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耐心等待fed的貨幣政策會議結果,反正,一季內,FOMC極高機率會宣布縮減QE規模,耐心等吧。」
英國金融時報(FT)對49位重量級經濟學者所做的最新調查指出,美國聯準會(Fed)必須迅速縮減寬鬆政策規模不可,並於2022年開始升息,以因應通膨升高,這項調查是由FT與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共同執行,結果顯示Fed的緊縮行動將比目前內部的預測、以及市場的預期更為激進。調查結果與Fed內部的「鷹派」官員立場相當接近,略高於70%的受訪者相信,Fed將在2022年至少升息0.25%,近20%的受訪者預料首次升息將發生在上半年;而Fed最新的預測是將在2023年首次升息,全年將升0.5%,另外,大部分受訪者預料Fed很快就會宣布資產購買措施「退場」計畫,並於明年完成整個程序。40%以上的受訪學者相信,Fed將於今年11月宣布「退場」計畫,31%預料會在12月後宣布。但如果中國中國武漢肺炎疫情進一步擴散,且就業成長停頓,約25%的預料要到明年才會宣布。
經濟學者們指出,最頭痛的是供應鏈更加混亂,預料到年底時個人消費支出(PCE)核心平減指數將比2020年同期上升3.7%,遠高於6月時的3%。近70%的學者也表示,這項指數的年升率「有些」或「非常」可能在2022年底之前都一直高於2%,通膨率可能升高到使Fed降低「最大就業」目標,在勞動市場完全療癒之前就先行提高利率,8月失業率為5.2%,經濟學者預料年底時將降到4.9%。43%的受訪者表示,失業率要到2023年才會回降到疫情之前的3.5%水準,23%預料要到2024年才能達成。
不過大部分學者都不認為未來六個月內美股與美債會出現大賣壓,至於主席Powell明年能否續任?80%以上表示他將會再獲任命,18%相信將由現任理事Bullard德接任,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Robert Steven Kaplan表示,只要經濟前景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仍將支持從10月開始逐步減少每月資產購買,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總裁James Bullard表示,整體而言,今年將開始縮減購債,並將在明年上半年的某個時候結束。
美國8月非農就業機會成長創過去7個月以來新低,針對勞動力市場復甦步履蹣跚的擔憂,Bullard則不以為然,並指出,如果對抗疫情的這場戰役持續改善,明年勞動力市場可能會「非常強勁」,美國聯準會承諾每月1200億美元的購債計畫,購買國債和抵押擔保債券,直到通膨及充分就業的目標取得「實質進展」,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總裁John Williams則認為,目前通膨已達標準,仍希望看到勞動力市場進一步改善,聯準會才會宣布在實現就業目標方面,取得了實質進展。Williams也提到,假設經濟如預期持續改善,今年開始放慢購債的步伐就可能合適。
美國聯準會主席Jerome Powell表示,截至7月他與多數決策者意見一致,皆認為應在今年內開始減少資產購買。但隨後公布的8月就業機會成長放緩,聯準會官員預計在9月21至22日再度開會,美國聯準會的褐皮書指出,美國經濟在8月「略為放緩」,新增的病例數再次打擊餐飲、旅遊業。整體經濟仍面臨疫情後價格攀升、勞動力短缺等問題,對於工人的需求持續強勁,但受到離職率增加、提前退休、托兒需求以及額外的失業補貼等因素影響,招聘變得更加困難。部分地區則受到中國武漢肺炎Delta病毒衝擊,重返工作職缺的計畫被延後。
Bullard表示,工作職缺確實存在,只是勞工可能現在不願意接受這些機會。並認為,應該在第1季結束前逐步縮減購債,以給予聯準會更多調整利率的選擇性,Williams則表示,Delta變種病毒對消費者支出和就業成長帶來壓力,預計經過通膨調整後,美國經濟今年成長料達6%左右,明年則將放緩至約2%。Williams也提到,聯準會將把縮減購債的決定與利率調整分開應對,並稱兩者有非常不同的門檻。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5738160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665784
離職程序未完成 在 杜書伍 聯強集團總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躋身組織的前30%關鍵人才】
從小就喜歡深思的杜書伍,腦子裡無時無刻不在轉動思考,成為企業家之後,這更成為他帶領團隊向前走的管理方式。「我認為領導就是要『觀念領導』,」杜書伍說。爲此,2000年之後,他乾脆當起「老師」,每天早上八點到九點召集幹部「上課」。隨著聯強國際規模不斷擴張,杜書伍再進一步把上課內容寫成文章,讓全體員工都能了解他的思維。
大老闆為文創作,想必離不開嚴肅與教條的成分吧?一點也不。這系列後來以「聯強EMBA」為名,隨電子報發送的短文,因為談的是工作中人人會碰到的課題,角度深入淺出,以小窺大,不僅內部幹部受用,連收到的外界客戶、經銷商、合作夥伴都深覺有收穫,無形中爲杜書伍養出一批忠實閱讀的「粉絲」。
大方分享自己的心得,杜書伍笑著說,希望透過文字帶來影響,說不定就此改變某個人的職涯,或讓某家企業從此降低基層運作的成本。「公開這些是帶點理想性,」他說。
問:你對自己的職涯一直都有清楚的想法,是不是少年養成的過程帶給你一些影響?
答:我覺得有兩個因素,第一,是種穩定的力量。我的家庭教育一直教我要踏實,假如沒有這個,人就會浮躁,風一吹就會搖來搖去。第二,我成長的年代,是台灣非常期望走向富裕的年代,對自己有希望成功的強烈企圖心。有了這種企圖心,就會去動腦,想要突破。但有了先前穩定的力量搭配,我不會躁進,或一看到旁邊的機會,就方向搖擺。
問:父母親怎麼教育你這種態度?有特別的方式嗎?
答:這些認知有的是來自父母正面的言教,但也有來自負面的;好的可以學,壞的記取教訓。像我母親是正面教材,我父親的中年危機,則算是負面教材,他本來教書教得很好,收入也很高,但後來他想當校長,就從教育界退休,參加別人的辦學,最後卻沒有成功。這件事對我的影響是,當我要做重大決定時,我會很審慎,會陷入長考。多思考,就會把範疇拉大,把考慮的時間拉長。長考也是另一種穩定的力量。
問:你的職涯中,哪些是你需要長考的時刻?
答:我出來工作大概快四年時,有人用雙倍的薪水來挖角。我那時候負責英特爾的微處理器的推廣,他做電子打卡鐘,當時我的薪水兩萬出頭一點,他用五萬挖我,那時候,這筆錢很大很大。因為他的產品要外銷,他還對我說:「我就給你五十萬,你跟我去國外跑。」我想,天底下從來不會有好康的事掉下來,這個人出手這麼大氣,代表他的行事作風不踏實。這筆錢我能拿六個月還是一年?所以最後我就沒有去。
另外一次,是我大四時在補校教高三數學,服完兵役回來後,校長又來找我,要我晚上再去兼課。我約略算一下,去教書至少一個月有四千五,當時我的薪水差不多是七千塊,等於是兼一份差,薪水增加六成,但我還是拒絕了。因為老師領的是鐘點費,薪水雖然不錯,但增幅有限,又不是我的主業。相反的,我專注投入公司的工作,薪水可能會成長很快,所以我拒絕了,決定專注做我的本業。
問:很多人面對機會難以拒絕的理由,是認為它稍縱即逝,你不擔心這一點?
答:沒有實力,機會都不是你的。機會其實隨時都有。我用公車來譬喻,儘早讓自己站上公車站牌,機會來你就上得去。但有時候你站在那裡,機會還沒來,你也要耐心等。
我在學校時就經常思考自己的未來,我知道我學的是Computer Science(微電子),但我希望未來走管理職、業務職,所以大學時代除了本科之外,我還去修了很多管理課程,為未來作準備。
進入職場後,第一個職務是擔任研發工程師,原本我為自己設定花兩年時間熟練技術實務,之後再轉調業務,但我做了九個月,就被公司要求轉調業務,因為覺得我在技術的磨鍊還不夠,所以當時陷入另一個長考。不過,一方面是配合公司需要,另方面,我想到只要肯花時間,做業務時還是可兼顧研究產品、累積技術含量,這樣不也更會賣。所以我轉換職務時,白天跑業務,晚上K書作研發,兩個兼具。這段過程也讓我思考,怎樣讓兩件衝突的事情協調,能夠一魚雙吃。
問:像個人生活,娛樂這些面向,都不在你的考量內?
答:(笑)我出社會前面十年,只看過一、兩部電影。
問:你從什麼階段開始真正讓自己從「部屬」的思維,提升到「管理者」的思維?
答:在學校時,我就常思考自己的未來出路,因為不是狹隘地讀書,想的時間也比較長遠,所以習慣以比較高的高度看事情。從學校建立這樣的習慣後,這一輩子,我都是拉高高度來看事情。第二,我念了管理,自然而然就有管理的背景,讓我後來在做主管的過程中很自然,沒有任何門檻。
問:在管理端經常要面對人的問題,你都沒有摸索或挫折的過程?
答:(大笑)多了。以我的職涯來說,可以分成幾個階段。我一九七六年出來工作,第一階段大概到一九八五年。這個階段都在打基礎摸索。這九年時間,我cover的範疇很多,這段時間的挫折就很多。
打個比方,我認為任何事都應該節儉。我剛開始做sales,感覺常常跑呀跑,沒有結果,卻要花錢,所以我出去都坐公車,管理下屬也是這樣。但另外有個部門出去就直接招計程車,於是部門間,大家就會比較。我就對部屬說,我們今天這樣節省,紅利會比較好。結果呢?並沒有比較好。最後我拿我自己的紅利出來分給大家,結果他們都不收,而且認為我這個主管有guts(膽識)。在這樣的要求下,第二年,我們的紅利的確就比較好。
問:你碰過最大的難題是什麼?
答:最大的挫折就是部屬被挖角。投注心力去帶他們,後來他要離職。或是覺得某位女性同仁很不錯,她卻說:「抱歉,我要回家生小孩。」爲了這個,我還寫了好幾篇文章,談雙薪家庭的重要,甚至上媒體談怎樣料理家事,教太太給先生一律穿白襯衫、買同樣顏色的襪子,垃圾桶一次套好幾個塑膠袋,更換的時候才方便.......減輕女性同仁的負擔。我甚至還教她們如何準備四菜一湯。
問:說到有員工想回家帶小孩,你一路走來,都被強烈的危機意識跟企圖心引導,你認為現代人對工作仍然需要這樣嗎?
答:關鍵在經濟基礎。這次金融危機就回過頭來告訴大家:未來環境的變化是你沒辦法控制的。你有把握目前的經濟條件一生無虞嗎?每個人對經濟安全的定義不一樣,但長遠來看,門檻還是蠻高的。就像誰會想到現在存款利息幾乎等於零?
問:經過金融海嘯,職場發生很大的變動,也顛覆很多人對生涯的想像。你體會最深的一點是什麼?
答:回過頭去看,我很高興我很多想法是對的,這些現象,終究證明我的價值是對的。
我本來就看金融業是「虛業」,不是「實業」,過度擴張的結果,本來就應該泡沫化。再看很多垮掉的百年老店,很多都是老大不堪,沒有危機意識,長時間下來像是國營事業,怎麼經得起環境變化?
雖然很多人失業,但我認為好的人從來沒失業過。景氣好,人員通常會寬編,企業只淘汰績效最差的3%,但景氣不好時,企業淘汰10%,這才是真正人力精實的編制。所以如果你在這最後的10%中,平常沒事,但是就像人家說:「退潮時,才知道誰沒穿褲子」,碰到考驗,誰沒穿褲子就看得到了。
組織中,70%都是基層員工,30%屬於幹部級;真正屬於中級主管以上,比例可能只有3%。經濟不景氣時企業砍最多的,是基層員工跟不好的幹部;所以你希望自己永遠都很安全的話,就要努力擠進組織的前30%。大家必須有危機意識,也要與對現實有正確的了解,讓自己進入真正安全的範圍;否則在不安全的範圍中,當然會被砍。
不過,整體來看這個世界還是人才不夠的,而且好的人才的價值比過去還要高;如果你是人才,不僅絕對不會失業,還到處搶著要。
問:專業工作者或經理人可以從金融海嘯中學到什麼?
答:要學到未來變化是很大的,絕對不能認為它不變或變化很小。另外,經濟安全與危機意識是必備的。經濟安全還包括能力安全,要讓自己一直跑在前面,不要落在後面。
很多人聽不進去,因為他們根深柢固認為工作是痛苦的,休閒是快樂的。我認為這是絕大的錯誤。你鑽進工作中,那種知識的滿足跟喜悅,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才是真正的快樂。玩就快樂嗎?不見得喔。玩是你要付錢給人家,工作是人家付錢給你,你又很快樂,而且獲得愈多,表現愈好,給我的錢愈多,何樂而不為?
問:你不斷強調思考的重要,你思考時,有特殊的程序嗎?
答:我無時無地不在思考,腦筋不動就渾身不對勁。因為思考是不分場所的,我連走路也在想事情。假如想出東西,那就很高興了。年輕時,我對我的主管,或公司做法,有時不是很認同。但是我心裡會想:「我只有兩年工作經驗,人家是我的三倍,其中必有道理。」我就照做,有時候會問,有時候就持續當作一個議題,隨時找答案,很可能五年以後才找到答案。養成習慣後,現在留在我腦中還有很多懸案(笑)。
我認為領導就是要觀念領導,所以我自己體悟到什麼,我就講給部屬聽。2000年以後,因為幹部太多,我開始正式上課,再把上課內容寫成文章。一個人要觀念正確,才能有效率的工作。金融海嘯發生後,不少企業出狀況,倒是解答我很多懸案。
問:爲什麼?
答:我相信,全世界的事物都是成常態分配,大部份是落在中間,特別好或特別不好的相對少。常態分配跟我們講的中庸之道是契合的。站在穩健的角度,我們只要落在中間就好,不需要在兩邊,因為很outstanding的這邊,畢竟是例外,有時候甚至得靠運氣,所以不要去想這個。就經營企業來講,盡力做就對了,不一定非要第一。為了做第一去冒險,可能會變成第十。我只要持續努力,可以從第三變第二,從第二變第一,不是很穩嗎?想去樹梢摘最漂亮的果子,可能會跌倒,這也是我講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問:不管是穩定或穩健,能不能爲它下個定義?
答:你踏的每一步,把握度都很高。它的風險是你輕易可以承擔的。比方說,我有七成把握,三成會失敗,而且失敗以後不傷筋骨,這樣可以做。
有些事情是你有九成把握,但那10%一旦發生,你承擔不起,這樣不能做。反過來說,這件事情九成會失敗,但承擔得起,就可以做。過去媒體說我很開創、敢突破,表面上看起來我很冒險犯難,其實每一步我都知道企業能不能承擔得起,而且是輕易承擔,不會傷到筋骨。
問:當讀者要吸取你的觀念時,你會建議他們怎麼使用?
答:關於管理的書籍有三類,第一類是教科書,非常理論,都是專有名詞;第二類是管理大師寫的書,很多例子都是國外或大公司的例子,對本地的讀者有距離感;我寫的聯強EMBA文章算第三類,題目都很小,就在每個人的周遭,很貼近職場。所以在自己的工作環境中,它是最接近、最能轉化使用的。這是我當初題目愈寫愈小,愈來愈貼近員工的原因,其實是每個人工作中都會碰到的經驗,只是過去發生時,自己不見得感覺到。因此,要努力思考在工作經驗中相對應的場景,然後去模擬使用看看。那你就會真正把觀念跟實務連結在一起。一方面,這會使你對觀念理解更深入,二方面,它會融入你的腦海,達到內化。這樣,你以後隨手就能應用這些觀念,幫助自己職涯的發展。這是最重要的關鍵。(本文收錄於《打造將才基因》,作者:《Cheers》雜誌總編輯盧智芳)
#連結閱讀
1. 斜槓人生,好嗎?
http://bit.ly/3mZU0Wk
2. 杜書伍:有三大能力才是人才
https://bit.ly/3zDWeSC
3. 杜書伍:你懂得「想」,就成功一半!
https://bit.ly/3CZLOyy
🌏聯強國際為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二大資通訊通路集團,2020年全球營收規模突破台幣1兆3,300億元。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
離職程序未完成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創新的基礎仍待國會多多支持
由這幾天的趨勢,看起來台灣的疫情在指揮中心拼命防堵之下,只要大家維持社交好習慣的配合,應該有機會控制下來。真的是天佑台灣,在如此險峻條件下,我們守起來了!台灣屢屢展現在一堆人士的唱衰中,堅挺屹立,實在要更有信心面對艱困的未來以及不斷地挑戰。
當然,光是信心並不夠,面對未知的將來,還是要有更多準備才行。我們都習慣講見賢思齊,讓我們來看看科技的強權,美國,最近做了什麼?
上個月初(六月八日),在台灣正為疫情及疫苗之亂所困之際,美國國會通過了非常重要的《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這個法案也號稱是拜登政府上任最重要政策之一。當時,因為台灣疫情緊繃,似乎沒有多少人特別關注,頂多是講一下說,美國發現半導體很重要,特別訂定專法及經費要加強推動等等。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關鍵且重要的科學基礎紮根計畫,大體而言,這個法案有數個特點:
ㄧ、將大家熟知的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改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undation),兩位副主委,一管科學,一管技術。法案中甚至特別強調出,技術副主委的重要職責之一是,Increasing federally-fund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achieve national goals related to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domestic manufacturing, national security, shared prosperity,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health, education and workforce development, and transportation。這與我離職前向蔡總統建議的,將科技部改制為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走向完全一致。科技不能只是自己專注研發,必須前接人才教育,後接經濟發展能力,這是科技時代的必要趨勢。
二、未來五年內(2022-2026),選定十項科學與技術項目(如附資料),預定至少投入1100億美元以上,交由新的NSTF用於協助高教及研發機構,針對選定項目做基礎及前瞻研究。展現美國面對未來科技的謹慎和視野,唯有回到基礎的科學根本,才能帶領人類向前跳躍,找到更多創新機會。
三、再度強化STEM教育的重要,未來五年提撥至少五十億美元,用於強化人才培育的STEM教育。STEM教育這幾年在教育界也是很響亮的口號, STEM指的分別是,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數學),正是為來人才走近高科技的必備基礎訓練。但在台灣,STEM 不只在國教中被弱化,更在未來高教的選材上被邊緣化,據說,未來甚至於,大學端的理工生醫等重要學科的入學考試中,根本被放生!台灣十年、二十年後,高科技的人才來源岌岌可危!
對國家長程的未來那麼重要的法案,在拜登政府和國會成員上任短短不到一年內完成立法程序!當然,這也可以看成是美國全民的鼎力支持,才能讓法案順利通過。
台灣的國會、台灣的政府,我們的國會、我們的政府當然也應該做得到,也應該看得到。這不是一兩年內會有大變化、或大政績的工作,但是不做,台灣在未來的競爭力將逐年慢慢減弱。但是,無論是政府、國會,他們的力量還是來自全民的支持,唯有台灣能有一股力量支持,督促政府、國會去思考這些長程競爭力的必要工作,政府、國會才能從每天焦頭爛額
的政治爭執中跳脫出來。
美國選定的十大重點項目:
The United State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 of 2021 (USICA), formerly known as the Endless Frontier Act, passed into law on 8 June 2021. It authorizes $110 Billion for basic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research over a five year period. It includes investment in:
1.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2.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semiconductors, and advanced computer hardware
3. Quantum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4. Robotics, automation, and advanced manufacturing
5. Natural or anthropogenic disaster prevention
6. Advance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7. Biotechnology, genomics, and synthetic biology
8. Advanced energy technology
9. Cybersecurity, data storage, and data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10.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exploration relevant to the other focus areas
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3806-usa-semiconductor-investment-contend-china
離職程序未完成 在 離職程序未完成、離職勞基法、離職預告口頭在PTT/mobile01 ... 的推薦與評價
上訴人主張:被上訴人工作規則第25條規定雇主核准為員工辭職之生效要件,伊未辦離職交接手續,亦不生效力云云,尚非可採。」 臺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92年勞 ... ... <看更多>
離職程序未完成 在 離職程序未完成、離職勞基法、離職預告口頭在PTT/mobile01 ... 的推薦與評價
上訴人主張:被上訴人工作規則第25條規定雇主核准為員工辭職之生效要件,伊未辦離職交接手續,亦不生效力云云,尚非可採。」 臺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92年勞 ... ... <看更多>
離職程序未完成 在 如果離職時沒辦離職手續就離職,那公司可以扣全部的薪資嗎 的推薦與評價
王菲菲對丫,不能扣頂多是跟他說要回來辦交接,交接完成再把薪水給他 ... 可明訂員工於離職時須完成交接手續,方能領取當月薪資,如交接手續未完成,則薪資於交接完成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