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製片帶你看高雄電影產業門道
#把握高雄電影節最後兩天!
文:三民惟新 陳柏惟
高雄電影節即將在明天(11月4日)閉幕,如果還沒欣賞到的觀眾要快了!沒這麼多時間看想看的片?我推薦大家用短短時間,進場看本次影展的VR單元,在駁二VR電影館與圖書總館三樓,均有半小時一場的VR電影放映,線上、現場均能預約觀影。
我曾是一名電影製片。有人說,高雄的產業20年來沒什麼改變,很抱歉,影視產業就是個從零到有的例子,大概10年前,高雄根本沒有這樣的職缺。
#高雄發展影視產業的起源
1998年,謝長廷選市長時,中都附近大華僑戲院倒閉,謝團隊就開始想如何振興與發展電影產業,於是姚文智和管碧玲兩任新聞處長任內,先推出「三大政策」: 1. 高雄電影節(2001) 2. 高雄電影圖書館(2002) 3.獎勵電影在高雄取景(2003)。
陳菊市長任內,加碼與整合劇組獎助,成立全國首個「整合型拍片支援中心」,在高雄取景的電視電影大增,如2008-09就有64部影劇在高雄拍攝,《痞子英雄》等影劇,讓「海港城」壯闊的景色出現在全國的螢光幕前。那時候很多人看了才知道,哇,高雄不是又舊又髒的工業城市,也提升了城市形象。
問題在於,推政策困難,抄政策容易。高雄獎助拍片成功後,隔年台北也推出整合協助方案,靠著更豐沛的資源,甚至吸引到好萊塢主流電影取景。
#電影產業鍊和做出差異化
那高雄怎麼辦呢? 2010年左右,市府又想出三招:1. 發展後製產業鍊 2. 直接投資影片製作 3. 培養新銳人才。
第一招的代表,就是在李安引介下,高雄成功從與新北等城市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讓R&H來台設立分公司,開始訓練3D特效人才,接著包含我任職的公司在內,不少相關企業開始來高雄投資。而R&H退出台灣後,前員工也成立了繪聖,這些都是新開創的產業。
第二招,就是透過「融資型投資」,以市府成立的「高雄人」直接投資電影,成本的回收就只到回本,和劇組共同承擔風險,比過去獎助金更彈性,增加劇組來高雄意願。
第三招,則是透過「高雄拍」等短片補助,以及「高雄電影節」短片單元等方向,鼓勵25分鐘以下的高雄短片或高雄相關故事產出,由於短片門檻較低,也培養出不少新銳導演和在地製作。
雖然高雄再次提出了有創意的政策,但在影視產業鍊原本被台北獨佔下,高雄的後製產業仍面臨技術層次較低,主要承接下游外包工作等問題。而在地培養出的導演等電影人才,許多仍然外流。
#未來怎麼做?
2018年,高雄電影節邁入第十八年,也算是「成年」了。你可以說高雄影視產業要更加油,但以我和許多好友的例子來看,説產業全無改變,絕對是扭曲、不公的說法。
那未來怎麼做? 從近期趨勢就可以看出端倪。我也會繼續推動三項政策,也就是高雄缺乏的三項東西:
1.#有技術:電影產業發展,跟技術突破密切相關。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平面」到「3D」甚至「4DX」,未來VR技術的發展,又會改變從製作到播放的許多規格,也是高雄發展體感相關產業,以及獎勵在地製作時,能「後發先至」先搶佔的方向。
2.#有內容:文化產業沒有內容,就只能做代工。我會延續支持「高雄人」、「高雄拍」等政策。另一方面,透過鼓勵劇本、戲劇、動畫等創作,結合「海音中心」發展影音產業之現場體驗,並讓更多本土文化有影劇化、數位化可能。就有可能誕生更多元的創意!
3.#有組織:高雄沒有大製作公司總部、沒有大片商......等產業,上下游產業串不起來。在現有的基礎下,如果我們有具有產業整合能力的投資者進來,高雄影視發展會很快。但政府可以先開第一槍,把馬英九取消的公廣高雄台設立回來,讓台語台也設在高雄,那拍完一部片就散掉從業者,就可能有固定合作的對象,也會有更多長期的影視職缺,人才更容易回流!
1998高雄電影產業啟動,2008高雄拍片風潮升溫,到現在,2018高雄影視產業又面臨另一個改變關鍵。
目前高雄需要的不是嘴砲,不是好高騖遠,而是讓好的政策傳承,施政不足的地方能夠改革,發揮真正效益。請大家支持,讓有產業經驗、認真思考政策的我們,有機會和大家一起為高雄打拼,3Q!
Search
電影產業鍊和做出差異化 在 #電影產業鍊和做出差異化 - Explorar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電影產業鍊和做出差異化 那高雄怎麼辦呢? 2010年左右,市府又想出三招:1. 發展後製產業鍊2. 直接投資影片製作3. 培養新銳人才。 第一招的代表,就是在李安引介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