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r Party 初體驗 & 明年參加建議】
上週採桑葚的時候,我已經開始讓艷寶請假,準備大玩特玩一週!或許有人不理解,為什麼讓孩子上幼兒園又常常請假,這樣不會耽誤學習嗎?
其實,我讓艷寶上幼兒園的目的,除了是讓她慢慢適應學校教育體系,以及較有系統化的學習外語,最重要的原因是讓她學習團體生活,學習和其他孩子社交,因為這是在家中無法學習的。
所以更多時候,在我工作排程稍緩的情況下,我更希望能把握豔寶上小學前的時光,帶著她四處旅行,用感受與體驗讓她認識世界。
上週末,我帶豔寶開始她的 Maker Party 初體驗,《親子天下》從2014年開始舉辦 Maker Party, 今年是第七年,活動與內涵也更加多元。
從早上10點入場後,我們待到下午5點半才離開,分享第一次參與的感受,如果有媽咪明年想帶孩子參加可以參考喔!
1️⃣ 適合中班以上的孩子,大約4歲的孩子來參加比較好,因為有很多課程與體驗會需要4歲程度的認知。
2️⃣ 最好要先上活動網站搜尋課程,預先安排好一堂或是兩堂課,中間穿插其他攤位的體驗,才比較有目標,預先在線上報名課程,就會附贈入場門票。
3️⃣ 每天都有舞台活動,也可以把喜歡的舞台活動安排在行程中。
4️⃣ 現場報名的課程或是體驗活動大多是用現金支付,不能用信用卡,記得準備現金(笑),像我當天準備的現金就不夠多啊!
5️⃣ 如果帶爸爸一起去要給他心理建設,因為會場全部都是孩子的歡笑聲(尖叫聲),我有兩個朋友的爸爸回家後說腦袋一直嗡嗡作響。
6️⃣ 關於午餐,花博公園有美食街,但是吃飯時間非常多人,等待時間也比較久,如果課程排比較緊,建議可以自己帶麵包或是媽媽愛心便當。
7️⃣ 關於交通,最好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如果要開車可能要 8:00就到現場才會有位置停,我是9:00左右到圓山,但是花博公園的車位已經全滿(我有秘密基地可以停)。
---
以前我還在藝術組織裡任職的時候,Maker活動開始在台灣崛起 ,當時組織裡的其中一位藝術家,就是 Openlab.Taipei 的住持(笑)。
此外,許多博物館,例如國立科學教育館也推出兒童「自造者」或稱「創客」(Maker)活動,同時與「STEAM教育」結合。
這種活動方式在歐美非常盛行,同時也是歐美學校教育中普遍的課程,簡單的解釋就是「讓孩子自己動手做科學」。
為什麼歐美如此重視「STEAM教育」?甚至在幼兒時期就讓寶寶開始接觸?
原因就是「STEAM教育」的核心是,鼓勵孩子動手解決真實世界問題,把想法具體實踐,孩子能得到面對生活挑戰該具備的能力與態度。
---
【什麼是「自造者」、「創客」(Maker)?】
「自造者」(Maker) 被視為是啟動未來創新的重要角色,自造者從「想」到「做」的展現,是影響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在美國,家庭的車庫往往是實驗、腦力激盪、翻轉碰撞的實驗室,提供各種創意落實的可能。
例如,蘋果電腦創辦人 Steve Jobs 在車庫中製作出第一代電腦。
「自造者」連結「想」與「做」的過程,有助於找到答案並解決問題,也能誘發新的創意與發明,是當前開創性動力的來源。
---
【什麼是「STEAM教育」?】
S= Science(科學)
T= Technology(科技)
E= Engineering(工程)
A= Art(藝術)
M= Mathematics(數學)
美國率先提出以「STEM教育」,培養動手做、發明、創新的下一代。
STEM純理工教育有極限,後來再加入藝術(Art),成為STEAM,期待學習更完整,創造、發明更連結人的溫度和關懷。
由於科技改變工作型態,世界經濟論壇在2016年「工作大未來」報告指出,未來5年,全球將產生200萬個新工作。
新的工作都在電腦、數學、建築和工程等STEM領域,同時,700萬個工作將被機器取代。
所以,「STEM教育」的目標在培養孩子不被機器人取代的能力,也成為全球教改的關鍵目標。
---
#一天真的玩不夠
#明年要連續三天都報到才行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