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今天在聯絡本上寫著,孩子最近幾天會留菜,要盯著才會吃完。
其實我不確定意思,是留青菜不吃,還是配飯的菜都不吃?是因為不喜歡才不吃,還是吃不下?
如果不喜歡,需要再培養跟引導,如果吃不下,我是一個不會勉強孩子一定要吃完的媽媽。
所以此題有點無解。媽媽無法即刻解決老師的煩惱,但晚上我依舊試圖不著痕跡理解。
因為唸了啪啦啪啦山妖怪,後面有「小孩挑食媽媽說妖怪會吃挑食小孩」的橋段,媽媽順水推舟說:不像栗寶都很乖,飯菜都吃光光,對嗎?
他自己點點頭。
你每天在學校都有把飯菜吃光光對嗎?
有啊.....
嗯,你好棒喔.....
可是.....
可是什麼呢?
可是我今天打翻了我的飯.....
這樣子啊.....
是不想吃打翻,還是不小心打翻呢?
是不小心打翻了.....
最後你有吃完嗎?
有啊。可是老師都很生氣,因為我打翻了。
孩子敘事能力仍不完整,之後我再詳問,他又扯到是舊校某某老師好兇,總之他有認知,飯菜是要吃完的這件事,我覺得就夠了。
我自己非常討厭被逼吃完,每天狀況不同,胃口不一,每個人有習慣飲食習慣,當然孩子最好能不偏食,但真的無須用太強迫的方式命令,否則只會終身厭惡那樣食物。我到現在都非常討厭苦瓜,只因為小時曾被逼吃過。後來雖然偶爾會吃,但仍不是打心裡接納它。
這件事我明天得親自到校親師溝通才能清楚明白。
然後晚上睡前談心時光,我突發奇想問他:
你覺得,今天媽媽有哪裡做不好,需要改進的嗎?
他老大不客氣馬上說:
有啊!我覺得妳說話的態度很不好,需要改進一下。
我很虛心接受,然後請他說出何時,何事?
希望媽媽怎麼改進?
他說,我去學校接他的時候,他請我看書,我都一直在聊天(跟園長談事情),都不看他一直想讓我看的書裡面一隻很特別的昆蟲。
他希望我能注意聽他說話。
我跟他說媽媽真的很抱歉,下次媽媽會注意聽你說話,今天沒看見你很想讓我看的蟲蟲,媽媽覺得很遺憾,下次我們再一起看,好嗎?
他當然說好。
媽媽願意改進自己,我們一起調整,下次你也等媽媽跟別人講完話,再跟媽媽講話,這樣媽媽也可以更好的聽你說話,好不好呢?
他說好。
這樣,我今天可以得到一個好媽媽貼紙嗎?
可以啊哈哈哈!(好開心他有支配權這樣)
記者老梁:所以老梁今日獲得好媽媽貼紙一枚,❤️......,報導。
5/11 補記:
上午送進教室後問老師,是青菜不吃?還是配飯的菜?
老師說:只吃白飯,菜留在碗裡。
媽:咦,他一向只愛吃菜不愛吃飯的耶.....
師:對啊,以前不會,自從前陣子嘴巴裡面咬破受傷後才這樣。
媽:那他一定是很痛才這樣。
師:但是他前幾天已經跟我說他嘴巴好了耶。
媽:我昨天幫他刷牙又看見另一邊又咬破了。
所以每個行為背後都有我們需要發掘的原因,無緣無故的改變都意味著孩子透過動作在跟我們溝通。
能怎麼辦?
只好等他嘴巴好啊,先吃白飯跟軟一點的菜啊不然怎麼辦🤣🤣🤣真的很容易咬到嘴巴,是肉太多嗎?
雲南白藥團一箱先🤣🤣🤣
雲南白藥嘴破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中國四大殭屍始祖|竊竊屍語|05 >
黑色的兜帽下,是一張乾枯的臉。
灰敗乾癟的皮膚上疙疙瘩瘩的滿是皺紋,如同一張被揉皺了羊皮紙。暗啞枯萎的白髮稀疏的搭在額前,掩不住其下妖異的綠瞳。
女孩捂著嘴輕輕地驚呼了一聲,隨即又忍不住好奇地問:「你扮演的是什麼怪物啊?」
-----------------------------
據記載,四大殭屍始祖最早是出現在人類誕生之前的洪荒妖獸年間;還有一種說法是他們出現在人類誕生以後了。到底哪種說法最為準確呢?比較權威的四大殭屍是:贏勾、後卿、旱魃、將臣。他們的來歷頗為神秘,民間故事裡的殭屍就像行尸走肉一般,無魂無魄,不死不朽,遊離於三界之外。
一、殭屍始祖後卿:
後卿是詆的親弟弟,最初作為黃帝手下的一員大將幫助黃帝攻打蚩尤。後卿驍勇善戰,身強體壯,頗受黃帝重用。可惜的是,蚩尤有81個強悍的兄弟,個個強悍,在一次戰爭中,後卿不幸戰死。
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後卿死後,曝屍荒野,他的魂魄更是在四周遊離。長期下去,後卿的怨念越來越重:後卿生前為黃帝拚死殺敵,死後,卻沒有人來給他收屍。後卿更為怨恨黃帝。
碰巧的是,犼的一份魂魄恰好漂游到這裡,這魂魄雖然只是三分之一,但是作為和女媧一樣的四大古神,其神通也是強大無比。
犼對女媧心存怨恨,而後卿也怨恨黃帝。後卿為了報復黃帝,願意將自己的三魂七魄奉獻給犼。為了再次復活,犼的殘魂吞噬後卿的魂魄,並且利用後卿的殘破身軀復活,化為四大殭屍始祖之一。
後卿可以說得上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殭屍,他是第一個死而復生變成的殭屍。後卿雖然是殭屍始祖,卻不會吸血,他是一種會飛的神奇殭屍。後卿的身軀並不強悍,他的力量和靈力也不強大,但是他的能力卻十分可怕——詛咒能力極為強大。
為了報復黃帝,後卿夜闖軍營,在軍營裡大鬧一通。雖然後卿的攻擊力不強,但是遠非一般的神仙能夠抵擋。後來,女媧趕到,將後卿除去。後卿也成為四大殭屍始祖中最短命的一個,也是最為神秘的一個。
後卿在死之前,用自己的靈魂對所有剛死去的屍體下了一個詛咒:所有含冤而死的人,都可以變成殭屍。正因為這樣,人死後屍體會變成殭屍,才會出現後來的火葬。
二、殭屍始祖將臣:
將臣,據說原為春秋野史中所記載的吸血殭屍的始祖,屬一級殭屍。
傳說很久之前,犼曾經向昊天要了一根巨大的神樹樹枝。在犼被封印之後,神樹樹枝接觸到犼的軀殼後,居然慢慢的融入犼的體內,成為新的生命體,佔據犼的身體,這就是殭屍王將臣。
四大殭屍始祖中,只有將臣是吸血殭屍,我們嘴裡說的殭屍都是將臣的後代。將臣是犼的軀體變化所成,無魂無魄,因此,將臣的後代均沒有魂魄,並且繼承了將臣的吸血特性。
五千年來,西藏出現過三個犼,將臣、蚩尤,還有一個,就是《三國演義》中描述的『烏戈國』國君兀突骨。
《三國》中,兀突骨和他率領的藤甲兵被諸葛亮封山火燒而全軍覆沒;據史書記載,東漢末年雲南邊陲深山密林之中,確有『烏戈國』這個邦落,國主兀突骨身高丈二,要知道呂布身高也不過九尺,兀突骨比呂布還高出三尺多,此人『身長丈二,眼有光芒,渾身鱗甲,刀槍不入、以生蛇猛獸為飯』。
華夏歷史和傳說對蚩尤的記載與兀突骨極為相似,『銅頭鐵臂、刀槍不入、身長丈餘,眼射光芒,食猛獸沙石』。將臣更為可怕,相傳其有不死之身,活 了幾萬年,為殭屍的最高始祖。中原神話傳說中,將臣甚至早於伏羲時代,直到中古時期,他突然銷聲匿跡,有一說為將臣被格薩爾王殺死。」
三、殭屍始祖旱魃:
黃帝的女兒原名女魃,長得頗為漂亮,也十分善良。黃帝蚩尤大戰後,旱魃由於擔心自己的父親,身心俱疲,得了一場大病。女魃的病情極為嚴重,按照當時巫師的說法,女魃無藥可救。
而在女魃病危的時候,犼的三份魂魄破了女媧和伏羲的封印,逃了出來。為了報復女媧,犼的一份魂魄偷偷的潛入女魃的房間內,趁機奪得了女魃的身體。犼的這份魂魄本身就不完整,不完整的魂魄無法佔據女魃的身軀。
犼為了奪取女魃的身軀,隨將自己的魂魄和女魃的三魂七魄盡數融合。融合之後,女魃就發生了異變。女魃的頭髮開始變白脫落,她的額頭更是變得皺皺巴巴,她的身體水分開始散失,變得極為乾枯。更為可怖的是,女魃身體散發出龐大的熱量。女魃周圍數里內,水分快速蒸發,土地變得乾旱無比。
女魃的異變,引來了黃帝和村民的惶恐。無奈之下,黃帝將女魃驅逐出去,將女魃流放至北方。
女魃走到哪裡都會讓湖泊河流蒸發乾淨,因此,女魃又被稱為旱魃,是旱災之神。
因為旱魃是女魃和犼的魂魄融合之後才形成的,故而,旱魃殘留著女魃的部分記憶,也正因為如此,在黃帝大戰蚩尤中,女魃幫助黃帝擊退了蚩尤。不過,旱魃也就只為人類做出了這一個貢獻。
後來,旱魃在北方四處奔走,鬧得北方到處乾旱,很多地方變成了無盡的沙漠。無奈之下,帝使應龍誅殺旱魃。
四、殭屍始祖贏勾:
贏勾原本也是黃帝手下的一員大將,可惜的是,在一次與蚩尤交戰中,沒有遵守黃帝的指令,導致了兵敗。黃帝大怒之下,派贏勾去守護黃泉冥海。贏勾表面上是接受了黃帝的懲罰,其實內心十分不滿,但是又無可奈何。直到有一天,他的機會來了。
犼的最後一份魂魄飄到了黃泉。最初贏勾毫不猶豫地出手,想要擊殺犼的魂魄。雖然只是一縷殘魂,但犼好歹也是四大古神之一,其神力也遠非贏勾能比的。犼的殘魂毫不猶豫的飄入贏勾的體內。
贏勾一開始還在不斷的反抗,在犼的不斷誘惑之下,贏勾居然慢慢接受了犼的提議:二人的魂魄融合,成為一個更為強大的神祇。魂魄融合成功后,贏勾成為了四大殭屍始祖之一。
贏勾本身的實力就很是強悍,融合犼的魂魄後,他的軀體發生了變化,體內的神力變成了無盡的屍氣,並且在屍氣的滋養下,贏勾的身體變得更加堅硬, 成為金剛不死之身。變成殭屍始祖之後的贏勾,因為不甘心黃帝將自己貶謫為守護黃泉的小神仙,於是對黃帝展開了瘋狂的報復,不斷禍亂人間。
黃帝作為首領,拿著軒轅劍與贏勾大戰。贏勾雖然厲害,但是軒轅劍本身就是一把殺戮之劍,劍上的殺氣更是屍氣的剋星。在神兵之下,贏勾處處落於下風。
這場大戰持續了整整49天,最終,黃帝用軒轅劍將贏勾的軀體毀掉。贏勾也算是極為強悍,他的魂魄攜帶著無盡的屍氣逃之夭夭,不知去向。
--------------------------------------
更多精彩故事|
「知史」網站: www.mychistory.com
關注微信公眾號: mychistory
追蹤 Instagram: mychistory_ig
雲南白藥嘴破 在 趙德胤 Midi 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搜狐採訪報導:
出生於緬甸的台灣導演趙德胤,近幾年在國際影壇所獲得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僅今年一年,我們已經在“三大電影節”中的柏林和威尼斯兩次見到他的作品。師承侯孝賢李安,但一直有自己的創作語境和主題關懷,趙德胤已經從七年前的金馬電影學院學員,漸展大師品相。
其第四部劇情長片《再見瓦城》在“威尼斯日”單元首映後,獲得了媒體和評論界一致稱讚,《好萊塢報導》寫到“師承侯孝賢,並體現了楊德昌的電影哲學反思… …趙德胤證明了,台灣新電影的精神依然非常活躍。”,《綜藝》則盛讚“趙德胤對情緒、節奏和表演的控制,建立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戲劇。”
影片依舊以導演最熟悉的東南亞華人生活為背景,講述了年輕的阿國(柯震東飾演)和蓮青(吳可熙飾演)和很多緬甸華人同鄉一樣,從邊境偷渡到泰國打工,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然而現實的殘酷是——一張小小的身份證件就能難住這些沒有出路的人們,有的人自甘墮落、有的人有更遠的目標,而兩位互生情愫的主人公,也在殘酷的現實和無望的追尋中,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劇結局。
《再見瓦城》首映後,搜狐娛樂在“威尼斯日”會場天台採訪了導演趙德胤和演員吳可熙、柯震東。三位主創都是一身黑白,簡潔的亞麻衫,並不像影片中那樣灰頭土臉,但也毫不張揚。一位吃過苦、打過各種小工的導演,一位從舞台轉向銀幕的女演員,一位經歷人生和演藝生涯重大挫折後從頭開始的男演員,坐在那裡,向我們講述了影片的台前幕後。
*演技靠訓練,沒有明星只有演員
相比較“明星”或者“藝人”這樣的稱呼,趙德胤從來把自己的合作者定義為“演員”,不論是偶像出身的柯震東,還是合作過多次的吳可熙。因此,《再見瓦城》放映後,外媒認為兩個演員的表演引領了觀眾,這樣少見的對亞洲演員的高評價,讓導演非常驚訝和高興。
在合作上,趙德胤看重的不是人氣和明星光環,“我覺得他們專業,他們有能力演出這個角色我就找他們。”。專業合作之外,趙德胤希望和自己演員的關係像家人,若能在一些觀念上對他們有一些好的影響,那就更好。所以在他的影響下,小劇場舞台表演出身,自認並不懂電影的吳可熙,被導演要求著看了《三峽好人》和《悲情城市》,開始懂了電影中的美,明確了自己想做的表演工作。經歷過人生和事業低谷的柯震東,在他的影響下學會去看事物最原本的東西,所以在紅毯照被評“滄桑”時,柯震東的反應依然放鬆平和。
在半個月就能拍一部網絡大電影的當下,也許很少再有導演要求演員空出整整一年的檔期時間來準備角色,也很難有演員接受這樣“苛刻”的條件,而他們為這部戲做到了。趙德胤會把柯震東和吳可熙帶回家,跟他和家人學緬甸話、讀劇本、還有做家務體驗當傭人,然後把他們扔到緬甸和泰國工廠裡做工,自己消失不見。為此,柯震東真的灰頭土臉去緬甸和泰國當工人,吳可熙在小餐館刷了六個多月的碗。他們和工人們一起吃一起住一起上工,直到現在在採訪中吳可熙都會脫口而出“我們同事”怎樣怎樣。沒有經紀人,沒有助理,別人拍一部戲學會高大上的技能,他們學會了在臟破的小餐館刷盤子洗碗,學會了紡織分線,在130多度的高溫裡上漿,工作環境危險惡劣到每天上工前要先拜四面佛。很多演員常把“體驗生活”掛在嘴邊,趙德胤和兩位主演卻更常說“訓練”這個詞。 “體驗”只是去感受,“訓練”卻是在體會、學習之外,加一層有意識的模仿與再現。所以兩個土生土長的台灣演員,學會了夾雜緬甸方言的雲南官話,拍戲時好幾次他們差點被當地人認出,都是靠地道的泰語和緬甸語蒙混過關。
就這樣,他們用一年多的時間,從穿著到狀態、從語言到技能,將自己訓練的與真正偷渡勞工沒有差別才開始拍攝,也因此才有了首映現場觀眾看到光鮮亮麗的他們發出“完全認不出!”這樣的驚呼。
趙德胤之前的影片從來沒有劇本,除了受當時拍攝條件限制,也因為導演更善於根據真實的生活隨時即興創作,他從不明確對演員說該怎麼演,只在不停地觀察後才反推劇本,並全然信賴經過了大量“訓練”後的演員表演。女主角吳可熙笑談《再見瓦城》是她第一次在趙導這裡看到劇本,但仍然會有每天改戲加戲的情況。比如趙德胤看到兩個人在紡織廠打工時身上常常有線頭,就有了後來影片中阿國給蓮青戴項鍊後從她肩頭摘線頭,這個透著曖昧、吸引、親近卻又克制、並且無比真實的動人細節。
*藝術就是創作者對真善美、對愛恨情仇的看法
“緬甸大概有三百萬到五百萬華人,全東南亞可能三四千萬華人,這些華人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流浪在其他國家,說的是一樣的語言有一樣的文化。但是我們小時候去中國探親的時候,在邊境,人家是要檢查你身份證的,很明顯你有中國的身份和緬甸的身份待遇是不一樣的,你每天都這樣感受,在創作面臨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就會提出來了,表達出來了。”
身份認同問題,幾乎存在於趙德胤每一部作品中,從《窮人、榴蓮、麻藥、偷渡客》以及之前的短片開始,不管是劇情片還是紀錄片,其鏡頭下的主題未曾變過——表現東南亞地區華人的真實人生和境遇。他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來自於自己的兄長,以及16歲時在全家傾盡所能支持下來到台灣的經歷。
* “為什麼要一直拍這些?”
“我生活周遭的感受一直是這樣的,就跟地藏王菩薩一樣,人家問為什麼你一直在地獄裡面你不上天堂?因為地獄還有鬼,就需要有佛。就是這麼簡單,藝術就是這樣,它的存在就是在解讀你個人對黑暗或良善,真善美,愛恨情仇的看法。”
但是趙德胤也表示拍到《再見瓦城》可能就差不多了。在等待更好的機會和更多資源期間,他一直在準備,硬件條件上的、經驗上的以及人生觀方面的。他認為轉型關乎的並不是簡單的“類型”兩個字,而是對一個領域的投入和理解,關乎創作者的哲學觀世界觀。 “導演不是在主導觀眾去看電影,而是去勾起觀眾原有的情感去共鳴演員當下的狀態”,趙德胤認為在引發觀眾個人感動的過程中,甚至連故事本身都不重要。連故事都只是表象,那麼“類型”這僅僅起到載體功能的事物,必然也不會成為束縛趙德胤創作的枷鎖。
在今天的《再見瓦城》之前,趙德胤都將情感傾注於“一路走來”的過去,用了四部劇情長片和多部短片紀錄片,梳理好“異鄉”“身份”“貧窮”“轉變”這些影響他過去生活的主題。如今在完成自我探索之後,他將去用更開闊的視角討論更廣泛的議題。 “你的人生對生活物質或基本的身份表像都已經沒有太多的需求,我的生活變好了,很多東西都沒有那麼困難了,可是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你的心靈跟家人,跟家鄉又有隔絕了,時間跟空間改變了,你回不去了。”
據悉,導演的下一部作品將是科幻題材,一位吸收腳下土地所滋生養分進行創作的導演,會怎樣做出類型片的嘗試,這非常讓人期待。無論如何,我們希望看到這位華語電影新力量的代表,在創作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採訪/文字 帼杰
搜狐報導http://yule.sohu.com/20160908/n4679009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