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張家銘醫師文章 謝謝張醫師(分享請註明作者)
《抗議綜藝節目主持人吳宗憲 對憂鬱症的歧視言論》
張家銘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
台灣綜藝節目主持人吳宗憲,日前在「綜藝大熱門」節目中,對於來賓造型師李明川透漏自己有失眠、憂鬱症時,回應表示:「你幹嘛憂鬱症呢? 我跟你講,憂鬱症的原因都是這三個字--『不知足』。」這是一個對於憂鬱症非常錯誤的歧視與不適當的言論。對此,我們要表示嚴重的抗議。另外,對於時代力量立法委員王婉諭(小燈泡媽媽)在臉書回應「吳宗憲作為公眾人物,更應該自律、謹慎!」「說憂鬱症患者是『不知足』,赤裸裸地凸顯了評論者的歧視」。還有高雄市議員黃捷、網紅陳沂等人對此歧視言論的聲援,我們要表示非常肯定與感謝。
雖然我們最近因武漢肺炎的關係對於世界衛生組織非常不以為然,但是世界衛生組織很早就估計憂鬱症是21世紀三大疾病,並且在2020年的現在憂鬱症已是造成全球人類疾病負擔第二名的疾病。但是憂鬱症的治療在台灣仍有四個重要不足,包括:(一) 就醫不足:台灣社區調查顯示只有1/5的憂鬱症患者尋求協助,而2018年健保資料顯示整體憂鬱症的治療約40萬人,表示還有很多憂鬱症患者仍不自覺、不承認或抗拒就醫。(二) 診斷不足:憂鬱症診斷準則需要持續兩周以上大部分時間九個症狀有五個以上,包括:五個心理症狀(憂鬱情緒、興趣缺乏、無價值感/罪惡感、無法專注與決定、自殺意念計畫或企圖),與四個生理症狀(失眠、食慾體重改變、精神運動遲滯/激動、疲累)。許多醫師可能只注意生理症狀而忽略情緒問題。(三) 治療不足:輕微憂鬱症可以心理治療,但中、重度憂鬱症則應該用抗憂鬱劑治療。理想上許多憂鬱症患者應該合併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但是在目前全民健保的條件下,非藥物治療的給付偏低並不被鼓勵。(四) 持續治療不足:理想上抗鬱劑治療建議需要三個月急性期治療改善症狀,加上持續期與維持期治療恢復功能、避免復發。但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三個月後只有17.4%的憂鬱症仍在治療,顯示提早中斷治療常見。
對於疾病的汙名來自於無知、偏見與歧視。憂鬱是常見、輕微可恢復的情緒狀態,而憂鬱症是一種持續、嚴重需要治療的情緒疾病。由於許多對於憂鬱症的迷思偏見,讓許多憂鬱症不敢承認自己有憂鬱症或排斥接受治療。或是已經接受治療的憂鬱症患者被迫中斷治療。憂鬱症就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是一種疾病,不是懦弱的表現,也不需羞恥。對憂鬱症的人說「你就想開一點!」,跟對著坐輪椅的人說「你就站起來啊!」,其實是一樣的。
其實許多演藝圈的人都有憂鬱症。韓國許多明星因為憂鬱症而自殺。在台灣諸如藝人謝怡芬(Janet)、曾之喬,還有網紅理科太太都曾經承認自己有過憂鬱症。知名歌手瑪麗亞凱莉曾公開自己罹患雙極性情感疾患,她提到「疾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別人發現後看待自己異樣眼光所產生的巨大壓力」。藝人Lady Gaga得到金像獎時坦言自己早年創傷、長期憂鬱症的折磨,呼籲大眾重視心理健康。憂鬱症離你我並不遠,需要大家更多的認識與重視。我們應該要一起降低憂鬱症的污名障礙,鼓勵大家提早情緒管理以預防憂鬱症,若是有憂鬱症應該積極治療、完整治療以重拾快樂與積極人生。
#憂鬱症防治協會http://www.depression.org.tw/knowledge/index.asp
雙極性情感疾患診斷 在 湯媛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躁鬱症是個常見的精神困擾,躁鬱症個案會出現情緒高昂的「躁期」,也可能伴隨情緒低落的「鬱期」,在兩極擺盪的症狀也被稱為雙極性情感疾患。在鬱期因為臨床症狀上有些時期會和憂鬱症很接近,因此常被混淆不清,或被認為只是情緒低落,在躁期個案常常感到自信滿滿,不覺得自己有什麼異狀,所以許多躁鬱症的個案其實是沒有被正確診斷、正確治療的。
對於躁鬱症,或者是其他精神疾病,像是思覺失調症、恐慌症…等狀況的朋友,社會上往往會給他們貼上「心智脆弱」這類的標籤,但這是不正確的。例如躁鬱症,就可能是由腦部結構和功能的異常,再加上社會、心理等因素共同產生的。幸運的是,躁鬱症不是一種絕症,只要透過正確的治療與協助,多數個案都可以回歸正常生活。」
如果你身邊有需要幫助的人,不要猶豫了,伸出手,幫個忙吧。我為那個人向你說一聲,謝謝你拉我一把。
#多一點包容世界會更美好
雙極性情感疾患診斷 在 同志人夫鄒宗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他是張凱程,24歲大男孩,現就讀於北醫醫學人文。斯文年輕的他,是一位社工。同時,也是一位癌症親屬陪伴者、精神疾患患者。
#高中升學考 #越來越不穩定的情緒
高中時玩社團的凱程,是學校裡的明星學長,走在校園中,大多數同學都會主動和他打招呼。
但升學考試前,他發現自己常常感到心情低落,情緒變得越來越不穩定。放榜後,成績完全不如預期。在一次與母親的談話中,凱程情緒奔潰——意識,就這樣忽然斷了片。
等醒來時,他已躺在醫院的病床上。
醫生沒有直接明說診斷結果,但根據服用的藥物,他推測自己很有可能是:『第二型雙向情感障礙症』。
#雙向情感障礙症 #躁鬱症
雙向情感障礙症,是一種週期性的腦內分泌失調現象,最常見症狀的是躁症、鬱症交互出現,反映出高亢、低落兩種極端的情緒表現,又稱為「躁鬱症」。
「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呢?」
當時的他,只覺得無法相信。
#精神疾患者 #社會體制下的病人
或許是因為連結到自身的醫病經歷,大學時期的他,便去某家精神科醫院,擔任社工實習生。
他回憶,醫院的環境和電影裡的監獄場景類似:裡面非常陰暗,很多小鐵門鐵窗。中間有一個空庭,休息時間會放精神病人出來走一走。
白色地板上有一灘灘黃色或者白色的水,環境充斥非常重的尿騷味......每個人的眼神,都是空洞的。
這段實習的經驗,讓凱程不再只從外觀穿著和主觀感覺去對人下定論。他想,如果社會大眾不能了解精神科病人,他們便會永遠被關在像監獄的地方。
大學畢業後,他便投入相關領域,找了一份精神障礙者照護的工作,還同時在研究所進修,鑽研醫學人文。
#父親罹癌 #社會工作者的能與不能
找到人生志業的凱程,生活卻再一次被打破了寧靜。
去年11月,凱程的父親持續發燒。在醫院反復檢查後,被確診為膽管癌,對父親來說,是一個沉痛的打擊。
同樣難以接受的,也包括凱程。
因為父親生病,他不得不辭去工作,回家顧店。有些長輩甚至勸他,書也不要讀了。
「但我也有我想要完成的理想啊,我想要幫助和我一樣生病的人,讓別人能夠理解他們。」他激動道。
讓凱程更生氣的是,消沉的父親,有時也會偷偷不吃藥。
「我其實沒有辦法諒解他這樣做。我知道自己是一個社會工作者,應該要有同理心。但因為躁鬱症,我多少次也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可是我想到家人,所以我沒有這麼做。」
「現在我最在乎的人,卻用消極面對疾病的態度來回報。」
又氣憤又掛心的口吻,感受得出內心矛盾的凱程,其實深深愛著自己的父親。
#照顧者陪伴者的人生反思
凱程坦言,自己之前對感情的觀念不是很好,
比如說相處不合就分開,分開以後就不要再有任何聯絡。
但在經歷父親生病後,他看見了很多醫院裡的陪護者,像媽媽這樣不離不棄的人——面對疾病,她們都沒有表現出絲毫脆弱,反而是全心全意地照顧對方。
「你會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在乎你』和『關愛你』的人,我們應該更珍惜生命中,願意接受你某種狀態、並且和你一起面對難題的那些人。」
“ Life is too short, Tomorrow is not guarantee ”
「在感情上,我決定不再逃避。」
在經歷了自身的病和父親的病,
凱程不再是個大男孩,而是漸漸成為一個成熟的男人了。
我們一起祝福凱程,
未來可以協助越來越多人,了解精神障礙者的需求!
#這邊小編斗膽幫版上的大家問一個問題
#請問凱程現在還是單身嗎嗎嗎
#超級歪樓XDDD
/
文字:符煜君 / 癌友有嘻哈 謝采倪
採訪:符煜君
攝影:符煜君
專案企劃:蔡孟儒 / 米娜哈哈記事本
/
以上內容,
特別感謝合力夥伴 #百靈佳殷格翰 和 #慈濟基金會 支持!
也感謝所有有參與 #我們都有病的訂閱集資 計畫的大家,因為有你們每個月的小額贊助,我們才能保持每週定期的產出和更新!
如果您也認同 我們都有病 的病友故事計畫,而且願意每個月贊助90~360元銅板小額,支持我們持續產出更多專訪的話,也歡迎加入我們的訂閱集資計畫!
贊助通道→ http://se.piee.pw/EBZ43
/
如果您也想分享你自己或是親友的「有病故事」,歡迎投稿!
病友本人、照顧者、陪伴者,或是第一線醫病人員的故事,都歡迎唷!
投稿通道→ http://se.piee.pw/E28DR
我們一起用知識和故事,
打造友善病友的社會吧 : )
#FUN大視野想向未來
#青年公益實踐計畫
#我們都有病
#我有病我驕傲
#我沒病挺有病
雙極性情感疾患診斷 在 什麼是雙極性情感疾患? 一位躁鬱症患者的自白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Camera/ Canon M50更多的生活在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find_alb/Hold不住的 ... ... <看更多>
雙極性情感疾患診斷 在 單元5 憂鬱症、雙向情感障礙症動畫短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單元5 憂鬱症、雙向 情感 障礙症動畫短片. 7.6K views 2 years ago ... 什麼是 雙極性情感疾患 ? 一位躁鬱症患者的自白| 艾爾伯特你在哪Finding Albert. ... <看更多>
雙極性情感疾患診斷 在 《双相情感障碍: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由于现在有了更为准确的诊断和更好的药物,双相障碍患者的未来比过去更加 ... 《双相情感障碍: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 ... 什麼是雙極性情感疾患?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