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的快速發展迫使人們重新思考傳統Wi-Fi,Wi-Fi HaLow與傳統Wi-Fi有何不同?
TECHSUGARTECHSUGAR 發表於 2021年6月22日 15:00 2021-06-22
Wi-Fi就像是我們互聯世界的氧氣,是當今最普遍的無線網路協議,承載了超過一半的網際網路流量。「Wi-Fi 是一個通用術語,指的是經過二十多年發展而成的802.11協議家族。Wi-Fi聯盟是推動Wi-Fi應用和發展的組織,該組織用數字命名法,簡化了常用的幾代Wi-Fi名稱,例如,Wi-Fi 4 = 802.11n、Wi-Fi 5 = 802.11ac 、Wi-Fi 6 = 802.11ax。您正在家裡或工作場所使用的,很有可能就是這些類型的Wi-Fi。
儘管Wi-Fi 4/5/6無處不在,但物聯網(IoT)的快速發展,迫使人們重新思考傳統Wi-Fi,揭示技術差距,重新定義802.11協議在現今超低功耗物聯網設備的無線連接世界中應該發揮的作用。物聯網和機器對機器(M2M)應用,對遠端連接和低功耗的更高要求,促使人們需要另一種為物聯網而最佳化的Wi-Fi。
Wi-Fi HaLow(發音為HEY-low)協議,透過提供超低功耗的無線解決方案,填補了這一空白,與傳統Wi-Fi相比,該方案可以在更遠的距離和更低的功耗下,連接更多的物聯網設備。該協議於2016年得到了IEEE 802.11ah任務組的批准,被Wi-Fi聯盟稱為Wi-Fi HaLow。
Wi-Fi HaLow本質上是一款低功耗、遠距離、多用途的Wi-Fi版本,在免許可的1 GHz頻譜下運行。Wi-Fi HaLow標準結合了能效、遠端連接、低延遲、高解析度影片品質數據速率、安全功能和本地IP支持,是無線連接、電池供電的物聯網設備的理想協議選擇。讓我們仔細看看Wi-Fi HaLow和傳統Wi-Fi之間的一些主要分別,以及為什麼802.11ah協議非常適合物聯網應用的連接要求。
一種省電的協議
Wi-Fi HaLow為耗電的物聯網設備,提供了卓越的能效。IEEE 802.11ah規定的各種複雜的休眠模式,使HaLow設備能夠長時間處於極低功率狀態, 節省電池能量:
TWT(Target wake time):這允許工作站(STA)和存取點(AP)預先安排一個時間,喚醒休眠的節點以存取訊號。
RAW(Restricted access window):存取點可以授予工作站子集傳輸其資料的權限,而其他工作站則被迫休眠、緩衝非緊急數據或兩者兼而有之。
BSS(Basic Service Set )空閒期:這將工作站的「允許空閒期」延長至五年。
TIM(Traffic Indication Mapping ): 更有效地分組編碼TIM,節省信標(Beacon)的傳輸時間。
短MAC標頭:將低標頭傳輸虛耗、傳輸時間和功耗,並釋放無線電波頻段。
空值PHY協議數據單元(NPD):這將類似MAC的ACKs/NACKs嵌入PHY層,以減少時間和功耗。
短信標:短(有限)信標頻繁發送以同步工作站,而完整信標的發送頻率較低。
BSS著色機制:顏色分配表示特定接入點的BSS組,而站點可以忽略其他顏色。
雙向TXOP(BDT:Bi-directional TXOP):當喚醒工作站,發現存在用於傳輸的上行和下行訊框(Frame)時,會減少介質的存取次數。BDT使用實體層協議資料單元(PPDU)的訊號(SIG)字段中的響應指示,以增加對第三方工作站傳輸的TXOP持續時間保護。
該協議的高效休眠和電源管理模式,支援物聯網設備使用電池運行多年,以及多種靈活的電源和電池大小選擇,從採用鈕扣電池的短距離物聯網設備,到傳輸超過一公里的更高功率、採用更大電池的應用。與2.4 GHz和5 GHz頻段的Wi-Fi協議相比,該協議採用的sub-GHz窄頻訊號,傳輸距離更遠,能耗更低,讓每單位能耗可傳輸更多數據。
因此,Wi-Fi HaLow晶片所需的功率僅為傳統Wi-Fi晶片的一小部分。雖然傳統Wi-Fi的數據速率較高,讓使用者能夠在2.4 GHz、5 GHz和6 GHz頻段,使用寬頻頻道快速傳輸高解析影片和下載大量檔案,但這些Wi-Fi連接的有效距離很短,電池消耗很快,需要頻繁充電或更換電池,或者最好有一個主電源連接。基於這些原因,Wi-Fi HaLow是電源受限的物聯網設備的更好選擇,這些設備需要達到更遠的距離,並能用電池運行數年,同時仍然提供較高的數據吞吐量。
Wi-Fi HaLow的sub-1 GHz協議優化了滲透率、覆蓋範圍、功率和容量。
覆蓋範圍更廣
802.11標準涵蓋的頻率範圍非常廣泛,從sub-GHz到毫米波(mmWave)。Wi-Fi HaLow是第一個在免許可的sub-GHz頻段運行的Wi-Fi標準。Wi-Fi HaLow提供的數據速率,從幾百kb/s到幾十Mb/s不等,傳輸距離從幾十公尺到一公里以上。
與傳統Wi-Fi使用的最窄的20MHz頻道相比,Wi-Fi HaLow的sub-1 GHz訊號使用更窄的頻道,從1MHz到更窄。由於頻道中的熱雜訊較低,這種20倍的頻寬系數轉化為13 dB的link budget改進。與傳統的2.4 GHz Wi-Fi相比,750 MHz – 950 MHz之間的RF頻率,需要額外增加8dB-9 dB的link budget,進而節省自由空間傳輸損耗。此外,Wi-Fi HaLow協議增加了一個範圍最佳化的調變和編碼方案(MCS10),可提供額外的3dBlink budget改進。
總之,與傳統的2.4GHz IEEE 802.11n(Wi-Fi 4)相比,Wi-Fi HaLow提供了高達24dB的link budget改進。與頻率更高、頻寬更寬的802.11ac(Wi-Fi 5)和802.11ax(Wi-Fi 6/6E)協議相比,Wi-Fi HaLowlink budget優勢進一步增強,其使用頻寬更寬的5GHz和6GHz頻譜。這就解釋了為什麼Wi-Fi HaLow訊號的傳輸距離,是傳統Wi-Fi的十倍,而不需要網路擴展器。例如,電池供電的攝影鏡頭可以放置在家裡或車庫外牆更方便的地方。照明系統可以從單個AP控制,而不管燈具是在室內還是室外的花園裡。
為終端使用者提供無線物聯網解決方案,覆蓋數百公尺的距離,而無需額外的擴展器或昂貴的手機行動網路,是802.11ah協議的一個關鍵競爭優勢。Wi-Fi-HaLow的遠端覆蓋優勢,擴展了智慧型家居和智慧型城市網路的範圍,讓使用者能夠控制1公里以外的物聯網設備,遠遠超出了傳統Wi-Fi協議的覆蓋範圍。
訊號穿透力更強
一般來說:頻率越低,覆蓋範圍越遠,穿透障礙物的能力越強。Sub-GHz 的Wi-Fi HaLow訊號可以比傳統Wi-Fi更容易穿過牆壁和其他障礙物。與2.4GHz和5GHz頻段的Wi-Fi協議相比,住宅和商業建築的建築材料和布局的變化,對sub-GHz HaLow訊號的影響較小。Wi-Fi HaLow可以穿透牆壁和建築物,這有助於減少客戶投訴和產品退貨,這些問題有時會困擾使用傳統Wi-Fi的產品。
Wi-Fi HaLow使用正交分頻多工(OFDM)調變,來校正反射和多徑環境。無論設備製造商的產品是在室內還是室外,或者是在地下室還是閣樓,Wi-Fi HaLow都可以確保設備與接入點之間有穩健的連接。這種靈活性消除了提供專有集線器或橋接設備以補償不同家庭架構的額外成本和複雜性。
高度可擴展的解決方案
單個Wi-Fi HaLow接入點可以處理多達8191個設備,是傳統Wi-Fi接入點的4倍多。在可預見的未來,這足夠連接每個LED燈泡、電燈開關、智慧型門鎖、電動窗簾、恆溫器、煙霧探測器、太陽能電池板、監控攝影鏡頭或任何可想像的智慧型家居設備。典型的家庭Wi-Fi路由器,通常支援幾十種設備。當頻寬服務提供商在家居中進行部署時,單個Wi-Fi HaLow接入點可以成為一個可擴展的平台,用於提供額外的安全和公用事業管理設備和服務。
多種訊號傳遞選項,減少了管理和控制大量HaLow設備所需的開銷。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訊號衝突,並為有源設備釋放無線電波,以便以最快的調變和編碼方案(MCS)速率傳輸更多數據。與傳統Wi-Fi一樣,HaLow可以根據訊號完整性和與接入點的距離,自動調整頻寬。預定義的MCS級別支持單流、單天線產品的頻寬從150 Kbps到40 Mbps,使用的頻寬從1 MHz到8 MHz,80 Mbps的能力也可通過使用可選的16 MHz寬頻道來實現。
Wi-Fi HaLow的星形網路拓撲結構、卓越的穿透力、廣闊的覆蓋面積和巨大的容量,將無線連接從難以部署和頻寬受限的網狀網路中解放出來,簡化了網路安裝,並將總體持有成本降至最低。
具有抗噪性的免許可頻譜
與採用2.4GHz、5GHz和6GHz頻段的傳統Wi-Fi一樣,Wi-Fi HaLow使終端使用者能夠擁有自己的設備並使用免許可的sub-GHz無線電頻譜,範圍從750MHz到950MHz。Wi-Fi HaLow的可用頻率範圍、最大傳輸功率和占空比,在世界各地有所不同。(例如,美洲可用的HaLow頻譜是902 MHz至928 MHz,而在歐洲是863 MHz至868 MHz)。
Wi-Fi HaLow在工業、科學和醫療(ISM)頻段內運行,可以使用多種頻段:1MHz、2MHz、4MHz、8MHz和16MHz。頻寬越窄,訊號傳輸的距離就越遠。使用OFDM,以跨多個子頻道的數據包形式傳輸數據,這可以提高在具有挑戰性的RF環境中的性能,特別是當有來自其他無線電設備的強干擾時。前向錯誤更正(FEC)編碼也為恢復數據包提供了額外的保護,確保穩健的連接。
安全性和互通性
與其他IEEE 802.11 Wi-Fi版本一樣,Wi-Fi HaLow是一種固有的安全無線協議,支援最新的Wi-Fi認證要求(WPA3)和空中傳輸(OTA)AES加密,其數據速率可以實現安全的OTA韌體升級。
就像其他類型的Wi-Fi一樣,HaLow是一個全球公認的標準(IEEE 802.11ah),定義了連接設備如何進行安全認證和通訊。採用Wi-Fi HaLow的設備供應商,可以保證其產品和網路,將按照Wi-Fi聯盟的開髮指導來實現互通性。由於Wi-Fi HaLow是IEEE 802.11標準的一部分,Wi-Fi HaLow網路也可以與Wi-Fi 4、Wi-Fi 5和Wi-Fi 6網路共存,而不影響其RF性能。
本地IP支援
所有物聯網路都需要網路協議(IP)支持,以實現雲端連接。由於Wi-Fi HaLow是802.11 Wi-Fi標準,因此它提供本地TCP/IP支持。這種內建的IP功能,意味著物聯網連接不需要專有閘道器或橋接器。所有連接到具有Wi-Fi HaLow功能的路由器的客戶端設備,可以使用IPv4/IPv6傳輸協議,直接連結網際網路,以獲得基於雲端的服務和物聯網數據的管理。
HaLow效應:延伸範圍,拓展物聯網的可能性
傳統Wi-Fi的網路擁塞、範圍限制和較高的功耗,以及可連接到單個AP的設備數量有限,在當今物聯網設備的世界中已不再可行。這些限制阻礙了各行業出現的以物聯網為中心的新商業模式,這些模式需要更遠的距離、更大的容量、更靈活的電池和電源選項,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部署成本。
作為一種遠端協議,Wi-Fi HaLow支持那些2.4GHz和5GHz Wi-Fi無法達到的室內外物聯網應用,例如遠端監控鏡頭、門禁網路甚至無人機。其他潛在的使用案例包括大型公共場所,如體育場館、購物中心和會議中心,在這些場所,單個Wi-Fi HaLow接入點可以替代大量的接入點,無需複雜的網狀網路,簡化了安裝,降低了總持有成本。
工業物聯網、過程控制感測器、大樓自動化、倉庫和零售店等眾多應用,也將受益於這種遠端、低功耗協議,讓無數設備能夠在日益自動化的世界中保持連接。事實上,Wi-Fi-HaLow在傳統的802.11協議中因其覆蓋範圍、能效、容量和多功能性而脫穎而出。
附圖:▲Wi-Fi 4/5/6與Wi-Fi HaLow的比較
▲ 傳統的Wi-Fi 4/5/6協議,使用更高的頻率和更寬的頻寬來最大化吞吐量。
▲ 比較802.11n/ac(左)和802.11ah(右)的吞吐量與範圍。(資料來源:Sensors期刊(Basel )。2016年11月,IEEE 802.11ah:一種應對物聯網挑戰的技術,作者:Victor Baños-Gonzalez, M. Shahwaiz Afaqui, Elena Lopez-Aguilera, and Eduard Garcia-Villegas)
資料來源:https://www.techbang.com/posts/87835-wifi-halow-iot?fbclid=IwAR1P3nR4iV8V3ZhhOO4zX7GZ_9Tz4v5MBzLlCX3aXYbnOCVqPYi58LPFrmQ
電源雜訊消除 在 COMPOTECHAsia電子與電腦 - 陸克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循序漸近式SAR #類比數位轉換器ADC #量測
【拉長訊號採集階段,SAR ADC 好處多多】
傳統循序漸近式類比數位轉換器 (SAR ADC) 架構的轉換階段通常較長、而採集階段較短,為使內部 cap DAC 電容切換輸入,ADC 驅動器必須在可用 ADC 採集時間內建立輸入反衝;假如,採集階段較長,就可降低 ADC 驅動器建立要求,解決開關電容輸入驅動難題、降低系統複雜性、節省系統功耗和印刷電路板 (PCB) 面積、提高通道密度、降低設計風險並縮短上市時間。
●高阻抗模式:可顯著減少輸入反衝,透過消除專用高 ADC 驅動器實現驅動並擴展低功耗精密 ADC 驅動器的選擇,內部箝位電路可在過壓條件下保護 ADC 輸入、無需外部保護二極體,以節省 PCB 空間;
●跨度壓縮模式:可消除 ADC 驅動器的負電源供電,同時保持 ADC 完整解析度、簡化電源設計並降低功耗;
●快速轉換時間與 turbo 模式的組合:可實現低 SPI 時脈速率,進而降低輸入/輸出功耗並簡化數位隔離需求。
此外,保持高SINAD (訊號雜訊比+失真比) 與大頻寬,可提高快速暫態分析應用中的測量精確度,高傳輸量則減少了環路延遲和設備過採樣,另超取樣可降低寬頻雜訊,並放寬對測量訊號較弱應用之前端增益要求。
演示視頻:
《ADI:AD400x 解決了設計挑戰並降低了系統複雜性》
http://www.compotechasia.com/a/CTOV/2018/0819/39674.html
#亞德諾ADI #AD400x #是德科技Keysight
電源雜訊消除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貳. 談談電吉他相關 }}_13
長久以來,因為工作屬性的關係,關於電吉他相關的所有週邊器材、對比正常的電吉他愛好者而言,我可能更著重在『數位模擬』的發展面向上,而不是非常熱衷於類比器材的追求;當然!我認為真空管音箱組加上優秀的效果器,絕對是非常迷人的音色首選方案,但如果我們的工作場域就是無法提供『讓真空管器材好好工作』的外在環境條件的話,『數位模擬器材』用於『解決客觀環境的障礙』來說,應該已經是近年來所有樂器製造商所不能忽略的主流思考了。
每一年對於各個樂器製造廠牌來說,最重要的技術發表與競技場合 --- NAMM Show,在今年年初可以觀察到的主要發展趨勢,是『IR』技術加載到所有你看得到的產品類型上,從包括『Suhr』所發表的 PT15 I.R. 音箱頭:https://www.suhr.com/electronics/amplifiers/pt15-ir/ ,到『Audient』所發表的 SONO 錄音介面:https://audient.com/products/audio-interfaces/sono/overview/ ,對於電吉他愛樂者、工作使用者來說,這種『類比混搭數位』的產品,在可預見的未來,可能只會越來越多,也因此,瞭解並熟悉『IR』的使用,應該會是新世代樂手無可避免的全新課題。
在『全數位模擬』的器材方面,『Kemper』與『FRACTAL』應該已經底定了高單價市場上的兩大技術門檻而分庭抗禮、各擅勝場;但在中、低價位的市場爭奪戰,我們不得不特別觀察到中國的幾家新興廠牌,已經將工業產品的完成度,提升到令人詫異的水平,而將原本的日系產品,驅趕到更低階、更入門的位置 (可以觀察一下 Zoom 所推出的最新產品 G1 Four:https://www.zoom-na.com/products/guitar-bass-effects/guitar/zoom-g1-four-g1x-four-guitar-multi-effects-processors )。而今年的 NAMM Show 中,最讓消費者期待的中價位器材,可能就是『Mooer』的 GE300:https://www.gearnews.com/namm-2019-mooer-presents-powerful-ge300-prototype/ 與『Hotone』的 AMPERO:http://www.hotoneaudio.com/news/297.html 了 (雖然另外一家『JOYO』也公佈了產品 Gembox 3:https://www.facebook.com/JoyoGembox3Effects/ ,但網路討論聲量好像沒有那麼集中)!從這兩家中國廠牌一釋出產品訊息開始,我就一直在注意這兩個產品的技術規格與完成進度;而 Hotone 更早就開放了網路預購,似乎意味著能夠比競爭對手更早將產品面市。果然,在春節之後,透過北京朋友的大力協助,我拿到了第一波預購的實際成品。經過幾天的實地操作之後,有一些粗淺的使用心得可以來分享一下。
[三. 電吉他相關器材測試]_測試藍皮書_01 Hotone AMPERO
為什麼我覺得在中價位器材領域,『中國製造』已經將『日本製造』驅趕到邊疆去了呢?其實,從 AMPERO 的外包裝一直到產品本身的質感,我認為所有的工業設計與製作完成度,不用說臺灣了,連日本可能都無法以相近的成本去執行到這麼高的水準!可能要等到你親手、親眼拿到、看到 AMPERO 實體,你才能瞭解我的讚嘆 … 且不說它外表的黑色髮絲紋路烤漆的細緻,與幾乎與 iPhone 一樣大的觸控式螢幕的亮度、彩度了,我幾乎不敢相信按照 Hotone 的技術規格書 (http://www.hotoneaudio.com/downloads/manual/Ampero/MP-100%28Ampero%29_Online%20Manual_CN_V01_190119.pdf ) 所提到的所有硬體、軟體,可以建制在這麼短小輕薄的體積裡 (請參考它與前文所提到過的 TECH 21 RK5 的大小對比照片)!但他們真的做到了 ……
在這種『又眼紅、又忌妒、又讚嘆』的複雜心情下,我的測試筆記是:
1. 在電源方面,AMPERO 原廠所提供的 18V 500mA 數位交換式變壓器,很意外地讓本體在工作時會發出一種高頻的數位雜訊 --- 以 Zoom 的相關產品來說,如果你不是用原廠提供的變壓器、而是使用其他廠牌的數位交換式變壓器,也會發出這樣的雜訊,不過,只要是使用原廠所配置的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但 AMPERO 剛好相反 --- 我必須更換成類似在光華商場購買的數位交換式變壓器,才能將這個數位雜訊消除,這其實是一個令人費解的疑惑。
2. 如果多年前 Zoom 的產品就能做到『自定義的效果器序列』,那麼 AMPERO 在這個版本中的『固定式效果器鏈接』就顯得有點兒侷限了。雖然,原廠所設定的鏈接已經非常接近大多數吉他手在效果器盤的擺放順序與思考邏輯,也應該可以應付大多數的音色設計使用需求,但這種『想要多一點彈性』的奢望,我還是希望能在未來的韌體更新中可以被達成 --- 如果它不是來自於硬體限制的話。
3. AMPERO 是各國同類型產品中,少見的無法在『Preset』模式與『Stomp』模式之間切換的特例 --- 也就是說,你無法進入到那種『可以切換任一效果器 on/off』的 Live 使用慣性。但它提供了一個『CTRL』的切換鈕,依照使用手冊的說明,你可以從 AMPERO 的編輯頁面中去指定你希望切換的效果器族 --- 這樣的功能有點兒像是你用『Loop Switch』去『指定開關』一個或多個效果器,如果設定得宜,它可以讓你在同一個『Preset』裡呈現兩種不同的音色變化,搭配同一個頁面『Bank』的三組 Preset,可以很簡單地切換六種音色設定,就現場演出的需求來說,也還算應付得過去。
4. 在開始編輯 AMPERO 的音色之前,我建議應該要先讀過它的使用說明書。其實,從它附錄的中、英文使用說明書的敘述方式與遣詞用句來看,你可以很清楚理解到現今的『中國製造』與十年前的狀況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進步了。我也必須說,AMPERO 的音色編輯能力與內容,已經不是單用直覺的方式就可以全部發揮的,許多個人化的設定,只要能對說明書按圖索驥,應該都可以達成希望的樣貌。官網同時可以下載電腦用的編輯軟體,而且都有中文說明;雖然是使用簡體字,但的確很能讓人一目了然。
5. 最重要的音色部份,我認為 AMPERO 所製作的 Drive Pedal 類效果器,效能都有非常好的水準 --- 這應該與前幾年 Hotone 所發展的『XTOMP』系列產品 (http://www.xtomp.com/xtomp/description ) 所建立的音色技術與資料庫有直接的關聯。同樣的原因,AMPERO 所提供多達 64 個音箱頭模擬、60 個箱體模擬與 10 種收音麥克風模擬的相互搭配、組合之下,我覺得 Mid Gain 以上的音箱頭音色,都有超出這個產品價位的表現。不過,在『數位模擬』技術上最難突破、最難讓消費者心悅臣服的 Clean Tone、Break 與 Low Gain 的這些音色表現上,如果單純要用單一的音箱頭音色來論,我覺得 AMPERO 就只能是『還過得去』的感覺 --- 主要是因為在最基礎、最重要的 Clean Tone 音箱頭模擬音色方面,你很難調整出讓你真的可以感覺得到『細膩動態』的音色平台 (奇怪的是,Hotone 在早年所研製的迷你音箱頭系列,特別是仿 Vox 的那個型號,其實動態表現是非常優異的 --- 也許,實體與模擬,終究還是有物理上的絕對限制吧?);不過,如果先調出一個堪用的 Clean Tone 平台,然後搭配 Drive Pedal 去做認真的音色調配,我覺得還是可以整合出分數還不錯的 Break 與 Low Gain 的音色組合。
另外,我在調整 AMPERO 音箱頭的各種參數時,覺得這些的聲音基礎,在『觸感』上會很類似『Kemper』那種『音色快照』的特徵,就是那種雖然參數都可以調整,但調整超過一個範圍之後,聲音就會『迷失』、『模糊』了原有形體的感覺,反而會覺得沒有調整之前還比較好聽的奇特感。
在其他調變類、時間系與空間系的效果器表現上,我覺得 AMPERO 提供了一些還算有趣、但應該不算是『究極華麗』的元素;如果你對於這些類型的效果器有一定的要求,我想,你很可能只能把 AMPERO 當成單純的『前端型』音色組 (動態類效果器+破音類效果器+音箱頭+音箱箱體收音),而另外尋求其他高階效果器的支援了。
但我很想特別強調其中一個技術環節:AMPERO 的『麥克風收音位置』,是用了 X、Y、Z 三軸的概念來體現收音時,麥克風與喇叭單體的相對 3D 立體空間位置,而這三軸的變量,應該是我在這類型中階價位產品中覺得效能最好的技術表現,你的確可以非常清楚地聽到參數改變時所帶來的頻率具體變化,搭配那 10 種製作水平也頗能表現各自特色的麥克風,以及適度調整 EQ 這個效果器,對於調整出自己希望的音色,它完全是游刃有餘地非常重要而有效的工具。
不過,雖然官方號稱可以同時啓用九種效果器組合的鏈接,但還是很容易發生『System Overload』的狀況,因此在音色的編輯上,要稍微去安排資源佔用的先後順位。
6. 就輸入、輸出端來說,AMPERO 提供了 EG、AG 與 Bass 的三種輸入選擇,也能夠搭載第三方 IR 檔案,也就是說,它可以同時應付這三種樂器的需求;而同時有 Stereo 平衡 (XLR) 與 非平衡 (1/4 inch) 兩種輸出端,對於『直送外場 PA』來說,已經做到足夠的硬體配置條件了。但我個人還是會希望未來在韌體的更新上,可以提供『XLR 輸出帶箱體/收音模擬、1/4 inch 輸出可自定義是否有箱體/收音模擬』的這種彈性選項,以滿足我在送完整訊號給外場的同時,我還是可以在內場用我希望的發聲方式來聆聽到我的聲音。
7. 就整體而言, AMPERO 是一臺需要你花一些時間去編寫音色的器材;對宅錄來說,這不是什麼特別的問題,但應用在 Live 演出來說,它比較需要針對每一首不同的音樂曲目去做出完善的『Program』--- 雖然這看起來比較花費時間,但應該很可以提高整個音樂演出的完成度。
8. 綜上所述,我覺得 AMPERO 做為職業樂手的『預備方案』器材來說,絕對是一個優選方案 --- 輕便到你可以任意塞在任何位置帶出門、上飛機,安全的國際電源,當你的第一方案不論是效果器盤或音箱掛掉的時候,它可以迅速直送外場,而且可以同時提供 EG/AG 都非常到位的音色;染色類的效果器族雖然不能說是上乘,但絕對足以解決所有臨時發生的狀況,而不會讓音色顯得呆板無趣 --- 而且在這個價位 (請參考掏寶上的標準店家報價: https://s.taobao.com/search?q=hotone+ampero&type=p&tmhkh5=&spm=a21wu.241046-tw.a2227oh.d100&from=sea_1_suggest&catId=100 )、這個體積與重量,我看不出有誰可以做為它的對手。
而對於電吉他玩家來說,這個 All in one 的設備,應該已經提供了所有在練習與現場彈奏,甚至到宅錄的一切需求,對於精進自己的琴藝來說,它絕對算得上是物超所值的理想選擇。
以上。
就我所知,這個器材應該在三月份會在市場上普及,臺灣也有代理商會進貨,我想,屆時在 Youtube 上會有更多的高手做出更完整的影音測試與評論。我只是很想表述:當今的中國樂器製造商,看的已經是世界的市場,製作的已經是國際化的工業水準了。之於『韓流』音樂席捲歐美市場,這些中國製造的器材,應該也會在國際間被各類型樂手更廣泛地接受與應用以及討論;反觀我們臺灣 ……
所以心情有點兒複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