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鼻之前,想想自己今天又製造多少垃圾】
今天(3/11)跟議會30位同事前往永康與城西焚化爐,實際瞭解目前臺南市的焚化爐運作情況。
說起來這個行程還真的跟Ingay大有關係(有點流水帳,其實可以跳過這一段XD)。起因是第二次臨時會期間,2/26當日龍崎掩埋場專案報告,在上午議程「大概結束」後,議會多數同仁出發前往高雄屏東的考察行程。Ingay則出於好奇的,想看看兩位前輩議員之所以要求下午繼續會議,是不是還有什麼不得不之處。在當天的議程裡,前輩 蔡淑惠議員多次提出永康與城西焚化爐的考察資料照片與數據,在Ingay的不斷發問下,淑惠議員表示會向環保局安排、乾脆讓我自己去看一次(前因)。次日環保局聯絡人還真的聯絡我,Ingay覺得與其日後局裡面要應不同議員要求訪查,不如我來做一次邀約,聯繫幾位對議題有興趣的同事,再來請環保局安排(中因)。結果到2/27日臨時會最後一天,因為自己犯下個低級的臨動錯誤,於是由蔡淑惠議員發言:「我代替穎艾達利提出臨時動議」,提議安排個永康與城西焚化爐的參訪行程,故事就是這樣了(囧rz")
好了好了趕快忘記上面落落長(揮)
重點是,確確實實的看過目前兩座焚化爐運作的狀況,再對照臺南市垃圾的產出量,就會知道這個問題(雖還不算急迫但完全不該忽略)的嚴重性。
首先,臺南市可燃性廢棄物的日產出有1,750噸(包含民生垃圾1,500噸與事業廢棄物250噸),而兩座焚化廠的日處理量是1,350噸(永康750噸、城西600噸),400噸的差額則得委交高雄與嘉義處理(200噸)或直接掩埋(200噸)。姑且不論委外的量可以委到何時(其他縣市也會有面臨臨界線的時候)、掩埋的可以埋到哪邊埋到何時,這個「自行焚化」的1,350噸就很有意思。
環保局的簡報不明講,但一開始就連續提了《廢清法》和兩則環保署的函示,甚至舉了個監察院的調查報告,主題都是「焚化爐應優先處理一般廢棄物,有餘裕始得處理一般事業廢棄物」。對照前述的數字就會發現:是的,臺南市兩座焚化爐都有「處理」事廢(永康21%、城西17%),但目前是民生垃圾都處理不完而必須委外或掩埋!起因是建造之初民生垃圾的量「不夠」焚化爐維持安全運轉,所以會連事廢一起處理,結果日後民生垃圾量上升了,實務上卻「無法不接受處理事廢的需求」,造成如今的窘境。
順便提醒一下,城西焚化爐設計使用年限20年,將在今年8月到期。最近幾年的「非計畫性停爐時數」也不斷升高,顯然設備老舊引發的故障已經越來越嚴重。根據團隊得知,目前打算採取「原廠整建更新」的方式延長使用期,同時進行城西掩埋場的活化(就是把之前埋的挖出來,可以燒的再燒、可以回收的再回收)、另外在歲修期間協議由高雄代處理150噸(上限)。是說這個數字有點矛盾,不知道是不是後來有再協議、也不知道高雄會不會反悔?
另外,關於焚化底渣(及煉鋼爐石)的處理,Ingay也是第一次見到實物,還解開封印聞聞摸摸(小朋友不要學),對這些焚後品的性狀跟利用可能,也很感謝環保局詳盡的說明與釋疑,才知道那些再利用的正常案例與不良案例(如有名的「台江大道波浪路面」)。
(追申:關於各類底渣的再利用, 社大晁瑞光 老師特別提醒:『焚化爐底渣符合再利用的標準,不代表符合使用目的之品質標準』、『再利用,應明確指定使用項目及使用地方。而不是籠統的只講使用規範』 參 https://goo.gl/Eqj5mc 此外,晁老師也提醒不該忽略「飛灰」的嚴重性 參 https://goo.gl/Btr64T )
岔題說實話:環保局也不用準備什麼公關品了,其實可以找試管或燒瓶來裝成組的各種「生底渣」「不同粗細再生粒料」「飛灰」「電弧爐氧化渣/還原渣」.....的樣本紀念品,送給參訪的來賓回去「紀念」或者做環境教育。至少Ingay就很樂意在辦公室擺上一組,讓往來的大家知道「垃圾」的去處與「無法抹滅」的真相,好好提醒自己與市民大家重視環境的珍貴!
結束參訪其實心情很沉重,大家都知道垃圾問題的嚴重性,但也都不願意這樣的鄰避設施(NIMBY, not in my back yard)增建,就算在原來的廠區內都不被接受。那到底該怎麼好呢?
還在心煩著可以怎麼做,結果議長一句:「Ingay你是提案人,你要準備今天會勘的決議喔!」環保局工作人員馬上團團圍住我 @@"
「呃.....不要邊走邊寫啦,危險。我們午餐時再確認好嗎?(抓頭)」
謝謝這次對應環保局的建設委員會召集人 前輩 林阳乙議員解圍,提出了兩點決議文:『請環保局優先妥善處理民生垃圾,在處理餘裕時再協助處理一般事業廢棄物』、『針對飛灰固化物掩埋場,請環保局再提出相關的詳細計劃說明』。Ingay則在小組同事 林易瑩-時代力量台南市議員與 沈震東 翻轉舊思想,城市新模Young的協助下,加上第三點決議文:『加強推廣家戶垃圾分類,落實垃圾減量並監督底渣有效利用,促進資源永續循環』提交議會。
只是文句好寫,真正要做到真的難上加難。真心只能從自己做起、從身邊人影響起。Ingay總是思考的「如何而可能」,這次碰上垃圾問題,那個「如何」,還真的太難~~~(抓頭)
#垃圾減量人人有責啦
#我知道你錢很多不怕浪費 #可是我們台灣只有一個
#還是總愛喊跟彼國買電的某立委要不要順便請彼國解決我們的垃圾?
電弧爐煉鋼爐渣是什麼 在 林淑芬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高雄大坪頂特定區難道是有害事業廢棄物的棄置天堂嗎?】
高雄大寮大坪頂特定區為因地屬丘陵且部分地形人煙罕至,又緊鄰工業區,
成為國內非法棄置事業廢棄物密集地區。
該地區光是在89~92年間經地方環保局提報環保署調查並列管的就高達175處。
100年環保署透過歷年空照圖逐年比對區域地貌,
篩出具非法棄置高污染潛勢區約442公頃。
並挑選其中五處進行調查,確認皆掩埋事業廢棄物,
長期堆置有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疑慮,推估廢棄物體積達1,300萬立方公尺。
這次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的調查場址,
懷疑是電弧爐爐碴還原碴與集塵灰相互混和攪拌。經採樣檢測發現,該褐色混拌料之鉛、鋅、銅、鉻含量超出土壤污染管制標準,且鋅含量超高(60,000ppm),超出管制標準(2,000 ppm)30倍,疑為混拌了電弧爐煉鋼廠的有害集塵灰。
該場址土地分區多數為住宅區,實際使用現況則為養鴨場及電弧爐爐渣的再利用廠。
淑芬質疑,本次舉發的場址,
是否曾列在100年調查高污染潛勢區280筆區域中?
如果曾列為高污染潛勢區,那應是監測與巡檢的熱區,
為什麼還會被不肖業者持續濫倒有害事業廢棄物?
該場址到底有沒有有害事業廢棄物集塵灰?
國內電弧爐煉鋼業集塵灰產出及共同處理機構台灣鋼聯公司收受處理量是否平衡?
讓業者著甘冒違法的風險,凸顯的是環保機關執法的失靈,
也顯示現行GPS車輛流向管控的機制,
不足以遏止持續濫倒有害事業廢棄物污染環境,
要解決這問題,或許需從產源、清除機構到處理或再利用機構全程專人監控的特別管理機制。
否則光是要求清運機具裝有GPS,
環保署或各地環保局卻無足夠人力全程監控,
無法有效遏止這種非法、邪惡的逐利行為。
淑芬也要求環保署應立刻調閱該區不同時期之空照圖,
確認污染時間與污染範圍,並進行採樣及監測。
主管機關也應依廢清法第71條命土地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
限期清除處理廢棄物。
徒法不足以自行,要維護我們的環境,主管機關應該要更有執行力。
電弧爐煉鋼爐渣是什麼 在 音樂政治上班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聽過唐榮鐵工廠嗎?
知道他在黨國利益下被犧牲掉了,來聽聽他的故事。
#高雄好過夜
#夜譚十大建設:第五夜
文/ 三民惟新 陳柏惟
今天開始,我們的夜譚系列要來到高雄重工業的核心了。和中船不同,中油與中鋼是高雄產業的重要支柱,也是石化產業與金屬產業鍊的最上游。對我們高雄人來說,要談到這兩間公司,特別是中鋼,滋味也是格外複雜。
一方面,中鋼貢獻了高雄大量的高薪工作機會,也是少數總部從建廠初期就遷來高雄的國營企業。包含我在內,高雄人大多有在中鋼或相關子企業工作的親友,甚至從求學時開始就會遇到許多「中鋼子弟」(我們常戲稱為鐵鋼國中)。而中鋼也對高雄建設出錢出力,從賠錢蓋捷運到捐公車腳踏車,生活中常有中鋼的身影。
但另一方面,中鋼也是高雄排碳量和排放PM2.5的大戶,露天儲煤場遲遲未加蓋也引起周邊居民強烈反彈。廢爐渣掩埋或應用衍生產業也一直存在環保問題與爭議。不過,坦白講,比起中油,個人對中鋼還是多著一份好感,覺得中鋼是真正在高雄的企業。
但是各位知道嗎,高雄作為台灣的「鋼鐵之都」,絕非從中鋼開始。
●日本時代台灣鋼鐵業先驅
在日本殖民時代,1931年,台灣電氣化學公司開始基隆利用電弧爐煉矽鋼,是台灣煉鋼的先驅,不過產量並不大。在戰時統制經濟中,1939年閣議決定的台灣生產力擴充計畫就包含鋼鐵、石油在內,而台灣也開始發展鋼鐵、輕金屬、無水酒精、工業鹽、紙漿等產業。
隨著1939年大同化學鐵工所(大同製鋼機械公司前身)及1943年和台灣重工業株式會社(汐止)等三家公司加入煉鋼行列,以及大同化學鐵工所興建之伸延鐵線、鍛造及製罐工廠,與1940年由唐榮、唐傳宗父子在高雄設立之唐榮鐵工所,設有剪鐵、軋鋼及機械修理等工廠。大致構成台灣鋼鐵工業上下游體系。
1942年12月,隨著日軍中途島戰敗,在太平洋戰事日益吃緊後,企畫院、陸海軍等及台灣總督府一再密集會商要強化台灣製鐵能力,預計使用海南島鐵礦,台灣自產的煤和石灰石製銑鐵,除供台灣使用外,若有剩餘將移出到日本。計畫中,高雄、汐止各有設廠,高雄廠位於「製鐵株式會社」,設二十噸爐五座。在產量的最高峰,全島1944年銑鐵產能達13,235噸,1943年鑄鋼達4,129噸,合金鐵6,141噸。然而,1944年底開始,台灣開始被猛烈空襲,高雄港區也遭到盟軍多次轟炸,生產擴充政策也畫下句點。大致上在日本時代,鐵工業仍以生產銑鐵為大宗,產量並不多。
●被政府消滅的高雄第一個鋼鐵大王
戰後,唐榮鋼鐵廠趁機收購被空襲炸毀的民營工廠100多家,員工從32人增加為200多人,並利用軍方廢鐵,例如數量龐大的沈船與國府江輪等製鋼。直到1958年,唐榮鋼鐵產量已經居全國第一,當時是台灣最大的民營企業,1959年時員工4000多人,居然佔台灣金屬工業的60%,全體工業的一成!十個工人就有一個是唐榮員工,可見唐榮的龐大。
但接著發生的事就相當恐怖了,樹大招風的唐榮,居然在數年「被強迫公營化」,到底發生什麼事呢?
在1950年代,唐榮不斷擴展事業版圖,例如為了取得鋼鐵來源經營拆船業,建立水泥電桿工廠、油漆廠、中都磚場等等。但唐傳宗在這期間,就不小心踩到了殖民政府的底線。
1959年,唐榮和世界大五大煉鋼廠八幡製鐵以及美國最大廢鐵商雨果奴公司,共同提出合作計畫。但經濟部長尹仲容擔心被視為「國防工業」的鋼鐵業被外國控制,除了否決此案外,也起了要併吞唐榮之意。隔年,唐榮和福特簽約成立汽車廠,但也受制於阿斗公司裕隆,被政府抹殺。
在唐榮不斷擴廠的過程中,免不了向銀行融資,甚至吸納民間游資。然而1960年又兼任台銀董事長的尹仲容,出手凍結唐榮債權債務,爆發債權人擠兌危機。加上台銀凍結貸款,外貿會終止唐榮廢鐵與煉鋼用電極棒進口,擺明就是要徹底幹掉你。
接近崩潰的唐榮只好投降,向行政院求援,經濟部便派遣中華開發進駐唐榮,目的就是「低估資產」,鬥垮唐傳宗後,於1961年將唐榮改成「官民合股」,而後於1967年收歸國有。
這樣難看的吃相,讓唐傳宗記恨終身,他在口述歷史中大爆料:唐榮早就被中國國民黨安全人員滲透、被強迫安插退伍軍人與外省顧問、被中國國民黨勒索高額選舉經費...。但民間野史也傳說,唐榮鐵工廠在今日三多商圈附近土地被賤價徵收後,唐傳宗以「替 蔣公樹立雕像」為名,讓雕像面對西方,表面上是「反攻大陸」,但暗地裡是「早日歸西」的意思。而有人轉述唐傳宗說法:「你這麼愛我的地,我就替你立一個銅像,但是不能戴帽子,敗戰的將軍怎麼能戴帽子?後來旁邊的人勸他,他才說好啦好啦,給他戴帽子,但戴的是運動軟帽,而不是大盤帽」。
不論如何,就算恨得牙癢癢的,當時的民間企業只能任頻殖民政府宰割。作為「國防產業」的鋼鐵業,也在國府強烈意志下,緊抓在手裡,不讓任何人覬覦。
●高爐之夢
雖然中國國民黨政府控制了台灣最大鋼鐵工廠唐榮,但官員們最終的目標並不只滿足用廢鐵煉鋼,加上逃亡政權對於廢鋼越用越少、國際廢鋼價格升高等恐影響軍事需求的焦慮,因此一直希望能建立從鐵礦砂生產鋼鐵的「一貫作業煉鋼廠」。
1953年開始,殖民政府計畫爭取美援1億元發展工業,在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下設立工業委員會,由後來抄掉唐榮的尹仲容擔任招集人,並在1955年編制一本「鋼鐵工業未來的芻議報告-臺灣一貫作業鋼鐵廠的建立」,報告中以「國防工業」以及強化「東南亞反共圍堵圈國家合作」為理由向美國申請以爭取美援,興建一座小型一貫作業鋼鐵廠。
值得注意的是,副本轉送懷特公司 (JGW) V.S. deBeausset 先生。這位就是鼎鼎大名的狄寶賽,他是1951年「國家經建計劃書」的編撰人,主導了台灣第一期至第四期經濟計畫,直接參與當時臺灣的經濟、工業、社會等方面建設的規劃及監督,也傳授當時技術官僚許多經驗,並負責選拔技術人才赴美受訓,影響台灣工業發展深遠。但這段歷史在中國國民黨編撰的教科書裡面是直接刪除的。只有在這些文獻裡會留下蛛絲馬跡。
但在1950年代,美國的經援計畫並未通過一貫化鋼廠。1963年,李國鼎利用美援,聘用麥基公司徹底研究建立一貫作業鋼鐵廠事宜,但當時政府認為麥基建立電弧爐的方案疑慮仍多,也不符合「大建設」期待,故暫時擱置調查報告,直到1968年再設立鋼鐵廠籌備處。
當時各國的報告均認為台灣鋼鐵內需不夠最低產量,不足以支撐鋼鐵廠,但在蔣經國支持下,不但繼續推動,還把計畫擴大。而「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名言再次出現在官方史上,看來蔣經國似乎把這句話掛在嘴邊,蓋公路、蓋工廠都一樣要說。
●從國營到民營,從鋼廠到高雄最大集團
在美商不願直接投資下,為了籌措資金,幾經試探,在1971年和德商克魯伯及奧商聯合鋼鐵簽約,但卻因發現克魯伯採購設備時有綁標嫌疑,因此於1972年3月廢除第一部分合約,又因此和奧商意見不合,於年中奧商也廢止合約退出一切合作。1973年8月,中鋼另與美國鋼鐵工程顧問公司簽約協助建廠,1975年,在工程順利推動下,總部直接搬到小港工地,成為第一座總部直接設立於高雄的國營企業。1977年因國家投入太多資本(這和高鐵等重大建設都有類似之處),故直接改為國營,直到1977年12月16日竣工。隔年正式生產。
中鋼投產的過程大致都相當順利,加上1977年中,中鋼會同工業局、國貿局等單位,協商出一套方案:原則上只要國內製造業採用鋼鐵為原料,以製造機器設備、工具或零組件等,而僅供國內使用者,其向中鋼購用的鋼品,依照較低內銷價格計算,使中鋼具有對外銷品的競爭優勢。並且和中下游鋼廠建立了分工體系。國家資本嚴格控制民營鋼廠不得進入高爐等上游產業,但也會放出空間讓下游生存,使得雙方成為互利關係。而建構了龐大的產業鏈。
1980年代以後,隨著中鋼二三期擴建,配合國內景氣暢旺,營建市場快速成長,多角化經營與轉投資,以及緊接著90年代的釋股與民營化後,成長為複合集團。也算是十大建設中經營順利的案例。
在台灣鋼鐵發展的過程中,從日本殖民政府與中國殖民政府的「國防導向」,到趕上國內內需成長列車,成為金屬複合事業集團,中鋼可說是生逢其時。當然,在這過程中,我們也看到的唐榮的瓦解以及民營金屬事業的「垂直整合化」,造就了缺乏彈性,且裙帶關係盛行的國家資本主義體系。利弊得失,無法一筆論定。
在市場限制上,未來鋼鐵業市場規模擴大有限,也不太可能有中鋼與中龍之外的高爐投產。但特殊金屬與下游加工如何透過創新與異業結合,在垂直整合模式外找到發展新動力,應該是我們要繼續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