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經典《沙丘》出版於 1965 年,雖然一舉拿下雨果和星雲兩項大獎,最初卻並未取得商業上的成功,而是經過長年讀者的口碑,才逐漸成為百萬暢銷書,奠定其經典地位。除了法蘭克・赫柏特自己寫的六本正傳,還包括他兒子布萊恩與另一位作家凱文・安德森合寫的十幾本前傳和外傳。奇幻有《魔戒》和克里斯多夫・托爾金子承父志續寫中土傳奇,科幻的代表當然就是《沙丘》。
《沙丘》的影視化之路漫長而且坎坷,1984 年大衛林區版《沙丘魔堡》在影史上尤其「惡名昭彰」,林區失去主導權且無法定剪、預算也不夠,最後他根本不想承認這是自己的作品。但說真的我蠻喜歡這個版本,最近在 Netflix 上重看,特效當然過時,整體卻仍有可觀之處。
2000 年,科幻頻道推出了迷你影集 Frank Herbert's Dune,評價還不錯,三年後又推出續篇《沙丘之子》,還順便捧紅了配樂家 Brian Tyler。我買了 DVD 卻始終沒看,可能因為主角造型和《沙丘魔堡》的凱爾麥克拉蘭差異太大,我實在無法。
原著小說呢,自然是早就買了,大學時也一度認真捧讀,但不記得為何總是沒看完,明明對話很多、文字也不是太難。
又是二十年過去,《異星入境》和《銀翼殺手2049》的導演丹尼維勒納夫即將重啟新版《沙丘》電影,卡司十分驚人,還包括張震主演的叛徒岳醫師(Dr Yueh),相關電視劇也同步籌劃,萬眾矚目將是本世紀最重要的科幻電影盛事。
新版電影即將上映,我終於很認真的聽起了有聲書。Audible 版本的「卡司」也十分豪華,由 Scott Brick, Orlagh Cassidy, Euan Morton, Simon Vance, Ilyana Kadushin 等一票大牌朗讀者共同參與,分別「飾演」不同人物,但某些章節是各唸各的,某些又是由「領讀」Simon Vance 一手包辦,總之是十分特別的聆聽體驗。
二十年前第一次看《沙丘魔堡》,心中就一直有個懷疑:這怎麼看怎麼像是奇幻小說啊?這次再重看/聽,感想則是:這根本科幻版《冰與火之歌》啊啊啊啊啊啊!
阿崔迪家族 = 史塔克家族
雷托公爵 = 艾德・史塔克
保羅 = 布蘭+瓊恩・雪諾
空間航行公會 = 鐵金庫
阿利亞 = 艾莉亞
沙蟲 = 龍
種種族繁不及備載 XDDD
重點是,如果你覺得科幻小說充滿高深艱澀的科學名詞,那千萬不用害怕,雖然《沙丘》探討環境與生態學、反思人類與存在的哲學,但骨子裡是個不折不扣的中古奇幻宮鬥劇和王子復仇記,只要知道這樣,就可以放心享受了。
喔對了,其實《沙丘》不是沒拍過厲害的電影版,只是那部片叫做《星際大戰》(盧卡斯的抄襲/挪用/沒買版權是公開的秘密)。XDDDD
「電影配樂相關名詞」的推薦目錄:
- 關於電影配樂相關名詞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電影配樂相關名詞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電影配樂相關名詞 在 Wallis Cho 曹震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電影配樂相關名詞 在 [問題] 製作系刊-介紹電影配樂- 精華區Movie-Score 的評價
- 關於電影配樂相關名詞 在 電影配樂英文、背景音樂英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電影配樂相關名詞 在 電影配樂英文、背景音樂英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電影配樂相關名詞 在 熊祖聖Tsu-Sheng Hsiung - 電影配樂作曲 的評價
電影配樂相關名詞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年萬眾矚目千呼萬喚的獎季熱門電影之一《淑女鳥 Lady Bird》終於順利確定闖進台灣,由環球影業代理將在明年問世,本片不但榮登影評網站爛番茄 Rotten Tomatoes 史上評價最高的作品,數度入選媒體心中的 2017 十大佳片行列,更強勢在多個奧斯卡前哨站如紐約影評人協會、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重要獎項裡佔據一席之地,強勢瞄準明年第九十屆奧斯卡聖殿。
▍中文預告:https://youtu.be/wZwV_Ux_PaI
-
終於等到了,有種感動到痛哭流涕的衝動,再來回顧一次關於《Lady Bird》之前追蹤的所有相關資訊。
來自美國最知名的獨立電影公司之一 A24,從《青春倒退嚕》到《人造意識》,再到上屆 Barry Jenkins 一舉奪金的《月光下的藍色男孩》,今年下半年度更帶來好幾部的野心問鼎之作,包括希臘鬼才導演 Yorgos Lanthimo 的《聖鹿謀殺案 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與 James Franco 的《災難藝術家 The Disaster Artist》、Sean Baker 的《歡迎光臨奇幻城堡 The Florida Project》,還有這部《NY單身日記》、《第一夫人的秘密》Greta Gerwig 首度挑戰自編自導的第一部長片《Lady Bird》。演員網羅兩度入圍金獎最佳女演員的 《愛在他鄉》、《布達佩斯大飯店》Saoirse Ronan 和也請來《海邊的曼徹斯特》Lucas Hedges、《以你的名字呼喚我》Timothée Chalamet 等年輕新秀,從叛逆青少女的成長過程探討母女之間既衝突又唇亡齒寒的緊密情感,被譽為是一部清新透徹、深入淺出、寫意愉悅又獨樹一幟的劇情喜劇。
9 月 3 號在美國 Telluride Film Festival 展開首映,獲得相當不錯的讚譽,2002 年的加州置身於美國經濟型態的轉變,《Lady Bird》真實呈現了人與人的關係如何形塑我們、人心中的信念如何定義我們,還有被稱作「家」的地方有著什麼獨一無二的美麗之處,美國在 11 月 10 號已上映,同時獲得影評人與普羅觀眾壓倒性的好評。
Christine “Lady Bird” McPherson(Saoirse Ronan 飾)是一位正在加州就讀天主教沙加緬度高中的學生,校風保守、擁有藝術才華、加上天生反骨的叛逆性格,希望能逃離家中並前往紐約就讀大學,她的母親 Marion McPherson(Laurie Metcalf 飾)是日以繼夜努力工作才勉強維持家中經濟的護士,她希望女兒把標準降低,就近讀個城市大學就好,母女關係總是面臨無止盡的衝突。
-
「Lady Bird 就是那種希望能做些什麼的人,而且她確實也打算去做些什麼,雖然她自己還不太清楚能做什麼、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我相當喜歡我們在這種青黃不接、嘗試找尋屬於自己的路時發覺這個角色,雖然她還沒抵達心中的目標,卻處於決定每個人的未來那段非常重要的過渡期。」
Saoirse Ronan 如此解釋自己所演出的這個青少女,她的 Lady Bird 非常真實動人也似曾相識,我們都曾走過這種憂鬱叛逆的迷惘青春期,雖然電影所描繪的過程極度寫實。而身兼編劇與導演的 Greta Gerwig 卻表示,電影裡一切上演的沒有一丁點是真實發生在自己的成長記憶裡,但是其中涵蓋的所有寓意和真諦都是她長期以來深信不疑的,才能引發觀眾的共鳴。
Saoirse Ronan 再進一步闡述:
「Lady Bird 就像是我們一起孕育的孩子,卻活出了自己的人生,她走到我們面前,然後一切都這麼聚集起來了。我想,這是兩個非常想共同打拚的人遇見彼此,隨後劇本就如此塵埃落定。這部劇本以一種乾淨清楚的頻率在述說,形同我們真實感受到的心跳節奏,同時風趣幽默、扣人心弦,不會刻意引人發笑,一切都非常真誠寫實,所有台詞就像我們平常脫口而出的話,聽到演員說一句台詞,你就可以聽到自己接下第二句台詞。」
對 Saoirse Ronan 而言,《愛在他鄉》與《Lady Bird》都是一種 “A Once in a Blue Moon Thing”,也就是可遇而不可求、錯過就不再有第二次的機會,而且這兩部電影都在敘述一個年輕女性如何決定自己的命運,打破窠臼,追尋自我定位,這也是 Saoirse Ronan 一路走來也正在努力的目標。
-
總是有幾首歌能夠囊括我們的青春時代,為了拍攝這部設定於 2002 年笑中帶淚、獨樹一幟的少女成長故事,在學校舞會上播放的配樂莫屬最佳分手歌曲之一的〈Cry Me a River〉,導演 Greta Gerwig 特別以歌迷角度在今年 8 月 1 號寫了封文情並茂的信給 Justin Timberlake 請求他同意,真的太可愛了(圖見留言區)。
〈Cry Me a River〉收錄在《Justified》專輯裡,在當年是 Justin Timberlake 與小甜甜布蘭妮 Britney Spears 世紀分手後所寫出的作品,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卻意外成為他的代表曲目之一,攻佔各國流行歌曲排行榜,大受好評獲獎無數,也寫下絕佳的銷售成績,被認定是代表 2002 年的年度歌曲當之無愧。
「親愛的 Mr.Timberlake 您好:
其實我不知道該說什麼,你是 Justin Timberlake 耶,你就是我少女時代的播放歌單,你的崛起完全呼應了我那段尷尬的青春期,無論在超級男孩 *NSYNC 還是你單飛之間,你的聲音定義了我每一年的成長,如果不是你,我無法蛻變為一個完整的成年人。
我自編自導了一部電影《Lady Bird》,由 Saoirse Ronan 主演,發生在她的高中時期,橫跨 2002 的秋季到 2003 年的秋季,你的專輯《Justified》在那年推出,也成為那年的代名詞。猶記得當時我正在一間咖啡廳吃著午餐,有個人用 CD 隨身聽放給我聽,當下我只想馬上再聽一次,越大聲越好。那天放學之後,我立刻前往淘兒唱片 Tower Records,同時買了 CD 與錄音帶,因為我以前的車沒有 CD 播放器。
而〈Cry Me a River〉就是我非常想放入電影中的那首歌,這首歌曲激情、陰鬱又能夠感染聽眾,就像 1960 年代滾石樂團的〈Gimme Shelter〉給孩子們帶來的影響,播放的瞬間就能立刻感受到帥氣而性感的氛圍,它讓人覺得很酷。這首歌將會在我們的女英雄 Lady Bird 被全校最受歡迎的女生推進去舞會時播放,並打算勾引她喜歡的男生 Kyle,這個男生具備一種青少年才有的獨特自信,Kyle 當時坐在游泳池邊閱讀,而她也順利達到她的目的,而〈Cry Me a River〉將會於他們兩人在游泳池畔的躺椅上火熱糾纏時結束,而那位全校最受歡迎的女生當然會在房子裡觀賞這一幕。
我心知肚明我不會是徹底對你和你的音樂如此狂熱的第一個女生,我也知道我不會是最後一位,但絕對不會有人像我一樣,因為能把你的歌曲放到自己的電影中而感到更開心、更光榮也更激動,但願我能告訴那個頭戴耳機的女孩,當她長大之後會深深記得這個片刻。
謝謝你的深思熟慮,這對我而言就像是全世界。
你最誠摯的歌迷,Greta Gerwig 敬上」
電影配樂相關名詞 在 Wallis Cho 曹震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段寫得好好嘅文字,完全正解斜槓世代,感謝小編鍾意同支持斜槓青年,有粵語歌就唔會有世界末日!
#CommonLoser #hkDumbJoker #斜槓青年 #窮忙族長 #曹震豪 #WallisCho
#Repost @daybyday_cantopop (@get_repost)
・・・
.
如果要你用一個名詞來描述自己,你會用如果要你用一個名詞來描述自己,你會用什麼?
.
我猜你看到這個問題是應該會跟我一樣,都諗了一下:只用一個詞,貌似概括不全啊。畢竟,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不止一個身份。因此如果非得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我想大概就是「斜槓青年」吧
.
「斜槓青年」這個詞來源於英文"SLASH",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Marci Alboher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中提出的概念,她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選擇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他們可能有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而在工作之余會利用才藝優勢做一些喜歡的事情,並獲得額外的收入。我們就把這樣的人稱為「斜槓青年」。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通常會用斜槓來區分自己的不同身份:例如,黃偉文,填詞人/作家/時尚評論人。
.
而自命活得很「斜槓」,身兼歌手/電影配樂/廣告配樂/音樂製作人/演員/錄音室老闆的曹震豪 Wallis ,最近就「斜槓青年」這個主題,創作了一首新歌《斜槓青年》,希望能用這首歌去紀錄這個階段的自己。
.
Wallis首次接觸"SLASH"這個字眼,是因為他的經理人麥曦茵導演傳來一篇有關斜槓青年的網絡專欄文章。在閱讀以後,Wallis 和麥曦茵都有著強烈對號入座的感受,因為如今確實就是充滿著"SLASH"的世代。在跟麥曦茵達成共識後,Wallis 便大膽地以好幾種不同的 funk 作為基礎,找來一些歌曲參考,以 soul funk、electro funk、dance funk 寫好了這張專輯的「斜槓三部曲」,《斜槓青年》便是其中的第一部。由於曲風比較跳脫活潑,歌詞風格也相對幽默和自由。
.
講真,我越來越有一種感覺,一個人要是沒有幾項特長,別說找工作,連交友都變得沒那麼自信了。暫且不論技能是否真的都能派上用場,但至少能讓你在跟人交流的時候不會出現尷尬的情況。因此我們總會在各種工作、娛樂甚至隨意的交談間,不知不覺就會或主動或被動地學到有關不同領域的相關知識及技能。除此以外,隨著現在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無聊」這件事也越來越讓人難以忍受。因此何不「於這世代做多點」?
.
其他人我不太確定,但至少年粵日編輯部的大家,可都是不折不扣的斜槓青年。白天朝九晚五從事著自己的正職,晚上回到家還要做與年粵日相關的事情——寫稿製圖編輯。想當個面面俱到的斜槓青年,其實也挺不容易的呢。
.
寫到這裡突然想起了現在很多人對於新媒體編輯這個職業的吐槽。如今當個新媒體編輯啊,能寫已經不是什麼最低要求,還要懂一點策劃、做得了設計;要是公司規模還小,連運營的崗位都沒有配,就還要兼顧客服、產品的工作。「基本配置/CV有更深層次/乜都要試/剪片化工小玩意」當發現這些事情自己都能「一腳踢」的時候,你是安慰自己能者多勞還是覺得太浮躁、不夠踏實呢?
.
其實嘛,不管是什麼都懂一點,但都半桶水也好,只專注於一件事,其他都不會也罷,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喜歡做什麼,並盡力把想做的事情做好。反正我是認為,有條件的話,多點嘗試不同的事情不會是壞事,「一身有多職/淡季不再怕」嘛,小時候學校不是老教導我們要全面發展嗎?
.
就像在創作這首歌時,曹震豪自身也是真正地"SLASH":填詞、作曲、文案、MV策劃……多個部分都有他親身的參與。雖然不一定每一樣都是他最擅長的,但至少都是在為自己喜歡的音樂而在努力。學生時期就迷上Swing 的他,這次也成功邀請到了同為「斜槓青年」的 Jerald 來擔任這首歌的編曲和監制。兩個「斜槓青年」的通力合作,你覺得ok嗎?
.
Slash is what we are.
.
#斜槓青年
#忙窮族長
#wallischo
#hkdumbjoker
#曹震豪
#wallischo
#JeraldChan
#hkig
#hkigmusic
#年粵日
#廣東歌
#daybyday
#cantonpop
#daybydaycantonpop
#哪個時勢能沒有粵語歌
#感謝永遠有歌把心境道破
#有粵語歌就不會世界末日
電影配樂相關名詞 在 電影配樂英文、背景音樂英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電影配樂 英文翻譯關鍵字相關的推薦文章 ... 電影配樂的英文怎麼說· 電: Ⅰ名詞1 (有電荷存在和電荷變化的現象) ... 學術名詞舞蹈名詞, INCIDENTAL MUSIC, 配樂. ... <看更多>
電影配樂相關名詞 在 電影配樂英文、背景音樂英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電影配樂 英文翻譯關鍵字相關的推薦文章 ... 電影配樂的英文怎麼說· 電: Ⅰ名詞1 (有電荷存在和電荷變化的現象) ... 學術名詞舞蹈名詞, INCIDENTAL MUSIC, 配樂. ... <看更多>
電影配樂相關名詞 在 [問題] 製作系刊-介紹電影配樂- 精華區Movie-Score 的推薦與評價
催動影像情緒的幕後功臣-電影音樂
何謂電影音樂?
照字面上的意思來說,所謂的電影音樂就是指所有出現在電影裡面的聲音,
但是我們的耳朵必須能辨別出其旋律性,沒有旋律性的聲音就屬於音效的部份,
不在我們今天討論的範疇,而音樂則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在電影中。那就先
來認識幾個名詞,「音樂」(Music)、「歌曲」(Song)、「原著音樂」
(Original Music)、「非原著音樂」(Non-original Music)、「來源音樂」
(Source Music)及「配樂」(Score)。
何謂「音樂」(Music)及「歌曲」(Song)?
「音樂」及「歌曲」的差別最為單純,就算不是電影音樂專業人士也都能很
清楚的了解,「音樂」指的當然就是在電影中出現,我們耳朵能辨別出的旋律部
份,不管是街頭藝人的樂器演奏,或是收音機廣播節目播放的音樂,都算是「音
樂」的範圍。而「音樂」與「歌曲」的最大差別,「歌曲」自然是一種有歌詞的
音樂,差別就是如此簡單。而「音樂」與「歌曲」又可分為「原著音樂」
(Original Music)、「非原著音樂」(Non-original Music)、「來源音樂」
(Source Music)及「配樂」(Score)。
何謂「來源音樂」(Source Music)及「配樂」(Score)?
要解釋電影音樂以前,必須先弄清楚名詞之間的差異,我們可以先從大家較
不熟悉的「來源音樂」開始講起。「來源音樂」指的是所有出現在電影中,有合
理來源的音樂,有可能來自正在播放的收音機,現場演出的歌手或者樂團。以下
舉幾個例子:《海上鋼琴師》中,1900與爵士樂大師競賽的畫面中,音樂由兩人
所彈的琴而來,是合理的來源,所以為「來源音樂」。《第五元素》中的外星女
高音,音樂由女高音口中唱出,是合理的來源,所以為「來源音樂」。或者就算
導演沒有拍出音樂的來源,但只要能辨別出來源,是合理的、合邏輯的,就可以
稱為「來源音樂」(Source Music)。
而「配樂」則與「來源音樂」相對,指的是出現在電影中,但是我們無法找
到合理的來源,是一種不寫實的音樂,而「配樂」的目的,純粹只是為了堆砌影
像的情緒,增強感官刺激,強化影像的效果和表現。以下舉幾個例子:《鋼琴師
和她的情人》中,被迫丟下鋼琴的鋼琴師,遠遠望著鋼琴,沒有去彈奏,但這時
的背景音樂卻傳出鋼琴聲,這種不合理的音樂來源,就是「配樂」。《鐵達尼號
》中,當船即將啟航,港口上沒有樂團演奏,但背景卻出現管弦音樂,這種不合
理的音樂來源,就是「配樂」。
何謂「原著音樂」(Original Music)及「非原著音樂」(Non-original Music)?
「原著音樂」及「非原著音樂」這兩個名詞就比較單純,按照字面上的意思
來看,「原著音樂」指的就是特別為某部電影而寫的音樂。「非原著音樂」指的
就是引用已存在的音樂,非特別為某部電影而寫的音樂,「非原著音樂」另外一
個名稱是「既存音樂」(Pre-existing Music)。
「原著音樂」的例子非常多,基本上大多數的「配樂」都屬於「原著音樂」的
範疇。但也有例外:《2001年太空漫遊》中,作曲家引用理查‧史特勞斯的『查拉
圖斯特拉如是說』這首既存的古典音樂當做配樂使用。《似曾相識》引用古典音樂
『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在電影中,也不算是作曲家專門為電影寫的音樂,所以不
是「原著音樂」。
「非原著音樂」的範圍就非常的廣,只要不是作曲家專門為某部電影寫的音樂
,而是引用既存的音樂,都可以叫做「非原著音樂」。例如:《阿瑪迪斯》這部描
述音樂神童莫札特的電影,裡面使用了非常多的音樂,包含「來源音樂」以及「配
樂」,而這些音樂都不是作曲家為這部電影所寫,而是取莫札特已完成的作品引用
進來,這就是「非原著音樂」。
介紹完音樂的部份,而「歌曲」在電影中也是一樣相當重要的催化劑,如果能
將好的歌曲成功運用在電影裡,不只能夠強化影像的效果,也能完美重現電影想表
達的出來的時間、空間。
「歌曲」的部份與「音樂」一樣,亦分為「原著歌曲」、「非原著歌曲」、「
來源歌曲」及「配樂歌曲」四種表現形式,「原著歌曲」的例子有《神鬼戰士》由
漢斯‧季默所作的『Now We Are Free』,或者是迪士尼卡通電影《花木蘭》、《
獅子王》裡面的歌曲。而「非原著歌曲」的例子則非常多,很多電影裡面使用的歌
曲幾乎都是引用來的,只是為了重現當時的時空,或者塑造環境的真實感,而使用
既存的歌曲,例如:《紅磨坊》這部歌舞劇電影便引用了艾爾‧頓強、瑪丹娜等人
的作品,並加以改編成適合電影的形式。而「來源歌曲」及「配樂歌曲」的部份,
歌曲與音樂也是相同的情形。
只要能了解這幾個名詞的涵義,電影裡不管是出現在何時、何處的音樂與歌曲
,應當都能夠很清楚分辨出之間的差異性,充分掌握音樂的形式。簡單的整理一個
清單讓大家能更明白名詞之間的不同點。
◎電影音樂的音樂部份
原著來源音樂:
《鋼琴師和她的情人》裡鋼琴師彈琴的畫面,曲子都是由作曲家麥可‧尼曼
創作的。
非原著來源音樂:
《阿瑪迪斯》裡歌劇演出的場景,出現的音樂都是莫札特的作品,並非作曲
家特地為這部電影所做。
原著配樂:
《鐵達尼號》中,當船即將啟航,港口上沒有樂團演奏,卻出現管弦音樂。
非原著配樂:
《2001年太空漫遊》開場,畫面未出現管弦樂團演奏,而背景聲出現『查
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首引用理查‧史特勞斯所寫的既存古典音樂。
◎電影音樂的歌曲部分
原著來源歌曲:
《第五元素》歌劇院場景,外星女高音演唱的歌曲。
非原著來源歌曲:
《史瑞克2》結束場景,眾人於舞台上載歌載舞,演唱瑞奇‧馬汀的成名曲
『Livin’La Vida Loca』。
原著配樂歌曲:
《不能說的秘密》裡橄欖球隊打球的場景,沒有江語晨現場的演唱,卻聽見
被當成配樂使用的『晴天娃娃』這首歌。
非原著配樂歌曲:
《第六感生死戀》中山姆與茉莉四手拉坏的經典畫面,背景配樂為正義兄弟
合唱團的經典老歌『Unchained Melody』。
經過以上的解釋,希望大家都能夠很清楚的了解,出現在影像中音樂的各種
形式,一開始可以藉由影像去感受音樂的表現,慢慢體會音樂在電影中催化情緒
的強大效果,而後循序漸進的將音樂從影像中獨立出來,不需要藉助影像的幫助
便能以自己的思維去欣賞音樂的美,了解電影音樂不只是附屬於電影的一部分,
而也有其獨立聆賞的價值。
以上是我製作系刊的專題,資料參考自洛伊爾懷斯電影音樂頻道,加上我對
電影音樂的認知重新寫成的簡短報告,為求正確性固貼上版請求各位專家鑑
定,請各位不吝批評指教,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0.176.23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