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證券交易爭議後,聯準會兩位地區聯儲主席下台
兩位聯準會地區聯儲主席在證券交易爭議後,
決定在九月底出售他們的股票投資組合,
然而可能是因為近期輿論壓力,兩人都以健康因素為由申請退休。
這兩位都是鷹派官員,
會否因此影響未來兩年政策 ?
還是聯準會可能因為輿論壓力而更偏向鷹派 ?
#聞到了財富自由的味道
#鮑威爾表示包牌沒找我
#希望兩位健康無礙
-----------------------------------------------
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羅伯特·卡普蘭 (Robert Kaplan) 在波士頓的埃里克·羅森格倫 (Eric Rosengren) 表示,由於健康問題,他將提前結束他在美聯儲分行超過 30 年的任期並於 9 月 30 日離職後幾個小時,他宣布打算辭職。
卡普蘭在總部位於德克薩斯州的美聯儲分行掌舵了六年,他引用了最近對他在金融市場投資的審查,這些審查在本月早些時候被披露。
“美聯儲正在考慮我們經濟復甦的關鍵點,因為它正在審議未來的貨幣政策路徑。不幸的是,最近對我的財務披露的關注可能會分散美聯儲執行這項重要工作的注意力,”他在一份聲明中說。“出於這個原因,我決定從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的職位上退休。”
這些公告是在美聯儲主席經歷了一段動盪時期之後發布的,此前有報導稱他們一直是活躍的投資者,而美國中央銀行去年正在大力支持金融市場以遏制大流行造成的損害。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6的網紅陳靜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護理師的付出和薪資嚴重不成正比,菜鳥護理師的平均薪資為32,000,元至35,000元,扣掉勞保、健保、醫療互助金等費用後,換算成時薪竟然只剩121元,比時薪150元的工讀生還低!不僅如此,前幾天還有診所用月薪25,000元的「高薪」徵聘全職護理師,請問勞動部和衛福部可有關愛過這群辛勤勞累的護理人員...
離職原因健康因素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愛的禮物
═════════════════════════
我無意鼓勵孩子不要念書,而且我的孩子書都念得很好。
但我也真心想以我的一生作見證,學業好不是一切。
═════════════════════════
記得我在閱讀巴菲特的傳記《雪球》時,印象深刻的是,在這本書中,巴菲特十六次提到卡內基,巴菲特提到自己念中學時,偶然在書架上看到祖父的一本書:《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中文授權翻譯書名為《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
巴菲特除了很感興趣的閱讀這本書,還發現,要是哪幾天在學校裡,違背了書裡的原則,朋友會離他而去,他就會不開心。要是哪一星期,他按照書裡的原則去做,那段時間同學會更想接近他,他自己也更快樂,新朋友也多起來了。
我們大概很少人有巴菲特的際遇,卻可以一起探討一下,這本書裡的原則有哪些重要的因素,為什麼這些因素會造成這麼鮮明的對比?
■ 負面的人生態度,讓巴菲特的朋友離他而去
這本書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要人們不要批評、責備、抱怨,因為這是一種負面的人生態度。
但要做到這點很難,因為我們大多數人是在批評、責備、抱怨下長大的。在學校、在家中,老師與父母常常在我們犯錯時指責我們,甚至後來進入職埸,經理要我們進他辦公室談話,多半也是在我們犯錯時。到後來我們當父母時,也自然的常對孩子批評、責備、抱怨。
想像一下孩子在青少年時期,父母一味的對他們批評、責備、抱怨,他們的第一個反應一定是逃避,反抗、為自己辯護。這樣對親子關係會造成負面影響。
常常批評,代表著一種挑剔、苛刻的性格,誰會喜歡與這樣的人交朋友?
責備,常代表態度失控,發脾氣罵人。人在憤怒的時候,什麼誇張的話都說得出口,孩子的自尊心會遭受打擊,搞得親子雙方常悶悶不樂。
抱怨,則是不接納、不包容,甚至不尊重,不視孩子為一獨立的個體。
巴菲特就是在求學階段,發現自己犯了這些負面的行為後,朋友會離他而去。
誠如本書談到的,常常給予他人真誠的讚賞與感謝,聆聽他人說話,談論他人感興趣的話題,讓他人覺得自己很重要。
巴菲特發現,每當他想到要這樣做時,人緣變好了,朋友多了,在學校的時光快樂了。尤其是這個時候,才能影響他人。
■ 道理很明顯,但父母該怎麼做?
坦白說,我們做父母的無論為孩子做什麼,要求孩子做什麼,最終目標不都是希望孩子未來一生健康、快樂、幸福嗎?
那我們的出發點,就是培養正向的人生觀,除了自己要具備,更要幫助孩子建立正向的態度與觀念。
但有時候我們會忘記或疏忽這個終極目標,特別是在要求他們用功讀書、考取最好的學校時。
如果我問你:「你希望他們從最好的學校畢業,但性格變得怪怪的、很自卑,常常退縮自卑?還是希望他們功課沒那麼好,但常充滿自信,有能力面對困難,克服挫折感?」
我相信大多數的父母會選擇後者:自信。
你希望孩子能從最好的學校畢業,但工作與生活態度消極,懶洋洋的,什麼事都得過且過?還是他雖然念的是普通學校,但充滿幹勁,不輕易灰心放棄,對未來的前途抱著積極態度?
我很有把握,你會選擇的是後者。
讀書時單打獨鬥,工作卻要團隊合作,這就是矛盾所在。你希望看到自己孩子一天到晚悶悶的、冷冷的,一句話都不想說?還是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無論功課好壞,都很開朗,滿懷熱忱,經常面帶笑容,樂於與他人溝通交談?
我想你也會選擇後者。
現在各行各業都需要團隊合作,只會單打獨鬥的人很吃虧。但我們的升學制度就是靠個人單獨用功讀書。到了職場上,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一起想辦法的時候,不合群的人即使專業能力很強,但常是最不快樂、最無成就感者,離職率也最高。
■ 用心教導孩子學會分享,幫他人也是幫自己
孩子漸漸長大成人,我最引以為榮的是,他們很願意分享,也會參加公益慈善活動,慷慨的幫助弱勢者。但不幸的是有些人只想到自己,常以自我為中心,可能他們那麼不快樂的原因之一,就是生活中缺少此一高層次的人格發展。
我很慶幸孩子在念小學時,會帶他們去參訪某些弱勢團體中心,自己決定要從零用錢中認捐多少。這個經驗對他們後來人格中的同理心丶關懷社會的態度都有幫助。
無論孩子的讀書成績有多好,如果性格中缺乏堅毅,以後在工作、家庭、生活中遭遇打擊,或陷入低潮,他可能就無力承受。幫助孩子培養堅毅的性格,長遠來看,是孩子最感謝父母的助力之一。
其他還有好奇心、探索力、創意,都是父母能大展身手之處。帶他們去爬山,到公園散步,參觀文物展,一起看場好電影,單獨與孩子談心。你有沒有發現,這些都是在學業考試之外的氛圍中進行的互動。
你一定了解我無意鼓勵孩子不要念書,而且我的孩子書都念得很好。但我也真心想以我的一生作見證,學業好,不是一切。記得賈伯斯曾說,他這一生中最有價值的事,就是在大一時輟學,他才有時間去學他感興趣的東西了。
我想強調的就是這點,讓我們一起幫助孩子學習他們有興趣的事,包括求學在內。
.
黑老師的教養叮嚀
一起幫助孩子學習他們有興趣的事,包括求學在內。
.
本文摘自
《#不管孩子_比管孩子還難!》
黑幼龍給父母的15個教養叮嚀【特別收錄】請問黑老師!關於教養的10個Q&A
.
作者:黑幼龍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3)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我們的文化重視成就,也好競爭,就我的立場來說,常看到這種文化對成長過程中孩子的心理傷害。尤其成就不好的孩子,好像存在就沒價值了一樣。有些人本來可能大器晚成,結果早年受創,長大之後也欲振乏力了。
我好希望黑老師的苦口婆心,能被聽進心裡。我認識一位媽媽,即使一隻腳都已經準備踏進棺材了,她的老爸爸還是要女兒去念博士、當教授,完全不考慮她目前相當滿意自己的幸福家庭。
就不要說,父母為了孩子求學時的成就,給予孩子的壓力,這麼多年以來,讓孩子只好選擇自我傷害。短視近利,失去了好多,卻又沒自覺,還可能怪孩子軟弱。
祝願您,能多了解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表面上說為孩子好,心裡面一直要透過孩子的成就來證明自己!
離職原因健康因素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一天我們會中年,都希望還有一份工作]
我演講的場次不多,今天上午這一場,我倒是一口答應。主題是鼓勵企業雇用中高齡者,我只問了一個問題,誰來聽講?對方說是企業主﹑人力資源主管,以及部門用人主管,我心裡閃過一個念頭:
「終於讓我逮著機會﹗哪有拒絕的?」
練兵千日用在一朝,我就等這一刻,要跟這些掌握用人生殺大權的關鍵人物親自說明,用中高齡者是他們的使命,以及責任﹗而且不只是錄用,還要協助員工儘量保住工作,不要輕易失業,因為—
一旦失業,中高齡者要再就業真的困難﹗
所以最好不要淪落到失業的地步……否則必須面對「求職下流化」四個現象:
💚1.去專業化:
很難再回到本來的專業職,知識﹑技能與經驗一夕化為烏有,一概不被承認,甚至被認為是包袱。
💚2.非典型化:
很難再找到編制內的全職工作,等著他們的多半是兼職﹑時薪﹑派遣﹑外包等職務,職涯變得不穩定,容易成為流浪工作者。
💚3.薪水下滑:
很多中年人的薪水加不上去,便想求職,可是面試後都來問我:「外面是不是很不景氣?」其實不是,而是比起年輕人,他們「又老又貴」而不自知。
💚4.職位降低:
很難再回到原來的職位,因為中高階主管的位子本來就少,而且很少流動,很少出缺。還有,這種位子用的多半是老闆信任的人。
再來看勞動部的調查,會發現上面這四個下流化現象,會造成中高齡求職困難,像是—
💚求職困難原因第一名:82%卡在年齡太大的問題上
💚求職困難原因第二名:55%卡在薪資無法令人滿意
💚求職困難原因第三名:32%卡在職位不如預期上
一名社會新鮮人初次求職,平均花2個月,中高齡者卻長得多,65%花了15個月才加入勞保,足足6倍有餘﹗另外35%呢?極有可能找到的是不具勞保的黑戶工作,或找太久到最後成了怯志求職者,索性不出來求職了﹗像這類不求職的人口,是不計算在失業率裡,這也使得失業率嚴重被低估。
說這麼多,我的用意是在強調一件事,千萬不要讓自己失業,中年人沒有負氣離職的資格,只有委曲求全的條件。當然,中年失業不完全錯在自己,很多情況是外在因素所逼,比如產業更迭﹑市場競爭﹑企業購併,甚至上下兩代接班,新主子會逼走一批老臣,因此非戰之罪的比例不低,不必過度歸咎於中年人。
再從統計數字來看,馬上就能感受到一個台灣就業市場的問題:對中年人極度不友善。我經常講課問在座的聽眾,台灣平均幾歲退休?起初一面倒,都說65歲;直到我講了2萬名學員之後,現在比較有人會答58歲。這個數字上的出入,說明什麼?大家想的是65歲退休,卻在58歲退,是非志願的結果,也就是—
被逼退﹗
這是2016年的數字,當時日本是69歲退休﹑韓國是72.9歲,所以我真心感到台灣的企業在雇用員工上未善盡社會責任,遠不如日韓兩國。不僅於此,太多的統計數字都證明,在照顧員工上,台灣的企業做得太差﹗從以下兩個數字即可知道:
💚台灣經濟成長的GDP在1997年之後,越來越多落入企業的口袋裡,員工分到的比例越來越低。現在企業拿走51%,1,100萬上班族才分得46%。
💚台灣上班族的固定薪占薪資的64%,低到成為亞洲第一﹗也就是說企業不只薪資凍漲16年,拿走大半利潤,還讓員工的薪資不穩定,靠變動薪度日。
我並不是要鼓吹勞資對立,可是統計數字看多了,心很悲涼﹑很氣憤。其他國家的企業,目的也是賺錢,他們面對的困難與競爭不比台灣少,為什麼他們做得到,而我們的企業這麼貪婪與苛刻?是不是因為台灣最美的風景,是善良的台灣人?這是欺負人哪﹗
這是我答應這場演講的源由,在座的不論人資或主管,也都是員工呀﹗如果大家有這個覺醒,有使命感一點﹑積極作為一點,一定能夠改變這個就業市場,幫助中高齡者安居樂業,防範於未然,不至於鬧到失業地步,再來困難求職。換個角度來看其他員工失業,不也在預演自己的未來嗎?
在演講起初,我問這些聽眾,中年求職困難最主要是因為以下哪個?結果態度不佳是第一名,其次是工作技能跟不上,還有人說健康體能﹑薪水太高﹑職位不合,至於年齡太大則很少人舉手。這說明什麼?我們對中高齡者隱藏著歧視,包括刻板印象,卻毫無自覺。
Mobile 1是很多科技人在上面的論壇,有人問,如果你是老闆,要不要用中高齡?討論熱烈,卻幾乎一面倒:
不用﹗
第一名理由也是指稱中高齡者態度不佳,說他們老油條,偏偏能力差,還想要高薪與當主管,結論主要是這個:
「中高齡不是資深,而是落伍與不更新。」
這當然有部分事實,難怪年輕人看不慣中高齡者。固然中年人要自我檢討﹑與時俱進外,企業也要提供升級與轉型上的協助,千萬不要讓員工10年或20年固守同一個領域﹑同一個職務﹑同一個技能,最後成為「房間裡的大象」,龐然大物卻被視而不見,失去亮點,最後被棄之如蔽屐,造成企業與員工雙輸。
企業可以做什麼?比如:
💚跨部門專案
💚輪調制度
💚職務再設計
💚轉型培訓
我們每個人都會走到中高齡,都希望老而有所用,因此為現在的中年人盡一份心力,積極開拓出職涯的可能性,等於為自己的未來鋪路,最終受益的是我們本人,何樂而不為?
本文讀了受益,請留言+1
離職原因健康因素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護理師的付出和薪資嚴重不成正比,菜鳥護理師的平均薪資為32,000,元至35,000元,扣掉勞保、健保、醫療互助金等費用後,換算成時薪竟然只剩121元,比時薪150元的工讀生還低!不僅如此,前幾天還有診所用月薪25,000元的「高薪」徵聘全職護理師,請問勞動部和衛福部可有關愛過這群辛勤勞累的護理人員?
根據勞動部提供的資料顯示,護理師在106年的平均月薪為40,707元,10年來成長幅度僅12.6%,相較於醫師薪資漲幅33.4%、社工心理人員31.7%、藥事人員17.3%,護理師的薪資漲幅為醫療相關專業人員中最低,跟國外相比更是差了一大截。在美國,護理師的平均月薪為124,495元到534,539元,澳洲則為108,675元到328,613元,高出我國好幾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去年才表示要開放引入外籍醫療看護人力,在起薪低和環境差的狀況下,我國有什麼競爭力可以挽留這群護理人才?
雖然衛福部健保署在2016年投入了約104億元來提高醫院及診所共145個服務項目的支付點數,並稱此舉能「為醫護人員加薪」,但只要沒有將給付給醫院和醫護人員的經費分開,實質分配的權利還是在醫院與資方手中,就如同健保署在2008年至2014年投入91.6億元來推行「提升住院護理照護品質計畫」,就有不少醫院未將款項用在提升護理人力上,反而濫用於旅遊、餐會等吃喝玩樂項目。
此外,不僅月薪少,護理人員的血汗工作環境更是眾所皆知。護理師愛喝珍奶是因為沒時間吃飯、生病不敢請假是因為怕工作會落在其他同事身上,甚至還要面臨醫療暴力、背負人命關天等壓力。諷刺的是,政府近年不斷提倡長照2.0政策需要護理人力,然而在執業環境不改善、薪資低落的情況下,哪裡還找得到人力去執行呢?
在執業環境如此惡劣的情況下,台灣每年都會流失約2%的護理人力。國健署在調查台灣100家醫院23,123名全職臨床護理人員後發現,有轉業意念的護理人員竟然高達74.66%。勞動部勞安研究所在103年發布的資料也顯示,薪資、晉升、職業壓力是影響國內護理人員離職的最主要三個原因,而領照後不執業的原因則為輪三班、職業壓力大等健康問題,還有專業不受尊重、工作繁重、薪資低、福利制度不佳等因素。
要改善執業環境,調整薪資為必要手段之一,政府應研擬提升護理人員薪資的具體可行方案,並調查護理人員在納入勞基法後,是否有縮減福利措施、降低實質薪資等情形發生,並建議輔導護理人員籌組工會,讓護理人員有與資方抗衡的空間。
最後,護理人員的職場留任的比率為全球最低,僅有7年,原因多為輪三班、無法兼顧家庭,故政府也應提撥補助獎勵,鼓勵機構設置全日托兒方案,各醫療機構也應附設托兒所或與托兒機構簽訂合約,才能改善護理人員執業環境,解決護理人力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