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信報財經月刊2021年1月的訪問:
2019年末,香港面臨經濟下行、政治風暴雙重夾擊,但世紀疫情尚未出現,環球股市欣欣向榮,當時林一鳴力排眾議,預測2020年本地住宅價格繼續橫行,不會大跌。誰知禍不單行,一場由新冠肺炎引爆的黑天鵝無聲出現,破壞遠超2003年沙士,商家、市民叫苦連天,唯獨港樓依然「企硬」·綜合各大地產行業數據,去年樓市窄幅上落,如同林一鳴所言,果真呈橫行走勢。
林一鳴接受本刊專訪時預料,2021香港經濟將持續低迷,但無損整體樓市格局,「基本上住宅不跌,但租金下跌;更差是二級寫字樓、工廈,最差是一級寫字樓、商鋪。」去年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報告顯示,香港樓價已經連續10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到底還要不吃不喝幾多年,本地人才有望置業?林一鳴坦言,今日香港出現平行時空,社會資源傾向有資產的人,貧富差距愈拉愈遠。若想準確預測香港樓市,先要認清誰是真正「入場者」。
平行時空下的香港
他認為,兩類人「上車」機會大。第一類是富有階層(約佔1/3就職人口),月入至少3萬左右或以上,比如金融、銀行、投資界人士〔圖一〕。去年香港股市,IPO氣氛熱烈,「這班人賺錢隨時比前年更多!」他們不但大多「供完樓」,更有能力買樓給下一代;另一時空下,疫情主要影響零售、酒店、旅遊等行業,以及月入約一至兩萬的「打工仔」,但只會令住宅租金下跌。簡言之,今時今日中低收入的香港人並非真正買家,左右樓價走勢上「no stake」。
第二類是新香港人,亦即居港七年或以上、拿到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港漂」·他們既可輪候公屋,買樓也可避開15%從價印花稅(AVD)及15%買家印花稅(BSD)。林一鳴便曾計算,自九七年至今,大約160萬人移民來港,拿到「三粒星」身份近110萬。若根據大數定律,估算每年有八萬人拿到身份證,而當中三成精英絕對有能力買樓。「由於國內物業快速升值,近十年內地人財富暴升,拿幾百萬做首期相當輕鬆。」
面對龐大的置業需求,林一鳴慨嘆本地住宅明顯供不應求,「運房局經常說未來三至四年有9萬多個私人住宅單位供應,由頭到尾都是假的。過去十年,每年平均只有一萬多·」根據最新住宅施工數據,他悲觀推測未來兩至三年,私人住宅供應每年將維持約一萬。「今年《施政報告》好似搵到大量土地,但大多數十年後才有樓落成。」他解釋,「生地」轉「熟地」是一個漫長過程,包括進行基建、交通配套、環評報告等等,「梁振英時代都做好多,今日都未見成效」,因此供不應求的格局,至少5年內難以扭轉。
自住樓有需求 跟金融人走
身處香港經濟起飛時期,不少港人靠買「磚頭」滾存資產,成為今天的「收成期」群組。作為投資多年的佼佼者,林一鳴認為未來港樓難跌,但近年投資價值偏低,更透露約2016年開始減少投資地產,寧願找更高回報的投資工具。
「不單是看本地,也要評估全球環境,現在已經沒有一個地方比香港樓更貴。」他預計未來港樓保持橫行,投資者卻面對兩大不利因素。首先是樓市「辣招」推出後,近乎冰封二手樓市場,買賣方陷入兩難,中斷換樓階梯。初期政府推出雙倍印花稅(DSD)時,林一鳴仍有投資買物業,直至非首置物業稅率劃一調高至15%,「沒什麼方法可避開15%印花稅了」。其次是租金回報率「清一色」下跌,近年最高也不足3厘〔圖二〕,「炒樓都係想升,如果沒有升幅,買內銀股更好啦!雖然股價不變,起碼收六厘息。」去年金管局推出通脹掛鉤債券(iBond),單計保證息率就有2壓。
至於有自住需求者,林一鳴同樣由「真買家」角度出發,認為兩個地區發展較佳,樓價有機會跑贏大市。他分析,未來金融界人士仍然是置業主力,他們除了講求接近商業區,同時希望配備會所、有較寧靜的居住環境。縱觀香港地圖,大圍及將軍澳是不二之選。
「最重要見到基建記套提升。」以大圍為例,港鐵沙中線落成後,官方頂計前往金鐘僅用17分鐘,大幅縮短交通時間,他頂計會吸引到一班到港島區工作的金融人。同一道理,「未來十年愈來愈多人去東九龍、觀塘上班,不少是銀行中上層,有很大住屋需求」,當藍田隧道建成後,將軍澳居民不但能快速到達觀塘區,而且該區呎價比較低,具有較大吸引力。
一國兩制若不保 明日大嶼有何用
「上車難」向來是香港深層次矛盾之一,2018年《施政報告》正式提出「明日大嶼」願景,耗資近6000億填海造地,引起坊間激烈批評,包括費用過高、破壞環境、有其他新增土地方法,云云爭議中,林一鳴更關注「明日大嶼」落成時,香港地位的改變。
最近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如果計劃研究順利,並得到社會支持,將於2027年開始填海,2034年才會有房屋建成入伙,意味就算「難得」沒有工程延誤,最快都要等候13年。林一鳴認為,「明日大嶼」遠水不能救近火,「如果立即填好,當然有幫助,但現在要等10幾年之後。」
2047大關逼近
林一鳴推測,特區選擇推動「明日大嶼」,實際想進一步將香港融入大灣區,成為區內西面較發達城市的中心,吸引大陸人流、促進經濟活動,但成功關鍵在於,香港是否仍然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然而,自前年開始,他便強調中港關係已步入「第三階段」(第一階段是需要香港人,第二是只需要香港這地方,第三是人和地都不再需要),香港一旦淪為中國一個普通城市,如何支撐高昂的建築成本?
更關鍵是,等到「明日大嶼」建成,距離2047大關又拉近一步。他幾乎肯定香港將失去「一國兩制」,屆時兩地邊境消失、接駁交通激增,甚至再沒有香港身份證,「從整個大灣區版圖來看,你用咁多錢起明日大嶼,同樣的土地成本貴過珠海、中山幾倍,到時為何不直接上去?」他表示,香港綠色地帶面積甚廣,無奈港英時代規定不能建屋,若要從郊野公園邊陲及明日大嶼之中選擇,前者明顯較佳。
國際企業「去中環化」
「有時用WhatsApp溝通,打電話都好少。」過去一年,林一鳴從未親身見過私人銀行的客戶經理,更笑說:「他在那裹上班,其實與我無關。」過往這些跨國大行盤踞港島區的核心地段,既方便中環人,也是身份象徵,「如果以前在觀塘開銀行,大家都會覺得cheap咗少少。」
時移世易,林一鳴發現大眾對於公司選址,相對上沒有以前重視,於是部分公司搬至觀塘等二線地區,藉此節省成本,「反正現在都用Zoom,為何需要支付高昂租金?」近年愈來愈多國際公司「去中環化」,例如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安永(EY)等,「最頂級的企業都搬走」。
仲量聯行展望2021時提及,自年初至今,中環甲級寫字褸租金累計下跌逾兩成,跌輻不但是各區之冠,更是2015年以來的新低,相比之下九龍東跌幅最少;整體寫字樓空置率升至8.8%,是2004年以來最高。仲量聯行商業部主管鮑雅歷預訓,今年主要商業區的甲級寫了樓租金將繼續下跌5%至10%。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統計報告顯示,去年境外公司駐港數目亦首次下跌。林一鳴認為,由於本地經濟持續低迷,加上香港逐漸變成中國一個普通城市,失去獨立關稅區等負面因素,甲級寫宇樓及商舖價格較難維持一線城市最貴水平,是眾多投資物業中「最傷」,不建議趁低買人博反彈;勉強可以考慮的是二線、三線寫字樓,但要留意當區供應是否過多。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雙重 印花稅 換樓 在 股榮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樓市半年危險期
特首梁振英聯同財爺及多名財金官員,宣佈本港永久居民買入第二層住宅所繳付的雙重印花稅(DSD),劃一徵收15%,今日起生效。對樓市的影響肯定負面,二手市場會進入前所未見的冰河世紀。
判斷樓市點走之前,翻睇過去15年一二手成交宗數及比例作為參考。自2002年至今年,二手住宅交投佔整體成交比例,介乎63%至90%,平均是79%,即一手與二手的比例是2:8。二手交投2010年錄得超過12萬宗成交,及後額外印花稅及其他辣招稅生效並加強,盤源被鎖死,去年二手交投跌至只有3.9萬個,較五年前跌了接近七成。
15%劃一印花稅出台後,二手投資客應該跡絕,成交再跌一半並不足怪。香港樓市的畸形,就是越升越搶,越跌越等,越平越冇人買。新政策對首置上車客,表面上沒有影響,但實情是,當他真心希望入市時,會發現市場根本沒有二手盤源供應。業主從過去多次辣招稅經驗學曉了,只要等多陣,樓價又會升番轉頭,現階段沒誘因要減價出貨,談何成交。
再睇另一組數字,去年300萬但少於500萬的成交,以及500萬但少於1,000萬的成交,分別有1.92萬宗及2.30萬宗,佔市場比重是75%,今年有關比例相若。400萬樓,新印花稅是60萬;而700萬樓,新印花稅是105萬。換樓客是樓市一大購買力,但新稅下,換樓成本及計劃要重新計算,無形打沉樓換樓意欲。
去年十月至今年三月,二手每月平均成交跌至只有1,700餘宗。今年8至9月超過4,000宗交投的小陽春期,會成為過去。可以想象,當市場最大兩批購買力都消失(投資客及換樓客),二手成交慘淡場面可以預計。未來兩個月,宗數將跌至1,500宗以下,全年計宗數恐怕不足兩萬宗,只及2013至2015年平均四萬宗的一半。
按劇情發展,真正上車購買力,會流向一手市場。但一手市場能否如過去數年般火熱,這點我有懷疑。明年私宅供應是2.8萬伙,未來三年供應亦超過9萬,發展商倘年推盤兩萬個,在沒有投資客甚至換樓客入市,會重現「供過於求」的情況。羊毛出在羊身上,發展商回贈印花稅會成趨勢,但部分成本會在價單上反映。一手價不會大跌甚至提升,二手業主亦不願割愛,就算有劈價盤,也恐怕只是零星個案。
新印花稅固然威力勁,但人大委員長主動提釋法,香港賴以成功的根本:法治,會被摧毁,「悲釋LAW」對樓市更具深遠負面效應。樓市見頂已成定局,跌多少也冇甚意義。距離新特首明年三月底選舉約有五個月時間,樓價指數(CCL)未來半年會失真,因數據太少而扭曲實況,發展商亦不會減價賣樓,只在付款方法上「做嘢」。但更重要是,當樓市被政治挾持時、當辣招被有心人用作政治武器,港樓未來半年會進入危險期。
雙重 印花稅 換樓 在 【買樓竅門】近親轉讓是什麼?聯名物業如何慳印花稅!甩名需知 的推薦與評價

近親轉讓#甩名需知#樓市辣招為了壓抑樓市,政府於2010年首度推出「辣招」, 其中一個就是雙倍 印花稅 :購買第二間物業的買家或公司名義買家, ... ... <看更多>
雙重 印花稅 換樓 在 非首置 的推薦與評價
二常會討論明年財政預算案政府:不排除調整非首置印花稅. 立法會第二常設委員會續討論明年度財政 ... 非首次置業懶人包:八成按揭+壓力測試+印花稅|買樓換樓攻略.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