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沒有跟到直播的朋友們,我把問題整理如下!
有跟到的也可以看一下就是了,因為昨天後來整個在閒聊XD
Q:打完疫苗才發現懷孕了,需要等滿三個月後再施打第二劑嗎?
不需要,目前並無證據顯示任何肺炎疫苗需在懷孕滿三個月後注射。但若你仍很擔心或被旁人極力勸阻,延遲至三個月後施打也無妨,尤其目前已經有證據顯示,AZ疫苗第二劑時間延長並不會影響保護力。
不過若是妳第一劑施打莫得那疫苗,我仍強烈建議盡可能在 6週內施打(須滿28天)避免影響保護力。
Q:打完第一劑AZ,發現懷孕了,第二劑可以打AZ嗎?
可以。目前孕婦施打coivd-19疫苗的首選是莫得那主要是因為有較大規模回溯性的研究支持,認為疫苗對早產、胎死腹中、胎兒生長發育並無影響,但不表示AZ不適合。事實上,英國目前仍建議第一劑打AZ的人,懷孕後第二劑仍應施打AZ疫苗。而國內CDC目前也尚未針對孕婦是否可以混打發表看法。
另外,目前已經有研究證實,AZ疫苗造成血栓的原因是免疫反應與血小板低下所產生,和雌激素無關,因此不只孕婦,長期服用口服避孕藥,異位寧,放置蜜蕊那等女性均可施打AZ疫苗,無需停藥。
Q:假使台灣CDC開放孕婦混打,我該怎麼選?
兩種都能選的狀況下,我會建議孕婦不要混打仍選擇施打AZ。因為雖有部分研究證實混打的中和抗體濃度高,安全無虞,但副作用也可能較強,且這些實驗暫時並無納入孕婦族群,抗體濃度高也不盡然能表示真實世界下,保護力就一定較高。因此我認為在孕婦身上混打仍需更多證據。
Q:和施打百日咳、子宮頸癌疫苗需間隔多久?
目前台灣CDC仍建議要相隔十四天。在施打時程安排上,我會建議以covid-19肺炎疫苗為優先,假設因此無法在36週前施打百日咳疫苗產生抗體過通過胎盤,則可考慮讓其他會接觸到新生兒的人,好比先生,長輩施打百日咳疫苗,利用家戶內的群體免疫保護新生兒。
至於產後子宮頸疫苗施打,相對不那麼急迫,我會建議完成兩劑肺炎疫苗後再安排施打。
Q:快生了,第二劑疫苗時間怎麼安排?
先提醒,雖然靠近預產期和產後這段時間很忙亂,但任何疫苗需施打兩劑才能獲得足夠保護力,因此千萬別放棄自己施打第二劑疫苗的權利。即使莫德那第二劑確實副作用較明顯,但並不會影響胎兒,胎兒也不會覺得不舒服。
只不過很多媽媽會擔心,施打日期靠近預產期,萬一打完後立刻有產兆,全身痠痛又發燒沒有力氣生產,也害怕因此無法打無痛。要先澄清的是,打疫苗後不能麻醉是毫無道理的謠言,因此不用擔心無法進行減痛分娩。
因為疫苗產生的副作用通常三天左右會緩解,因此可與醫師討論後將計畫性的催生、剖腹安排在施打疫苗三天以後。但若你已經有產兆,好比規律宮縮、破水或落紅那就延後到產後再施打。
若是以週數來考量,如果打第二劑的時間在38週前,我會建議在產前施打。38週後因生產機率高,則可考慮將施打時間延至產後。
不過,假設真的剛施打完疫苗就有產兆需要待產,也無須過度擔心。雖然各種副作用好比全身無力、痠痛,可能會讓待產過程較辛苦,但不至於影響到產程和胎兒安全,如果發燒甚至腸胃不適,待產中也可使用藥物緩解。
若第二劑施打時間是產後,我會建議安排在生產傷口疼痛指數降低,初步癒合沒問題時施打,避免傷口痛又行動不便還得承受疫苗可能的副作用。另外因莫得那第二劑施打後可能會發生手酸痛到舉不起來、發燒、頭痛,須考慮是否有人能協助育兒。若是在月子中心坐月子,也可能因發燒而得暫時和寶寶隔離。
@根據本週指揮中心記者會指引,第一劑以孕婦身份施打者,第二劑生完則需間隔十週,但仍能使用孕婦專案。因政策滾動式調整,若有疑慮,我會建議在預約前詢問第一劑施打之院所。
Q:懷孕後一直咳嗽,流鼻水,需要先篩檢才可以打疫苗嗎?
懷孕後因胃食道逆流,鼻黏膜擴張,過敏反應明顯,很常出現慢性咳嗽,打噴嚏等上呼吸道症狀,如果這些症狀過去就反覆出現,無須過度擔心仍可施打疫苗。但假使症狀合併發燒,或有相關接觸史,或這些症狀忽然出現非孕期慢性不適,我就會建議先進行快篩或PCR確認無感染,再考慮接種疫苗。
雌激素血栓原因 在 婦產科 沈煌彬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荷爾蒙與COVID19疫苗,為什麼沒有人可以給答案。】(本文非醫療建議文章,施打疫苗前,請跟您的主治醫師做討論。)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副部長
沈煌彬醫師
✔ 在婦產科,荷爾蒙藥物主要分兩種:雌激素和黃體素。
✔ 在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藥物治療當中,異位寧、佑汝、蜜蕊娜、避孕藥佔了很大部分。
✔ AZ COVID19疫苗在試驗時,有少部份的個案有血栓的副作用,原因不清楚。
✔ 荷爾蒙藥物在國外本來就要小心血栓的副作用,但是在東方人身上很少發生,在台灣你很少聽過有人吃避孕藥中風吧。
✔ 所以疫苗施打初期,建議避免荷爾蒙同時使用。
✔ 後來臨床指引把荷爾蒙的禁忌症拿掉了,但是大家還是會怕。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MPage/epjWGimoqASwhAN8X-5Nlw
✔ 我直接跟藥廠要答案,拜託出個聲明吧,病人很無助。很好笑,竟然直接把蘇軒醫師和韓健明醫師的文章貼給我看,可能覺得我書念的不多。
✔ 我可以體會藥廠的模糊態度,因為沒有大規模臨床試驗數據,他們也不想幫別家疫苗廠商背書。
◼結論如下:
1. 妳如果正在使用荷爾蒙藥物,雖然臨床指引沒有說有關係,但是妳擔心的話,就先停藥吧。
2. 停藥期間柳普林或許是一個選擇,只是每個月要自費約5000元。
3. 那我可不可以不要打AZ疫苗,打莫德納疫苗就好。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因為你覺得政府疫苗多到可以讓你選嗎。
雌激素血栓原因 在 在家好到府坐月子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坐月子是女人第二次重生,產科專家:寶媽一定要重視坐月子注意事項,後悔就來不及了
阿嬤常說,坐好了月子,女人會得到第二次的重生,月子坐好了,以後的恢復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的話,將會為以後的身體健康埋下隱患,不是腰酸背痛,就是四肢怕寒,不是掉頭發,就是頭暈頭疼,讓人痛苦不已,並且還會使人變老。
所以,女人一定要坐好月子,別不把坐月子當一回事,這關係到女人一生的健康。特別是以下這幾點,產後女人一定要特別注意,如果能夠做到,忍受過這42天的話,就可以防止產後女人“未老先衰”。
一、產後排惡露
排惡露算是產後身體生理變化中正常的一環,算是對產婦的身體是很有益處的,但是在產婦排惡露這一塊上,還是需要注意不少方面的。
生化湯飲用不能超過7天,初產的新媽媽子宮收縮功能大多比較好,惡露的顏色和量一般都比較正常,如果生化湯喝得過久,反而會使淤血排出增多,增加惡露中的血量,影響子宮恢復。
二、重視產後盆底肌
產後半年內是骨盆恢復的“黃金時間”,越早訓練,效果就越好。
三、產後儘早活動利於產後恢復
坐月子是新媽咪產後恢復最重要的一個月,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各種月子禁忌中,如臥床休養、禁止下床、禁止洗頭洗澡等,很多新媽咪都只能惟命是從。
用老輩人的話來說,那就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祖宗千年流傳下來的經驗,肯定錯不了。都已經是孩子的媽了,更要照顧好自己不少新媽媽無言以對,又怕自己稍有閃失留下什麼疑難雜症。
其實,這些傳統的坐月子禁忌,都屬於片面之詞。新媽咪在生完孩子之後,如果長時間呆在床上缺乏運動的話,不僅無法迅速瘦身,還有可能會留下尿瀦留、 產後便秘 、下肢靜脈血栓、產後尿失禁、盆腔炎等等。
事實:適當運動有利惡露排出
以產後臥床休息為例,其實新媽咪確實需要休息,但卻不是臥床休息。
順產的新媽咪,其實在產後24小時之內就可以坐起來了,還可以簡單地活動一下周身筋骨,如洗手、洗臉、做簡單家務等。
對於想要迅速恢復火辣身材的新媽咪來說,一般正常分娩的產婦在兩周以後就可以開始做逐步恢復的運動了。要注意的是運動量和方式都要循序漸進,最好請專業的運動老師來指導。
除了恢復身材,適當的運動其實是有利於子宮復舊及產後惡露的排出,預防腹直肌裂及盆腔器官下垂,幫助腹部肌肉、盆底肌肉恢復張力。運動能夠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環,預防產後淤血及血栓形成,緩解便秘,合理的運動能夠幫助新媽媽迅速恢復到接近產前狀態。
對於剖宮產分娩的新媽咪來說,在術後第二天就可以下床做輕微活動,每天逐漸增加活動量,到產後7-10天也可以開始做產後恢復體操。但如果患有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和心臟病等嚴重合併症的產婦,產後開始活動的時間和強度就要嚴格遵醫囑了。
四、產後子宮恢復
很多女性在生產完後,不懂產後恢復到底怎樣進行,子宮恢復需要多久。其實,一般情況下,產後子宮大概需要6到8周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在這期間,產婦應該十分小心,注意健康飲食,合理鍛煉。
產後子宮多久恢復
子宮可以說是母體在懷孕、分娩期間體內變化最大的器官。它可以從原來的50克一直增長到妊娠足月時的1000克。一般來講,產後的子宮需要6-8周左右才能恢復到原來的大小。
產後42天:惡露乾淨為產後子宮恢復正常
42天之後:惡露不乾淨,提示子宮恢復不良。
五、坐月子吃什麼好,分階段進補
月子期間的飲食要結合身體的狀況分階段進補。一般月子的前兩周是孕婦的惡露期,這時候要非常注意飲食,避免影響身體惡露的排出。
月子的後兩周是補氣補血催奶的時機,這時候應該增加進補。產婦進補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產後第一周,第二階段是產後第二周,第三階段是產後三四周。
1、第一周是產後新媽媽排惡露的黃金時期,同時產前的水腫以及身體多餘的水分,也會在此時排出。因此,第一周暫時不要吃得太補,以免惡露排不乾淨。在產後的第一周裡新媽咪身體虛弱、胃口比較差,可以吃些清淡的葷食。
2、第二周惡露量減少,顏色變淡。產後腰酸背痛的症狀這時候要及時緩解,建議食用麻油腰花減輕腰酸背痛的不適。
3、產後第三周時惡露大已排盡,這時候就是大力進補補氣血的時機。而傳統上坐月子煮的麻油雞多半食用母雞,也有人使用烏骨雞。
雞肉能夠補益五臟、養血補脾、強脾胃、補腎、助陽補虛以及活血止痛等功效。這時可以開始吃催奶食物了。湯水是催乳的良藥,新媽媽可以多喝點魚湯、花生豬手湯等。
六、產後清潔刻不容緩
傳統上認為產婦坐月子期間不能洗頭洗澡,怕因受涼而落下病根。這種古訓不無道理,因為生產過後全身的毛細孔都會張開,包括頭皮,如果坐月子期間洗頭,可能會使得頭皮表皮短暫缺氧,而造成偏頭痛的後遺症,還擔心虛弱的產婦在洗澡之後,接觸冷空氣而發生感冒;而且如果身體受冷可能會影響惡露的排除。
雖然傳統的"月子裡切忌沐浴"觀念有一定的依據,但是,另一方面,如果產後不注意清潔,生產過程中大量血汗、產後的惡露,都會成為細菌病毒滋長的溫床,不單容易造成側切刀口和剖宮產刀口的發炎,也影響到哺乳的衛生,甚至造成新生兒鵝口瘡、腹瀉脫水等。由此可見,產後清潔是非常必要的。
口腔的清潔
很多地方有個習慣:月子裡不能漱口刷牙,否則到老了會牙齒鬆動。其實這是不可取的。由於產婦飲食和作息的改變,口腔的清潔顯得更加重要。但月子期的孕激素水準要高於雌激素水準,導致產婦分娩之後牙齦出現腫脹,所以口腔清潔也需要特別的小心。
產婦漱口的水要用溫水,冷水會刺激牙齦,導致牙齦的充血從而導致炎症。每天早晚各刷牙一次,牙刷一定要軟毛的,力量一定要非常輕柔。被溫水浸泡過的牙刷也要比從冷水中拿出來的牙刷軟。
七、一定不能碰涼水
在坐月子的時候不能接觸冷水,這是因為,在中醫中人物,女性生產之後氣血不足,元氣有所虧損,這個時期,產婦腠理不密,這樣風寒涼氣容易侵入身體,會導致氣血不暢,容易導致身體疼痛。
因為中醫學上的腠理,指的是皮膚、肌肉、臟腑的紋理,以及皮膚、肌肉間隙交接處的結締組織,你的身體要靠它來抵禦外邪內侵。
俗話所說的“月子病”有多種表現。坐月子期間出現肢體或關節酸楚、疼痛、麻木,中醫上稱作“產後身痛”,是月子病的表現之一。這種不適往往跟坐月子期間新媽媽起居不夠注意、感受風寒、居住環境潮濕陰冷等有關。因此,坐月子期間你還是要儘量避免風寒、注意保暖。
八、忌忽視收攏腹部
這個腹帶依是必備的,生完寶寶就用了,真的不錯,撐大的肚子恢復的很好。因為當時是順產的 所以3天后就開始綁腹帶了,一個多月肚子就平了。
九、忌過渡操勞
一部分的新媽媽既要自己帶孩子,同時還要做很多的家務。
產後蹲著對於新媽媽盆底肌肉的恢復是非常不好的,要是長時間蹲著或許就會造成子宮異位或是脫垂。
女性在產後最好是避免久蹲,平時也要適當走動,以坐和立為宜。同時女性產後虛弱,不能夠太過於勞累,就算是條件有限也不要強撐著自己做完所有的家務,可以讓另一半幫忙一起做家務。
產婦可以抱孩子,但是前兩天最好不要抱,因為這個時候產婦的關節是非常脆弱的,抱孩子這樣的動作都有可能會加重傷害。過完前兩天可以抱一抱,但是時間不能太長。
產婦坐月子需要休養身體,這個時候是不能過於勞累的,很可能會落下腰酸腿疼的病根,這一點不能大意。
產婦過早從事家務勞動,或是長時間抱著孩子走動,都會傷到筋骨,造成手臂的酸脹,或是關節炎症,腿部受到重壓也會留下不適症狀,時常酸麻,靜脈曲張,關節磨損嚴重等等。
十、坐月子忌哭泣
很多媽媽在生孩子前,都會被告知,坐月子可不能哭,這樣會落下月子病,以後老了容易眼睛疼,還容易眼幹流淚,這是一輩子的事,可不能動不動就哭。
可是生了孩子後,卻有很多媽媽在網上吐槽,有的媽媽幾乎是天天哭,原因是什麼呢?一方面是因為新生命的誕生,忙的措手不及,再加上產後有點抑鬱,稍有不順就有想哭的衝動。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老公不體諒,動不動就拿“女人都要生孩子”來說事,對老婆的辛苦視而不見,跟生娃前一樣該玩就玩,該睡就睡,讓老婆感覺不如意。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婆媳矛盾了,伺候月子是最考驗婆媳關係的時刻,很多不同的理念碰撞,就會產生矛盾,寶媽忍不住就會偷偷掉眼淚了。
坐月子期間,無論是剖腹產還是順產,流眼淚都能帶來巨大的危害,媽媽們要重視
坐月子哭泣容易造成回奶
坐月子哭泣對眼睛危害大
坐月子哭泣影響身體恢復
有句話叫“鬱鬱而終”,就說一個人總是鬱鬱寡歡的話,身體就會慢慢變弱,就像林黛玉一樣,天天病病殃殃的,由此可見,坐月子是一個人恢復元氣的時刻,也是一個人最虛弱的時候,如果這時候心情鬱鬱寡歡,就會大大影響身體的恢復,情緒控制不好,也很容易造成產後憂鬱症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