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能源轉型進行式ing..... 【綠能科技聯合研發計畫】再生能源點亮創能、儲能應用大未來(05/18/2021 天下雜誌)
文: 台灣經濟研究院
創能技術開發著重提升綠色能源能量與降低成本
創能領域前瞻綠能技術開發配合發揮臺灣太陽光電與離岸風力等再生能源特色,透過提升電池模組效率趨動太陽光電成本下降,以及利用智慧平台系統助於離岸風場海事工程量測與運維,降低風場運維成本,以提升產業競爭力。
開發高效率、低成本、超輕量之太陽能電池技術
提升太陽能電池效率已刻不容緩,成功大學陳引幹教授團隊運用原子層沉積技術,沉積不同氧化物材料膜層於堆疊型太陽能電池中,以優化各膜層厚度、品質與材料純度等,進一步提升太陽能電池品質。中央大學許晉瑋教授與劉正毓教授團隊以軟性三五族太陽能電池收集室外光源,提供智慧模組(溫度感測器與藍芽)足夠電能回送電子訊號,朝向智慧模組「自我維持」前進。
在降低成本方面,大葉大學黃俊杰教授團隊利用非真空設備取代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PECVD)、用原子層沉積設備(ALD)以及銅漿料取代銀漿料達成低成本射極鈍化及背電極(PERC)太陽能電池開發。成功大學張桂豪副研究員與李文熙教授團隊創新製程置換太陽能鋁電極,以低成本空氣燒結銅電極應用於高效率雙面太陽能電池,將有效降低太陽能電池成本支出,增加產業獲利能力。
隨著太陽光電產能市場逐漸飽和,相關企業轉型尋求高效率與超輕量太陽能模組,以無人機應用為例,臺灣大學藍崇文教授團隊替無人機縫製出可以吸收太陽光轉成電力的衣裝,賦予偵查、通訊等任務。臺灣大學林清富教授團隊開發適合於固定翼無人機之輕量太陽能模組的大面積(30x150 cm2)太陽光模擬器,於宜蘭大學城南校區建置可供太陽能無人機測試起降與飛行場域。
兼具發電及產氫之仿生創能技術
氫能源為一種乾淨、能量密度高、環保零汙染、應用廣泛與取得容易的新能源,仿生電池即是透過模仿植物光合作用,為既能製氫又能發電的多功能太陽能系統。清華大學嚴大任教授團隊開發氫氣光電催化的催化劑由鉑金轉換為更具有普及性且兼具效能的材料,透過電漿子結構來強化二硫化鉬與日光光場交互作用,增加光能轉化為氫能的效率。中央大學王冠文教授團隊則建置高效穩定低成本之雙效產氫產電系統,利用其太陽能轉換再生電力進行光電催化分解水產氫並儲存,達到能源永續發展之概念。
智慧平台系統助於離岸風場海事工程量測與運維
面對臺灣附近海域高溫、高濕、多颱風與地震頻繁的特有地理環境,以及海上嚴苛條件,成功大學林大惠教授團隊開發離岸觀測塔風向定向系統,可降低量測成本、提高觀測準確性與量測效率,有助於離岸風場開發之海事工程量測。臺灣大學蔡進發教授團隊著重開發離岸風場運維大數據智慧平台,提供數據及開發各種量測技術,達到風機早期診治、早期預防功效,以期降低運維成本。
儲能技術開發著重高效能、高安全、具經濟性以支持各種儲能應用
隨著電力系統快速發展,電力儲存設備的布建應隨之增加其靈活度,以確保間歇性再生能源的儲存整合,促進電力供應端和儲存之間高效率的轉換。而儲能領域當中,又以先進二次電池與先進氫能為基礎核心發展項目。
開發高能量與高安全之固態電池技術
為進一步提升儲能電池安全與效率,全固態鋰電池已經成為研發主流。研究方向多針對電池正極、負極、以及電解質創新材料與設計,進一步提升能量密度需求與提高電池系統的總體能量。
正極材料方面,大同大學林正裕教授團隊開發具可量產層狀富鋰錳基正極材料合成技術,同時透過離子摻雜技術穩定其正極材料之晶體結構、改善材料的離子導電度,進而提升其電池穩定性及電容量。
負極材料方面,清華大學杜正恭教授團隊採用太陽能板製成切削的廢料矽,將此進行高值化做成鋰電池的負極材料,並用交聯反應開發矽負極黏結劑,以共沉澱法、自身氧化還原法進行正極材料開發參雜改質,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循環壽命和快速充放電的能力。交通大學陳智教授團隊利用電鍍雙晶銅箔作為矽基負極材料的基板,配合富鎳層狀氧化物正極構成鋰電池,提升鋰電池的整體能量密度,提供各項裝置或載具更好的續航力。
電解質材料方面,明志科技大學楊純誠教授團隊主要開發鋰鑭鋯氧氧化物固態電解質,並將其應用在NCM811陰極材料上,最終組裝成鈕釦型及軟包型電池。成功大學方冠榮教授團隊開發高緻密性鈣鈦礦、橄欖石、石榴子石結構氧化物及硫化物電解質,以及具獨特性金屬、非金屬中介層,有效降低固態電解質/電極介面阻抗。臺灣科技大學王復民教授團隊研發固態電解質具環保水溶性,有低成本與綠色製程之特性,且能有效改善固體接觸的介面問題,可製備成高容量、輕量化與高性能二次電池。臺灣大學鄭如忠教授團隊深入探討高分子固態電解質,藉由合成改質方式可提供具彈性的高分子,進一步利用後調整加入鋰鹽的種類及添加劑,使研發的高分子固態電解質更符合商用規格。
兼具發電及產氫之仿生創能技術
氫能可作為重要儲能技術研發之原因,乃因其最終可實踐潔淨能源,提供眾多行業(如化工、鋼鐵重工及長途運輸等行業)有效脫碳方法,降低碳排放量,改善空氣品質並加強能源安全。且相對其他儲能系統,氫能另一大優勢為其電轉氣儲能系統有儲存量大以及放電時間長的特性。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長久以來專注於氫能領域。張鈞量博士團隊開發大氣電漿噴塗製備金屬支撐型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之可量產技術驗證,可進行大面積(10╳10 cm2)金屬支撐型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片之生產;余慶聰副研究員團隊利用新型產氫技術結合二氧化碳捕獲技術,使用低成本觸媒生產95%以上的氫氣,省去複雜的純化處理,大幅降低氫氣製造門檻;李瑞益研究員團隊則是著重於開發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可直接將燃料如氫氣、瓦斯或天然氣轉換為電力,並將餘熱回收再利用,具有高能源轉換效率。
燃料電池方面,中央大學李勝偉教授團隊開發中低溫操作的陶瓷電化學儲能電池,所使用的關鍵電解質材料可使操作溫度降到400-700℃區間,且開發關鍵電解質、氫氣電極與空氣電極材料性能與微結構設計,利用靜電紡絲技術製作空氣電極材料奈米纖維,並成功與電解質相互整合,可提升單電池性能14.1%。
儲存氫氣方面,清華大學陳燦耀副教授與曾繁根教授團隊選擇碳材料進行儲氫研究,以零模板水熱碳化法合成出奈米碳球,最後輔以奈米金屬修飾產生之氫溢流效應(Spillover Effect),提升氫氣吸附效能。
製造氫氣方面,臺北科技大學鄭智成教授團隊致力研發低成本、高穩定度、高效率之中溫固態氧化物電解電池電極材料,另外開發新型氨氣裂解觸媒技術,大幅改善現有氨裂解觸媒反應速率過慢之缺點。中興大學楊錫杭教授團隊則開發非貴金屬觸媒應用於水電解觸媒,以降低裝置成本,並且研發陰離子交換膜和膜電極組,使效率能有效提升。臺灣大學謝宗霖教授團隊發展具突破性之太陽能電解水產氫技術,以低成本、易量產、高效率的鈣鈦礦─矽晶疊層太陽能電池進行電解水產氫,並達到具競爭力之太陽能轉氫能效率水準(10-15%)。而臺灣科技大學胡蒨傑教授研發適於氫氣分離的複合薄膜,藉由熱力學與動力學的基礎理論調控薄膜成膜機制,開發高孔隙度且結構穩定的基材膜,結合優異特性的基材膜及選擇層。
綠色能量持續擴散,協助臺灣繼續邁進成為「亞洲綠能發展中心」
科技部「綠能科技聯合研發計畫」藉由學研界前瞻創新研發能量,推動新能源及再生能源之科技創新,進一步擴大產學研界連結之效益,積極延續科研成果落實產業應用,以期為我國綠能產業布建機會,並協助政府達成能源轉型,且透過綠能科技發展躍身國際舞台。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4845
♡
電容阻抗推導 在 feversound.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Magico A5
威達公司 Radar Audio Company
A系列大當家完美放送
Magico A5
美國 魔力Magico 繼2020年初先後發表AAC中置和ASUB有源超低音之後,決定加推一款能切合較大聆聽環境,份屬A系列旗艦一哥的A5。儘管它的造型、高度和闊度跟名振天下A3極為相近,個中分別只是A5的深度略為增加4吋,而每隻體重則暴增超過60% 水平!導致重量遞增的其中一個原因,正是由多件表面經過拉絲及黑色陽極處理,質量跟經典Q系列相同的 6061-T6 航天級鋁合金板件組合而成的密封式聲箱,內裡除加入強化支架,高音和中音單元更享有完全獨立密封式房間,防止干擾的產生。
耳熟能詳 28mm半球型鈹高音
貴為該社A系列的大當家,掌門人兼設計師 Alon Wolf 先生對於單元的取決顯然非常執著,且看開發概念沿自百萬元級 M系列,輕易直達 50kHz 領域的秘製半球型高音,其28mm振膜選用具備上佳散熱效能的鈹金屬生產,結構特殊的銣磁鐵迴路,亦加入嶄新阻尼物料,全面切合高音壓與低失真再生的嚴格要求。
嶄新5吋三文治中音搭載泡沫素材懸掛
A5將會配備全新研發,既可締造更遼闊聲音擴散,透明度亦提升至另一層面的5吋中音單元。運用特殊手法加工成形的三文治錐形振盆,其生產物料同屬抗拉強度遠高於碳鋼50倍的 納米石墨烯 Graphene Nano-Tec,至於度身訂製的懸掛部份則改用泡沫素材生產,有助提升運作反應和降低失真,讓振盆和懸掛達至更為理想化的局面。音圈嚴選鈦線材繞製而成,配合超穩定的磁場和純銅製極帽,減少渦流的產生,將工作效率提升至最高水平。
三枚9吋口徑低音採用5吋鈦音圈
跟先前提及的中音單元一樣,A5所使用的三枚9吋口徑低音,全屬廠方加料炮製的自家作品。揉合石墨烯、碳纖維和十分輕巧全新夾層物料的三文治錐形振盆,全面實踐高剛性 / 重量比。借助電腦進行設計的單元支架,有效抵消工作時所引發的共振影響,同時容許更大的氣流通過,加強散熱效能。5吋直徑鈦音圈配合龐大穩定的磁場,縱使輸出音壓處於極高水平(115 dB!),仍可保持極低失真和電感 (0.18 mH),全賴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 測量軟件的協助,為Magico工程團隊提供一個聲學、機械、電磁和熱性能的評估平台,方可炮製出如斯精湛的單元。
全球首對選用 Mundorf M-Resist Ultra 電阻器的發燒揚聲器
A5所採用的三路五單元被動分音系統,屬於4階 Linkwitz-Riley -24dB 衰減方式規劃,用意締造準繩精確的銜接和遼闊頻應。構成這套分音器的零件,除了德國發燒補品製造商 Mundorf 受注生產,零售價格十分可觀的電容器,還有可承受大功率,透明度與動態出眾M-Resist Ultra大功率薄膜電阻器。據廠方表示,A5將會是全球首對選用 Mundorf M-Resist Ultra大功率薄膜電阻器的發燒揚聲器,意味著它的音效表現必屬非同凡響。
已經進駐銅鑼灣世貿中心陳列室
跟其它 美國 魔力 Magico 產品一樣,每對A5 均在美國加州的廠房內生產和測試,確保產品質量。與此同時首對A5已經進駐《威達公司》銅鑼灣世貿中心3504陳列室,歡迎致電 (852) 2506-3131預約試聽。
Magico A5 零售價:每對HK$190,000-
Magico A5 規格:
設計:3路5單元被動式分音
高音:1吋半球型鈹單元
中音:5吋 Graphene Nano-Tec 納米石墨烯振盆單元
低音:3 x 9吋 Graphene Nano-Tec 納米石墨烯振盆單元
頻率響應:22 Hz – 50 kHz
輸入靈敏度:88 dB
平均阻抗:4Ω
建議匹配擴音機功率:50 – 1,000W
體積 (H x W x D) : 1,137 x 267 x 378 mm
每隻淨重:82 kg
電容阻抗推導 在 Analog Devices台灣亞德諾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品報到 :
ADI精巧 5V、10A 同步 Silent Switcher 2 降壓型穩壓器
可在高功率密度應用中降低熱量、EMI 並縮減佈局面積
Analog Devices.Inc (ADI) 宣佈推出 Power by Linear™ LTC3310S,其為一款 5V、10A 低 EMI 單晶式同步降壓型轉換器。該元件的固定頻率峰值電流模式架構非常適合要求快速瞬變響應的高降壓比應用。
LTC3310S整合熱點迴圈旁路電容的 Silent Switcher®2 架構,得以實現高效率、小佈局面積解決方案 (在高達 5MHz 頻率時) 及卓越的 EMI 性能。多相操作可實現多個元件的直接並聯,以提供較高的輸出電流。LTC3310S 的 2.25V 至 5.5V 輸入範圍可支援包括大多數中間匯流排電壓等多種應用。內建低阻抗的 MOSFET 可提供高達 10A 的連續負載電流,熱效影響極少。0.5V 至 VIN 的輸出電壓範圍非常適合負載點應用,如高電流/低電壓DSP/FPGA/GPU/ASIC 參考設計。其他主要應用包括光網路、電信/資料通訊和汽車系統、分散式電源架構和一般中高功率密度系統。
LTC3310S 的 35ns 低最短導通時間可在高頻下實現高降壓比電源。100% 工作週期操作提供低電壓差性能,操作頻率可同步至外部時脈。在 –40°C 至 125°C 的接面溫度操作範圍內,LTC3310S 擁有±1%總體參考電壓精度。其他特點包括指示輸出處於穩壓狀態的電源良好訊號、精準致能門檻、輸出過壓保護、熱保護關機、晶片溫度監視器、時脈同步、模式選擇和輸出短路保護。LTC3310S 採用耐熱性能增強型 18 接腳 3mm x 3mm x 0.94mm LQFN 封裝。E 等級和 I 等級元件規格可操作於 –40°C 至 125°C 的操作接面溫度範圍內。所有版本已可現貨供應。
更多資訊請瀏覽: https://goo.gl/pvxAQL
特性概要:LTC3310S
• Silent Switcher 2 架構:超低 EMI 輻射
• 高效率 — 4.5mΩ NMOS 和 16mΩ PMOS
• 寬頻寬、快速瞬變響應
• VIN 範圍:2.25V 至 5.5V
• VOUT 範圍:0.5V 至 VIN
• VOUT 精度:±1%
• 峰值電流模式控制
• 35ns 最短啟動時間
• 可設定頻率至 5MHz
• 關機電流:1µA
• 精準的 400mV 致能門檻
• 輸出緩啟動和電壓追蹤
• 電源良好輸出
• 晶片溫度監視器
• 可透過設定實現功率級並聯
• 耐熱性能增強型 18 接腳 3mm x 3mm LQFN 封裝
電容阻抗推導 在 電子設計菁英群- Damping 電阻的使用,一直是很奇怪的用途 ... 的推薦與評價
我自己用理論推導一些Damping電阻不合理。 依照數理公式,他一定是反射,不可能有期待的那種改變阻抗的效果。 除非我们看的電磁學理論完全不同。 ... <看更多>
電容阻抗推導 在 Lec70 物理(二) 第十一週33.4 交流電下電容C (計算電流電壓 ... 的推薦與評價
Lec70 物理(二) 第十一週33.4 交流電下 電容 C (計算電流電壓方程式、相位、 阻抗 ). 2.5K views · 5 years ago ...more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