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段糟糕的關係,
必有你的一份「功勞」。
別人傷害你一次,你為什麼要傷害自己很多年?
你否定了別人的所有,讓他如何與你溝通?
你剪斷了孩子的翅膀,卻抱怨他不會飛翔……
說什麼「我都是為你好」,只不過是一種操控。
▌如果在你的身上,同樣狀況一再發生,要留心:這可能就是你的「內在模式」。▌
取自《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
這本書的筆鋒犀利,跟之前版面上溫婉出世的調性有相當的落差,剛好拿來醒腦。書名似有些責怪人,但也有當頭棒喝的意味。
關於這篇摘文的內容,關心親子議題的朋友,大概都很熟悉了。雖然大家很熟悉,可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覺察自己在做什麼喔,目前還有不少家庭有這種狀況喔。
然而,這篇文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提出了很棒的方法,值得大家參考。越是能進行開放性思考的孩子,通常創造力也有相應的提升。
接下來這一本書會有幾篇摘文,我個人認為,篇篇精彩,閱讀起來感覺痛快,跟各位朋友分享。祝福您!
****************************
你剪斷了我的翅膀,
卻抱怨我不會飛翔
【文/ 黃啟團】
循規蹈矩不犯錯,就是最好的人生?
「我兒子大學畢業好幾年了,下班後總是窩在家裡,哪兒也不去,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連女朋友也不交一個,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啊?」在一次課堂上,有位家長問我。
「你兒子小時候是不是一直都是你的驕傲?你對他管教很嚴,他從小就很聽話、很守規則,對嗎?」我反問他。
「是啊,你怎麼知道的?」她很驚訝地問我,好像我會算命似的。
我當然不會算命,我之所以能猜得到,是因為這樣的案例我見的實在太多了,就像網路上有張漫畫描繪的一樣:「你剪了我的翅膀,卻抱怨我不會飛。」
做父母的,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只是他們忽略了一點:孩子在聽話的時候,某些珍貴的東西也許就被無形扼殺了。這種現象在家庭教育裡實在是令人心痛。試想:如果每個孩子都循規蹈矩、乖巧聽話,按照既有的傳統和理念與這個世界相處,那這個世界談何改變,又談何發展、進步?
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沒有個人獨創性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的社會。」
可見,一個人是否具備獨創性,關係到一個社會的未來與發展。我們人類社會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一部創造性思維實踐、創造力發揮的歷史。沒有創新,社會將停滯不前,歷史也不會向前推進。
而對個人來說,沒有獨創性和個人獨立的思考,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就等於自取滅亡。因為走別人走的路、說別人說的話、思考別人思考的問題,作為獨立個體的你存在的價值又在哪裡?沒有自己的思想、點子、路子,你最終只能被淹沒在人海中。
在以升學考試為主導的今天,大多數家長及教育工作者都把焦點放在知識的灌輸上。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他們無所不用其極,設定各種規則,從小把孩子定格在一個窄小的領域裡,催迫其拚命生長。就像菜農種韭黃那樣,為了獲得更多的韭黃,他們讓韭菜在隔絕光線、完全黑暗的地方生長,因無陽光供給,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葉綠素,那些原本青綠的韭菜,就變成了嫩黃的韭黃。當然,作為一種菜肴,韭黃是美味可口的,但是作為植物,它無疑是病態的。我想,身為父母,沒有人願意培養一個病態的孩子。
***
父母要敢於培養「不聽話」的孩子
一個健康的孩子是有活力的,活力的重要元素就是敢於不斷嘗試,敢於不斷創新。
所謂創新,是「不受現成的常規思路約束,尋求對問題的全新、獨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維過程。通俗一點說,就是說別人沒說過的話,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想別人沒想過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創新思維,只是由於被開發和培養的程度不同,一些人鮮活的思維被泯滅了,而一些人則被很好地開發了出來。「小米」的創始人雷軍在採訪中講道:「小時候,我特別喜歡玩拆裝收音機、電視機,父親很鼓勵我。這種愛好,沒有家長的支持你是做不到的,因為買那些東西都很貴,特別是在那個年代。但父親當時花了錢給我買那些東西。小時候培養的對無線電的興趣,使我在四十歲再創業的時候,選擇了智慧型手機這一領域。我在小時候萌發的興趣,到了中年才有機會實踐,我想這也是人生的一件樂事。」
雷軍的創新思維得到了父母的鼓勵與呵護,其他人也許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雖然我是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但從小也有不少異想天開的想法,遺憾的是,我母親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她總是告訴我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在她的世界裡,循規蹈矩、不犯錯誤,就是最好的人生。因為家教很嚴,我從小就非常聽話,所以,長大後的我什麼事都按規矩做,不敢越雷池半步,什麼錯也不敢犯,更不敢說創新了,活生生像一個年輕的「老人」。
許多認識我很久的朋友都跟我說過,如今的我彷彿越活越年輕了。並不是我的身體真的變年輕了,而是我給他們的感覺越來越年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有幸選擇了心理學,在過去這二十多年心理學的從業生涯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療癒,讓我有機會從母親當年為我設置的安全保護罩中一步步走出來,重獲陽光,當然就會讓人感覺越來越有活力了。其實我的活力一直都在,只是被某些無形的東西給束縛、壓制住了。
就像那個耳熟能詳的故事那樣:馬戲團裡有一頭小象,牠的一隻腳被鐵鍊鎖在一根木樁上,小象想要掙脫,但是以牠現有的力氣根本無能為力。每次掙扎,鐵鍊就會磨牠的腿,越掙扎,磨痕就越重,甚至皮開肉綻。小象漸漸長大,牠其實已經有足夠的力氣去掙脫固定鐵鍊的木樁了,但牠不會再去嘗試,因為牠腦海裡已經形成了一種觀念:「無論我再怎麼努力,也是無法掙脫的。」人類和大象一樣,其實有足夠的能力去做很多事情,只是被某種想法給局限了,這種想法在心理學領域叫作「限制性信念」。
這些限制性的想法通常都是當年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強加給我們的。基於某種原因,或者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或者是父母、教育工作者自身認知的局限,又或者是父母希望孩子聚焦在某個領域,對於孩子表現出探索未知的好奇,父母總會用「不可以」、「不可能」、「不行」去加以限制。因為孩子對父母天生的愛與忠誠,這些限制無形中就會在孩子的大腦裡形成一種束縛,這種束縛由一種病毒性的信念所導致,而這種信念在心理學領域叫作「無望」。
「無望」的最終結果就是絕望,是對我們最有殺傷力的一種信念,即:不對任何可能性抱有希望。懷有這種信念的孩子,無論遇到何種事情,他的腦子裡只有一個判斷:我做不到,別人也做不到,任何嘗試都是沒用的。於是面對任何事情,他們都不想做出努力,哪怕是極其簡單的事情。他們也不會去尋求幫助──既然沒人能做到,為什麼還要去尋求幫助呢?一旦形成這樣的信念,他人生的某個領域就停止了,如果這樣的信念越積越深,會導致一個人陷入絕望的境地,最終甚至放棄生命。
暫時做不到的事情,不代表以後也不可能。科技每天都在發展,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現在不是在逐一做到嗎?人類沒有翅膀,不可能飛,但是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人類不可能克服地心引力跳上月球,可是人類發明了太空船;人類沒有順風耳,如今卻發明了電話,可以和萬里之外的人聊天;沒有千里眼,人類發明了視訊,對方的一舉一動盡在眼前。也許今天人類還有很多無能為力的不可能,但誰知道明天會不會就變得可能呢?
因此,一個十分聽話的孩子,其實就是一個被剝奪了絕大多數可能性的孩子,因為他只會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事,那些父母所不允許的,或者那些由於父母認知局限所限制的領域,於他而言無形中就被關閉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像富蘭克林說的那樣,有些人二十五歲那年已經死了,直到七十五歲那年才埋葬。他們死的並不是肉體,而是心中的希望,以及對人生無限可能性的堅信。
***
沒了靈魂翅膀的孩子,要如何展翅翱翔?
一直引領科技創新潮流的蘋果創始人賈伯斯曾強調過「初學者的心態」。初學者的心態是行動派的禪宗,指不要迷惑於表象,而要洞察事物的本質,不要無端猜測、不要期望、不要武斷也不要偏見。初學者的心態正如一個新生兒面對這個世界一樣,永遠充滿好奇、求知欲、讚嘆。
而孩子的翅膀,就是他對世界的好奇與求知欲。身為家長,如果我們處處對孩子設限,事事要求孩子聽話,這無疑從小剪斷了孩子的翅膀,扼殺了他的這種天性。一個沒了靈魂翅膀的孩子,你又怎能指望他長大之後展翅翱翔呢?
那怎樣才能呵護好孩子靈魂的翅膀呢?允許孩子在安全的範疇大膽嘗試,同時喚醒孩子內心對萬事萬物的好奇。教練技術(Coaching Technology)中有一套問話模式非常好,在這裡與各位讀者分享。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千萬不要急於給答案,因為,就算你的答案是對的,如果你回答了他,他也只得到一個答案。何況,每個人懂得的知識十分有限,你又怎麼能確定自己的答案就是對的呢?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他一定自己事先思考過,只是對自己的答案不是很確定。這個時候,你可以反問他:「你說呢?」
當他有了一個答案之後,你再問他:「還有呢?」
當他有了兩個答案之後,你再問他:「除了你剛才所說的,還有呢?」
直到他說「沒有了」,你還可以問他:「假如有的話,是什麼呢?」
當你能夠與孩子這樣對話,孩子就會潛移默化地養成一種開放式思維習慣,他的內在會形成這樣一種信念:「凡事都有三個以上的解決方案。」「一切皆有可能。」「方法總是有的,只是我暫時還沒有想到罷了。」……
這個方法不光對孩子有效,對成人一樣有效。公司的主管如果能用這樣的方式管理員工,無形中就能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而且,在這種氛圍下工作的員工,會有滿滿的成就感,因為他的價值得到了有效的發揮。
我們往往會用有限的認知去解讀無限的世界,將自己的一生局限在一個無形的囚籠中而全然不知。只是,自己限制自己也就罷了,何苦再去傷害孩子?身為父母,有時候連自己怎麼抵達彼岸都不自知,又怎麼能去操控、安排孩子的人生呢?
.
以上文字取自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515
.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2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Smart Trav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印度神童 #阿南德 #吠陀占星術 最近講得多太多娛樂八卦, 不如我哋玩一玩嘅話題 因為已經過咗新丑年立春, 我想我嘅youtube頻道更加多樣化 呢條影片我會介紹嘅就係最近喺網上瘋傳嘅一位占星師印度神童阿南德(Abhigya Anand) 佢嘅預言最近喺網上瘋傳。印度神童阿南德14歲已取得...
雷軍 父母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任何一段糟糕的關係,
必有你的一份「功勞」。
別人傷害你一次,你為什麼要傷害自己很多年?
你否定了別人的所有,讓他如何與你溝通?
你剪斷了孩子的翅膀,卻抱怨他不會飛翔……
說什麼「我都是為你好」,只不過是一種操控。
▌如果在你的身上,同樣狀況一再發生,要留心:這可能就是你的「內在模式」。▌
取自《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
這本書的筆鋒犀利,跟之前版面上溫婉出世的調性有相當的落差,剛好拿來醒腦。書名似有些責怪人,但也有當頭棒喝的意味。
關於這篇摘文的內容,關心親子議題的朋友,大概都很熟悉了。雖然大家很熟悉,可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覺察自己在做什麼喔,目前還有不少家庭有這種狀況喔。
然而,這篇文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提出了很棒的方法,值得大家參考。越是能進行開放性思考的孩子,通常創造力也有相應的提升。
接下來這一本書會有幾篇摘文,我個人認為,篇篇精彩,閱讀起來感覺痛快,跟各位朋友分享。祝福您!
****************************
你剪斷了我的翅膀,
卻抱怨我不會飛翔
【文/ 黃啟團】
循規蹈矩不犯錯,就是最好的人生?
「我兒子大學畢業好幾年了,下班後總是窩在家裡,哪兒也不去,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連女朋友也不交一個,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啊?」在一次課堂上,有位家長問我。
「你兒子小時候是不是一直都是你的驕傲?你對他管教很嚴,他從小就很聽話、很守規則,對嗎?」我反問他。
「是啊,你怎麼知道的?」她很驚訝地問我,好像我會算命似的。
我當然不會算命,我之所以能猜得到,是因為這樣的案例我見的實在太多了,就像網路上有張漫畫描繪的一樣:「你剪了我的翅膀,卻抱怨我不會飛。」
做父母的,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只是他們忽略了一點:孩子在聽話的時候,某些珍貴的東西也許就被無形扼殺了。這種現象在家庭教育裡實在是令人心痛。試想:如果每個孩子都循規蹈矩、乖巧聽話,按照既有的傳統和理念與這個世界相處,那這個世界談何改變,又談何發展、進步?
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沒有個人獨創性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的社會。」
可見,一個人是否具備獨創性,關係到一個社會的未來與發展。我們人類社會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一部創造性思維實踐、創造力發揮的歷史。沒有創新,社會將停滯不前,歷史也不會向前推進。
而對個人來說,沒有獨創性和個人獨立的思考,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就等於自取滅亡。因為走別人走的路、說別人說的話、思考別人思考的問題,作為獨立個體的你存在的價值又在哪裡?沒有自己的思想、點子、路子,你最終只能被淹沒在人海中。
在以升學考試為主導的今天,大多數家長及教育工作者都把焦點放在知識的灌輸上。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他們無所不用其極,設定各種規則,從小把孩子定格在一個窄小的領域裡,催迫其拚命生長。就像菜農種韭黃那樣,為了獲得更多的韭黃,他們讓韭菜在隔絕光線、完全黑暗的地方生長,因無陽光供給,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葉綠素,那些原本青綠的韭菜,就變成了嫩黃的韭黃。當然,作為一種菜肴,韭黃是美味可口的,但是作為植物,它無疑是病態的。我想,身為父母,沒有人願意培養一個病態的孩子。
***
父母要敢於培養「不聽話」的孩子
一個健康的孩子是有活力的,活力的重要元素就是敢於不斷嘗試,敢於不斷創新。
所謂創新,是「不受現成的常規思路約束,尋求對問題的全新、獨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維過程。通俗一點說,就是說別人沒說過的話,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想別人沒想過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創新思維,只是由於被開發和培養的程度不同,一些人鮮活的思維被泯滅了,而一些人則被很好地開發了出來。「小米」的創始人雷軍在採訪中講道:「小時候,我特別喜歡玩拆裝收音機、電視機,父親很鼓勵我。這種愛好,沒有家長的支持你是做不到的,因為買那些東西都很貴,特別是在那個年代。但父親當時花了錢給我買那些東西。小時候培養的對無線電的興趣,使我在四十歲再創業的時候,選擇了智慧型手機這一領域。我在小時候萌發的興趣,到了中年才有機會實踐,我想這也是人生的一件樂事。」
雷軍的創新思維得到了父母的鼓勵與呵護,其他人也許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雖然我是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但從小也有不少異想天開的想法,遺憾的是,我母親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她總是告訴我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在她的世界裡,循規蹈矩、不犯錯誤,就是最好的人生。因為家教很嚴,我從小就非常聽話,所以,長大後的我什麼事都按規矩做,不敢越雷池半步,什麼錯也不敢犯,更不敢說創新了,活生生像一個年輕的「老人」。
許多認識我很久的朋友都跟我說過,如今的我彷彿越活越年輕了。並不是我的身體真的變年輕了,而是我給他們的感覺越來越年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有幸選擇了心理學,在過去這二十多年心理學的從業生涯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療癒,讓我有機會從母親當年為我設置的安全保護罩中一步步走出來,重獲陽光,當然就會讓人感覺越來越有活力了。其實我的活力一直都在,只是被某些無形的東西給束縛、壓制住了。
就像那個耳熟能詳的故事那樣:馬戲團裡有一頭小象,牠的一隻腳被鐵鍊鎖在一根木樁上,小象想要掙脫,但是以牠現有的力氣根本無能為力。每次掙扎,鐵鍊就會磨牠的腿,越掙扎,磨痕就越重,甚至皮開肉綻。小象漸漸長大,牠其實已經有足夠的力氣去掙脫固定鐵鍊的木樁了,但牠不會再去嘗試,因為牠腦海裡已經形成了一種觀念:「無論我再怎麼努力,也是無法掙脫的。」人類和大象一樣,其實有足夠的能力去做很多事情,只是被某種想法給局限了,這種想法在心理學領域叫作「限制性信念」。
這些限制性的想法通常都是當年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強加給我們的。基於某種原因,或者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或者是父母、教育工作者自身認知的局限,又或者是父母希望孩子聚焦在某個領域,對於孩子表現出探索未知的好奇,父母總會用「不可以」、「不可能」、「不行」去加以限制。因為孩子對父母天生的愛與忠誠,這些限制無形中就會在孩子的大腦裡形成一種束縛,這種束縛由一種病毒性的信念所導致,而這種信念在心理學領域叫作「無望」。
「無望」的最終結果就是絕望,是對我們最有殺傷力的一種信念,即:不對任何可能性抱有希望。懷有這種信念的孩子,無論遇到何種事情,他的腦子裡只有一個判斷:我做不到,別人也做不到,任何嘗試都是沒用的。於是面對任何事情,他們都不想做出努力,哪怕是極其簡單的事情。他們也不會去尋求幫助──既然沒人能做到,為什麼還要去尋求幫助呢?一旦形成這樣的信念,他人生的某個領域就停止了,如果這樣的信念越積越深,會導致一個人陷入絕望的境地,最終甚至放棄生命。
暫時做不到的事情,不代表以後也不可能。科技每天都在發展,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現在不是在逐一做到嗎?人類沒有翅膀,不可能飛,但是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人類不可能克服地心引力跳上月球,可是人類發明了太空船;人類沒有順風耳,如今卻發明了電話,可以和萬里之外的人聊天;沒有千里眼,人類發明了視訊,對方的一舉一動盡在眼前。也許今天人類還有很多無能為力的不可能,但誰知道明天會不會就變得可能呢?
因此,一個十分聽話的孩子,其實就是一個被剝奪了絕大多數可能性的孩子,因為他只會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事,那些父母所不允許的,或者那些由於父母認知局限所限制的領域,於他而言無形中就被關閉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像富蘭克林說的那樣,有些人二十五歲那年已經死了,直到七十五歲那年才埋葬。他們死的並不是肉體,而是心中的希望,以及對人生無限可能性的堅信。
***
沒了靈魂翅膀的孩子,要如何展翅翱翔?
一直引領科技創新潮流的蘋果創始人賈伯斯曾強調過「初學者的心態」。初學者的心態是行動派的禪宗,指不要迷惑於表象,而要洞察事物的本質,不要無端猜測、不要期望、不要武斷也不要偏見。初學者的心態正如一個新生兒面對這個世界一樣,永遠充滿好奇、求知欲、讚嘆。
而孩子的翅膀,就是他對世界的好奇與求知欲。身為家長,如果我們處處對孩子設限,事事要求孩子聽話,這無疑從小剪斷了孩子的翅膀,扼殺了他的這種天性。一個沒了靈魂翅膀的孩子,你又怎能指望他長大之後展翅翱翔呢?
那怎樣才能呵護好孩子靈魂的翅膀呢?允許孩子在安全的範疇大膽嘗試,同時喚醒孩子內心對萬事萬物的好奇。教練技術(Coaching Technology)中有一套問話模式非常好,在這裡與各位讀者分享。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千萬不要急於給答案,因為,就算你的答案是對的,如果你回答了他,他也只得到一個答案。何況,每個人懂得的知識十分有限,你又怎麼能確定自己的答案就是對的呢?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他一定自己事先思考過,只是對自己的答案不是很確定。這個時候,你可以反問他:「你說呢?」
當他有了一個答案之後,你再問他:「還有呢?」
當他有了兩個答案之後,你再問他:「除了你剛才所說的,還有呢?」
直到他說「沒有了」,你還可以問他:「假如有的話,是什麼呢?」
當你能夠與孩子這樣對話,孩子就會潛移默化地養成一種開放式思維習慣,他的內在會形成這樣一種信念:「凡事都有三個以上的解決方案。」「一切皆有可能。」「方法總是有的,只是我暫時還沒有想到罷了。」……
這個方法不光對孩子有效,對成人一樣有效。公司的主管如果能用這樣的方式管理員工,無形中就能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而且,在這種氛圍下工作的員工,會有滿滿的成就感,因為他的價值得到了有效的發揮。
我們往往會用有限的認知去解讀無限的世界,將自己的一生局限在一個無形的囚籠中而全然不知。只是,自己限制自己也就罷了,何苦再去傷害孩子?身為父母,有時候連自己怎麼抵達彼岸都不自知,又怎麼能去操控、安排孩子的人生呢?
.
以上文字取自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515
.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雷軍 父母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任何一段糟糕的關係,
必有你的一份「功勞」。
別人傷害你一次,你為什麼要傷害自己很多年?
你否定了別人的所有,讓他如何與你溝通?
你剪斷了孩子的翅膀,卻抱怨他不會飛翔……
說什麼「我都是為你好」,只不過是一種操控。
▌如果在你的身上,同樣狀況一再發生,要留心:這可能就是你的「內在模式」。▌
取自《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
這本書的筆鋒犀利,跟之前版面上溫婉出世的調性有相當的落差,剛好拿來醒腦。書名似有些責怪人,但也有當頭棒喝的意味。
關於這篇摘文的內容,關心親子議題的朋友,大概都很熟悉了。雖然大家很熟悉,可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覺察自己在做什麼喔,目前還有不少家庭有這種狀況喔。
然而,這篇文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提出了很棒的方法,值得大家參考。越是能進行開放性思考的孩子,通常創造力也有相應的提升。
接下來這一本書會有幾篇摘文,我個人認為,篇篇精彩,閱讀起來感覺痛快,跟各位朋友分享。祝福您!
****************************
你剪斷了我的翅膀,
卻抱怨我不會飛翔
【文/ 黃啟團】
循規蹈矩不犯錯,就是最好的人生?
「我兒子大學畢業好幾年了,下班後總是窩在家裡,哪兒也不去,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連女朋友也不交一個,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啊?」在一次課堂上,有位家長問我。
「你兒子小時候是不是一直都是你的驕傲?你對他管教很嚴,他從小就很聽話、很守規則,對嗎?」我反問他。
「是啊,你怎麼知道的?」她很驚訝地問我,好像我會算命似的。
我當然不會算命,我之所以能猜得到,是因為這樣的案例我見的實在太多了,就像網路上有張漫畫描繪的一樣:「你剪了我的翅膀,卻抱怨我不會飛。」
做父母的,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只是他們忽略了一點:孩子在聽話的時候,某些珍貴的東西也許就被無形扼殺了。這種現象在家庭教育裡實在是令人心痛。試想:如果每個孩子都循規蹈矩、乖巧聽話,按照既有的傳統和理念與這個世界相處,那這個世界談何改變,又談何發展、進步?
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沒有個人獨創性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的社會。」
可見,一個人是否具備獨創性,關係到一個社會的未來與發展。我們人類社會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一部創造性思維實踐、創造力發揮的歷史。沒有創新,社會將停滯不前,歷史也不會向前推進。
而對個人來說,沒有獨創性和個人獨立的思考,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就等於自取滅亡。因為走別人走的路、說別人說的話、思考別人思考的問題,作為獨立個體的你存在的價值又在哪裡?沒有自己的思想、點子、路子,你最終只能被淹沒在人海中。
在以升學考試為主導的今天,大多數家長及教育工作者都把焦點放在知識的灌輸上。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他們無所不用其極,設定各種規則,從小把孩子定格在一個窄小的領域裡,催迫其拚命生長。就像菜農種韭黃那樣,為了獲得更多的韭黃,他們讓韭菜在隔絕光線、完全黑暗的地方生長,因無陽光供給,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葉綠素,那些原本青綠的韭菜,就變成了嫩黃的韭黃。當然,作為一種菜肴,韭黃是美味可口的,但是作為植物,它無疑是病態的。我想,身為父母,沒有人願意培養一個病態的孩子。
***
父母要敢於培養「不聽話」的孩子
一個健康的孩子是有活力的,活力的重要元素就是敢於不斷嘗試,敢於不斷創新。
所謂創新,是「不受現成的常規思路約束,尋求對問題的全新、獨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維過程。通俗一點說,就是說別人沒說過的話,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想別人沒想過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創新思維,只是由於被開發和培養的程度不同,一些人鮮活的思維被泯滅了,而一些人則被很好地開發了出來。「小米」的創始人雷軍在採訪中講道:「小時候,我特別喜歡玩拆裝收音機、電視機,父親很鼓勵我。這種愛好,沒有家長的支持你是做不到的,因為買那些東西都很貴,特別是在那個年代。但父親當時花了錢給我買那些東西。小時候培養的對無線電的興趣,使我在四十歲再創業的時候,選擇了智慧型手機這一領域。我在小時候萌發的興趣,到了中年才有機會實踐,我想這也是人生的一件樂事。」
雷軍的創新思維得到了父母的鼓勵與呵護,其他人也許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雖然我是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但從小也有不少異想天開的想法,遺憾的是,我母親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她總是告訴我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在她的世界裡,循規蹈矩、不犯錯誤,就是最好的人生。因為家教很嚴,我從小就非常聽話,所以,長大後的我什麼事都按規矩做,不敢越雷池半步,什麼錯也不敢犯,更不敢說創新了,活生生像一個年輕的「老人」。
許多認識我很久的朋友都跟我說過,如今的我彷彿越活越年輕了。並不是我的身體真的變年輕了,而是我給他們的感覺越來越年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有幸選擇了心理學,在過去這二十多年心理學的從業生涯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療癒,讓我有機會從母親當年為我設置的安全保護罩中一步步走出來,重獲陽光,當然就會讓人感覺越來越有活力了。其實我的活力一直都在,只是被某些無形的東西給束縛、壓制住了。
就像那個耳熟能詳的故事那樣:馬戲團裡有一頭小象,牠的一隻腳被鐵鍊鎖在一根木樁上,小象想要掙脫,但是以牠現有的力氣根本無能為力。每次掙扎,鐵鍊就會磨牠的腿,越掙扎,磨痕就越重,甚至皮開肉綻。小象漸漸長大,牠其實已經有足夠的力氣去掙脫固定鐵鍊的木樁了,但牠不會再去嘗試,因為牠腦海裡已經形成了一種觀念:「無論我再怎麼努力,也是無法掙脫的。」人類和大象一樣,其實有足夠的能力去做很多事情,只是被某種想法給局限了,這種想法在心理學領域叫作「限制性信念」。
這些限制性的想法通常都是當年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強加給我們的。基於某種原因,或者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或者是父母、教育工作者自身認知的局限,又或者是父母希望孩子聚焦在某個領域,對於孩子表現出探索未知的好奇,父母總會用「不可以」、「不可能」、「不行」去加以限制。因為孩子對父母天生的愛與忠誠,這些限制無形中就會在孩子的大腦裡形成一種束縛,這種束縛由一種病毒性的信念所導致,而這種信念在心理學領域叫作「無望」。
「無望」的最終結果就是絕望,是對我們最有殺傷力的一種信念,即:不對任何可能性抱有希望。懷有這種信念的孩子,無論遇到何種事情,他的腦子裡只有一個判斷:我做不到,別人也做不到,任何嘗試都是沒用的。於是面對任何事情,他們都不想做出努力,哪怕是極其簡單的事情。他們也不會去尋求幫助──既然沒人能做到,為什麼還要去尋求幫助呢?一旦形成這樣的信念,他人生的某個領域就停止了,如果這樣的信念越積越深,會導致一個人陷入絕望的境地,最終甚至放棄生命。
暫時做不到的事情,不代表以後也不可能。科技每天都在發展,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現在不是在逐一做到嗎?人類沒有翅膀,不可能飛,但是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人類不可能克服地心引力跳上月球,可是人類發明了太空船;人類沒有順風耳,如今卻發明了電話,可以和萬里之外的人聊天;沒有千里眼,人類發明了視訊,對方的一舉一動盡在眼前。也許今天人類還有很多無能為力的不可能,但誰知道明天會不會就變得可能呢?
因此,一個十分聽話的孩子,其實就是一個被剝奪了絕大多數可能性的孩子,因為他只會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事,那些父母所不允許的,或者那些由於父母認知局限所限制的領域,於他而言無形中就被關閉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像富蘭克林說的那樣,有些人二十五歲那年已經死了,直到七十五歲那年才埋葬。他們死的並不是肉體,而是心中的希望,以及對人生無限可能性的堅信。
***
沒了靈魂翅膀的孩子,要如何展翅翱翔?
一直引領科技創新潮流的蘋果創始人賈伯斯曾強調過「初學者的心態」。初學者的心態是行動派的禪宗,指不要迷惑於表象,而要洞察事物的本質,不要無端猜測、不要期望、不要武斷也不要偏見。初學者的心態正如一個新生兒面對這個世界一樣,永遠充滿好奇、求知欲、讚嘆。
而孩子的翅膀,就是他對世界的好奇與求知欲。身為家長,如果我們處處對孩子設限,事事要求孩子聽話,這無疑從小剪斷了孩子的翅膀,扼殺了他的這種天性。一個沒了靈魂翅膀的孩子,你又怎能指望他長大之後展翅翱翔呢?
那怎樣才能呵護好孩子靈魂的翅膀呢?允許孩子在安全的範疇大膽嘗試,同時喚醒孩子內心對萬事萬物的好奇。教練技術(Coaching Technology)中有一套問話模式非常好,在這裡與各位讀者分享。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千萬不要急於給答案,因為,就算你的答案是對的,如果你回答了他,他也只得到一個答案。何況,每個人懂得的知識十分有限,你又怎麼能確定自己的答案就是對的呢?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他一定自己事先思考過,只是對自己的答案不是很確定。這個時候,你可以反問他:「你說呢?」
當他有了一個答案之後,你再問他:「還有呢?」
當他有了兩個答案之後,你再問他:「除了你剛才所說的,還有呢?」
直到他說「沒有了」,你還可以問他:「假如有的話,是什麼呢?」
當你能夠與孩子這樣對話,孩子就會潛移默化地養成一種開放式思維習慣,他的內在會形成這樣一種信念:「凡事都有三個以上的解決方案。」「一切皆有可能。」「方法總是有的,只是我暫時還沒有想到罷了。」……
這個方法不光對孩子有效,對成人一樣有效。公司的主管如果能用這樣的方式管理員工,無形中就能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而且,在這種氛圍下工作的員工,會有滿滿的成就感,因為他的價值得到了有效的發揮。
我們往往會用有限的認知去解讀無限的世界,將自己的一生局限在一個無形的囚籠中而全然不知。只是,自己限制自己也就罷了,何苦再去傷害孩子?身為父母,有時候連自己怎麼抵達彼岸都不自知,又怎麼能去操控、安排孩子的人生呢?
.
以上文字取自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515
.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雷軍 父母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印度神童 #阿南德 #吠陀占星術
最近講得多太多娛樂八卦, 不如我哋玩一玩嘅話題
因為已經過咗新丑年立春, 我想我嘅youtube頻道更加多樣化
呢條影片我會介紹嘅就係最近喺網上瘋傳嘅一位占星師印度神童阿南德(Abhigya Anand)
佢嘅預言最近喺網上瘋傳。印度神童阿南德14歲已取得碩士學位,精通6種語言,阿南德生于2006年。佢嘅父親係一位軟件工程師,媽媽係一位時裝設計師,曾經住過喺加拿大幾年,跟住回流返印度,阿南德从7岁起学习梵语。8岁起每天早上花半小时背诵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四节经文。10岁起开始接触并学习占星。14岁的阿南德还获得了草药微生物学——「阿育吠陀微生物学」(Ayurveda-Microbiology)研究生的文凭。阿南德现正攻读印度占星学院PhD-博士學位,专业是「金融占星学」(Financial Astrology)。
在阿育吠陀Ayurved a-Microbiology中,同樣認為五元素幫助構建了我們的身體,
土元素 | 構建了骨骼,骨骼的堅實和力量來源於土元素;
水元素 | 構建了肌肉和肌肉的運動;
火元素 | 構建了骨骼,神經系統。飢餓與口渴源自火元素,當火元素強烈,我們將感到饑渴;
風元素 | 促成所有四肢和身體的運動,內部器官的運動和代謝運行。擴張和擠壓也源自風元素;
空元素 | 構建了我們心意的慾望、憤怒、佔有、迷戀、恐懼等情緒;
阿南德(Abighya Anand)在2019年8月预言11月将有大灾难爆发,如今新冠状病毒,COVID-19全球大流行,病毒将在全球蔓延,全球紧张局势将加剧,正應驗咗佢嘅预言,非常之精准。
之前佢啲新聞大家都有聽過 ,早幾日佢就預咗 將會喺 2021年的2月10日是个更可怕的时间节点,这一天会出现六星连珠,太阳、月亮、水星、木星、金星、土星将连成一条直线。在这一天,经济可能全面崩溃。
阿南德还强调,与瘟疫相比,饥荒和经济是更加严重的灾难。政府或者是个人应该提前做出准备。而这一切,阿南德认为是上天对人的一种严重的警示,如果不改过,饥荒与战争或者是大灾难会摧毁人类。
2月10號呢而家好近啫 ,究竟會唔會好似2008年雷曼咁樣嘅金融海嘯觸發全球呢 , 到時大家就可以拭目以待啦,
我除咗對佢個預言有興趣之外,我對佢個人以致佢所用嘅預測工具,更加感到興趣,原來佢係用印度占星術(Jyotish astrology)又稱之為「吠陀占星術」(Vedic Astrology),係一個發源於古印度的占星術系統。
佢通过使用占星术,正确地预测了黄金和白银的价格以及其他的股市經濟病毒流行等等嘅活动。
阿南德主要根据火星将与土星和木星相合,而月亮和行星拉胡(Rahu)也将相合。在印度占星术中,拉胡是九大主要的天体之一,被描述为引起日食的“影子实体”,是流星之王。
所以佢所講將會喺 2021年的2月10日是个更可怕的时间节点,这一天会出现六星连珠,太阳、月亮、水星、木星、金星、土星将连成一条直线。在这一天,经济可能全面崩溃。
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情况,因为在占星术中,火星、土星和木星被认为是最强大的行星,因为它们都位于太阳系的外圈。因此,当它们全部对齐时,它们在地球上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
佢所運用嘅預測方式,就係所謂「吠陀占星學」(VedicAstrology),或稱「古印度占星學」(AncientHinduAstrology),是指印度民族的傳統占星學。“吠陀星學”在研究方面,主要強調個人命運裡的事態:比如是研究個人的名譽、運氣和財富等,而只有百分之五會提及個性和心理。印度古代占星术的起源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喺呢一樣係同西方嘅占星術有最大嘅分別 .西方嘅占星術最主要係好似星座咁樣分析每一個星座嘅性格同埋心理 .
【印度占星學特色】
˙奠基於吠陀文化,隱含「梵我不二」哲思與神思觀點,即係我哋中國嘅天人合一
˙預測事件、論斷時事為其精髓
˙採用恆星黃道
˙分宮圖:輔助判斷命主健康、財富、父母、婚姻等人生事項
˙行星組合:論斷命主先天格局
˙大運系統:預測命主人生各階段運勢
早期的天文觀察也許粗略,但隨著時代推演,變得越來越精密,甚至引進數理技巧、球面天文學;而上述活動所需預知的曆表編製方法,也更加精確。這種發展歷程,涉及了星象徵兆、氣候、地震、洪水、災變等占星預言,甚至其他神靈媒介、物候徵兆的預示,種類繁多。在占星學方面,為了爭取先機,或進行擇日,或解答心理疑惑,或以卜卦尋找失物,或論及命主生活境況和一生大運流年,也都有不同解讀方式。印度占星學將這些活動分門別類,以利區分。印度占星學可以分為三大類及六大支:
三大類 :
1. Ganita:天文學與占星學的計算。
2. Samhita:本集。日昝(盞)的觀測,包含徵兆、氣象、農作物的嗰年是否豐收、地震、洪水、大量人口的財富變化、經濟循環、房屋建築、流星及所有的自然現象。
3. Hora:命盤的解釋。
其中「Ganita」攸關天文學,如球面天文學、天文觀測記錄、行星位置的計算、順行、逆行、停滯、比太陽先出或後入、星體的顏色與大小、恆星位置等所有天文活動,尤其是與占星學有關的部分。
「Samhita」精細的處理自然現象的徵兆(Nimitta)。
「Hora」針對用事時刻、地點製作天宫圖(Horoscope),包括本命(Jataka)、擇日(Muhurta)和卜卦(Prasna)
六大分支 :
1. Gola:球面天文學,直接觀測天文現象與記錄。
2. Ganita:天文學與占星學的計算。
3. Jataka:本命占星學。
4 Prasna:卜卦占星學,就尋問事項解答,不用本命天宮圖的內容。
5. Muhurta:選擇吉祥的天象時刻從事活動。
6. Nimitta:徵兆的解釋。
六大分支其實就是三大類的細分。喺應用方面亦都可以配合六大學科,衍生出世運占星學(MundaneAstrology)
--主要研究日蝕、行星會合、新月等天體現象,以它們的發生時間來推測一個國家或社會可能發生的現象。 流年預測(AnnualForecast)--用來預測天氣和農作物的收成前景,視乎行星橫跨天空的現象來斷定來年的吉凶。
本命占星學(GenethliacalorNatalAstrology)--此種占星學是“吠陀占星學”的最重要部份,以個人出生的那一刻和地點來推算嗰個人嘅命運,強調的是出生時的浮升點(Lagna)、行星的格局以及其相位。[注:浮升點(Lagna),洋人稱為“上升點”(Ascendant),若撇開其度數不論,只論其所在之星座,則是洋人一般所稱的“上升星座”RisingSign)。]
過運(TransitSystem/Gochara)--主要研究行星橫跨先天星圖時,與之形成之相位及關係,來推算某短暫時期的運勢和發生事件。
時局占星學(HorarySystem)--以當事人問事的一刻來起出一張星圖,從而去問事情的吉凶,與中國的奇門遁甲和大六壬等術數的概念相近。
擇吉占星學(ElectionalSystem)--用以選擇一個良辰吉日,開張做生意、簽署合約、結婚和見工面試等。由於星體在一個選定時間的位置和狀態對個人活動有重大影響,所以這個學科的基本原則,是以開始進行某種活動的一刻,來決定行星與浮升點在天空的相對位置,以它們之間的互涉關係,從而選定一個良辰吉日。
需要注意的是,印度占星學家在前五個學科中,均以浮升點和行星在某一刻的位置來推算命運。而擇吉占星學則不然,它與其他五個學科不同,認為行星的位置和相位可以保障一個人的成功,提供了我們選擇吉時的自由。
學業力及轉化
吠陀占星學建立在兩項基礎原則之上:
1、我們都擁有永恆不朽的靈魂----在梵文(古代印度佛教經典語言)中被稱為”atmas”,(英語單詞“原子”-atom-即源自於此)。一個”atmas”是組成永恆而神聖生命的極限微小顆粒。以此而言,我們的靈魂無法逝去或被扼殺,因為它們來自於另一個非物質的世界。然而即使我們的靈魂永恆不朽,我們仍需親臨這個物質世界。換句話說,我們是體驗人類經歷的靈魂,而非感受精神體驗的人類。
2、世間萬物都遵循因果定律。這意味著“每一個作用力都會產生一個同等的反作用力”。當你把這兩條真理合二為一,所得到的結果就叫“業力”。業力的根源為“kri”,代表“行為”。所以我們靈魂在物質世界內的所作所為都會依據物理定律產生反作用力—它們並不是某種懲罰,而是長時間積累起來的因果關係的科學規律。古印度吠陀占星學是靈魂與自然界定律的結合體。隨著時間的推移,掌握了我們所做的一切。它的神秘之處就在於由自然界引發的反作用力不會立刻被體現出來。是在長時間後才會發生在你我身上,即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莫言不報,時刻未到”。
這種思想引發了“輪回”的概念:永恆的靈魂將會不斷地轉換自己的凡身,一世又一世,並且每一個新的肉體都延續承載者前世過往的因果迴圈。形象地去理解,就是將你的自由意志比喻成聚集自己所有想法、言論和行為的財產投資。吠陀理念基於--無論你身在何處,自然界的內部體統會將你的全部“投資”轉化成為相應的回報。即使你換了新的肉身,大自然仍知該如何找到你並與你“續約”。
想像一下,在人生的終結之際,肉體死亡之後,你被聖靈帶到了“所用業力庫”裡,他們將會審計你的“業力帳戶“,計算你用了多少”業力幣“,然後通過複雜數學統計來算出你將被賦予的下一個凡身。你會被指定父母、家庭和兄弟姐妹,然後又成為了凡間中新的生命。而未回報或發生作用的業力,亦或是前生靈魂帶來的因果影響,將會被轉至新的生命,即凡身之上,仿佛我們出生時都拎著無形的業力行囊。
這就是“星座”的邏輯原理。星座是你出生時所在地(準確經度與緯度位置之上)的天空表像形態。在行星與恒星的位置背後隱藏著能夠揭露伴隨每個靈魂的因果秘密的圖表。吠陀占星學的星盤是一張照片---新生靈魂“(業力)投資檔案”的快照。因為星盤由光線格局組成,所以吠陀占星學也稱為“周諦士”,即研究出生時刻天空中光線格局的藝術。
?合作邀約請洽
gold7778@gmail.com
https://www.instagram.com/gold7778t/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uNPxqDGG08p3EqCwY0XIg/join
請用片右下角調4K睇片。
雷軍 父母 在 行銷偵探社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訂閱傑森頻道: https://bit.ly/jasonair_subscribe
✔︎ 追蹤傑森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jasonx.tw/
✔︎ 訂閱傑森podcast :https://bit.ly/jasonair_podcast
✔︎ 訂閱傑森與朵Life :http://bit.ly/jasonneudora
#鬼滅之刃 教我的領導力
鬼舞辻 vs 產屋敷 誰是慣老闆 ?
00:00 前導
大家鬼滅之刃無限列車劇場版去看了嗎?
強烈推薦大家一定要去看,會忍不住大爆哭的
00:33 劇場版你的哭點?
我的哭點跟大家很不一樣,我反而是在魘夢讓炭治郎做惡夢時
他說出:「我的家人才不會說這種話呢!」
家人之間的信賴,讓我大爆哭
但今天不討論劇情,看電影休息也是可以成長的,來聊聊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領到力。
01:19 我從鬼王跟主公學到的領導力
鬼舞辻 vs 產屋敷
我比你強 / 各有優勢
鬼王詛咒 / 勇於認錯
解散滅殺 / 鼓勵信任
領導方式沒有好壞,主要差別是:
鬼王帶人,主公待人也帶心。
04:10 團隊風氣:軍隊vs團隊
當然領導方式不同,也會帶出截然不同的團隊風氣
十二鬼月 vs 鬼殺九柱
互相競爭 / 團隊合作
階級位階 / 互相學習
俯首聽命/ 意見平等
鬼月這邊比較像軍隊化管理,上面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沒有商量的餘地!
主公大人則是重視每一個高階的意見,讓彼此產生出不同的火花,更有創造力。
06:11 領導動力:恐懼慾望vs 目標願景
恐懼慾望 vs 目標願景
太弱會被殺掉 / 變強保護弱者
要得到更多血 / 人類不受鬼威脅
五、六年級 / 八、九年級
領導的最高境界是從底層出發,激發出每個夥伴的動力與潛力,而不是讓規則考核績效來管理夥伴!
我們爸媽的年代,幾乎都是靠恐懼與欲望驅使,怕房貸還不出來,想要買更好的車。
但我們下個世代,因為幾乎生活無虞,更需要的是目標願景,需要給他們更多自尊、想法、創意、和自我成長的空間。
如果用傳統的威嚴領導,現代的八九年級,才不吃你這套,馬上離職給你看!
08:59 人人都是領導人
炭治郎除了是暖到爆的暖男外,也是很有領導能力的人,可以激發出同儕伊之助和善易的潛能。
也許你會想,領導力不關我的事吧!
我又還不是主管、上司,而且我最討厭管人了。
其實生活中無處不領導,父母領導小孩、老婆領導老公、甚至小孩也會領導父母...
領導力=影響力
從這個時候開始練習,當你真正需要帶人的時候,才不會不小心變成「鬼舞辻」唷!
09:53 [投票]你的老闆 / 主管領導方式是?
A.鬼舞辻 B.主公大人
留言回覆告訴我吧!
如果是鬼王上司的話,記得趕快跑~
也可以來我的IG 看看大家的投票唷!
https://www.instagram.com/hsu.jason/
#鬼滅之刃 #無限列車 #領導力
#慣老闆 #好老闆 #惡老闆
#炭治郎 #伊之助 #善易 #彌豆子
#鬼舞辻 #產屋敷 #主公大人
#九柱 #十二鬼月
雷軍 父母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11月17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C4EGWINioX4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政府就特定群組強制檢測定下法律框架,「安心出行」應用程式亦開始供市民下載,當局在病毒檢測和追蹤方面,多了兩項新工具,然而要實現疫情「基本清零」,徒有工具並不足夠,還須善加運用。現實經驗一再證明,部分高風險群組自願檢測率低,抗疫專家為了對症下藥,才提倡強制檢測,現在當局有了法律框架,依然左顧右盼,強制檢測未有啟動時間。「安心出行」首天下載情况未算踴躍,市民要麼不知道,要麼質疑太少場所提供二維碼。當局抗疫瞻前顧後,部分持份者亦未積極合作,香港抗疫半吊子,很難取得好成績。本港疫情又現暗湧,政府再度收緊社交距離措施,除了食肆酒吧每枱人數限制收緊,當局亦會研究將酒店納入規管場所,限制每間客房不能容納超過4人等。
蘋果頭條
警方拘捕一名30歲男子,指他利用眾籌洗黑錢,消息指該名男子為反修例運動以來首名襲警罪成的教師楊博文,引起各界嘩然。有讀者向《蘋果》提供照片,內容是今日下午楊博文被押返寓所調查,可見當時楊身穿藍色風褸和藍色牛仔褲,至於身旁則有數名警員陪同,其中一人搭着楊左手作看守。《蘋果》今日下午到楊博文粉嶺的村屋寓所視察,惟家中無人應門。有街坊透露,指楊是昨日在警署內被捕,其後警方分別在昨晚和今日下午4時左右,押着楊到其寓所搜證,其中昨晚搜證時間較長,今日則較短。街坊稱,楊博文與其父母一家三口已住在該村有30多年,直言自己是對楊「由細睇到大」,形容楊「好乖」、「唔算激進」,認為警方只是「玩」他,最終不會成功入罪。
東方正論
油麻地廣東道一幢唐樓發生火災,多名居民吸入大量濃煙及慘遭火燒,皮開肉綻,血流披面,場面觸目驚心,7人喪生,10多人傷,震動全城,是9年來最嚴重一次。2011年花園街排檔9死火災是屬於4級火,但今次唐樓火災卻是火勢相對較輕,釀成死傷枕藉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肇事唐樓屬於所謂的「三無大廈」,現場環境惡劣,造成悲劇發生後,一發不可收拾。三無大廈是指沒有業主立案法團、沒有任何形式的居民組織及沒有聘用物業管理公司的大廈,截至2019年10月,全港約有5,300幢「三無大廈」,由於樓宇「無王管」,管理不善,衍生多種問題,包括衞生差劣、保安鬆懈如無掩雞籠、消防安全設施不足甚至有大廈沒安裝消防系統,以及樓宇日久失修,再加上大廈內劏房林立,無牌食肆及商店遍布,令問題更加複雜,儼然成為都市計時炸彈。
星島社論
當局已成立專責小組,調查油麻地前晚造成七死十一傷的火警起因,起火的尼泊爾餐廳證實無牌經營,初步相信當時餐廳正為尼童慶生兼舉行排燈節,疑擺放門口的蠟燭翻倒燒着隔音板起火,濃煙烈火封死唯一出口,內裏二十多人逃生無門,被逼退入廚房受困,有人跳樓逃命,因而造成多人死傷,目前仍有七人命危。特首林鄭月娥對事件感到悲痛,除向傷者及死者家屬致以深切慰問,已責成消防處及屋宇署於今年底前,完成巡查全港有六十年或以上樓齡共約二千五百幢商住樓宇的消防隱患。國務院港澳辦及中聯辦發言人均對火災中不幸遇難者表示沉痛哀悼,並向傷者和遇難者親屬表示深切慰問,祝願傷者早日康復,若特區政府有任何需要,中聯辦會提供協助。
經濟社評
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後,行將卸任的總統特朗普近日對中國頻出招,不只在「埋雷」,更是鞏固其政治遺產,令拜登別無選擇,繼續對華強硬。中國對拜登也不存幻想,加快促成全球最大、佔世界GDP、人口及貿易額三分一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達成共識,用區域經濟合作來突破美國包圍網,相信令拜登對華遏制有增無減。通常美國總統在卸任前,政策上都不會有大動作,但特朗普卻反其道而行,繼上周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美企和個人投資31家被指與中國軍方有關的企業後,國務卿蓬佩奧更宣稱台灣不是中國一部分,不斷對華作出挑釁行動。連串舉動都印證了美媒Axios報道,特朗普計劃在餘下60多天重手制裁中國,鞏固其強硬對華政策,令拜登難以重置中美關係。
雷軍 父母 在 玛莎:当我为父母播放雷军的搞笑视频,一开始就完全“停不下来” 的推薦與評價
玛莎:当我为 父母 播放 雷军 的搞笑视频,一开始就完全“停不下来”. 116K views 2 years ago. 玛莎CN. 玛莎CN. 169K subscribers. Subscrib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