變化的傳承,於這裡卻絲毫沒有脈絡可尋。再翻看資料,介紹時款僧帽壺時多提到了是從元代瓷器中「甜白釉僧帽壺」演變而來,根據時間計算元代要早於紫砂開始盛行的明朝。雖然紫砂圓形僧帽壺本身之間也有一些細微不同變化,但總的來說應該是最早出現在紫砂器中的僧帽壺造型。
宗教內涵
景泰藍番蓮紋僧帽壺
瓷器僧帽壺也有著鮮明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格,經過多方查找對比後發現元及以後歷代以「僧帽壺」來命名的瓷器有很多,如「明宣德寶石紅僧帽壺」、「青花藏文穿連雙龍紋僧帽壺」、「甜白釉僧帽壺」等。尤其是現藏於台北故宮的「青花藏文穿雙龍紋僧帽壺」,揭示了僧帽壺的來歷!此器頸,流,把身基本上和以上幾種差別不大,關鍵在於壺身上的一圈藏文,其意義為吉祥祝福用語,現將其摘錄並翻譯如圖:「日平安,夜平安,陽光普照皆平安,日夜永遠平安泰,三寶護佑永平安」。此處所謂三寶即是對佛教中佛、法、僧的稱謂。這把壺形制仿自元代僧帽壺,為什麼明代要原樣仿制上一代少數民族朝代「元」的器用品呢?根據這把壺身上藏文吉祥祝語的記載發現藏傳佛教和僧帽壺的出現應該有一定的關係。
有資料說永樂皇帝為了在連續不斷的法會上減輕僧人們的睡意而定做了數百僧帽壺賜予眾僧作為飲茶器具。黑色法帽在被蒙哥賜予藏僧的時間上要早於瓷器僧帽壺的出現,考慮到僧帽壺的使用價值和它與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有著很深的淵源,以「藏」民族的一些實用器皿,包括從藏傳佛教法器中選取和其有相同處的與之進行了仔細對比,發現了藏傳佛教中常用的五佛冠,可能也對早期僧帽壺的設計起到了影響。「五佛冠」,其冠字有把帽帶在頭上的意思。就形制來說,此冠分五朵蓮瓣,每一葉冠中間,都有一個蓮瓣形的佛龕,佛龕中間各有一個代表五佛之一的梵文字母。這也與僧帽壺頸部以上的設計比較相象。至此,經過以佛教界法器的比較和對歷史上僧帽壺來源的考察,關於其出現的原因的一種解釋——它可能是以中原漢族傳統器皿「湯瓶」為主體結合藏傳佛教法王「黑帽」和法器五佛冠的式樣為頂部設計,並以此來明確其宗教使用特點而設計的飲器。它的用途初期專為佛教僧侶飲茶,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變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壺。
工藝特色
明永樂紅釉僧帽壺
僧帽壺最早出現的時間是元代,最早出現時的載體為瓷器。明以後隨著大量瓷器工匠轉移到紫砂器方面的製作後也將此器形移植了過來。並且根據以上原因來看,紫砂圓形僧帽壺的出現時間要早於李茂林,更早於時大彬款,時款應為紫砂工藝成熟後,由製作紫砂器皿的工匠根據紫砂壺成型特點加以改良後出現的結果。李茂林款僧帽壺應和其它兩種是沒有傳承關係的,其出現的理由可以做以下兩點考慮:一,李根據漢地佛寺內僧人實際使用後產生靈感設計而來;二、李根據當時出現的瓷器僧帽壺款式所啓發,進而獨立創作的。
通過從歷史的角度,證明瞭僧帽壺在歷史上有著並且也應該有它獨特的地位:其一,解釋了壺名的由來,揭示了其與少數民族器用品有著直接聯繫,並且反映出一段各民間交流的歷史。其二,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僧帽壺製作工藝,設計思路轉變的過程。通過它能夠比較清晰的反映紫砂在中國歷史大環境中不斷變化的歷程,說明瞭「飛把」工藝設計的出處。其三、也展現了佛教傳統中從無帽到有帽,以至於到帽子成為法器的一種演變過程。通過這次對僧帽壺的研究後更發現僧帽壺與傳統文化分不開,它是折射出中國文化傳統和歷史的一面鏡子。
陶器和瓷器的差別 在 杰朗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燒制出一把好的紫砂壺,除了適合的溫度,還需要好的「氣氛」
紫砂壺製作完成後,需要進窯經過燒制的環節。從古時起,宜興就有專門負責燒制的「窯戶」,制壺人並不參與窯燒。紫砂壺與陶器、瓷器一樣,好泥料好工藝配合好的燒窯技術,才能最終成就一把上等的紫砂壺。那麼,影響紫砂壺燒制效果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1,燒成的溫度
紫砂壺燒成溫度根據泥料的不同,燒成溫度也有差別。並且,每一種紫砂泥料也並非只有一個固定的燒成溫度,而是一個合理的溫度區間。比如某一種泥料,在1150℃到1160℃之間,都能燒成,溫度的不同會導致紫砂壺的呈色有差異,但不會影響紫砂壺最終的品質。在古代,紫砂壺燒制多是用龍窯燒成,目前則以電窯、推板窯等為主。不過,無論哪種窯,燒成溫度都必須在1000℃以上才能達到國家規定的陶器、瓷器致密不滲水且吸水率在0.5%以下的要求。
2,燒制的氣氛
紫砂壺在燒制過程中,由於氧氣濃度的不同,導致燃料燃燒的程度也不同,出現的不同窯內氣氛就是燒制氣氛。
燒制氣氛分為氧化和還原兩種,氧化氣氛指的是氧氣充足,燃料可以完全燃燒。特點是溫度高,熱衝擊力大;還原氣氛指的是氧氣不足,燃料未完全燃燒,溫度低,熱衝擊力小。而之所以紫砂泥料燒成會呈現不同的顏色,就是因為泥料中的天然金屬氧化物以及其他非金屬氧化物,在不同的燒制氣氛中,發生不同的反應,最終導致紫砂壺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例如,紫砂泥料中的氧化鐵,在氧化氣氛中,氧化鐵1400℃以下不會形成共熔物,而在還原氣氛中,1100℃左右就會形成液相。而紫砂壺的燒成溫度基本在1150℃—1180℃之間,所以如果是氧化氣氛中燒制,成品紫砂壺多為紅色或紫紅色;如果是還原氣氛中燒制,氧化鐵液化會使紫砂泥料呈現出紫褐色。
所以說,同樣的一把壺,用不同的溫度,不同的窯燒制,可以呈現出不同的效果。紫砂壺的製作是一種藝術創作,燒制也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如果有機會可以收穫一把顏色喜歡、泥料上乘、工藝一流的紫砂壺還是難得的一件事。
紫砂壺入窯燒制的過程介紹
一把手工製作成型的紫砂壺,只有入窯燒制之後,才能最終成為壺友手上的宜茶器具和紫砂藝術品。絕大多數人只對最終的紫砂成品感興趣,但沒有想過:如果沒有經過這一番艱苦的涅槃,也就沒有所謂的紫砂藝術。燒制也是技術活,在沒有電窯、推板窯、梭式窯等現代機器以前,紫砂壺的燒制幾乎全憑燒窯師傅的經驗。今天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紫砂壺燒制所經歷的八個階段。
一、脫水階段
常溫~200℃,為紫砂坯體的脫水階段。這段時間內主要是排除坯體內的結合水(機械水),要求升溫緩慢均勻。當窯溫升至105℃時,坯體內大量水分開始蒸發。為了有效而完全的排除水分,105℃時應保溫30分鐘,即30分鐘時間內窯溫始終控制在105℃左右。脫水階段必須緩慢升溫,否則坯體極易開裂或炸裂。
二、排除結晶水階段
200℃~500℃是紫砂坯體排除結晶水的階段,結晶水又叫結構水,它不同於泥料的結合水,必須在450℃-500℃時才能從高嶺土中分解,這時只要平穩的正常升溫即可。
三、石英晶型轉變階段
500℃~600℃為石英晶型轉變階段。石英在573℃時,體積增加0.84%。紫砂泥料中含有大量的石英成份,特別是段泥(或本山綠泥)含量更大。所以這一階段燒成操作要特別當心。雖然整個反應過程很快,只需短短幾分鐘時間,但如處理不當,就有可能出現坯體開裂。這一時間段必須確保窯內溫度均勻,盡可能的減少窯內各處的溫差,這是相當關鍵的。
四、氧化分解階段
600℃~1050℃,為氧化分解階段。在這階段碳酸鹽得到分解,氧化鐵、氧化錳等著色氧化物開始顯示本色。
五、燒結階段
1050℃~1200℃(這是指紫泥溫度)為燒結階段。當窯溫達到這個溫度時,尚需保溫一段時間,因紫砂壺為薄壁產品,一般保溫30分鐘。保溫的目的是為了減少窯內上下溫差。當上下溫度相同時,可以停止加溫,關閉燒嘴。
六、急冷階段
1200℃~700℃為急冷階段。這一階段窯內製品還處在熔融的有塑性的狀態,可以快速急冷而不至於開裂。採用快冷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縮短燒成週期,提高窯爐工作效率;二是由於急劇快冷,製品表面光澤度極好,茶壺的水色可以顯現。
七、緩慢冷卻階段
700℃~400℃為緩慢冷卻階段。這一階段很重要,操作時尤應注意。因為573℃為石英晶型轉化溫度,體積縮小0.84% ,特別是段泥(本山綠泥)壺更應當心,要確保窯內緩慢而又均勻的冷卻,否則製品極易驚裂報廢。
八、正常冷卻階段
400℃~90℃為正常冷卻階段。可快也可慢,因為此時的冷卻已不會對產品產生負面影響。
一把純手工或半手工成壺得來不易!往往一綑生泥30斤,在製成時燒不出幾把好壺,阿不拉望壺友真心珍惜!
陶器和瓷器的差別 在 什麼是陶瓷?一秒解鎖你可能不知道的陶與瓷 - TATAGA1 的相關結果
陶瓷器泛指以黏土塑形,再經過燒製成形的器物。陶器,一般用黏土或陶土,經捏製成形後燒製而成;瓷器則由瓷石、高嶺土等組成,外表施釉或經手工彩繪,高溫( ... ... <看更多>
陶器和瓷器的差別 在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分辨陶與瓷? - DUAHO 剛剛好陶瓷器皿工作室 的相關結果
瓷器 的原料是瓷土。瓷土則是以高嶺土、長石、矽石等礦物原料製作出來的。 ... 瓷器的燒製溫度也比陶土高一些,透光性佳,如果坯體做得夠薄,把坯體對著光看 ... ... <看更多>
陶器和瓷器的差別 在 話說,陶器和瓷器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的相關結果
1. 原料不同 ... 作為人類最古老的發明之一,陶器的原料就是黏土或是陶土(你沒看錯,就是這麼簡單,沒有什麼黑科技在裡面)。瓷器則是在陶器製作的基礎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