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ainy Day in New York 雨天.紐約 (Woody Allen, 2019)
Country:USA
Score:7/10
看完後無意間驚訝發現,片中不起眼的配角大叔 Ted, 居然是 Jude Law!!!那個髮際綫....真的歲月不饒人!儘管之前好萊塢 #MeToo 事件使 Woody Allen 爭議不斷, 仍然不得不肯定他明快,詼諧,諷刺的都會作品風格、擅長以浪漫喜劇來呈現愛情與人性各種樣貌,其生涯 50 多年曾執導過 49 部長片作品,23 次奧斯卡提名、4 度獲獎,多產的他各方評價褒貶不一的,但絕對是不容質疑的大咖影壇怪傑一枚。從過去經典的《安妮霍爾》、《曼哈頓》,到以特定城市作為故事舞台的《情遇巴塞隆納》、《紐約遇到愛》、《午夜·巴黎》、《愛上羅馬》,總能透過喃喃自語的連珠炮臺詞,把其中人物塑造得有棱有角,讓人在人生不同場景,當下不同氛圍,對號入座,心有戚戚!在本片中,他選擇了街角商店、小酒館與中央公園等生活感強烈的日常角落,呈現繁忙大都會少見的人味,紐約宛如男主的靈魂伴侶,也是他療傷止痛的避難所,因此他的雨中流浪記毫無哀怨的寂寥氣息,甚至成了另類的紐約導覽。Woody Allen 以其慣用的充滿諷刺意味手法,把紐約上層階級跟社會大眾的隔閡、成長價值觀差異、中西部女孩的格格不入,以爵士鋼琴為基底的配樂,浪漫又風情滿滿地講了一個屬於紐約的愛情故事。
Terry: Time flies.
Gatsby Welles: Yes, unfortunately, it flies coach.
Terry: What's that supposed to mean?
Gatsby Welles: It's not always a comfortable trip.
雨天紐約 爭議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無影無蹤:2020十大外語片】
.
規則如下,即我在2020年觀賞電影(首映年份限19至20年)皆納入考量範圍(去年總觀影片數不含重看為905部)。該片單僅代表個人喜好,也附上每部片的評論供舊雨新知參考。
●
●
(10)《Minari》(2020)(美國🇺🇸)
導演:李.艾薩克.鍾(Lee Isaac Chung)
韓國家庭在美國的開拓史。幾乎每一場戲都有著生命力,一道很難以言述的靈光盡現於片中,想了良久,發現那個東西就叫真實。角色盛裝血肉,戲亦然,行雲流水看似容易,其實很難。近年關於亞裔主題的美國電影,這部是頂標。
●
●
(9)《盧斯的秘密 Luce》(2019)(美國🇺🇸)
導演:朱利斯.歐納(Julius Onah)
盧斯是一名來自非洲厄利垂亞的移民孩子,他在美國中產階級家庭裡安身立命,以極為優秀的表率形象在校園受到矚目。但他的師長卻總感覺他始終帶著一副面具,指控他可能具有反社會的性格。這個題材實在領先當代美國政治正確思潮十年以上,直接以一個反政治正確的觀點來探討未被充分理解的移民族裔對美國社會可能造成的潛在威脅,並諷刺了自以為是的美國左派白人形象。若非導演是非裔,這部作品會不會被指控為一部種族歧視之作?現在美國影壇很需要這類型的平衡。
●
●
(8)《漂亮寶貝直播中 Sweat》(2020)(波蘭🇵🇱、瑞典🇸🇪)
導演:馬戈諾斯.凡.宏(Magnus von Horn)
導演馬戈諾斯.凡.宏無意用嘲諷態度去呈現一位網紅主角的心理世界,而是更富同情視角地拍出她有自覺得空虛,並試圖處理了她在人性面的缺失,以及她怎麼去看待自己的自私與自溺。這看起來像是一連的懲罰,因為在這個社群時代,最可怕的也許不是被迫展現自己,而是被迫展現出不屬於自己的自己,以至於最終忘記自己的初心與慾望,卻又被迫去面對自己的多重性。託人去教訓一名跟蹤狂的是她,救起跟蹤狂去就醫的也是她,那到底哪個人是真正的自己?關於自己終究該歸屬於哪個面相,其實連角色自己也說不清。
●
●
(7)《影裏 Beneath the Shadow》(2019)(日本🇯🇵)
導演:大友啓史
故事關於一個男子發現自己的好友疑似是一名公認的騙子,這迫使他重新審視這段友誼。雖然發現自己從未被騙,卻仍本能性地選擇疏遠。但導演大友啓史卻用帶有懸疑性與神秘感的鏡頭運用,讓我們窺見角色心理所想,以及他的選擇。明明應該是一部必須倚賴對白來交代角色關係的類型故事,但導演卻以去對白化的策略來處理作品。固然不時使人困惑,但卻也等同賦予了一股更強大的能量,即把角色在面臨抉擇時的心理狀態投射給觀眾。最後成形的,是一則很小、很幽微,但極其動人的友情故事。
●
●
(6)《雨天.紐約 A Rainy Day in New York》(2019)(美國🇺🇸)
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
好像因為人在台灣,選入《雨天.紐約》不會引起什麼爭議。總感覺由於伍迪.艾倫本人引發的爭議,使得這部作品在海外並未獲得很公允的評價。就近十年來的作品來看,本片具有頂級水平,對白深具機鋒,處處存在對好萊塢文化的譏諷。又不知有沒有人發現,這部作品其實是伍迪.艾倫對至愛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早期之作《白酋長 The White Sheik》(1952)的致敬?
●
●
(5)《美好拾光公司 La Belle Époque》(2019)(法國🇫🇷、比利時🇧🇪)
導演:尼可拉斯.貝多(Nicolas Bedos)
「美好拾光公司」可以幫助客人重建難忘過去,但其所造成的無窮副作用,以及虛擬人生造成的倫理問題,是電影意在處理的題旨,可說少有一部作品反向地揭穿「過去即美好」的迷思。故事構想本身已經足夠迷人,再透過一層又一層的時代轉換,以及一再破除觀者外在所見的聰明機關,令人不由得深陷其中,拜倒編導的才趣。
●
●
(4)《蜜蜂與遠雷 Listen to the Universe》(2019)(日本🇯🇵)
導演:石川慶
繼《愚行錄》之後,石川慶再一次以《蜜蜂與遠雷》證明自己超凡的導演功力。這一次,他嘗試以影像轉譯音樂的魅力與內涵。透過幾個人物故事的穿插以及樂曲的典故,交疊出來的是一場極為撼動人心的人生交響曲。故事談及對音樂的癡迷、資質等等,即便都是點到為止,但一個個點卻能自己擴展成面,帶來深厚的餘韻。
●
●
(3)《追尋音樂的靈光 The Disciple》(2020)(印度🇮🇳)
導演:查譚雅.塔姆哈尼(Chaitanya Tamhane)
一個熱愛印度古典音樂拉格的男孩,他潛心拜師學藝,幾乎將生命投注進去,只為了追求傳說境界。然而,有一天因為樂評人卻跟他說,其所追求的可能只是一個經過穿鑿附會的神話。該怎麼辦?又或者,其實所追求的境界是否存在,其實根本不重要?這是一部充滿靈光的作品,導演查譚雅.塔姆哈尼不過年近三十,在影像與場面調度的技法上,已見大師手筆。同時他深知如何創造出若即若離的藝術美感,懂得透過一個外人難以理解的在地文化,喚起普世的共鳴。
●
●
(2)《靈魂急轉彎 Soul》(2020)(美國🇺🇸)
導演:彼得.達克特(Pete Docter)
在戲院欣賞這部作品時,身旁坐著一群嘈雜的小朋友,有學齡前的、也有小學生。我想這下慘了,等一下恐怕不得安寧。不過在觀影過程中,旁邊的小朋友完全靜了下來,我轉頭看下他們,發現每個人都抱持著敬畏的眼神專心地欣賞這部作品。後來看到有人說,皮克斯怎麼可以拍一部只有大人才理解的電影。我可是一點也不同意,因為我認為這部作品,連大人也未必能全然理解。但不管是誰,只要心無旁騖,都能在這部作品之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火花(sparkle),無論是動畫的精心設計抑或撫慰人心的情節都好。我的火花,則是在觀影完之後憶起時逐一閃現。
●
●
(1)《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2019)(法國🇫🇷)
導演:拉德.利(Ladj Ly)
文豪雨果(Victor Hugo)的《悲慘世界》描寫了19世紀初的法國階級劃分,導演拉德.利借去了經典著作之名,所欲呈現的也是極其相似的社會處境。由多種種族組成、龍蛇雜處的社區,故事從菜鳥警察的視角出發,看到的是族群之間的角力與恐怖平衡以及一觸即發的警民衝突。拉德.利真正看破了社會病灶的來源,貧窮與文化差異只是表象,而是自尊的被剝奪。場面調度功力奇佳,鏡頭既能遨遊空中,也能遁地,所創造出的戲劇張力極其可觀。
.
.
(圖為《Minari》劇照。)
#Minari #盧斯 #漂亮寶貝直播中 #影裏 #雨天紐約 #美好拾光公司 #蜜蜂與遠雷 #追尋音樂的靈光 #靈魂急轉彎 #悲慘世界
雨天紐約 爭議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謝謝 釀電影 邀稿寫了最新一篇的付費限定專文,也就是有訂閱釀電影的讀者才能閱讀全文的文章,原本設定的主題是愛情作品的天馬行空與愛情本身的荒謬戲劇性,有鑑於最近伍迪艾倫持續延燒的風波,因此決定將兩者結合,從《午夜巴黎》、《雨天.紐約》等幾部後期作品以及《愛情決勝點》談談這位毀譽參半藝術家的愛情觀與人生觀。
「藝術家要想辦法找出那個時代空虛的解藥。」
《午夜巴黎》中葛楚史坦曾經對主角如此表示,也許就是其持續創作的動機,然而他最終發現,世間不存在完美的小說,不存在完美的愛情,亦不存在完美的時代。一貫熟悉的字體映入眼簾,輕快節奏悅耳配樂兩三秒便帶領觀眾重返伍迪艾倫式情境與意象。彷彿一切意料之內也情有可原,還是享受慵懶地觀看人們矇著眼過日子,為情迷惘,為愛困頓,難以否認有時人性的一念之差,足以讓些許刻意為之、些許不切實際的愛情故事迎來截然不同的感受。
現實與戲劇兩相對照之下,似乎並不意外,這一篇篇的故事,就像是一則則的謊言,為他不受控制的愛情與慾望提供另一個宣洩出口。若從近年引發的爭議回頭思考橫亙其歲月的諸多故事,在社會認可的無數精神錯亂人類群像裡,遊走理性與瘋狂的剃刀邊緣,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愛情決勝點》的始末似乎道出創作者面對人生的態度:努力固然是必須的,但好運比善良重要,人們總認為人定勝天,慣性忽略運氣的重要性。就像是網球比賽的賽末點,當球觸網時,彈過網帶或彈回後面決定我們的勝敗,全然取決於命運。
—— 如此說法,是,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