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策會討論促進產業環境?市府的青年發展政策在哪裡?】
本次基隆市議會的第一案報告事項為國民黨團所提「工策會近年來成效如何?請市府提出恢復後具體績效報告。」工商業投資策進會主任委員是市長林右昌,總幹事在今年7月前是前國大代表張金華擔任,目前則為前議員洪森永出任。設置工策會的緣由是「居於政府與廠商之間,以『服務、溝通』發揮橋樑功能 。主要工作為積極推動改善境內投資環境,宣導政府財經政策,策進投資意願,會同有關單位規劃工業區之編定,促銷工業區土地,協助興辦工業人取得土地,申辦有關登記手續,乃至於提供市場資訊。並經常訪問廠諮詢意見及調解疑難,係地方之『投資服務中心』。」
產發處在會中針對近年工策會的執行成效也就如同工策會網站上所寫的,「改善投資環境、增加廠商投資意願」,其中很多是「提供投資訊息」、協助法規、稅務優惠、行政工作與「土地取得」,即時提供政府優惠資訊、辦理產業交流演講等。
就這一份市府局處難得有六頁A4的報告事項中,除了協助兩位青年創業者找尋適合店面外,我看不到更多青年創業更多法規、資訊、優惠遑論空間支援(青年創業者要的不是土地,而是能發揮創意的空間)。我們把青年創業者看作是新設立的小公司或小廠商,當然也需要政府在法規、資訊、空間上的協助,然而,在這份報告事項的說明中,我看到的是工策會仍以「發展成熟」的中小企業、廠商為主要對象,青年創立的小型工作室、小型公司步履維艱,卻不是他們輔導的範圍。
於是我發言詢問:「我所看到的工策會進行的投資資訊、優惠提供、法規協助與土地取得,似乎都只針對成熟的中小企業或廠商,我想知道針對青年創業、青創的小型企業這部分,工策會是否有相關的作為?」我得到的回覆是產發處長說目前工策會含總幹事僅有5個工作人員,很難再囊括青創業務,未來產發處會有青年相關事務的負責科室。另外,處長也說青年創業很容易失敗,成功率大概只有10%,所以很難有長期的政策協助。
基本上,這次工策會報告事項的討論中,基隆市議會的兩個黨團個別針對前後總幹事張金華、洪森永進行「能力」與「政商關係」的攻訐,而曾經提過「青年創業政見」的議員在這次討論中對「青創」隻詞未提,只是不斷詢問「北台科技園區」的進度(麥金路3巷未開發之土地,部分為保護區),偶有資深議員批評「近年基隆青年相關活動沒有效益,無法帶來產值,政府憑什麼協助他們」等。這場關於工策會的報告事項中,青創議題難以取得主要討論的位置,就在各種莫以名狀的針鋒相對中結束了。
---
近年來有許多基隆青年回流,有以挖掘基隆獨特的城市文化作為觀光資源以發展小旅、將設計與鞋業結合的設計工作室、有藝術文化工作者、有金工創作者、花藝創作者、有發現基隆港口底蘊想留在基隆發展劇場的青年劇團、也有空間專業、藝術策展的青年希望和社區一起投入地方創生,更有想透過發展基隆特有的遊戲或公民行動的青年,以及透過社區書店帶入社區共老與長照議題的青年團體。
也因此,我對於這次議會中工策會討論青年事務的無法推進,深感遺憾。目前,市府針對上述這些回鄉青年、青年創業者給的協助,多數集中在資金貸款(例如地方型SBIR),以及少部分都發處規劃空間活化的協助,其餘就是釋出政府計劃給予青年承接。會中,產發處長也提到未來產發處會有青年發展相關的科室,我也特別提醒,青年創業除了資金支持外,最需要的是商業模式與企劃規劃的協助,以及容許實驗的空間支持。
以我自己曾經在新創公司工作的經驗,以及我和青年創業朋友針對青創議題發生過許多討論,青年創業當然難以立竿見影地創造「產值」,但青創能帶著青年獨特的創意、新世代的技術與對社會問題的觀察,企圖找出社會議題或目前缺乏的商業模式,開拓一條新路。
基隆這座城市對於青年創業的支援在哪裡呢?除了資金,是否有更多商業模式、創意挹注或是實驗空間的提供?除了對現行的政策提出疑問,下一篇,我們會分享今年四月時跟著Ours都市改革組織參訪首爾所看到的青年創業政策,很值得我們參考:首爾市協助青年創業團隊能嘗試不同的商業模式,指出市政沒有辦法涵蓋的社會問題、並提出解方,進而以創新,找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新經濟模式。
隆昌鞋業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工策會討論促進產業環境?市府的青年發展政策在哪裡?】
本次基隆市議會的第一案報告事項為國民黨團所提「工策會近年來成效如何?請市府提出恢復後具體績效報告。」工商業投資策進會主任委員是市長林右昌,總幹事在今年7月前是前國大代表張金華擔任,目前則為前議員洪森永出任。設置工策會的緣由是「居於政府與廠商之間,以『服務、溝通』發揮橋樑功能 。主要工作為積極推動改善境內投資環境,宣導政府財經政策,策進投資意願,會同有關單位規劃工業區之編定,促銷工業區土地,協助興辦工業人取得土地,申辦有關登記手續,乃至於提供市場資訊。並經常訪問廠諮詢意見及調解疑難,係地方之『投資服務中心』。」
產發處在會中針對近年工策會的執行成效也就如同工策會網站上所寫的,「改善投資環境、增加廠商投資意願」,其中很多是「提供投資訊息」、協助法規、稅務優惠、行政工作與「土地取得」,即時提供政府優惠資訊、辦理產業交流演講等。
就這一份市府局處難得有六頁A4的報告事項中,除了協助兩位青年創業者找尋適合店面外,我看不到更多青年創業更多法規、資訊、優惠遑論空間支援(青年創業者要的不是土地,而是能發揮創意的空間)。我們把青年創業者看作是新設立的小公司或小廠商,當然也需要政府在法規、資訊、空間上的協助,然而,在這份報告事項的說明中,我看到的是工策會仍以「發展成熟」的中小企業、廠商為主要對象,青年創立的小型工作室、小型公司步履維艱,卻不是他們輔導的範圍。
於是我發言詢問:「我所看到的工策會進行的投資資訊、優惠提供、法規協助與土地取得,似乎都只針對成熟的中小企業或廠商,我想知道針對青年創業、青創的小型企業這部分,工策會是否有相關的作為?」我得到的回覆是產發處長說目前工策會含總幹事僅有5個工作人員,很難再囊括青創業務,未來產發處會有青年相關事務的負責科室。另外,處長也說青年創業很容易失敗,成功率大概只有10%,所以很難有長期的政策協助。
基本上,這次工策會報告事項的討論中,基隆市議會的兩個黨團個別針對前後總幹事張金華、洪森永進行「能力」與「政商關係」的攻訐,而曾經提過「青年創業政見」的議員在這次討論中對「青創」隻詞未提,只是不斷詢問「北台科技園區」的進度(麥金路3巷未開發之土地,部分為保護區),偶有資深議員批評「近年基隆青年相關活動沒有效益,無法帶來產值,政府憑什麼協助他們」等。這場關於工策會的報告事項中,青創議題難以取得主要討論的位置,就在各種莫以名狀的針鋒相對中結束了。
-\-\-
近年來有許多基隆青年回流,有以挖掘基隆獨特的城市文化作為觀光資源以發展小旅、將設計與鞋業結合的設計工作室、有藝術文化工作者、有金工創作者、花藝創作者、有發現基隆港口底蘊想留在基隆發展劇場的青年劇團、也有空間專業、藝術策展的青年希望和社區一起投入地方創生,更有想透過發展基隆特有的遊戲或公民行動的青年,以及透過社區書店帶入社區共老與長照議題的青年團體。
也因此,我對於這次議會中工策會討論青年事務的無法推進,深感遺憾。目前,市府針對上述這些回鄉青年、青年創業者給的協助,多數集中在資金貸款(例如地方型SBIR),以及少部分都發處規劃空間活化的協助,其餘就是釋出政府計劃給予青年承接。會中,產發處長也提到未來產發處會有青年發展相關的科室,我也特別提醒,青年創業除了資金支持外,最需要的是商業模式與企劃規劃的協助,以及容許實驗的空間支持。
以我自己曾經在新創公司工作的經驗,以及我和青年創業朋友針對青創議題發生過許多討論,青年創業當然難以立竿見影地創造「產值」,但青創能帶著青年獨特的創意、新世代的技術與對社會問題的觀察,企圖找出社會議題或目前缺乏的商業模式,開拓一條新路。
基隆這座城市對於青年創業的支援在哪裡呢?除了資金,是否有更多商業模式、創意挹注或是實驗空間的提供?除了對現行的政策提出疑問,下一篇,我們會分享今年四月時跟著Ours都市改革組織參訪首爾所看到的青年創業政策,很值得我們參考:首爾市協助青年創業團隊能嘗試不同的商業模式,指出市政沒有辦法涵蓋的社會問題、並提出解方,進而以創新,找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新經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