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下獨立評論專欄的開始是這樣的。
年輕的夥伴們,在公司休息時候問我:「去看過文博會了嗎?你最喜歡哪一館?很多人對於不同展覽各有評斷,你覺得呢?文博會這次的內容你覺得好不好?....」
「我覺得都很好。」我這樣說。
然後就開始了下面一連串的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地方議題進入文博會的發展狀態,回頭看今年的三個地方館:
《地方總論館》、《花蓮館》和《嘉義館》。
我認為,花蓮館的呈現最符合時下人們喜愛的樣子,透過氣味讓人感受到環境想表達的氛圍;透過建築讓人感受到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由石頭堆砌起的震撼;透過完整文化故事脈絡的蒐集,讓人了解花東縱谷過去的故事。這是在現在觀展經驗中多數人能夠直接感受並理解地方文化品牌呈現的樣子。
嘉義館的策展不同於花蓮館的自然風土概念,策展人關注地方人文的部分,用歌仔戲棚的形式讓觀眾進入,給觀眾出題:「當你站上同樣高度觀看百工的世界時,你會看到什麼?」若觀眾不願意站上小彩樓、或是站上去後不思考,那就無法理解歌仔戲演員站在這個高度觀看一般群眾時,他們的感受及其與群眾的關係。如果觀眾沒有看每一個電視螢幕的故事,那就要花比較多時間才能理解展覽想傳遞的訊息。相較於花蓮館,嘉義館的觀眾所沉浸、理解概念的時間要更長、更慢。
總論館提出的「北回歸線 23.5 度路徑」對我來說是一種十分勇敢的策展論述。大多數關於北回歸線的討論可能針對環境,但種籽設計做了大量的田野調查,從布袋的海邊、跨越中央山脈到東部的海岸,呈現在這條北緯23.5度線上出現的生物、植物、族群、視覺樣態,濃縮與呈現在有限的展場空間與活動預算裡,這件事情我認為難度很高。
對於如何評價一個展覽,多數的觀眾只用幾十分鐘去觀看展覽、給予評價。但是我們不清楚每個展覽背後的預算及籌備時間,因此擅自去做武斷的判斷或評論,有時候也許不那麼恰當。
在台灣社會裡對文化的理解這件事,我覺得大家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接觸、做建設性地思考和建議。策展是策展人在過去經歷、專業領域的累積,然後用個人經驗、專業及觀點去呈現地方文化,展現在觀眾眼前的形式。如果理解策展人過去的經驗與其展覽呈現之間的關係,就會明白每個展覽都像一件作品,有其獨特性及想要表達的意義。
不看展覽所做的評論就只是純粹的批判,但如果看了展覽,批評就是你的觀點,提出觀點才能引起討論,有更多的討論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透過交流討論讓其他人聽到多方的聲音,並且獲得更多的收穫。這些所謂多元融合的討論,形塑出一種非二元優劣的批判,並塑造成多元價值的文化。我們應該鼓勵多元的聲音和參與式的討論,我覺得這才是文化的可能性 ... ... ... ...
( 此後,我們便決定把這些更多討論,整理起來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們。因此產生了在疫情期間開始的 獨立評論在天下 與 500輯 專欄系列,希望大家會喜歡 )
謝謝 協助整理的 江岱軒 和 郭睿瑄 ,兩位辦公室夥伴。
#天下獨立評論
#蚯蚓文化
#500輯
#風尚旅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00的網紅如果兒童劇團 Ifkids Theatre Studi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將是兒童劇團第一次以歌仔戲劇團生活、台灣媽媽努力經營家庭為故事藍本, 再使用【如果】拿手的音樂劇呈現方式 融合了傳統歌仔戲、電視歌仔戲等元素 一部跨越語言和戲劇種類的兒童劇 聽不懂台語沒關係,對歌仔戲不了解也沒關係 歌舞劇的熱鬧、兒童劇的溫馨、歌仔戲的文化一次呈現給大家 ★台灣第一歌仔戲團【明華...
電視 歌仔戲 歷史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92年土地公土地婆】#懷舊綜藝 #阿松講古
鄉土綜藝節目總給人一股不可言喻的親和力。你曾經是每個星期天中午「金舞台」節目的忠實觀眾嗎?節目中的土地公土地婆單元,詼諧逗趣,令人難忘。眾人在土地公面前許願訴苦的劇情,其實也常常是我們每個人的心情。
你還記得哪些畫面呢?一起來懷念。
「金舞台」起初在1986年由黃香蓮、石松主持,內容集合歌舞爆笑短劇與民俗才藝演出,單元包括舊情綿綿、千奇百怪、古早民俗傳奇短劇等,是許多人愛看的綜藝節目。1988年7月由歌仔戲花旦青蓉和司馬玉嬌、石松搭檔主持。
日期:1992/4/25
圖說:青蓉和石松在〈古早民俗傳奇短劇〉單元中飾演土地公和土地婆。圖為台視公司綜藝節目《金舞台》錄影現場。
來源:聯合報
攝影:本報記者
#土地公 #土地婆
#報時光UDNtime
歷史新聞
【1992-04-17/民生報/12版/電視資訊】
《藝人藝事》
青蓉 重回自己的"舞台"
遠離聚光燈 渾身不對勁
【記者尚孝芬報導】住院一陣子的青蓉,昨大終於歸隊,下午進錄音室為台視「金舞台」配唱歌仔戲,昨晚並與司馬玉嬌、石松老搭檔開始錄影。住院以來,「天天開心」系列的班底演員輪番到醫院探望青蓉,令青蓉愈發想念鏡頭,急切的想早點出現在螢光幕上。
(後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6-11-26/聯合報/09版/綜藝】
石松 黃香蓮 金舞台上受歡迎
【記者黃星輝報導】石松與黃香蓮每個周末中午,在台視頻道上耍寶,反應熱烈。 兩人耍寶的節目叫「金舞台」,是個閩南語的綜藝節目,被唱片界看作閩南語歌曲發表的園地。
石松的寶氣早有美名,他那肥嘟嘟的身材與不造作的脫口秀,再度從「金舞台」的成功得到肯定。黃香蓮這兩年除了演一檔武俠劇「絕代雙驕」外,大部分露面的時間都是主持節目,也訓練得像個專業主持人,不但台詞溜,對場面的控制與運用頗有心得。
不過到底是好久沒演歌仔戲,戲癮犯了,特地要製作單位開闢「民謠單元」,她並請來歌仔戲小且許秀年助陣,自己扮小生,以情侶姿態又唱又演,彷彿又回到當年合作歌仔戲的情景,配合相當好。
近日盛傳黃香蓮要到中視演戲,兩方面都沒有否認。不過那將是她在主持完「金舞台」以後的事。 台視的周末中午檔,收視一直沒有打響過,節目部試過各種類型的節目,都敗下陣來。「金舞台」受歡迎,是因為走對路線,以閩南語的輕鬆歌舞、短劇為經,兩個具鄉土親和力的主持人稱職,終於一洗往日的「衰」相。
電視 歌仔戲 歷史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午間綜藝-天天開心】 #咦 #要注意
《天天開心》為ㄧ檔台語綜藝節目,曾由石松、黃西田、高群、司馬玉嬌、卓勝利等人主持,內容有不同的古今短劇、俚語時間,兼開放台語歌手現場打歌。
1987年於台視午間開播後,由於通俗親和、輕鬆逗趣,因而反響熱烈,逐漸成為大小朋友、全家老少午間用餐必定收看的節目。
其製播時間長達十三年,集數逾3000集,ㄧ直到2000年才正式停播,是了許多六、七年級生懷念的共同回憶。
#吃飯必配良品
#阮的笑虧是滿倉庫
#報時光UDNtime
來源:聯合報
日期:1991/1/9
攝影:本報記者
圖說:台視節目「天天開心」錄影情形,圖為主持人(左起)卓勝利、司馬玉嬌、長青。
歷史新聞
【1987-12-04/聯合報/09版/綜藝】
天天開心午間紮根 司馬玉嬌抽空接手主持
【本報記者/黃星輝】台視「天天開心」幾乎已固定包下了每天中午的時段;播出一百集以來反應不惡,也成為閩南語諧星發揮舞台才藝的場所。
節目主持人並不固定,每季都找不同個性或專長的藝人擔任,像黃香蓮、黃西田、許秀年、康弘等都曾是開心成員。最近由石松、卓勝利、司馬玉嬌接手。
「天天開心」讓人發噱的短劇,雖然劇本寫得很傳神,但是一干演員以舞台秀看家本事,很有默契地經常自動添油加醋,卻是真正吸引人之處。
也因為參加演出的人都是老手,戲癮一開便煞不住車,一些舞台上效果很好的雙關語,在電視機前便嫌過火了,使得新聞局廣電處都出面找製作單位「溝通」。不過,石松、卓勝利、司馬玉嬌等並不氣餒,到底那是情緒的連貫,並無惡意。
司馬玉嬌剛忙完歌仔戲「朱洪武」,便接受「天天開心」之邀;理由是石松、卓勝利都是多年好友。即使如此,在錄影時,每次看到他們兩人的演出,她仍忍不住會笑出來。
卓勝利目前得意電影圈,「稻草人」口碑在外,最近又接了「周成過台灣」,影視一齊忙,時間倒分配得很得宜。
石松在節目中一如他的體重,是根堅實的支柱,帶動全場氣氛非他莫屬!
電視 歌仔戲 歷史 在 如果兒童劇團 Ifkids Theatre Studi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這將是兒童劇團第一次以歌仔戲劇團生活、台灣媽媽努力經營家庭為故事藍本,
再使用【如果】拿手的音樂劇呈現方式
融合了傳統歌仔戲、電視歌仔戲等元素
一部跨越語言和戲劇種類的兒童劇
聽不懂台語沒關係,對歌仔戲不了解也沒關係
歌舞劇的熱鬧、兒童劇的溫馨、歌仔戲的文化一次呈現給大家
★台灣第一歌仔戲團【明華園】真情相挺
由孫翠鳳兩大千金,陳昭賢、陳昭婷領銜主演
在劇場搭起野台,溫馨呈現歌仔戲台上台下動人故事
武將柔情,唱出媽媽的堅強,保證讓你雙眼泛淚光
★聽不懂台語怎麼辦?
全劇還是國語為主,不用擔心小朋友聽不懂
台語反而是情調式的點綴,讓小朋友深感興趣
★這是兒童版的歌仔戲嗎?
結合歌仔戲是【如果】的巧思與創新
除了融合歌仔戲,也有音樂劇、歌舞劇的元素
保證讓大家開心在眼裡,窩心在心底
★故事內容講的是什麼?
磅礡聲光、炫麗服裝
唱出媽媽的堅強、家人互相扶持的重要
武將柔情 保證讓你雙眼泛淚光
帶孩子走進劇場,
品味歌仔戲歷史悠久的文化精華、體會台灣媽媽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家庭的溫柔與偉大,
一同經歷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舞台精彩魅力!
◆演出場次
10/15(六)10:30、14:30、19:30
10/16(日)10:30、14:30
10/22(六)10:30、14:30、19:30
10/23(日)10:30、14:30
地點:臺北市藝文推廣處城市舞台 ( 台北市八德路三段25號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n5KQwzHA2A/hqdefault.jpg)