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醫療體系絕對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完善❤️
前兩日終於完成心願,將鼻甲肥大跟鼻中隔彎曲的事情解決。因為懷弟弟的時候賀爾蒙改變影響而日漸肥大的鼻甲肉讓我每天依賴鼻噴劑才能呼吸,半夜藥劑失效會沒法呼吸嚇醒之外,依賴性使用鼻噴劑已經變成慢性鼻炎。產後又因為哺餵母乳跟照顧孩子和店裡,實在分身乏術抽不出時間去手術。
謝謝好友推薦的醫師,謝謝先生跟婆婆顧著家裡跟兩個孩子,謝謝娘家爸爸媽媽弟弟妹妹全員出動陪我去完成這個小小的手術。
這一次由台北馬偕耳鼻喉科主任李國森醫師操刀,李醫師非常的溫柔專業與耐心看診,所以他的診間總是爆滿。入住馬偕是好不容易排到的床位,雖然想要單人房但是有床位就不錯了。從早上十一點等到晚上八點才確認有一雙人房床位釋出讓我去報到。
入住的這三天兩夜,真的讓我由衷欽佩醫師與護理人員的偉大與辛勞,日班夜班的照顧無微不至。連送我去做檢查送我去刀房的阿姨途中我們聊天,得知她們每天光是運送病患要走8000 多步。
隔壁床的奶奶胸腔積水呼吸不順,護理師與醫師也都很溫柔的看看要如何讓奶奶更舒服一些。
李醫師更是早上七點查房後就開始一整天的手術,據說是開了7位病患。晚上下刀之後約莫八點又來看我的復原狀態。隔天一早又是七點半查房。醫師跟護理師到底有沒有在休息....在這麼密集的上班,還是和顏悅色的跟每一位病患解釋著重複的注意事項跟護理每一位的病情。
我們在台灣真的很幸福。
以前在日本、香港、上海、新加坡、紐約與歐洲工作時,難免會感冒生病。那才是真的叫天天不應 ,叫地地不靈。
在紐約發燒感冒拿消炎退燒藥在有學生保險的情況下花了380 塊美金。在上海找台灣人開的醫院,咳嗽感冒拿藥人民幣600 元。在新加坡牙齦發炎差點被騙要割除牙齦肉要價新幣1000元(台幣約兩萬)。歐洲更不用說了,我乾脆自己去藥局買藥。
關於手術的費用,自費的全身麻醉(6000元)與選用術後比較好可自行吸收的止血棉nasopore (單邊3750,共7500),三天兩夜的住院費與手術費用總和是NTD 22,500。
你覺得在美國要多少錢呢?
據說是要美金7000元以上,隨隨便便就是20幾萬台幣。
再看看這幾天新聞報導醫師染上新冠肺炎的消息,卻遭到網民撻伐說一定是他防疫SOP沒做確實....。我真的替醫師們叫屈。在第一前線保護著大家,如此辛苦的醫師與護理師,真的需要大眾多一點的支持與鼓勵,不要再無理取鬧了。我們的台灣醫療體系之完備,台灣已經是全世界數一數二安全的地方。
最後謝謝朋友們的關心,也有很多網友問我鼻中隔手術的問題,我一次解答。
這次的手術除了術後些微頭暈,鼻子有塞止血棉只能用嘴巴呼吸,口腔超級乾,吃東西也一點味道都沒有,鼻子滲血換紗布和血流到喉嚨不時吐出幾口之外,沒什麼太不舒服的地方。傷口第二天就不大痛了。術後第四天或第五天回診會吸出部分的止血棉,屆時鼻子就應該比較能呼吸了。
鼻中隔矯正手術健保有給付局部麻醉,但據說局部麻醉還是會痛,而且會感覺到鼻骨被敲斷的震動跟聲音,我實在是太不想面對這些所以加錢選擇全身麻醉喔 。全麻唯一缺點應該只有要插氣管,氣管拔出來之後喉嚨會蠻痛的。
總之我已經好很多了,小小手術復原良好。 謝謝大家的關心❤️
雙和醫院藥劑部主任 在 Peggy英倫生活旅遊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英倫孵蛋Diary - 15 - 最終章 14小時催生 自然產成功👶🏾👩🏻⚕️💉]
*一篇紀錄從催生開始經歷14小時的自然產過程,個人經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這篇長長的文章。
🤰🏻話說,因為已經過了預產期,寶寶初估又近3700,因此醫生發出住院通知,建議我可以住院催生了!
當天早上,先從頭到腳徹底的沖澡,因為今天進去後就不知道何時可以這樣爽快沖澡!
到醫院,直接換上醫院的一件式服裝,躺在床上先施打了抗生素(針對乙型鏈球菌),經過一個小時,催生劑加入!
護士說,從最基礎一次"4"滴劑量開始,每次增加2滴,最高加到40滴。
此時,我都還談笑風聲的邊嗑早餐,邊跟護士說40滴太誇張了啦!10倍耶!
(結果我滴到36劑量才生!😖)
接著,護士幫忙除毛(怕自然產後縫合時不易),灌腸。
💉然後,開一指時,我決定加打"無痛分娩",這個部分如果準媽媽們要打,要一開始就告知醫護人員,因為要抓緊時機點。
護士通知了麻醉師,過來做了評估,之後先打了麻醉,再將軟導管放入腰椎部。
一般是開一指半才開始打無痛,但我開完一指後就毫無進展⋯拜託護士請麻醉部先來少劑量減輕子宮收縮的疼痛!
就這樣午餐結束又吃晚餐,無痛大概維持1-1.5小時,一旦麻藥沒有,有疼痛感就可以請麻醉師過來補打。
就這樣在待產室10幾個小時過去,訪客時間結束,只剩老公陪我奮戰。
「催生」是利用藥物,讓子宮收縮更快更密集,所以會有比一般生產還要痛的感覺。(想像一下,原本正常2-3天的產痛,在催生後快速的在一天內發生)😖
🌛終於來到開四指的程度,此時無痛藥劑已經不能再給予,護士戳破了我的氧水(可以很明顯聽到"波一聲")護士開始教我如何吸氣+吐氣的推寶寶出來。
必須要看到大約 "5塊硬幣" 寶寶頭部出子宮頸,才會推進產房!
整個人呈現像一隻青蛙🐸,陣痛來襲時,深呼吸,然後像便秘想大便那樣,雙腳登著兩邊護欄、雙手同時抓住兩邊護欄,憋氣10秒用力推⋯
最好連續2次⋯
就這樣持續到開全指。
簡單來說,就算單純便秘,在馬桶上努力不間斷2小時,一般應該也沒人受得了!
🤢👺經歷2個多小時,外加子宮收縮頻率越來越密集,沒有無痛的幫忙,下面一直不開全指,整個人已經像瘋婆子一樣嘶吼!(就算護士在旁邊提醒這樣只是浪費力氣)
當下整個人一度幾乎昏厥過去,緊急叫醫生進來,我聽得到大家叫我,但我全身就是無力,連眼皮都撐不開⋯
老公嚇傻,問醫生能不能乾脆幫我剖腹。
情況一度危急,因為我在沒有陣痛的期間,沒有補給氧氣回體內,所以寶寶氧氣不足,心跳一直掉⋯
「當下真的很無助,也無法放棄,也沒人能幫忙,只能靠自己,真的很想拿一把刀自己剖下去,把寶寶拿出來!」
然後,突然肚子超痛,陣痛沒有來去,是持續,感覺有東西卡在下面要出來!當下一心真的就是只想把他推出去!
護士看了一下大喊:
「不要用力了!不要用力!要進產房!」
突然一陣超級混亂,所有人員衝進產房準備,(因為後來護士跟我說,她掀開我衣物看到寶寶已經露出柳丁大小的頭!如果當下生出來,產道未經消毒,寶寶得進行詳細檢驗)
這時候真的很難熬,因為變成要用力撐住,不能把寶寶推出去。進入產房,醫生打了麻醉,減了會陰(真的有感覺被剪一刀,但是一點都不痛!因為前面幾小時的煎熬已經麻痺)
終於,照著醫生指令,用力一推寶寶頭出去,再來肩膀,最後胎盤⋯
終於結束了這一切⋯
我當下完全沒有感動的眼淚⋯(老公倒是哭了)
躺在生產台上,握著老公的手,全身酸軟,感覺得到醫生在幫我縫合。👩🏻⚕️
因為寶寶入子宮頸太突然,我進產房到生完應該只有5分鐘吧!
護士幫寶寶做完清理、檢查,抱到我胸口做第一次親密接觸時,我覺得這嬰兒超陌生的🤣當下完全沒有初為人母的喜悅,倒是老公抱著拍好多照片⋯
我當下只覺得⋯ooxx終於結束了!終於不用再推了!😖❤️
*後記,我很慶幸最後決定回台灣生產,熟悉的語言,環境,讓我安心很多。
永和耕莘醫院產科,主任,護理人員都相當專業!親切!⭐️⭐️⭐️⭐️⭐️
如果再生,一定還是選擇這個團隊(只是目前沒有勇氣了😖😂)
雙和醫院藥劑部主任 在 瀚克寶寶副食品廚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兒科中醫探究竟
中醫藥是台灣常見的輔助醫療方式之一,不過,在以西方醫學為主流的時空背景下成長的爸比媽咪,心中不免存有一些疑惑與好奇。年幼的寶寶身體不舒服可以看中醫嗎?中醫在治療哪些疾病上較有優勢?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可行嗎?
中醫,在醫學中日益重要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數據顯示,全台灣約有1╱4的患者曾接受中醫藥相關治療,且使用率逐年上升;國小孩童約5人中便有一位曾經使用過中醫藥,比例相當高。
對此現象,長庚醫院北院區中醫部內兒科主治醫師林意旋認為,這是因為西方醫學在台灣已有很長的發展歷史,台灣民眾普遍比較了解西醫治療的極限性與副作用,所以看中醫的比例正在慢慢提升。
此外,根據美國先前的統計,看中醫這種替代性質的醫療行為(CAM),在越開發的國家需求量會越高,就醫者多為高收入的白領階級,台灣隨著物質條件的提升,也漸漸朝著這個方向趨近。再加上台灣是全世界唯一看中醫有健保給付的國家,使得民眾更有意願採取中醫治療的方式。
小孩可以看中醫嗎?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其實,以中醫治療小兒疾病已有淵遠的歷史,早在隋唐時代,太醫署即專設「少小科」培養兒科專門人才,並且規定學習5年後,需接受考試,合格後才能適任兒科醫生,可見在中國古代,就有所謂的「中醫小兒科」呢!
其實,在西醫尚未流傳進華人圈以前,孩子生病都是以中醫來治療,但因近代較以西醫為主流,許多爸比媽咪對中醫了解不深、經驗不足,才會造成誤解或不敢嘗試。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婦科主任陳玉娟表示,生活在亞洲地區的人們,5千多年來,從胎兒時期一直到臨終,都接受中醫藥的照護,因此,理論上並沒有哪一個年齡層才能接受中醫治療的問題。
4〜6個月以上是最適合時機:陳玉娟醫師指出,倘若擔心寶寶過敏,可待寶寶4~6個月以上,開始添加副食品後,再開始看中醫、服用中藥。
林意旋醫師舉例,很多才幾個月大的小寶寶,就常因為排便不正常、消化不良的問題前來就診,開始吃中藥;有些媽咪可能會擔心,這麼小的寶寶吃藥沒問題嗎?其實,小寶寶的用藥劑量都非常少,使用的也是較溫和的藥材,不會對其身體造成負擔。
2歲以上再貼中藥餅:不過,林意旋醫師也補充,如果像是三伏貼或三九貼(用以治療過敏)這種貼在穴位上的中藥餅,因為藥物本身會對皮膚產生一些刺激性,1歲以下的寶寶因為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整,較不建議使用此種治療方式,盡量等到2歲以上再來嘗試。
生病了〜看中醫好,還是西醫佳?根據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醫師陳星諭、林意旋、陳俊良、楊賢鴻所做的調查顯示,當寶寶生病時,高家庭收入、且雙親之中有人曾經至中醫就診的家庭,較常選擇中醫藥治療並且持續就診。
令人好奇的是,寶寶生病究竟是看中醫比較好,還是選擇西醫較佳?中醫和西醫各有哪些優、缺點?該如何做選擇呢?
急病找西醫,調身體看中醫!?一般人的刻板印象總認為,急病一定要看西醫,調整身體狀態才找中醫,林意旋醫師認為,這樣的判斷方式並不正確,主要還是要看疾病本身的性質或病程發展的情況而定;以感冒為例,西醫給的多為症狀治療(以消除某種症狀為主),中醫則傾向提供身體抵禦疾病的支持,並且從問題的根源去解決。
舉例來說,患有大腸激躁症的病人,時而腹瀉,時而便秘,兩種狀況會交替發生。西醫會在便秘時提供軟便藥,在腹瀉時使用止瀉藥,來改善病人的困擾;但中醫的用藥則傾向由體質的部分去改善狀況,使身體比較不會反覆發生這兩種問題,而不是針對便秘和腹瀉兩種症狀個別做處理。
此外,大腸激躁症和人格特質也有關係,病人可能屬於比較容易緊張焦慮的個性,這部分中醫也會提供舒肝解鬱、安神定志的藥材,使病人腸胃不會那麼敏感,不再因腦部訊息的干擾而一下子蠕動、一下子停止。
『西醫的長處』
1.抗生素─對抗嚴重細菌感染:當然,西醫還是有很多強項的,像是有「抗生素」,能夠對抗嚴重的細菌感染,林意旋醫師指出,以皮膚長濕疹為例,中藥當然能夠從根本問題溫和地抑制濕疹反覆發作,但如果像是蜂窩性組織炎這類明確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的疾病,就會建議病人趕緊使用抗生素治療,病情會好得比較快。
2. 鎮痛、消炎效果佳:此外,當寶寶的身體發生劇烈的疼痛或猛烈的發炎反應,需要對該症狀作立即性的處理、否則寶寶將無法承受時,因為西藥的鎮痛、消炎機轉非常明確,效果也非常快速,所以這時先以西藥進行治療、緩解不適,也是較為恰當的。
『中醫的長處』
1.不依賴類固醇治療過敏:林意旋醫師認為,中醫在免疫的調節、治療過敏性疾病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因為西醫沒有所謂的「補藥」可幫助免疫調節,對於免疫的調整需使用如「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來進行治療,長期下來可能會產生副作用。
這部分對中醫來說是很大的優勢,許多父母就是因為擔心副作用危害孩子健康,而選擇接受中醫治療。
以過敏性鼻炎來說,在急性期,病人鼻水流得厲害,吃了西藥的抗組織胺後效果很好,鼻水馬上就停,可是卻很容易反覆發作;而中醫就可針對身體免疫失衡的部分去解決,不是單就症狀給予治療。
2.不易有抗藥性問題:陳玉娟醫師指出,中藥是以「提高人體活性」為主要目標,不是用來攻擊病毒、細菌,因而較不容易有抗生素濫用及產生抗藥性的問題。林意旋醫師也認為,中藥為複方,屬於「多標的」的治療,較不易有抗藥性。
治療疾病時,傳統中醫會提出「為什麼身體不能正常工作」的問題,並試圖以針對性的配方去恢復人體的自然狀態,致力於恢復人體每個器官的自然平衡及功能,更具體地說,它發明出各種配方幫助維持身體正常機能,並在體內重新調節自然內分泌及各項功能。
陳玉娟醫師認為,傳統中醫還具有很多其他的優勢,它既能夠很安全地單獨使用,也可以作為西藥的補充,傳統中醫最突出的優點如下:
˙由於是天然成分,所以很少,通常是沒有副作用。
˙了解疾病本質後,做根本的治療。
˙中藥不是化學合成,沒有正反結構式造成吸收上的問題。
˙治本而不是治標。
˙從根本上恢復人體器官功能,從而消除癥狀。
˙恢復人體自然免疫系統。
˙長效的結果。
中、西合併治療,Yes or No?
1.攜帶藥單供醫師參考:可以同時接受中醫和西醫治療嗎?服藥上是否會有交互作用的問題?
陳玉娟醫師指出,中、西醫合併治療是可行的,只是在看診時要記得攜帶目前正在服用的藥單(千萬不要只帶藥丸給醫師看,每家藥廠的藥長得可都不一樣喔!),告知醫師目前服用哪些藥物,以避免藥效重疊、累積加重的問題。
林意旋醫師舉例,通常在治療鼻塞時,西醫常開立含偽麻黃鹼的藥物做治療,這時中醫師如需使用麻黃劑,就必須格外當心。
2.服藥時間間隔1小時:陳玉娟醫師提醒,如果中西藥併用,兩者需至少間隔1小時以上,才能避免藥物在腸胃道的交互作用。
3.查詢「中西藥物交互作用表」:林意旋醫師表示,其實小朋友的用藥,較少有明確的藥物衝突,反而大人常使用的中、西藥,交互作用的可能性比較高,例如:抗凝血藥物和丹蔘、降膽固醇藥和紅麴,民眾若擔心可詢問醫師,或上網查詢「中西藥物交互作用資訊網」,確保用藥安全性。
『最常看中醫的4種小兒疾病』
當孩子有哪些問題時可以看中醫?中醫對哪些疾病特別有顯著的療效?一般又會給予什麼樣的治療呢?
中醫兒科適應症
* 呼吸系統:氣喘、鼻過敏、鼻竇炎、急慢性支氣管炎、感冒、咳嗽、上呼吸道感染、反覆感冒、久咳不癒。
* 腸胃系統:口瘡、厭食、便秘、腹瀉、嘔吐、腹痛、嬰兒腸絞痛、腸胃炎、消化性潰瘍。
* 腎泌尿系統:頻尿、遺尿、血尿、腎臟病、泌尿道感染。
* 神經系統:生長遲緩、夜啼、熱性痙攣體質調理、癲癇、小兒過動、頭痛。
* 皮膚系統:溼疹、異位性皮膚炎、尿布疹、蕁麻疹。
* 新陳代謝系統:糖尿病、肥胖症、甲狀腺機能異常。
* 青春期特別門診:青春期月經調理、白帶、轉骨發育期調理、青春痘。
* 血液系統:貧血、白血病、血小板低下、紫癜、化療後癌症輔助療法。
* 免疫風濕系統:過敏性紫癜、風濕病、紅斑性狼瘡。
* 肝膽系統:肝炎、黃疸。
* 耳鼻喉系統:中耳炎、咽喉炎、聲音沙啞、鼻塞、喉嚨痛。
* 其他:體質調理、調節免疫功能、慢性病與病後調理。
『1.過敏性鼻炎』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是體質的因素加上感受風邪,導致肺氣不宣、壅塞鼻竅而致鼻塞,防禦功能衰弱而引發鼻子癢。
早上起床一接觸到冷空氣容易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甚至是鼻嚏倒流,合併症狀還會有咳嗽、頭痛或晚上睡不安穩的情況。此外,眼睛和耳朵也都有可能發癢,甚至因而產生黑眼圈。
林意旋醫師指出,過敏性鼻炎在治療上會依病程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治療方式,在猛打噴嚏、流鼻水的急性期時,醫師會區分病人病況的證型,給予不同的藥物治療;而在症狀不明顯的緩解期,治療則會偏向調節免疫的部分,以補氣的藥物為主,這些藥材在古中醫典籍中被列為上品,意思是久服無毒性,屬於較為平和的藥物。
『2.氣喘』過敏性鼻炎與氣喘體質的寶寶多以「肺脾氣虛、衛外不固」為主,也就是體質上有肺、脾虛損,加上感受外來的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肺與鼻竅,造成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黑眼圈、鼻癢、鼻涕倒流、夜咳、晨起咳嗽、喘鳴聲…等症狀的發作。
治療上必須「扶正祛邪,平衡陰陽」,也就是施行健脾、健胃的治療,以強肺、運化痰濕。由於氣喘體質的病因複雜,所以用藥常需根據幼兒的具體病情而定。
林意旋醫師表示,首先要區分病人是屬於「寒喘」或「熱喘」,兩者使用的藥物完全不同,熱喘部分一般會用「麻杏甘石湯」來治療,寒喘則是以「小青龍湯」為主(包括麻黃、桂枝、乾薑、五味子…等),所以一定要由醫師診斷後才能判斷,目前臨床看來,小兒屬熱喘較多。
至於氣喘的緩解期,與過敏性鼻炎同樣是從肺、脾的氣虛部分去做調整。
『3. 消化道功能障礙』寶寶較常見的消化道問題就是便秘、腹瀉、食慾不振和脹氣,主要是因為寶寶身體消化食物的功能尚未發展得很好,中醫會以一些健脾補氣的藥材來進行治療。此外,可能會再搭配所謂的「消食藥物」,來幫助消化食物,增強消化道機能。
如果孩子胃口差,容易吃不下飯,媽咪可以提供適量的酸性食物,如:酸梅汁、檸檬汁、柳丁汁…等,酸性食物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腸胃的消化功能。
『4. 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是以皮膚乾燥為主、伴隨劇烈搔癢、病程遷延,容易伴有其他過敏性疾病的皮膚疾病,約佔幼兒人口的3~5%。60%的患童會在第一年發病,30%的病人在1~5歲間發病。氣喘病童合併有異位性皮膚炎者約佔20%;且約有一半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會合併氣喘、過敏性鼻炎的發作。
中醫則認為異位性皮膚炎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脾失健運,濕邪內生、復感風濕熱邪、蘊鬱皮膚」。一般來說,下列兩個類型最為多見:
*濕熱內蘊型:皮膚損傷為邊緣不清的紅色疹塊,上有密集的小疹或水泡,水泡破後有鮮紅的糜爛傷口,有脂水滲出,脂水乾燥後會結黃厚皮痂。皮損多發於頭面、頸部或四肢。
* 陰虛血燥型:皮膚損傷為邊緣凹凸的淡紅或暗紅疹塊,表面粗糙乾裂,或覆有灰白色糠狀白屑,多數患者皮損經久難癒,反覆搔抓,傷痕累累,常有血痂。
林意旋醫師表示,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西醫傾向使用類固醇,造成許多父母對副作用的恐慌,而中醫則以較溫和的藥材來調理免疫的失調和發炎的反應,以減少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的發作和類固醇的使用量。
根據先前的日本研究,「補中益氣湯」目前證實可有效減少類固醇的使用量;另外,台灣的研究則發現,用「消風散」可改善濕熱內蘊型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症狀,此外,「大黃蟅蟲丸」對陰虛血燥的異位性皮膚炎有很顯著的改善。中醫師會根據病人目前的病況來決定使用哪種處方。
最後,陳玉娟醫師補充,現在孩子生的少,對於兒童身心症也越來越重視,舉凡注意力不集中、磨牙、尿床、倦學…等問題,也都有家長帶孩子來尋求幫助,臨床發現很多學齡兒童早上就說頭痛、肚子痛,不肯上學,檢查又沒有異常,有的時候用點「疏肝理氣」或「健脾去濕」的藥物或針灸,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寶寶不肯吃中藥,怎麼辦?』餵小孩吃藥,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帶有特殊氣味的中藥,爸比媽咪該怎麼做呢?
小兒用藥通常較易入口:林意旋醫師表示,給寶寶吃的中藥一般不太會使用較苦的藥材,有經驗的醫師通常會在藥裡加一些能增添風味的甘甜味藥材,如:大棗、甘草、菊花、山楂,孩子的接受度較高。
「當某些病情需要,才會考慮使用苦味較重的藥材,如:風熱證型的重感冒或嚴重腸炎時,使用清熱解毒類中藥會比較苦。」林意旋醫師補充。
餵藥小秘訣:那麼,當藥物太苦,孩子不肯吃藥時,有什麼解決方法嗎?陳玉娟醫師建議,吃藥時,為避免味道過苦,也可以在吃藥前,先餵孩子喝一口糖水,把藥吃下肚後,再喝一點糖水,自然就可以沖淡苦味囉!或者,也可以以中藥調和溫水或蜂蜜、果糖給寶寶服用。
此外,不要在寶寶吃太飽的時候餵藥,以免孩子全數吐出來;且態度宜溫和,避免將孩子抓太緊,或是硬逼孩子吃進去,以免嚇著孩子。
從小接觸,較能適應:林意旋醫師指出,目前看到一些對中藥接受度較高的孩子,幾乎都是從小就有看中醫、吃中藥的經驗,有些孩子習慣了之後,甚至喜歡上中藥的自然甘甜味,反而不愛西藥的人工化學氣味了。
藥物的保存:拿回家的藥,應如何保存?林意旋醫師提醒,如果帶回家的是藥草,一般不需特別冷藏,只要保持乾燥即可;若是科學中藥(藥粉),一次拿14天以上的藥量時,最好將藥包保存在冰箱或防潮箱,因為出廠的科學中藥,正常情況下雖有3年的保存期限,但台灣氣候潮濕,藥粉容易出現結塊的現象,產生變質的疑慮,媽咪們要特別注意唷!
文:【BabyLife育兒生活】2013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