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世紀末,因香港及廣州貿易頻繁,香港政府與當時的滿清政府商議興建連接香港與廣州的鐵路。1898年,香港政府與當時的清政府達成協議,興建一條連接九龍與廣州的鐵路,專營權歸英方所有。而鐵路按地域分成中英兩段,分別由中、英兩國政府負責興建。中國境內的路段稱作華段,香港境內的路段稱作英段(當時香港是英國殖...
隧道專營權 在 容海恩 Eunice Yu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聯同新民黨新界東團隊約晤運輸署署長】
交通運輸問題與市民大眾息息相關,昨午(6月25日)我聯同葉太及一眾區議員及地區發展主任,前往運輸署與陳美寶署長及相關官員會晤。
會上,我向署方反映了我一直跟進的幾個問題,包括西貢及將軍澳一帶的交通擠塞問題、新界東單車停泊位不足及違泊問題等。此外亦關注大老山隧道專營權於7月中旬屆滿後的收費及巴士轉乘安排、因應屯馬線啟用可能引致新界東多條巴士路線需大幅削減、部分小巴及巴士班次不足、脫班及飛站等問題。
我將會聯同新界東團隊繼續跟進,期待署方就我們提出的多個問題,積極作出回應並積極改善新東塞車問題。
#新界東交通擠塞嚴重
#單車泊位不足
#大老山隧道轉乘安排
#屯馬線啟用勿大減巴士線
隧道專營權 在 福佳與林忌創作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09年11月我寫前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推動「高速無料化」--即高速公路橋免收費,呼籲香港廢除所有路橋收費,拉近各區差距,終於見到有第二個相同的倡議,不過諗唔到今次係香港01。
鳩山由紀夫最終失敗了,不是因為政策失敗,而是因為日本311大地震之後,國家發窮惡冇錢;而香港?最大的阻礙係,隧道公司其實全部都係「國企」或者「暗國企」,即親共勢力所把持的權貴。
當然呢個政府仲昆緊市民話「電子道路收費」可以解決塞車,你就知道呢個「倡議」係冇人會理的...... http://plastichk.blogspot.hk/2009/11/blog-post.html
香港01周報 2016-08-19
倡議 回購西隧 三隧全免費 香港做得到
三條過海隧道車流量長期不均,維港兩岸的市民每日飽受塞車之苦,儘管東隧已於本月7日交回政府接管,但政府卻未有急市民所急,提早回購於2023 年專營權才結束的西隧,僅繼續開「空頭支票」指會再做研究處理三隧分流,甚至擴展至研究六隧分流。多年來本港道路交通規劃失當種下塞車禍根,要解決交通擠塞老大難題,政府不妨用大膽思維,多管齊下,盡早回購西隧之餘,亦可因時制宜,待掌控三隧後全面劃一免收隧道費。市民、駕駛者是否仍要繼續在塞車旅程上虛度光陰,主導權從來都在政府手上。
撰文:《香港01》記者
攝影:余俊亮、鍾偉德、李澤彤踏入8 月7 日凌晨,幾個工人爬上東隧出口,用黑布蓋上舊隧道標誌,意味東隧30 年專營權屆滿。政府從此正式手握第二條海底隧道,只剩下西隧由私營企業擁有。不過,對市民大眾而言,彷彿什麼也沒有發生,塞車依舊。三隧收費不變,紅隧、東隧繼續擠塞,西隧則暢通無阻。弔詭的是,駕駛者選擇隧道時往往並非出於地理或交通考慮。西隧收費高昂,恍如「富貴車」的專屬通道,令政府在規劃上掣肘處處。
每日早上,紅隧九龍入口車龍排至何文田、油麻地是等閒事,反觀西隧入口往往十分疏落。據運輸署資料顯示,紅隧早上繁忙時段車速為每小時31 公里,東隧每小時33 公里,而西隧則快近一倍達每小時56 公里。
同樣距離,有經濟能力的駕駛者選擇行西隧,隨時可節省一倍時間。
回顧西隧通車以來19 年,其餘兩條隧道車流一直未能有效分流,紅隧目前使用率已達其設計容量147%,東隧用量亦逾九成,反而西隧車流經歷初期上升,但以後一直未有突破,使用率只有其設計容量約一半。
回購價料30 至60 億元
低於港鐵支線造價
到底要根治三隧分流問題,成本約需多少?中大商學院助理院長李兆波表示,可從西隧年報中「年度利潤」及「無形經營權」兩個數字看出端倪。
西隧2 0 1 5 年的利潤為8 . 4 3 億元,和過去數年水平相若,顯示西隧可帶來的盈利平穩。政府如有意買入西隧,將利潤乘以專營權餘下年期(即7 年),可得出約59 億元收購價。另外,西隧年報亦有一項名為「無形經營權」的資產,價值隨餘下經營年期遞減,目前值32.3 億元。李兆波解釋,「無形經營權」可理解為透過專營權合約帶來的現金流,故合約剩下的年期愈少,價值愈低。李認為,按此粗略估算,西隧回購價相信會介乎在32 億至59 億元之間。
政府目前坐擁8,600 億元儲備,如有決心處理三隧分流,解決長期困擾香港的交通問題,相信亦是市民樂見。綜觀近年本港大型基建。港珠澳大橋、高鐵香港段等橫跨中港工程,造價動輒上千億;就連港鐵今年10 月通車、只有兩個延伸站的觀塘線延線作價亦要72 億元。回購西隧所需公帑不少,自然要運用得宜,但能藉此理順本港交通命脈,不失為一項值得的投資。西隧回應查詢時亦表明,「對任何商業上可行的方案都持開放態度」,並未關上回購大門。
學者:當年規劃出錯 有必要改正
政府現時再展開三隧分流研究,更計劃將三條連接九龍及新界的隧道即大老山隧道、尖山及沙田嶺隧道,以及獅子山隧道納入研究,湊合成「六隧分流」,冀一併疏導同樣嚴重擠塞的獅子山隧道。隨着大老山隧道專營權兩年後屆滿,屆時政府將擁有三條新界隧道,提早回購西隧的迫切性更加刻不容緩。
當政府掌控三條海底隧道後,不妨用大膽思維,免收三條隧道費。
乍聽下雖似天方夜譚,但配合相宜的政策及配套,免費過海實非不可能。
外界或許質疑當三條隧道免費後,會產生加劇隧道周邊道路擠塞的「副作用」,不過若政府能多動腦筋、善用現有道路政策,「後遺症」也能治理。加上隨着沙中線、中環灣仔繞道、中九龍幹線等大型有助疏道路面擠塞的工程於未來幾年陸續上馬,打通港九兩岸的交通命脈,有助減少車輛駛入市區人車密集的地域。政府也要做好監管角色,避免工程一再延誤,爭取早日通車。然而,三隧免費後亦有助紓緩港鐵車廂擠迫,利多於弊。長遠而言,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的必要性,也值得當局思量。
李兆波指出,雖然劃一免收過海隧道費或會鼓勵更多市民駕車,加劇擠塞情況。不過,他認同問題可隨中環灣仔繞道落成及落實電子道路收費計劃等解決,同時他建議政府調高車輛牌費,遏止私家車增長,即可平衡隧道免費帶來的影響。他續指,解決塞車問題能帶來不少間接無形效益,「例如節省市民時間、甚至可促進消費」,「從西隧流量長期偏低可見政府當年規劃出了問題,以公帑改正有其必要」,更指為解市民每日塞車的燃眉之急,作價稍高亦可接受。
身兼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的中大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則認為,由免收隧道費引致的擠塞問題難輕言解決,建議政府可先從調整三隧收費着手,收窄價格差異,從而達致分流。
他又指,相信西隧會在洽商回購時「開天索價」,認為政府可透過補貼西隧,平衡三隧收費,相信動用公帑較少,亦可達致類似回購的效果。
各派議員撐回購
政治爭議不大
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熊永達指,不論是政府、學界還是民間均已討論多年,政府2014 年擱置「紅加東減」後,予人「望天打卦」之感,「諮詢後又諮詢,根本無心處理」。
除學者外,各派議員亦對政府回購西隧持正面意見。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形容回購西隧「絕對有迫切性同需要性」,盡早回購可讓政府掌握營運實際數據,有助實踐三隧分流。他又認為不用待中環灣仔繞道完成後才處理,因和隧道公司談判、修改法例等程序需時,政府應盡早準備。
新民主同盟立法會議員范國威亦稱,目前西隧因收費過高而失去分流作用,「不能忽略香港打工仔及駕車人士因為塞車而喪失的經濟成本」。
他又批評運房局局長張炳良在處理三隧分流上失職,「將任內應要處理的問題,不斷延後, 推諉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責任」。
運房局則重申,擁有西隧並非處理三隧分流的先決條件,西隧將於2023 年歸屬政府,目前並無計劃回購西隧。局方又指,收回東隧之後,政府會隨即就隧道分流展開研究。
相關安排主要透過修改各隧道收費機制,影響駕駛者的決定,達致分流。
至於會否免收隧道費,局方則無正面回應。
-----------------------------------------
選舉廣告 自行製作 2016-8-19
-----------------------------------------
隧道專營權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9世紀末,因香港及廣州貿易頻繁,香港政府與當時的滿清政府商議興建連接香港與廣州的鐵路。1898年,香港政府與當時的清政府達成協議,興建一條連接九龍與廣州的鐵路,專營權歸英方所有。而鐵路按地域分成中英兩段,分別由中、英兩國政府負責興建。中國境內的路段稱作華段,香港境內的路段稱作英段(當時香港是英國殖民地),路軌等基建設施分兩地管理。鐵路始建於1906年,英段於1910年通車,華段則於1911年通車。當時九廣鐵路─英段有2個方案。第一個方案是由尖沙咀直接向北,穿越筆架山,然後沿沙田海及吐露港海岸到達邊境。這個方案的好處是能夠經過當時新界的行政中心大埔,但缺點是需要開鑿長達2.4公里的筆架山隧道。另一個方案是由尖沙咀向西北沿海岸而行,經過荃灣及青山灣海岸,再北上屯門及元朗到達邊境(方案類似現今的西鐵線)。這個方案的優點是只須開鑿數條較短的隧道,技術上較首方案簡單得多,可是這個定線所經之處比較荒蕪,而且路程也較首方案長。最終,香港政府最後接納第一個方案。來往兩地的直通車服務曾因二戰及後來中國大陸政權易手而停辦,來往兩地的長途客車(港穗直通車)於1979年才恢復行走。該路段後來由兩間不同公司營運,分別是廣深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營運的廣深鐵路(原華段)及九廣鐵路公司營運的九廣東鐵(原英段)。沙頭角支線(1912年4月1日-1928年4月1日)是九廣鐵路於香港新界北區的一條已經廢止的鐵路線,由今日的粉嶺站通往沙頭角[1]。支線於1912年開通,直至因沿線興建了公路而客量大跌,終於在1928年廢止,營運了僅16年。於1911年初,當時的北約理民府建議修築鐵路連接沙頭角。政府採納建議,並於1911年4月開始,使用九廣鐵路英段(今港鐵東鐵綫)改用標準軌後從該鐵路拆下來的窄軌鐵路物料修建這條支線。由於當時鐵路所在沒有道路可達,因此材料都是用牛車和人力運送,並搬遷多個墳墓。建築工程於同年12月便完成,1911年12月21日,粉嶺至石涌凹一段首先通車,到1912年4月1日全線通車。支線設有五個車站,包括粉嶺、洪嶺、禾坑、石涌凹及位於邊境車坪街的沙頭角。全程以單軌鋪設,另在1.5英里及4英里設側線供讓車用,並在禾坑站設掉頭路軌。通車初期每日只有4班列車,配合九廣鐵路主線的時間表行駛,列車上設有售票員。因為設備和線型比較低規格關係,走畢全程需要55分鐘。除了客運,支線也兼辦貨運,主要是運送磚和煤。通車時全程票價為2角,通車初期支線並不太受歡迎,故此年乘客只有42,940人次。後來於1914年增設頭等車卡,並於1915年有新的票務安排後,乘客才增至67,608多人次,支線並首次出現盈利。於全盛時期的1919年,乘客更有82,505人次。1924年香港政府落實興建沙頭角公路,並於1927年通車後,支線的營運大受影響,該年乘客跌至只有27,699人次。當局認為支線已沒有營運價值,最終於1年後的1928年4月1日停駛,當年只有5,933人次乘搭支線。香港「九廣鐵路」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只代表「九廣鐵路──英段」,現在則指由九廣鐵路公司在1910年至2 007年在香港營運的所有鐵路網,包括九廣東鐵、九廣西鐵、馬鞍山鐵路及九廣輕鐵。自2007年12月2日,兩鐵合併生效後,原九廣鐵路的列車服務已改由前身是地鐵公司的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為港鐵一部分。九龍至廣州的九廣鐵路包括廣深鐵路(廣州至深圳)及九廣東鐵(羅湖至九龍)。現時仍然有城際直通車來往九龍(紅磡站)至廣州東之間,並延伸開行直通車至上海、北京等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