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爬了三年,一直都沒有令我滿意的乾燥飯
-
主要是因為退伍前在軍中擔任伙房兵,習得了一身好手藝,對自己吃的東西有一定的要求
-
以往爬山都是自己煮比較多,但代價就是揹的比較重,還記得去年四月的能高安東軍+巴沙灣牡丹岩八天七夜晚餐的菜單
-
麻婆豆腐燴飯、紅燒牛肉麵、泰式打拋豬配白飯、水煮肉片(川菜)配白飯、洋蔥咖喱雞配白飯、滷肉飯、洋蔥醬燒雞配白飯
結果起登揹了35公斤,還好有順利完成
-
這趟行程後我一直在尋找自己可以接受的乾燥飯
-
直到最近友人詢問我有沒有意願當他的新產品 【山滿福】 @mountfood 的年度代言人
-
我說可以先試吃看看嗎
吃了之後心裡大喊了一聲【終於找到了】
-
最近有很多登山行程,基本上比較難的行程,例如:雪訓、雪季攀登、縱走,我就會帶上山滿福 @mountfood ,減輕背包的重量,降低身體的負擔,提升面對困難地形或危機處理的反應能力
-
紅燒牛肚飯
起司蝦仁菇菇飯
番茄義式湯麵
榨菜肉片湯
選用臺灣在地食材、登山輕量化首選,吃了絕對讓您驚豔不已
-
#山滿福 #MOUNTFOOD #山食 #乾燥飯 #戶外即食 #輕量化 #手作 #台灣在地食材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90的網紅Jamesliu璨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戴上耳機,這是來自3492公尺的冷空氣在吹拂,一月初的大雪幾乎冰封了整個雪山山脈,趕在融雪之前,我走了64公里再度來到了這個泰雅、賽夏兩原住民族的聖山,目的就是一睹銀白色的大小霸,上山前用想像的就覺得會很美,但不知道竟然可以美的這麼誇張,看過各種大景的我,依舊被眼前這個完全不像是台灣的夢幻景色震撼....
「雪季攀登」的推薦目錄:
- 關於雪季攀登 在 台灣三六八 Taiwan368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雪季攀登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雪季攀登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雪季攀登 在 Jamesliu璨宇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雪季攀登 在 瑪斯去哪兒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雪季攀登 在 Re: [討論] 雪季裝備請益- 看板outdoorgea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雪季攀登 在 【雪山主東峰】積雪達五年最厚|雪季攀登|雪白色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雪季攀登 在 冬天雪季雪山攀登攻略|用冰斧砍出階梯! 超美但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雪季攀登 在 46b9-8002-8ef95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雪季攀登 在 雪季攀登玉山的問題? - Mobile01 的評價
雪季攀登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雪季攀登登山安全課程
雪季攀登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47╱編輯推薦
天地無窮大,登高看三觀: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沿革與願景•休閒活動展現的文明
|| 從歷史看台灣登山文化的變遷 ||
數十年以降,每當新聞媒體報導登山客的不良行徑,諸如亂丟垃圾、餵食野生動物、破壞環境等,時常會有人將罪魁禍首歸於「登山文化」,但究竟什麼才是台灣的登山文化呢?我將登山文化定義為「登山者群體價值系統的總和」,而台灣登山者的文化又能以2001年高山嚮導證廢除為界,分為社團時代與網路時代兩個階段,這篇文章將從台灣登山者的養成環境出發,探討我們登山文化的沿革與未來展望。
即便政府統計每年從事登山健行活動的人次約有600萬,所謂的登山文化仍屬小眾文化,不一定與從事的人數成正比,也不易受大眾理解與認同。換個方式來說,多達百萬之數的人們只是將爬山當作短時間的休閒運動,目的大多是為了身體健康,沿著標示清楚、路跡明顯的郊山步道系統享受爬山的樂趣。受限於從事時長、過多的人工建設和戶外教育機會,國人可比為栽於淺碟的幼苗,大多無緣將根深入到充滿內涵與魅力的台灣山林。
提起山岳文化,許多人會聯想到某高山地帶居民長時間累積下來的獨特生活方式、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等,例如阿爾卑斯山的牧民文化、喜馬拉雅山脈的雪巴人(Sherpa)、南美洲安地斯山脈的克丘亞人(Quechua)。不過,本文議論的是登山作為休閒活動的文化,祈讀者不要與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混淆。
登山環境的變遷
在網路科技急速發展的年代以前,台灣登山者之間的互動與資訊交換大多在組織聚會(例如登山協會、大學登山社等)及實際從事活動時發生,雖說廣度受到侷限,所需的時間也相對較長,這種傳承式教育卻是最為紮實的模式。從國民政府遷臺到約西元2000年的這段期間(約莫是網路與個人電腦日益流行的年份),登山者幾乎都是以同一方式養成。
然而,自2001年警政署廢高山嚮導證以降,人民雖獲得了自組攀爬百岳的自由,資訊時代的鐵三角:網路、社交平台、智慧型手機,卻開始一一對登山環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網路發展逐漸加快腳步,以往只能透過紙本或口耳相傳的資訊猶如雨後春筍一般地出現,同時也如一把兩面刃,一邊降低了自行組隊的門檻,另一邊卻由於資料過度片段化,而讓不察的山友容易誤判局勢,埋下諸多山難的遠因。
岳界基層組織──登山協會和大學登山社,從百岳制定的1970年起進入黃金時代,卻在千禧年之後不敵特許制度廢除及年輕族群參與度低落的累加影響,紛紛踏上了高齡化、縮編乃至解散的不歸路。若深究其背後的原因,還有一項至關重要的因素:台灣的山已不復往日的神祕。時光回到四大天王奠定百岳名單的那一刻起,登山者穿梭山稜溪谷間,型態也從完成百岳往新路線、會師、溯溪、技術攀登、古道、中級山、舊部落等開枝散葉,時至現今已無受矚目的未登峰存在,也罕有無人踏訪過的稜脈。簡單來說,登頂已失去客觀的開創價值,只剩下對個人有意義的主觀價值。世界上以攀登未登峰、開發新路線為志向的登山者,也僅只是一小群菁英分子而已。
況且隨著商用娛樂科技及觀光全球化不斷演進,年輕族群越來越不乏輕鬆便利的娛樂選項,舉例來說,以前被稱為電玩的休閒活動,如今竟發展成了全球產值接近10億美金的電競產業,再加上智慧型手機與手機遊戲的盛行,風靡程度更甚於以往;廉價航空的崛起及充分的觀光資訊,令出國旅遊變得可以負擔之餘,也使得登山健行活動越來越難獲得青睞。所以與其說是時下爬山活動不具吸引力,不如說是年輕一代的選擇變得太多了。
登山健行活動缺乏新血的現況,不只在山上能見到,年輕族群往往也有「身邊只有老人爬山」的印象,即便有興趣參與,卻不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同輩夥伴,再加上普羅大眾傾向重視活動的潛在危險,勝過其背後的教育意義,這一切都構成了時下登山健行活動發展的困境。一旦代表活力的新生代廣泛的對此失去興趣,登山群體的金字塔就會從基底開始縮減,長久下來即支撐不了更多元化的戶外活動,例如學術化登山、中級山探勘、古道探勘、舊社探勘、溯溪活動、雪季攀登、海外攀登等等,長遠走向令人憂心。
登山文化的斷層與轉型困難
傳統登山活動所追求的目標,在於探索神秘與未知,一旦神秘與未知不再存續,舊思維之下的登山活動便會流於收集名單上的山頭(英文稱為peak bagging),使整體活動的發展陷入停滯。台灣登山界的金字招牌「百岳」,靈感源自1964年日本登山家兼作家深田久彌所著之《日本百名山》一書,由林文安為首的四大天王於1970年代初共同訂立,用意在於藉著選出這些山峰,讓後世的登山者能有系統性地探訪台灣的高山稜脈,是登山文化的重大里程碑,對後世的影響力無遠弗屆。然而他們始料未及的是,後來者卻多以登頂為目標,失去了探索的自由精神,徹底背離了百岳存在的初衷。
在社團時代,登山協會、學生社團這類社會化單位,藉著長期緊密互動的傳承式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礎。然而當社團不再是攀登百岳所必須,不只民眾自組隊伍的風潮興起,更讓商業登山活動日益蓬勃。隨著網路的普及與傳承式教育斷鍊,登山者的主要資訊來源從線下轉為線上,商業登山則成了帶領新手從事活動的最前線,又因為登山路線與基礎建設逐漸成熟,除了百岳熱門路線開始觀光化、大眾化、商業化之外,獨攀者與網路自組隊也漸成登山環境中不可忽視的族群。以上因素使得登山者群體化整為零,成為了極度個體化、差異化的存在,無法再複製社團時代形成共同價值觀的過程,是為登山文化的斷層。
至於登山文化轉型的困境與轉機,楊南郡早在1991年出版之《丹大札記》即有闡述:「對山岳界而言,國內的登山運動已經出現瓶頸;各地的山頭都有登山客的足跡;溯溪、橫斷、縱走或是岩雪攀登也都逐漸被開拓出來……雖然不斷有路線變化和技術引進,使活動仍有蓬勃的樣貌,但在大方向上卻有隱憂,登山運動已到了發展上的轉捩點。如果參考國外的狀況,其實不難發現我們已經背離了國外登山運動的走向,國外登山運動的走向是如何呢?簡單的說就是登山學術化。藉著登山,從橫面空間性的認識到縱向時間性的瞭解,也就是深入地區內的地形水文、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從實實在在的田野見聞中建立知識的基礎。」
不爭的事實是,能左手拿書籍按圖索驥、右手拿山刀披荊斬棘的人畢竟是鳳毛麟角。主流登山文化至今仍奉完成百岳為圭臬,相互比較誰登上的百岳比較多,而出自網路世代的登山者更因為上述的原因,難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所以現在的登山運動發展,其實是從楊南郡指出的瓶頸倒退當中。
展望未來
登山活動的精神文化面即是自由,自由的前提是自律,為不變的的普世價值,但大眾的心態卻仍深受早年國民政府之長年封山禁令影響,內化了不合時宜的制度,不只視山林為畏途,對冒險性的登山活動也缺乏認同,導致來自外部的制度力量反過來侵害了精神文化。登山文化最主要的載體是就是人,偏偏自由與自律的基本精神如今少了傳承式教育這座橋樑,形成了文化斷層與轉型困難。
我們在山域中見到的各種人為亂象,包括亂丟垃圾、排遺無序、吵鬧喧嘩、生火失當、餵食野生動物等,指稱為登山文化是有失公允的說法。因為登山活動經大眾化、觀光化、商業化之後,國民素質和速食文化的惡果就直接體現在環境之中。至於廣大民眾是否曾受過戶外教育與文化的薰陶,則是個令人不得不悲觀的問題──這也是為何筆者主張登山文化是小眾文化。
巨大的環境變化,使得社團時代走到了末路,也使得登山文化進入了重建期,而網路則是最大的影響因子。但網路同時具有開放與封閉的特色(例如公開社團與私密聊天群組),資訊交流上存在嚴重落差,導致價值系統枝多而幹細,未能凝聚全體登山者皆認同之共識,宛如一盤散沙。筆者以為,解鈴還需繫鈴人,網路時代的問題,必當從網路來加以解決,無論是政府、媒體或登山群體,均需視改善環境、傳播知識與落實教育為己任,台灣有朝一日才能真正與國際接軌,成為內外兼修的山岳之島。
緣結山林
進入社會數年之後,受「臺灣人一生一定要做的三件事」影響,我以菜鳥之姿跟團登上玉山主峰。那是個天空異常清朗的一月天,日出雲海的美景深深地撼動了心靈,也讓我萌生完登百岳的念頭。奈何工作忙碌,難得空閒,我逐將這份熱愛轉向了山域歷史、人文與政策,竟巧遇一塊樂趣不亞於登山的沃土。又因觀察到時下大眾對登山多有誤解以及活動本身發展的困境,故創立個人媒體,筆耕不輟,盼為心愛的寶島山林略效棉薄之力。
文、圖╱董威言(城市山人)
#0227550088
雪季攀登 在 Jamesliu璨宇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戴上耳機,這是來自3492公尺的冷空氣在吹拂,一月初的大雪幾乎冰封了整個雪山山脈,趕在融雪之前,我走了64公里再度來到了這個泰雅、賽夏兩原住民族的聖山,目的就是一睹銀白色的大小霸,上山前用想像的就覺得會很美,但不知道竟然可以美的這麼誇張,看過各種大景的我,依舊被眼前這個完全不像是台灣的夢幻景色震撼...
山上的每一陣風都在告訴我一件事情,「原來我是真的活著,而且比許多人更努力的探索世界。」唯有逃離安逸的都市,才能體會到這些深刻的感受。
這是我第一次在這麽大範圍的雪地裡攀登,除了冰爪刺入雪地的聲音,更聽見自己的心跳,寒冷的空氣強迫我改變呼吸的節奏,輕量化的代價是不能亂吃糧食,給我強烈的飢餓感,當全心灌注於這些感受時,就覺得自己真的是在生存,覺得不再為任何事物而活,而是單純享受眼前的每一刻然後順手紀錄下來,這種狀態反而賦予我的作品新的生命,當不再為了什麼而拍,順著感覺走,就能創造出不同的畫面。謝謝大小霸尖山,這次真的沒有遺憾了,我們後會有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bUaXsH5niI/hqdefault.jpg)
雪季攀登 在 瑪斯去哪兒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打開HD畫質更清晰
訂閱頻道 ?? https://bit.ly/2Qfsp3r
-
#奇萊主北
Mt.Qilai trekking 3-Day
/
奇萊主北三日漫遊散策
20180316-18
/
本來雪季上奇萊是完全沒有考慮過的事情,
但幸運有抽到成功山屋,不用重裝到稜線上紮營,想說那就上山度個假吧,還有感謝能背的隊友,兩天早晚餐飽到不行,第二天還在別隊協作大哥支援太和殿麻辣鍋,是說可以外送對嗎,還有美好陽光和雲海,讓我們可以慢慢享受奇萊的美好。
-
Klook客路旅遊行程:https://bit.ly/2CUruSq
KKDay旅遊行程:https://bit.ly/2TiiWOf
Facebook: https://bit.ly/2s2aWBK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hanjourney
Youtube: http://youtube.com/c/tangthomas2018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TbQN29zGqQ/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AK1B7EDjTJz6IK3PgcdNZvj4plmw)
雪季攀登 在 【雪山主東峰】積雪達五年最厚|雪季攀登|雪白色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雪山#雪山主東峰#雪攀#雅方國際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雅方冷凍食品露營登山恰恰好這次圓糖趕上 雪季攀登 雪山啦!! 五年來積雪最厚的雪山走在被冰雪覆蓋的 ... ... <看更多>
雪季攀登 在 冬天雪季雪山攀登攻略|用冰斧砍出階梯! 超美但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展開看「冬攀雪山」圖文攻略與GPS等交通資訊: 2022的冬天,雪山圈谷的雪況驚人,積雪深度更突破了5年紀錄! 夢一般的雪景竟然能在台灣看到, ... ... <看更多>
雪季攀登 在 Re: [討論] 雪季裝備請益- 看板outdoorgea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跨年前認真來回一下,如果你還沒添購不必要的裝備的話
首先要先釐清:
「內中外層」的區別是在「排汗/保暖/防風雨」
不是哪件穿在外面就叫作「外層」
接下來一個個看,先講「裝備」本身,再講「觀念」
※ 引述《twfroggen (小庸)》之銘言:
: 各位前輩好
: 小弟一月中旬要去雪山雪季攀登 因為沒有雪季登山經驗 目前有請一位嚮導一起
: 想請問各位前輩這樣的裝備在雪季中是否夠用
: 風雨衣外層: 迪卡儂防水防風外套 10000MM
這件就是很勉強
不管是不是雪季攀登,只要稍微認真點爬山,外層真的該抓到 20000 mm 吧
: 內層: odlo warm
: 中層(行進間): 始祖鳥 atom ar (添購)
: 外層: Montbell Alpine Down Parka 羽絨 (添購)
以功能「保暖」來看,這 2 件都是「中層」
: 褲子: odlo warm 內搭褲 凌晨攻頂時穿
: 帽子、雪地三寶、手套、墨鏡 這些基本的就不列型號了
: 不知道 中層跟外層這兩個要添購的是否可以 爬了很多文之後最後選了這兩個
: atom ar 之後也可以當三季的外層 不會只有冬天穿的到 羽絨的部分FP800
atom ar 並不防風雨,它仍然一樣是「中層」,不能夠當外層
這很重要。
: 羽絨填充量 185 g 感覺應該也夠了? 不知道各位前輩怎麼建議呢
每個人對冷暖的感受其實是很個人也很主觀的,所以不見得通用
但是以最通常的標準來看的話:
Montbell Alpine Down Parka 這件真的太熱了。
台灣除非超霸王寒流等級 -10 幾度,不然 98% 的狀況你應該都穿不到
這類保暖衣物 Mont-bell 官網底下都會有它劃定的保暖跟重量等級
https://www.montbell.us/products/disp.php?p_id=1101407
算是很好的參考指標
從上往下三個色塊:紅 Heavy → 橙色 Mid → 黃 Sweater
一般來說買到橙色那個區塊的就很夠用了
: 最後想問一下冰爪要多少的才夠 原本爬了文要租12爪的 但布農(嚮導的店家)的窗口跟
我說
: 簡易的就可以了.... 不知道真的假的
台灣地形有點尷尬,時常會有那種介於「零度上下」要結冰沒結冰的地面
又因為高山很多是岩地而不是土面
確實這種狀況下,反而簡易冰爪會比 12 爪冰爪來得更好走
但 12 爪冰爪上了會不能走嗎?
也不會,只是 12 爪冰爪本來走路就會比較難走,
然後在這種尷尬地形上損耗又更大
以你要爬的路線(雪山)而言,
這類地形大概就是在黑森林的路段最容易遇到
但是出了圈谷之後呢?
如果真的積雪夠深、又夠冷,
像今年(2022)年初積雪 70 公分,而且表面都是硬冰而不是軟雪
這樣簡易冰爪夠嗎?不夠。完全不能用。
我今年初去走我也是上 12 冰爪,要上主峰,
我朋友他只有簡易冰爪
我在前面已經把步階都踢出來了,他在我後面走,他還是說他完全抓不住
最後就沒有登頂,撤退了
所以
尷尬地形:12 冰爪能不能用?可以,只是沒那麼好用
硬冰深雪:簡易冰爪能不能用?不能,絕對咬不住,風險太高
以上,請依據你的需求自行判斷。
(如果是我的話,先確認好哪邊可以買到冰爪,然後確認自己的需求:
A.自己以後是否可能再從事任何雪地攀登的活動 → 有就 12 爪
B.只有這次需要,只要夠用、甚至以後出國旅遊的雪地也可以用的 → 簡易冰爪
然後出團前一個禮拜再決定。
那個時候,如果真的有夠強的冷氣團下來,一定早都有預報了
比較清楚趨勢來判斷雪況是否會更盛,如果會且確定還是要出隊,就買 12 爪
不會,而且覺得以後用不到,就買簡易冰爪)
(覺得 12 爪未來用不到甚至你也可以考慮冰爪用租的就好了)
裝備解釋完,回來談「觀念」
首先在空曠的地方只要有點風,就還是會冷
甚至不要說有風,只要你有在走,「空氣有流動」就會感受到被冷空氣襲擊
所以一般「行進間」多還是會優先搭配外層(防風雨)來穿
看人家雪訓班也是通通外層穿好穿滿
在穿了外層的狀況下
基本上台灣真的沒有那麼冷,只要有動,在行進間一般化纖或羽絨通常是穿不住的
(我自己走的時候是只穿外層,而且拉鍊全開)
所以與其要買那件過度保暖的羽絨,
我是覺得不如把你的錢拿去買好一點的外層
防水係數抓到 20000、透濕(透氣)抓到 15000 以上還比較實用
而且這件外層也不是只有雪地才有用,是你平時三季就可以用的
(你穿迪卡儂 10000 就算三季如果碰到連續大雨我認真擔心你安危……)
但是當然有少數人真的天生更怕冷,穿了外層覺得不夠暖,
這時候才會需要穿著行進間中層
那就是前面板友推文有說的,刷毛比較透氣,會更適合
所以當你問保暖衣物的時候,要區分好:
你問的是「動態」保暖(行進間)/還是「靜態」保暖?
以「動態」來說,像我上面說的,又是白天氣溫比較高的時候、又有在走路
(在台灣)稍微耐寒的話其實穿上外層已經就夠
如果會冷的話再加透氣的刷毛當行進間中層
而你的「靜態」保暖,雖然夜間晚上會很冷
但既然去雪山,想必是住三六九
不但住山屋,晚上人又多到爆炸,還有睡袋,根本暖烘烘的,
你真的會需要一件「超保暖」的羽絨嗎?
最後補充:
這篇原先只問保暖(中層)但是我上面提不如拿去添購防風雨(外層)
因為我覺得一般人多想著「冷要保暖」或是「下雨所以要防水」
但其實「避免流汗」絕對是跟上述同樣重要的事情
所以有一件好的外層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87.7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outdoorgear/M.1672465792.A.BCD.html
回覆一下關於 microspike
在台灣這類確實也會被叫作簡易冰爪,或者是什麼「快捷冰爪」
也有人叫「鞋套式冰爪」、「冰爪鞋套」、「冰上釘鞋」……
但嚴格說起來不算冰爪,因為有的甚至沒有爪,比如說這款同樣常見的 Yaktrax Walk
也都被歸於這類
冰爪在英文中是 crampon;上述這類則是僅能叫作 traction
中文直翻就是「牽引裝置」、「牽引器」
你用英文打 winter traction 跟 crampon 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搜尋結果
winter traction
crampon
但是這種的怎麼算?
在台灣使用,同樣被歸類為簡易冰爪
但它英文是 four teeth crampon,它語境裡是算作 crampon 冰爪的哦
所以英文「traction」基本上就 = 中文「簡易冰爪」
但中文的「簡易冰爪」並不限於英文「traction」,也可能包括「crampon」
其實就跟鞋子一樣,非雪地的狀況鞋子就有好幾種
雪地的鞋也有好幾種,所以不管是 crampon 還是 traction 認真再研究也都差很多
我這邊就是簡單科普一下就好,不然繼續寫下去
認真要介紹冰爪該要另新開一篇再寫 3000 字……
再請有興趣的人自行研究
總而言之,粗略來說,以台灣的常用語境
基本上只要「不是」如上圖這種,看起來就覺得很專業、10 爪以上的
通通被泛稱為簡易冰爪
我的理解大概是這樣子
※ 編輯: yoyomanman (114.43.200.141 臺灣), 01/01/2023 21:44:4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