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知道有沒有發現
我有將近一個禮拜
幾乎沒有發任何和政治有關的文章
不只不談政治
我也推掉了所有的政論節目、媒體採訪
就是靜靜的爬山、寫作、讀書、在議會審法案預算
想想,我也好久沒有這麼平靜專注在生活了
不否認,之所以暫時不想談政治,是因為黨主席選舉
還好,明天就結束了
不管結果如何,戰鬥的羅智強,將重新出發
為台灣守護民主
制衡濫權的執政者
是我唯一不變的堅持
台北100步,第42步:明舉山
上次來到大湖公園旁走白鷺鷥山,其實康樂山丶明舉山也在旁邊,用登山步道串連,大約4小時就能將3座山走完
今天只挑戰明舉山,明舉山的步道較為原始,陡上拉繩的機會也較多,是初學者鍛練的好選擇
照片:攝於陽明山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陽明山 有 幾 座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生顯得黯淡無光嗎?請更換一種生活,搬去小木屋住吧。到了深山裡,如果世界仍了無生趣,如果周遭仍令人難以忍受,那事實就擺在眼前了:你是受不了你自己呀!」
以上這段話出自《貝加爾湖隱居札記》這本書,是作者席爾凡・戴松一個人跑到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在貝加爾湖畔的小木屋所寫下的札記。
那短短兩天暫居在「陽明實驗山屋」的時光中,我不斷想起這本書裡的情節。雖然陽明山和貝加爾湖的環境條件可說是天差地遠,但心情上可以說非常接近吧 —— 我們都需要人群的陪伴,但其實我們對孤獨的需求遠遠超過自己的想像。
所以每一個愛山的人,應該在心裡都有一個嚮往的山屋雛形,甚至或許也和我們一樣,幻想扮演山屋管理員的角色,生活在山裡,住在一棟小房子裡,透過大自然的深邃與幽靜,去認識更深層的自己。
│
#陽明實驗山屋
疫情期間應該幾乎所有的山屋都封閉了,唯獨這間例外,因為嚴格來說,陽明實驗山屋不是真的山屋,它是已閒置多年的「小觀音房舍」,透過 #格式設計 的巧思,將一座廢墟改造成「陽明實驗山屋」,以「與時俱進的國家公園」為出發點,用設計和美學的力量,開拓群眾對一座山屋的全新想像。
1F 是火山咖啡 VOLCANICAFÉ,可以喝到三種咖啡,分為淺焙「霧氣」、中焙「熔岩」和深焙「火山礫」,以氣味詮釋陽明山的火山元素。
一樓另外還有一面牆,展示 Mountan Lab Gear 山道具,將陽明山作為一個品牌,打造出一系列的概念性商品,例如和Hanchor合作的輕量化背包,還有Wisdom設計的超帥氣山屋管理員制服。(概念商品的意思是,只有展示的這一套,目前買不到)
2F 是 Mountain Research 微型展和 Book Hut 山系選書,概念是「山屋設計事務所」,所以場景很像是山屋管理員的辦公室,裡頭有關於陽明山地質、環境與植物的手寫筆記、照片,還有詹偉雄大哥選出的30本書, 用小型展覽的形式呈現,未來還有可能舉辦導覽、講座,或是Podcast節目的錄製。
這一切的一切,都濃縮在這間兩層樓的小屋子裡,它所展示的是一個空間、文化和自然的概念,你可以走進這裡喝一杯咖啡,坐下來攤開地圖研究實驗山屋開發的四條路線;或者走上二樓參觀,閱覽森林書籍,觀看那位虛擬的山屋管理員,在他虛擬的辦公空間裡,所留下對陽明山的熱愛與關切。
陽明實驗山屋 Y.M. Mountain Lab
│
#客串山屋管理員
前兩天我們受邀到屋子裡實際過了一夜,而這過程也是這個「實驗」的一部分,我們穿上制服,以客座山屋管理員的身份停留約24小時,在裡頭沖咖啡、閱讀、聽音樂、辦公、睡覺。老實說,雖然睡得不太習慣,但實在是非常過癮。
尤其隔天清晨到小油坑繞了一會兒,好像用山屋管理員的身份在巡視,真有那麼一回事的感覺,而且看見綠油油的群山,心裡甚是感慨與懷念。
在那短短30分鐘的時間,陽明山對我們來說不是台北人的後山、不是大眾休閒遊憩的國家公園,它就是一座山、一個大自然,而我們非常、非常開心能夠再次投入它的懷抱。
——
陽明實驗山屋 YANGMING MOUNTAIN LAB
實驗山屋 X 火山咖啡 X 森林書房 X 微型展
■ 陽明山屋電台 Y.M. Podcast ■
SoundOn搜尋|陽明電台 Y.M. Podcast
Spotify|https://reurl.cc/0D3DVo
■ 陽明實驗山屋 Yangming Mountain Lab ■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Y.M.Mountain_Lab
陽明山 有 幾 座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讀過很多登山的文都說山會發出訊息,但我從來聽到過。
⠀⠀⠀⠀⠀⠀⠀⠀⠀⠀⠀
或許走走陽明山根本不算登山(不用懷疑這勉強算健行),但我聽到心跳很大力,呼吸與潺潺流水重奏,樹梢偶有松鼠躍過、鳥飛過。
⠀⠀⠀⠀⠀⠀⠀⠀⠀⠀⠀
記得十月晨雨後,天轉晴,我們上擎天崗,在陽明山公車總站轉車時,陽光照在朋友的笑臉上,顯得青春洋溢。
⠀⠀⠀⠀⠀⠀⠀⠀⠀⠀⠀
但乘遊園公車108號抵達「擎天崗站」時,狂風暴雨,風將雨傘吹花,不到十秒全身溼透,石階步道成了小瀑布,一片霧濛濛,能見度不到三公尺。
⠀⠀⠀⠀⠀⠀⠀⠀⠀⠀⠀
隨意在雨中嘻嘻哈哈拍了幾張照自嘲準備下山,無奈雨太大,我們查看地形後選擇擠到一群充滿登山客長輩的涼亭躲雨。
⠀⠀⠀⠀⠀⠀⠀⠀⠀⠀⠀
他們穿著專業的登山服裝各自忙碌,石桌上散落各式小點,中心一個爐具正在煮湯。
⠀⠀⠀⠀⠀⠀⠀⠀⠀⠀⠀
其中一位爺爺拿起鈦金屬杯裝了湯遞給我:「很冷吧!喝一點,三個人一起喝。」他親切的笑著。
⠀⠀⠀⠀⠀⠀⠀⠀⠀⠀⠀
這善意的舉動後,開啟了我們的話題。
⠀⠀⠀⠀⠀⠀⠀⠀⠀⠀⠀
「你們是大學生吧!怎麼會這種天氣來這裡?」他又遞了幾個日式糕餅給我。
⠀⠀⠀⠀⠀⠀⠀⠀⠀⠀⠀
「我畢業了啦!另外兩位明年畢業。就想說難得放假來看看……沒想到……」
⠀⠀⠀⠀⠀⠀⠀⠀⠀⠀⠀
爺爺笑了笑咬著糕餅,屑掉了下來,但來不及落地就被狂風吹走。旁邊一位阿姨說:「你們東西拿好別被風吹走了。」
⠀⠀⠀⠀⠀⠀⠀⠀⠀⠀⠀
大家趕緊收拾桌上點心,一陣手忙腳亂後,爺爺又問:「你們讀哪呀?」
⠀⠀⠀⠀⠀⠀⠀⠀⠀⠀⠀
「台大日文、世新觀光。」
⠀⠀⠀⠀⠀⠀⠀⠀⠀⠀⠀
「哦!日文系呀。」他雙眼發光,突然切換語言興奮地說起日語。
⠀⠀⠀⠀⠀⠀⠀⠀⠀⠀⠀
接下來的對話我沒聽懂,但日文系的朋友跟爺爺聊得很開心,他翻譯轉述我們才知道這位爺爺是校長退休,跟一群「文人雅士」一起從陽明山腳爬上來的。
⠀⠀⠀⠀⠀⠀⠀⠀⠀⠀⠀
後來這段時間裡,這群校長、老師、故宮的解說員紛紛遞來餅乾、熱茶等食物,並且滔滔不絕分享他們的故事。
⠀⠀⠀⠀⠀⠀⠀⠀⠀⠀⠀
「很開心認識你們。」爺爺將鍋中的丸子撈起,一人給我們盛一個。
⠀⠀⠀⠀⠀⠀⠀⠀⠀⠀⠀
✑- - - - - -
⠀⠀⠀⠀⠀⠀⠀⠀⠀⠀⠀
那天,我們犯了「登山」新手的大忌,根本沒看即時影像就上來!但也是那個早晨,我們與萍水相逢的「登山客」們相遇在看不清彼此樣貌的雨霧中,離開時我們沒留聯絡方式,但這份溫暖像那天的霧一樣濃,至今未散。噢!以上故事屬實,我的Youtube有部分紀錄影片,有興趣的可以上去看看我們當時多狼狽,卻也多溫暖。
⠀⠀⠀⠀⠀⠀⠀⠀⠀⠀⠀
之前與Kit見面時約定要一起走走步道,希望我的心臟可以跟上你的腳步。讀《沒有名字的那座山》時,看到互相救援、彼此理解、互訂終身等各種故事好感動,想起自己這個「唯一跟山沾上邊的故事」,趕緊寫下。
⠀⠀⠀⠀⠀⠀⠀⠀⠀⠀⠀
推薦山女孩Kit《沒有名字的那座山》!出版三個月了!我看得很慢,但好喜歡。祝福大家都有機會走向山、傾聽山、愛上山。
⠀⠀⠀⠀⠀⠀⠀⠀⠀⠀⠀
「有時候,非要往前;有時候,不能往前。」
山女孩最新散文創作──獻給所有停在原地的人
⠀⠀⠀⠀⠀⠀⠀⠀⠀⠀⠀
#手寫 #寫字 #樂筆合作 #遠流出版 #山女孩 #Kit #沒有名字的那座山
#mountains #handwrighting #labofsun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