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醫學】骨質疏鬆是不是就要用抗骨鬆藥物呢?
骨質疏鬆是不是就要用抗骨鬆藥物呢?
根據2020年美國內分泌學會的建議,這個答案非常樸實無華:停經後女性,只要有「骨質疏鬆」,就建議使用抗骨鬆藥物治療來避免骨折。
這麼簡單怎麼還要討論呢?
第一,許多人會認為「骨質疏鬆」就是單純只「骨質密度低過頭」──也就是定義為骨質密度(T-score)小於-2.5這個情況,但是有無骨質疏鬆還可以考慮三個面向:脆弱性骨折病史、測量骨質密度、以及FRAX®估計骨折風險。
只要曾有脆弱性骨折* (fragility fracture),就算骨質密度檢查結果正常,也可以診斷為骨質疏鬆。
而骨質稀少者 (T-score為介於-1.0到-2.5之間),如果用FRAX®計算顯示有骨折機率較高**,也可以診斷為骨質疏鬆。
這三種情況都是骨折高風險群,應該及早使用抗骨鬆藥物來避免骨折。
第二,骨質疏鬆的治療也要考慮分層風險管理,所以我們要區分出比高風險更加危險的「極高風險」來採取更積極的治療。
一樣考慮骨折病史、骨質密度、以及FRAX®風險估計,若是落在極高風險者,不只應該及早使用抗骨鬆藥物,而且相對於通常使用「抑制骨吸收藥物†」的雙磷酸鹽類,更應該先使用「促進骨生成藥物‡」,來盡快降低骨折風險,完成療程後再視情況轉換為抑制骨吸收藥物。
有骨質疏鬆者,要評估有沒有其他造成骨質疏鬆的原因可以去矯正,也要把體內的鈣跟維生素D補到夠喔!
雖然我們把骨質疏鬆的處理放在「預防醫學」,不過如果想要在健保給付的情況下使用抗骨鬆藥物,必須在「已經」發生骨折後,那就好像不是那麼「預防」了...
---
適合台灣人的FRAX®骨折風險估計
https://www.sheffield.ac.uk/FRAX/tool.aspx?lang=cht
---
* 從平常站立狀態跌倒,健康的骨頭 (除了顱顏骨、手腳指之外)不應該出現骨折,而脆弱性骨折是指在如這種低衝擊的情況下就發生了骨折
** 骨折高風險是指十年中重大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在20%以上,或是髖關節骨折風險在3%以上
† 抑制骨吸收藥物有許多種類,如口服alendronate (如商品名「福善美」)等雙磷酸鹽類是抗骨鬆的常見選項,另外還有注射的denosumab (如商品名「保骼麗」)等
‡ 促進骨生成藥物包括類似人類副甲狀腺素 (如teriparatide,商品名「骨穩」),以及針對骨硬化蛋白 (sclerostin)的romosozumab (如商品名「益穩挺」)等注射藥物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