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本人對武術有興趣,當我看到這一篇時,不由得想起一段對話。
先說,根據文章內容,當時官員像皇帝建議徵召:民間弓手、少林僧兵、山東鏢師,成立部隊好對抗清兵。
對於這幾種民間專業人士,其實我個人認為他們投入到戰爭中的戰鬥力,大概只比沒經過軍事訓練的平民好那麼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說三種民間人士當中,我覺得較為可靠的民間弓手吧。
射箭大概可分三種:射遠、射準、射速。
射準的代表,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奧運比賽,越接近靶心就越高分,但其實這在戰場的大部分時機中意義並不大。
因為在戰場上,那怕不射中要害,只要中箭,通常都會使裝甲薄弱的一般士兵喪失戰鬥能力。
在戰場上,其實更注重「大面積密集覆蓋」,也就是形成一股箭雨,到時讓敵軍每個人身上都插個三五箭,基本也就打殘對方了。,所以在戰場上,射遠通常比射準重要(另一個重點是,戰場通常也沒有那麼多理想的時間及環境讓箭手作瞄準工作)。
但請注意我的措辭,以上所說只是大部分的情形,就好像現代戰爭會有狙擊手一樣,戰場上總是有些時候需要精密打擊。例如南宋對抗蒙古人的戰役中,有次就遇到全身都穿著重甲只露出一雙眼睛的騎兵,由於宋軍箭矢射不穿重甲,當時宋軍指揮官就徵召神射手專攻重甲騎兵的眼睛,此時,射準就非常重要了。
至於射速,通常用在近距離的時候,這時不要求拉滿弓,而是迅速搭箭,趕緊射向已經逼近的敵人。
民間弓手,大部分的職業應該是獵戶,而獵戶為了保證獵物獲得時候的完整性,通常最重視的是射準。
或者有些民間守望隊也會有弓手(或者是弩手),但由於民間武器通常在威力上會受到政府得嚴格削弱管制,所以這種弓手通常射擊距離都會比較近,此時為了達到威嚇效果,就比較容易出現射速,也就是追求短時間發出多發的狀況。(我用元戎弩來舉例,這種弩可以一口氣射10發箭矢,感覺起來非常威,但實際上,射擊強度極低,不但只能射出十多步的距離,而且還沒啥穿透力,所以一定要塗上毒藥才能造成傷害。)
因此民間弓手部隊雖然能比較快進入狀況,但跟戰場上的需求還是有一段差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於少林棍僧,其實是最有實戰經驗的部隊因為在抗擊倭寇的戰役中他們就有出現,像俞大猷就組織過僧兵部隊,而且戰果卓越。
只是少林棍僧若是要對抗清軍,基本也是等著被虐。為何?因為清軍最厲害的殺招是騎兵攻擊。
少林武術,乃至絕大部分的格鬥技,通常是運用在徒步的環境,對於同樣徒步而且喜歡分散成小股作戰的倭寇,自然能發揮功效。但面對清軍騎兵,基本就只能挨打。試想,清軍只要發動騎兵衝擊,或是ˋ直接放亂箭攻擊,少林僧兵武功再高,也只能挨打求饒。
當然,我還是要強調,不是說少林僧兵無能,是對應不同兵種及不同戰場地形,能發揮的效果就大不相同。而且少林的棍技,其實可以應用在士兵的訓練之中,作為對棍行兵器的初步掌握認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山東鏢師......基本不靠譜。
山東鏢師們雖然個人戰鬥能力絕對有保證,但很可惜,戰爭跟武術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回到一開頭,我曾經跟一位武術家聊天,他告訴我一些比較冷門的武術,其中一種,據說招數也不過四種。然後他告訴我:「戰場上,這種最合適。因為招數簡單,學一下就會,然後搭配所有人同一個時間發動攻擊,威力非常嚇人。」
其實明朝大將戚繼光,在著名兵書《紀效兵書》就有提到:「從槍戳来,從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只是一齊擁進。」就是強調「整齊劃一」,使單調招數變成集體式的殺招。
另外看他招募的義烏兵,本來都是當礦工,本無任何武術經驗,但勝在單純聽令、身強體壯,還有在礦場一起工作時的默契,所以戚繼光精心布置鴛鴦陣,讓這些士兵專心負責單一工作,在彼此扶持下創造佳績。
山東鏢師正好相反,他們個人能力優良,但若要結成大方陣一起行動,確實在無此經驗。
甚至鏢師也很少遇到騎兵集體衝鋒、箭雨覆蓋、多人混戰等局面,這些都不是靠個人功夫可以解決的。
但如同少林僧兵,鏢師們其實還是有他們的價值,比如說:把他們編成特種部隊,專門負責做小規模的騷擾或是進行斬首行動,這就非常需要突出的個人能力,而鏢師們的小團隊組織也比較能靈活應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到底,其實還是想說:術業有專攻,如果位置放不對,某個領域的強者也只會淪落成戰五渣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0萬的網紅茶杯,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皇家補師茶杯 #雙弩射擊術 #淨化殭屍 🔷音樂&音效🔷 Sound:On-Jin ~音人~ 魔王魂...
雙弩射擊術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果有耐心看到最後
我要說,這是一部爛的我拿出來作為反面教材的影片
___________________
神臂弓
宋朝的戰爭利器
根據記載
射程可至300步(大約200多公尺)
而現代標準手槍,通常射程也就50公尺
(不過老ㄕ要澄清一點
射程分兩種
一種叫有效射程,也就是在這段距離內,武器具有殺傷力
另一種是最遠射程
就是武器可以射到多遠,但有沒有殺傷力又是另一回事
以古代弓弩來說
仰射45度,如此可使箭飛最遠距離
可是箭落下時,當真輕飄飄,完全無法擊穿護甲
神臂弓的300步距離
是最遠距離?還是有效距離?不得而知
所以拿來和手槍的有效距離50公尺相比
其實是說不得準的)
這裡要提一下
大家熟知的宋朝最強軍人─岳飛,有個非常人的威猛表現
那就是「弓開三石」(拉的動三石弓)
何謂三石弓?
就是你拿一張弓,讓弓弦與地面呈水平狀態
然後在弓弦綁上繩子,繩子另一端繫上石頭下垂
如果1顆石頭就能拉滿弦的弓,就叫一石弓
(大約是一般軍人最基礎的標準)
用2顆石頭才能拉滿弦,就是二石弓
(已經是精銳士兵的標準)
至於像岳飛能拉開三石弓的......一般在軍中會被當神來供奉
那麼三石弓力道要多重才能拉開?
宋代一石是92.5宋斤,而一宋斤是640克
三石弓換算下來......大約要180公斤的力道才能拉開!
現在知道岳飛有多變態了吧?
他要穿越到現代參加奧運,估計拿個12面金牌是不成問題的
而神臂弓所需拉力,還在三石弓之上
究竟要用什麼材質?什麼架構?
才能製造出威力強大卻又堅固耐用並能承受反作用力的利器?
答案是......沒人知道!
宋朝軍隊保護神臂弓的機密
嚴密到如果打了敗仗
配備神臂弓的士兵,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馬上把弓給砸爛!
絕不讓武器流漏到敵方因而讓對方有逆向複製的可能
更詭異的是
其實後人從一些記載中
還是發現了神臂弓的製造規格
於是許多人興沖沖的展開複製,然後......全、部、失、敗!
有資料竟還複製不了?
神臂弓因此成為中國最神秘的武器之一
而在火器越加流行後
更是沒有人覺得有必要還原這難搞且不實用的古代兵器
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當有節目宣稱要復刻神臂弓
老ㄕ本來非常興奮
可我越看到這節目的復刻
越覺得......你們在搞毛啊?
首先他們根本沒有恢復神臂弓相傳的力度
那請問你複製了半成品有何意義?
好吧
就算退一步
我們可以解釋成古代史書有誇大神臂弓的成分
(這種狀況其實不少見)
可等到最後要拿半成品神臂弓對抗鐵浮屠的冷鍛甲時
又鬧出了笑話!
首先製造者充當射擊操作者
可明顯他沒有射擊的技術及能力
(要操作力道180公斤以上的兵器
你以為路人甲就可以使用得當嗎?
那宋朝人只讓精銳士兵配備這武器是白癡嗎?)
然後試射中
沒有一發箭正面擊中鎧甲
最多就是擦過
(這就是為何要讓精銳配備神臂弓的原因
力道過大的武器若是掌控不好,容易降低準確度
所以一定要受過專業訓練才能發揮最大威力)
但是節目就宣布試驗結束了!
而且節目主持人還說:
「神臂弓算不上失敗,而冷鍛甲也沒有輸。」
一群人笑嘻嘻地說:
「我覺得這是最好的結果!」
我嚓
好個頭啊!
沒有讓武器及防具正面衝突,根本不算試驗!
如此的結果根本算不得準
(就如同炸蝦沒有醬汁就沒有試吃的必要)
一個武器測驗
要的是維繫雙方臉面的和稀泥結論嗎?
那我更想請問
你節目拿宋金的仙人關戰役作為引頭即結束還有甚麼意義?
如果按這和稀泥結論
配備神臂弓的宋朝,根本打不贏穿戴鐵浮屠的金朝
問題是......歷史上宋朝就是打贏啦?
你要如何解釋這個事實?
根本解釋不通啊!
那按和稀泥的結果,應該總結
宋朝必敗無疑(應為我們節目的神臂弓沒打穿冷鍛甲,科科)
然後想辦法再找出另一個宋朝戰勝的因素啊!
國外的武器節目
就曾經複製英國長弓射擊鎧甲
試圖檢驗英法百年戰爭中
英國長弓是否真的威力無敵,以至於殺暴法國騎兵?
但測驗結果
長弓根本射不穿騎兵的鎧甲!
哇?
那當年英國人是如何打敗法國騎兵的?
結果國外節目提出一個解釋:
「弓箭雖射不穿騎兵的防護,卻能嚴重的摧毀馬匹
所以法國騎兵應該不是被射死的
而是從馬上摔下來喪失戰鬥能力,或是被踐踏而死。」
(老ㄕ覺得這解釋很合理啊)
如此一比
這兩個節目是否高下立判?
所以我最後的結論就是:
「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
失敗要緊的是甘心承認,而非裝逼逃避
然後假設失敗,就提出另一個假設直至驗證成功
如此才是做事的正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4eX6oZdG6w
雙弩射擊術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弓箭的延續:千弓同張,萬箭齊發|3>
我站在稀疏的草地上,刮起大風,左手緊握著那不明來歷的弓。
閉目聽著風聲,自己就如馳騁草原的戰士。
「看來你很喜歡手上的殺伐之物,也頗適合你。」
身後突然出現一把高亮豪邁的聲音,一個遊牧民族打扮的大漢。
「你知道你手上的東西是多麼古老嗎?想像那"千弓同張,萬箭齊發"的場景,多麼驚人。」
---------------------------------------------------------------
古代戰爭常以軍陣對壘的形式展開,弓箭在軍隊中的作用和地位相當重要,唐代《太白陰經*器械》中記載:唐一軍編制12500人時,裝備「弓一萬二千五百張,弦三萬七千五百條,箭三十七萬五千支。」弓箭手們於戰陣前一字排開,控弓發箭,千弓同張,萬箭齊發。 霎時之間,矢如雨注,箭若飛蝗,一場殘酷的鋒鏑噬血就此生成。
對鐵箭鏃種類的細化始於宋代,這真是個頗為有趣的時代,軍政軟弱的同時,軍事技術卻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宋代以他那令人值得欽佩的耐性對每種武器都精雕細琢,而箭的樣式也因之精細化,像鐵脊箭、錐箭等,造型都已脫離扁平四棱形的單調,變得更加專業。到南宋時更拉開了火器時代的帷幕,對遼,西夏,金、元的連綿戰爭使火器迅速走向成熟,成為主宰戰場的力量。不過在當時火器的射速和命中率不能令人滿意的情況下,箭之序列的壯大一直持續到明代,並繼續創立出更多令人目眩的種類和造型。
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的士兵主要武器就是弓箭,原因很簡單,這也是他們的主要狩獵工具。在馬背上長大的戰士,只吃牛羊,不吃米麥,驅羊隨軍,不愁後勤,一人數騎,不愁勞累,因此進軍神速,剎那間併吞八方。由於這些遊牧民族只能裝備皮甲(這反而使得他們的機動性得以保持)而且他們作戰不講究戰法,進攻隊型不嚴密,所以並不適合象西方騎士那樣排成方陣去衝擊。只有弓箭才能發揮攻擊的威力和靈活性,使不必接觸敵人就可以給予敵人殺傷。他們的箭術是可怕的。史載,漢時一支漢軍的巡邏隊遭遇匈奴的射鵰者,一仗下來,幾十人的隊伍就只有跑回去報信的一個傷兵,3個射鵰者不折一人,最後還是飛將軍李廣親自出馬來把他們射傷捕獲。不過遊牧民族的弓論其品質並不比農業民族的要好。匈奴人早期的箭頭是骨制的。而人在馬上,無法借助腰俯力量,所以也不能使用很強的弓。遼軍和金軍騎兵,所開之弓箭不過6~8鬥。即使這樣也夠了。野戰時遊牧民族往往聚集軍馬,集弓箭騎兵猛衝一側,導致對方因為一角崩潰而全線崩潰。在與中原軍隊的戰例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弓是以輕便、快速為特點的,在清中期前始終佔據著騎兵遠射兵器序列的主力地位,而當火器的發展淘汰了強弩時,弓也仍能揚己所長與火器平分秋色了400年。至十九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戰爭中已基本上不用弓箭。
弓箭雖是戰爭殺伐之物,但在中國古代生活中也被擴衍使用:箭既能攜帶書信遠距離射寄,也能夠被用以遊藝比賽、因事設判。射箭也就成為古代一種競技和娛樂色彩濃厚的活動,帝王將相們常以射箭比賽來賞賜屬下,嬉戲遊樂。唐時宮中連宮女也要學習射藝,並有射鴨,射粉團等多種遊戲。而在宮廷中沿習了很久的雅戲「投壺」——將箭枝徒手擲向壺口,就是春秋「射」禮之變。
蒙古部落在未被成吉思汗統一以前,一直處於原始氏族部落末期到奴隸制社會的轉型期,所以初期蒙古戰士所佩的弓箭大部分為自製。但是隨著蒙元軍東征西討,得到了大量的工匠和勞動力,弓弩的製造逐漸精良。蒙古鐵騎發動的強勁旋風在征戰幾乎整個歐亞大陸的過程中,把中國古代的制弓術傳到了世界各地,並且將從被征服地區學到的制弓術容入到中國弓箭製造中,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弓箭的工藝水準。
宋朝建立以後,對城池和要塞的攻防戰極度重視,而弓弩作為一種最適合守城的遠距離殺傷兵器,由此在製造規模和品質上達到了最高峰。當時宋朝統治者不僅在京師設有弓弩院,而且在各地設有軍器作坊,集中能工巧匠大量製造性能優良的弓弩。據《宋史》兵志記載:「弓弩院歲造角把弓等凡一千六百五十餘萬張,諸州歲造黃樺、黑漆弩等凡六百二十餘萬。」我國古代的大科學家沈括在宋神宗時被王安石推薦兼管軍器監,後來寫就了《夢溪筆談》。該書介紹了當時弓弩製造的基本情況。沈括認為一張良弓應具備6個特徵:第一,弓體輕巧而強勁;第二,開弓容易且彈性好;第三,長時間使用射力不減;第四,無論冬夏射力保持不變;第五,射箭時聲音清脆;第六,開弓時弓體端正。關於弓的製造,他提出要選用幹透的動物韌帶經過膠湯浸煮和梳理,使之不再伸縮方能用於制弓;在製造弓體的時候要把弓幹材向開弓相反的方向彎曲,而後再貼上牛角片和筋絲;弓結構的優化關鍵在於「節」的長短要合適,這樣弓才會強勁有力;制弓時膠要塗得薄,以免因膠的變化而影響弓的彈力。關於弩,沈括特別強調弩機上「望山」的作用(「望山」是西漢時期發明的)。因弩箭的初速高、彈道接近直線,所以可用「望山」上的刻度對準箭鏃再對準目標後發射,以提高命中率。
明朝時期,軍隊使用的弓除了宋時使用的4種弓以外,還有開元弓、小梢弓、西番木弓3種。見於《武備志》的弩有神臂弓、蹶張弩、腰開弩、窩弩、雙飛弩等。腰開弩是將一根有勾的帶子繫於腰後,張弩時將勾掛於弩弦上,然後身體向後倒,腿向前蹬,利用全身的力量將弩上弦。雙飛弩是一種裝在簡易木架上的守城弩。窩弩是將弩弦上好後,掛上絆線藏於路旁,用於預防敵軍偷營劫寨。
明中期以後,由於火器製造技術的發展和鳥銃等先進火器的傳入,將弩完全排擠出了戰爭舞臺,但是由於當時火器射擊速度過慢,所以並不能完全替代弓箭。著名的戚家軍中所用之弩,已經只有用來防止敵軍偷營劫寨的多連裝窩弩「耕戈」,但弓箭仍然是長槍手隨身的武器之一。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提到,為了適應南方多雨潮濕的環境,必須改進弓箭的型制:在弓箭外部用樺樹皮包裹,在節處要用線捆紮,箭鏃必須採用鋼製。
隨著明末政治統治的黑暗和軍制的敗壞,由努爾哈赤率領的建州女真迅速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建州女真為遊獵部落,精於騎射,弓箭是每個戰士必備的主戰武器。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曾被箭射穿鐵盔和鎖子甲圍領,受傷甚重,幾次昏迷,足見弓箭殺傷力之強。
當冷兵器時代在一百多年前結束時,弓箭矢鏃也從歷史舞臺上黯然消逝。
---------------------------------------------------------------
#歷史 #文化 #故事 #弓箭 #延續
~專題推介,盡在知史~
《豫遊中原》
http://www.mychistory.com/?uid=0.4.18.0
雙弩射擊術 在 茶杯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皇家補師茶杯 #雙弩射擊術 #淨化殭屍
🔷音樂&音效🔷
Sound:On-Jin ~音人~
魔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